天净沙秋思 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时间:2022-04-14 13:01:1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天净沙秋思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天净沙秋思》赏析(李静梅)

天净沙秋思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二)

为了进一步理解这首小令在艺术上的成就,不妨作以下的比较赏析。据元人盛如梓《老学丛谈》记载,马致远的《天净沙》实有三首。

其一为:

瘦藤(《乐府新声》作“枯藤”)老树昏鸦。

远山(《乐府新声》作“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斜阳(《乐府新声》作“夕阳”)西下。

断肠人去天涯(《乐府新声》作“在天涯”)。

其二为:

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其三为:

西风塞上胡笳。月明马上琵琶。那(“那”字疑误)底昭君恨多(“多”字疑误)。李陵台下。淡烟衰草黄沙。

二、三首,虽然也都写的是秋景,也都用较少的文字,写出七八种以上的景物,但都没有《天净沙秋思》里夕阳西下夜幕将临的气氛,第二首有景无人,第三首引用典故,有恨有愁,但秋意不浓。至于第一首中的“瘦藤”“远山”“斜阳”“去天涯”等词语,可能是马致远的初作,也可能是传抄之误。如果与《天净沙秋思》作比,且不说,“瘦藤”中的“瘦”,“远山”,“斜阳”中的“斜”和“去天涯”中的“去”,在音韵上是否恰当,仅就这一些字词的意义来说,远不如现在所见的《天净沙秋思》精当。“瘦藤”与“枯藤”相比,“枯”更富有苍老衰败的特征,“瘦”字多用以形容人和动物,很少见于描述草木,而且此处用“瘦”字,与下文“瘦马”重复,显然不妥;“远山”与“小桥”相比,结合上句来看,枯藤、老树、昏鸦,是一组紧密连接的景物,小桥、流水、人家,也是一组相互依存的景物,而且既然可见小溪流水,则应是近景,“小桥”比“远山”更为恰当;“斜阳”与“夕阳”相比,“斜阳”又称日斜,“夕阳”是傍晚的太阳,用夕阳更加准确;“去天涯”与“在天涯”相比,“天涯”在这里作异乡讲,游客所处的环境本已是异乡,“在异乡”自然比“去异乡”更为真切。

古人称千锤百炼的诗文为“一字不易”。经过上述比较,我们更能体会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遣词造句的功力,也更可见出其表情达意的艺术匠心。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段秋思。大家是否记得唐代的王建有《秋思》?

(生与师齐背):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师:宋代苏轼也是望月有秋思。

(生齐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好,今天我们要走入的是元代马致远的《秋思》。因为第一次接触元代作品,我们了解一下他们的全元散曲,看看散曲是怎么回事,它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因此,每首元曲的前面都冠有类别名,宫调名,曲牌名和曲题名。那么散曲和元杂剧合称为元曲。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篇属于散曲中的小令。首先我给大家朗读一下,在我朗读的时候,请大家去体会一下,作者描绘的这个意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师范读)

师:好,请你感受一下,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很悲凉的,

生:很凄凉,

生:凄苦,

生:很伤感,

生:很忧伤。

师:就请你把忧伤的情调读一读,读出这种秋的味道。

(生读。鼓掌。)

师:她读得如何?是否读出了你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读着读着,这秋意就渗出来透出来感觉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当中并没有写悲凉、哀伤、伤感,你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你又是从哪些文字中读出来到的?

生:枯藤老树昏鸦

师:怎么会让你有这种感受到了?

生:枯藤有一种悲凉的气氛。

师:我们就说说枯藤,枯藤怎么会带给我悲凉的气氛?

生:枯藤它干枯了,没有生命力,就给人一种没有生命,就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

师:非常好。我们学校叫长春藤,长春藤就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生气勃发。而这个藤是――枯藤。马致远看到的是枯藤。非常好。你说说看。

生:枯藤给人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老树给人一种好像是垂死的那种感觉。

师:树老未必垂死,但这老树给人的感受会有这种味道。好像有道理。

生:我是从夕阳西下感觉到。夕阳西下,暮色将到,营造一种哀愁。

师:夕阳西下为何有哀愁之情?

生:夕阳散发出金色的光芒。

师:金色的光芒给人以希望呀,你怎么会觉得一种哀愁呢?结合他写的其他东西。其他同学谁能帮帮他吗?

师: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夕阳再怎么好,他接下来也要落下去了,坠入黄昏了,因此给人一种哀伤之情。你说说看。

生:我感觉这古道西风瘦马的瘦马有一种凄凉之情。因为在秋天的场景里出现一匹瘦马,我感觉……

师:瘦,(生:很瘦)。怎一个瘦字了得,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让你有感觉,在你的眼前描绘出这是怎样的一匹马的形象来。瘦马因何而瘦,能揣摩出来吗?

师:因为马长途跋涉,因为马老了,因为马太累了,因为马可能没什么食物可能会饿了,秋天食物稀少,可能会饿了。马是如此之辛苦,那么这瘦得仅仅是马吗?――还会有人。也谁呀?――(生齐:马致远。)哦,真的是马致远吗?小令里面我们看到是――(生:断肠人)。也许这断肠人远程驱瘦马,走了太远的路,带着这匹老马,他也是瘦了,也是那么辛苦。还在哪句中读出那种凄凉的秋意呢?

生:我从昏鸦看出来。它不像初升的太阳给人一种明亮,它是昏鸦,傍晚的乌鸦,给人凄凉的感受。

师:乌鸦,这是什么样的一只乌鸦?给大家形容一下。你看到这样一只乌鸦,黄昏时候,一只乌鸦或几只乌鸦在――稀稀落落地飞过,或停在树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倦鸟归巢,这个断肠人呀还在天涯飘零着。昏鸦,刚才她说描绘不出这个场景,我们知道这些景物在古诗词也有描绘到,往往这些景象被诗人词人引用入诗,带着自己的感情,我们可以有更多的积累,在他们当中感受中新的味道。看昏鸦,我们可以去读一读,(出示投影,师生共读)饥晫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

师:什么样的场景下有乌鸦?荒凉的场景下,乌鸦稀稀落落的,更显荒凉,这就是一种秋意呀!

师:那么这乌鸦或昏鸦停在哪里呢?下面是:昏鸦何处落,野渡少人行。黄叶声在地,青山影入城。少人行,和我们断肠人在天涯是否也有映衬呢?这昏鸦在哪里?少人的地方。那么这飘零在外的断肠人所在天涯古道又有多少人在呢?有人吗?(生齐:没有)。陪伴他的――只有瘦马。还有哪些语句中,你还有体会的?

生:断肠。

师:悲痛到极点。悲痛到极点是因为什么呢?

生:孤独。

师:因为孤独,所以悲痛到极点,还有哪些词语?比如说古道。

师:古道是一种怎么样的场景?你能描绘一下吗?

生:古道,就是上面人很少,路也很崎岖。然后就是一个人单独走在上面感觉十分孤独。

师:是的,我们也能体会到路很崎岖,也许我们如果我们能调动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会看到这文辞后面更丰富的画面、故事和心情展现出来。我们同样地看看,这就是马致远所经常会走到的京西古道。(出示投影。)也许这幅画面也会让我们联想到陆游的诗:古道迢迢人迹稀,和他描绘的有异曲同工。那么长那么崎岖,而人迹罕至,这时候的断肠人或许真的会因此而感到更加悲痛和凄凉了。还有西风,大家感受到了吗?西风是否给你带来凄凉之感?

生:西风就像秋风一样,(师:西风就是秋风),它给人一种凉丝丝的感觉,这时候断肠人和他的瘦马,在夕阳西下的环境下,背景是枯藤老树昏鸦,再加上这凉丝丝的秋风,就更加孤独凄凉了。 

师:非常好,她给我们的画面加了背景,还有这凉意,还有这丝丝的秋风吹来的深香。我们也感觉到这秋意吧。有人说,品诗咀文就是咬文嚼字,越咀嚼这秋意也就越浓了。我们也要说,我们嚼着嚼着,这篇小令变得就细琐了。其实我们刚才那个同学也说道,它是会有画面之感,一个断肠人在古道中,也许那个背景是枯藤老树昏鸦,也许他看到那个枯藤老树昏鸦,更见凄凉之感,我们会在眼前想象出这样一幅画面来。让我们再来一起朗读一下《天净沙秋思》。

(生齐读。)

师:刚才我体会到的都是那悲悲切切的秋境,有一句话大家都没有去体会,哪一句?――(生齐:小桥流水人家。)

师:这一句话放在这儿是不是太过突兀了,马致远是不是在这儿有一败笔呢?――(生齐:不是。)你说说看你的理解。

生: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看到边上有生机的地方,但并不是他的,这种人有我无的心态使他更加感到凄凉。

师:说得非常很好,人有我无,人家有家可以归而我去无家可回没有,真可怜,这样的一种手法你能体会到吗?这种环境还是很漂亮的,给我们的感觉,不是那么凄清,不是那么凄凉,小桥流水人家,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生:很美好很温馨)。

师:这句诗呢也有人有别的体会,同样看小桥流水:小桥横处解孤舟,这样一看小桥就美好了。细水涓涓似泪流,这流水原来像泪水呀。再结合一下断肠人,也许这流水就是他思乡的泪呀。日夕惆怅小桥头,这小桥还美吗?(生齐:不美)。伤感,人间岁月如流水,可是今夜秋风细。岁月如流水,忽然让我们发现,这流水还让人有感叹,那就是岁月都流逝了。流水何时归,流水会归吗?泼出去的水如东去的大海不会西归了。我们细细想想,这断肠人仿佛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心头是什么滋味?说出来好吗?

生:心中惆怅难受。

师:这也是一种场景。这样的场景和我们刚才看到的场景,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都为了那一份秋意呀。我是同意刚才同学们的看法,一下子就能把握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惬意。在读一句的时候,我们的语气要稍微欢快一点。

(齐读。)

师:刚才那几位女生,把小桥流水人家的恬淡的意境展露无余了。这眼前的画面是否展现出来了,那我们就一起来把这画面展现出来。(出示投影。)

师:依然深秋了,孤单单一个人,飘零在异乡……看到那……请你接下去。

生: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停在黄昏,还未归巢的乌鸦。

师:讲得很好。然后还能看到或者想到,那一幅恬淡的小桥流水人家,但那都是别人家,别人都有家可归,而我却孤苦无依,我只是一个人在那古道上,伴着我的就只有一匹瘦瘦嶙峋的老马,瑟瑟秋风起呀,夕阳也缓缓西沉,在这天涯飘泊的游子也悲痛到极点。好,我们去自由朗读一下,再体会这游子的秋意。

(学生自由读。)

师:好,已然感受到这秋意,秋是荒凉的,人更感凄凉的,这秋意也别有味道,可是马致远仅仅是表达这一层游子之情吗?这马致远是否就是这断肠人呢?马致远在这秋思里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意义呢?我们也来认识马致远。

(出示投影。)

师:轻轻读一下。

(生自读简介。)

师:这是马致远,再看看他所处的朝代。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实行等级管理制度。文化、风俗,在一开始就互相区别,据史料记述元朝的长官应由蒙古人担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开始尊用汉法和任用汉族的文人了,但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了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读了这两段你会不会有新的感觉,别样的滋味?你从那秋意是不是又读出新的味道来呢?你们交流一下。

师:读了这两段,是不是有新感受,别样的滋味?谁来说说看。

生:我觉得马致远他先是怀才不遇,再是以断肠人自比,表达了他的一种漂泊不定的生活。

师评:好,能在这首词中读出怀才不遇的心情。

生:我读出了他好像有一点在抱怨的感觉,还有失望,还有就是自己明明是有才,但却不能完成自己的心愿。

师:从哪里看出来这种感觉?

生: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来。

师:这断肠的滋味是丰厚了一些。

生:我还读出来,作者是有苦涩的内心的,落莫惆怅的,还有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师: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从哪里看出来?

生:小桥流水人家。

师:还有哪个读出来了吗?可以从别人那儿得到启思。

生:我读出来是作者对自己半生飘泊的无奈之情。

师:可以,有官场失落,人生飘泊之情。还有吗?

师:大家能够开通脑筋读到更多,但这是不是马致远的所思所想?未必。因为这无从考证。尽管我们能够知恩论事,能够从中读出秋意来,有理有据,但是我们还是在这些理解前面加个――大概也许。也许这是马致远的想法。但是这些也许就给我们一种新的意思,也许这秋就不仅仅是季节了,它可能会是处境,也可能是心情,也可能像刚才同学们说的人生、生活、感情的脉络里,所有带有秋意凉意的一切的一切。

师:而这秋思,游子的秋思会在想什么?(生齐:想家),还会想――(生齐:故人)。游子断肠人,在旅途中的秋思有可能是思乡思故人了,他想家了。但在仁途中呢,他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时候,他会想要,想要向往着美好的生活,他的名字号东蓠,东篱是哪句诗里的?――(生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田园诗人,隐居了,也许他仁途不顺时,他要归隐了呢!,也许是在人生的坎坷失意之时,他就会像他的所思他的秋思,会是那恬淡的小桥流水人家。如此一来,这也许也许,虽然无从佐证了。我们调动的联想,这也许的背后会让这秋思更为丰富了,也让小令更具魅力了。但是有人说,这确实是,我们说不是,不一定是。但我们也能读出你的秋思,这是马致远的秋思,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再为听倾诉一下他的想法,读出你的秋思来。

(生读。)

师:倘若秋思是如此的丰富,但断肠也就好理解了。这个悲痛到极点,有可能是因为漂泊,有可能因为仕途不顺,还有可能是因为人生的苦痛坎坷或者失意,太多太多在这秋思里。其实《天净沙》写秋的,并不止马致远一个,白朴也写秋,而且是在马致远之前。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这两个《秋》的不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投影,学生齐读。)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珙花。

师:我们读了白朴的秋和马致远的秋思有什么不同?

生:白朴的秋里有许多表示颜色的词,比如说青、绿、白、红,但是马致远的秋思里,灰蒙蒙的一片,没有颜色的。

师:她感觉到了灰蒙蒙的一片,基调确定下来了。不一样,基调不同。还有吗?感觉下下。

生:我觉得写作手法不同。马致远诗里有小桥流水人家,反衬出内心的悲苦。这里没有。

生:我觉得这里刚开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这些景色是差不多的。

师:对,正因为景是差不多的,所以才要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

生:它好像是赞美青山绿水,白草红叶,它好像在看景,师:是不是赞美?生:不是。

师:这里也有点悲,后面就有点释怀了。还有吗?

生:元代白朴,一点飞鸿影下,动态的,而且速度比较快。古道西风瘦马也有动态?夕阳西下也有动态。这两点都有。

师:我们看一下,题目是――秋。

师既然是秋,就必定含着秋意。马致远的秋思表秋意是蕴含在景里,而他这里就只有景了,因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评价说,马致远的《秋思》被推崇为“秋思之祖”。虽然白朴在马致远之先,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而马致远的这一篇却引人更多的遐思,更多的回味。回味之余,我们再来品读一下。

齐读。

师:是不是也有自己的秋思体会在里面。我们能够感受到秋意,了解了他更丰厚的秋思。而这一篇,我们知道它的题目不是叫《秋思》,而是叫《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词牌,原先是可以唱的,古曲是消失了,但是我们可以听一听的。让我们带着丰厚的秋思来听一听。

(听音乐。)

(铃声响,下课。 

 

丁燕

【天净沙秋思 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天净沙秋思教案04-14

天净沙秋思教案12-09

《天净沙.秋思》教案09-15

《天净沙·秋思》教案04-04

《天净沙 秋思》简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通用9篇)03-07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12-16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04-10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