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学科的教与学(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3:24:5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学科的教与学(网友来稿)

北京市华严里中学 凌子春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学科的教与学(网友来稿)

一、教师要善假于物

这个小标题出自荀子的《劝学》,意思是说:学习要善于利用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教育的信息化已席卷全球。掌握多媒体教学和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已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技能。当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使我们传统的用 “一张嘴巴”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对学生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如在眼前;使“静”的变成“动”的;这就使我们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让人类认识的最后结果变得生动、有趣,喜闻乐见,充满魅力,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这样必将大大提高课堂信息传输的效率,足以帮助我们把一个颠倒了的课堂颠倒过来 。这无疑是一场教学方式方法的革命,我们应该满腔热情地去欢迎它。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鲁迅在听到“左联”五烈士被枪杀的消息时的情境,我采用了层层铺垫的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其做法如下:运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1)鲁迅送书给白莽;(2)柔石睁大眼睛听鲁迅讲“人心惟危”说;(3)柔石小心翼翼地扶着鲁迅行走;(4)柔石与白莽同时被捕;(5)柔石在狱中学德文;(6)龙华枪杀烈士现场;(7)鲁迅提笔著文;(8)鲁迅抬头望着漆黑的夜空。与此同时,播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看着一幅幅画面,伴着雄浑的旋律,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与讲解,营造了一个悲壮的气氛,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愤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让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鲁迅写完文章后干了什么事?学生一个个发言,妙语迭出,如鲁迅背着手在房间里踱着;鲁迅点燃一支烟,手抓着短短的头发,痛不欲生;鲁迅一直坐在书桌前,久久凝望着漆黑的夜空,一言不发……学生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是得益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又比如我校薛梅老师在教<<胡同文化>>一课时,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工具,使教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她的思路是:首先带领学生去游览北京胡同、四合院,用照相机照下来,亲身去感受内蕴深厚的北京胡同文化,回来后,做好了下列课件:课文的配乐朗诵录像,介绍北京胡同历史、特点的POWERPOINT,学生拍的相片扫描到电脑中,和老师从网上或图书资料中查到的相关相片做成动画演示。上课时,学生眼睛看着,耳朵听着,心灵感受着,多感官的刺激,声形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了相当浓厚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如果时间、精力、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可以尽量多地去做这种课件,但事实上是不太可能的,偶尔为之尚可。所以我们要提倡资源共享,把每个人做好的东西放到网上去,相互利用各自的教学心血结晶。还有一个问题,再好的教学软件也只解决了优化教学过程的一半,即“教”的一方面,说到底还是在“教” 字上狠下功夫,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很可能变“ 人灌”为“电灌”,这样的教学依然是单向的、不完整的,盲目性的。有的老师上课为了突出多媒体教学这一点,使出浑身解数,一个接一个使用多媒体,没有加以科学的安排和整理,用时髦词语说,没有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结果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听得稀里糊涂,想得混乱不清,课后一问,也是一片模模糊糊的印象。与其这样,还不如不用,毕竟师生面对面的感情交流是任何一个课件、任何一个多媒体工具都无法取代的。他们没弄明白:多媒体不管怎么发达,相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只能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而不是全部,最关键的还是不能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

                           

二、学生要当家作主

优化教学信息的传输和通过反馈检测不断调控我们的教学使之逐步优化,这是我们对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但再好的技术也得要人去掌握 、去驾驭的,只有“人”才是技术的灵魂,离开了“人”,技术很可能成为一堆废铁,甚至是一堆“高级垃圾”。因此,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至关重要,特别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以学生为主体和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不能老是挂在教师的嘴上,不能总是一种良好的主观愿望,依然以教师为中心的习惯模式去行以学生为主体之事,这样以学生为主体是始终落不到实处的 。我们一定要首先转变观念,并采取有力的具体措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给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具体操作起来有两个办法:一是让学生参与到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上来,甚至放手让他们去做,比如上文提到的《胡同文化》一例。二是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条件进行自主性的学习。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课例:让学生在校园里每小时(或半小时)记录一次太阳照射自己产生的影子的位置、角度、长度的情况,然后把记录的数据用电子表格(如EXCEL)做成图形,看影子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比较春天记录的影子和其他季节记录的影子有什么区别,用E-MAIL与其他同伴交流各自的结果。整个过程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这一年中,学生对技术的学习和应用都综合在一起,每当需要用技术来解决问题时才开始培训,等课程结束时,每个人都掌握了他所需要的技术。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课例,但仔细思考,却蕴涵着深刻的教育哲理。作为一门课程,“影子的故事”并不是按照知识点的划分来进行教学,而是在综合的实践中,让学生学会去研究自己、研究身边的人与物。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观察的方法、学会了技术、了解了天文知识,而且有机会去感觉自己在太阳底下的影子,用尺子亲自去测量,用笔把它记录下来,用电脑对它进行分析,用画图软件给自己和影子作画,用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比较,可以去感悟实践的全过程,并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科技的先进和伙伴的友谊,更为重要的是它让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去做这样一件事情,从小培养的是一种研究的态度,一种充满人文价值的科学精神,这正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所缺少的东西。

     互联网进入中小学课堂,引起了诸多反响――“网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拓展了我们的视野”、“网络便利了学习者的交流,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网络信息的查询无端地浪费了学习时间”、“网络太开放了,对青少年简直是放纵与毒害”………,林林总总、莫衷一是。 在二十一世纪,一个出色的终生学习者与新型劳动者,必须是有信息素养的人--能熟练地掌握运用计算机技能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创造新知、传播信息。达到培养信息素养目标的途径之一便是采用资源型学习方式。资源型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模式,有别于班级学习。学生借助于各种学习资源来进行学习。资源型学习包括查明某个主题,并确定回答或解决与主题有关问题所必须的信息。学习资源可以是印刷媒体,也可以是非印刷媒体;可以是书籍、文章、视听材料,也可以是资讯数据库及其他网络信息,网络作为资源工具,在资源型学习方式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网络以其海量信息成为人们现时代主要的知识来源之一。我们有的教师就充分利用了网络,让学生上网查资料写小论文,然后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过来;或者开辟聊天室,进行网上教与学的交流;或者做成课件,搞远程教学。根据实践经验,我们能发现利用不善所带来的弊端:比如说学生养成了惰性,有的学生从网上下载资料论文,纯粹是为了应付作业和考试,根本都没有阅读,跟别说思考研究了;还有,网络传播的便捷固然方便了学习者获取信息,但是当信息的数量超越了一定的限度以后,有用的信息往往湮没在信息海洋之中。一位智者说:我们在汪洋的岸边感到十分口渴,因为不知道哪一滴水是我需要的。有用信息的湮没,反而阻碍了人们有效运用网络的海量信息资源。这意味着可供有效运用的网络教育信息必须经过一定的组织。 

   一所学校的热心教师将网络上的信息分门别类、细细地整理发布在校园网上供学习者使用。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学习者的发展引起了这位老师的反思:这样细致的归类是否剥夺了学习者信息素养发展的空间?因为信息素养所包括的能力有: 

  △知道何时需要信息; 

  △确定解决特定问题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评价信息; 

  △组织信息; 

  △运用信息有效地解决问题。 

  过分细致的信息精加工,几乎剥夺了学习者有效发展寻找信息、评价选择信息能力的余地。一切都为你准备好了,只需点击、无须努力。这样做将很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了解决诸如:“网络能否进入课堂?”“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整合?”“网络又如何改变现在被动的学习方式?”我准备做这么一个尝试:专门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而设计一个语文互动拓展阅读的网站。 这个网站的学习活动是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主题的形式来开展,让学生在网站中根据兴趣自主阅读并进行充分的讨论,从而形成学生各自的观点,持相同观点的学生组成小组在网络、报刊和书籍中查找相关资料,并合作完成电子作业或小论文,然后在网上展示各自的成果以作进一步的交流,最后总结各自的学习活动以便提高。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其中扮演的是不可缺少的引导角色,适时地指出正确的方向。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广泛阅读---深入阅读---协作作业---展示反思。在这样一个活动过程中,人的发展是核心,围绕着人的发展有两个直接的因素----教育的信息资源和能动的教师,而构成人与物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而这样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实现的,两个世界的结合部就是这个网站。

当代世界各国远程教育发展的经验教学表明:把信息化环境中学习新模式的探索仅仅局限 媒体和网络上是注定要失败的,而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所创造的虚拟现实学习的独特优势,引导和促进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进行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的整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和创造性,这才是信息化环境中成功的学习与教学模式的奥秘之所在。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不能简单地人云亦云地随便搬到课堂中去,而必须是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基本教育理念指导下,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中心转移;教学模式从教师讲授、辅导、模拟演示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地研究性学习、资源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才能不断接近规律,从而保证探索实践的有效性。

 作者邮箱: lingzichun2001@sohu.com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学科的教与学(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与学模式的探索(网友来稿)04-14

箭雨下的语文教育(网友来稿)04-14

语文学科多媒体教学的喜与忧(网友来稿)04-14

谈谈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网友来稿)04-14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网友来稿)04-14

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困惑与思索(网友来稿)04-14

体现需要 巧设环境(网友来稿)04-14

让语文伴你同行(网友来稿)04-14

说说《语文读本》(网友来稿)04-14

谁来拯救语文?(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