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西周时期的素质教育(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3:21:5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论我国西周时期的素质教育(网友来稿)

江 苏省沭阳县怀文中学 徐春山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很早就重视教育。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可知殷商时期学校就己经存在,但直到周代才初具规模。所以要追溯我国的教育发展的源头,距今二千多四百多年前的西周不可放过。尽管那是最原始的教育却处处显现素质教育的内涵。 西周中期,政局趋向稳定,经济和文化获得空前的发展,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合称为“六艺”。虽然 “六艺”的教学代表奴隶主阶级意识形态,是当时的统治者以“礼”锢人的一种手段,但其中有许多内容在其精神实质上和今天素质教育观点是一致的。“礼”是关于人社交能力的学问,重在通过约束人的外在行为来控制人的内在心里欲望。与今天我们学生学习的道德类学科相近,如“思想政治”。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与民主是相对统一的,也是相互制约的。绝对的民主和自由是不存在的,正如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若只有外表的文采而没有内在的朴实,就会显得粗野;只强调内在的欲望而忽视了外在的约束,人就会显得轻浮。所以说“思想政治”学科是各个学科的核心,正是这个道理。西周时期的教育也正是用这种类近于今天的各种道德规范--礼来约束人的言行的。如,当时有一种放置酒杯物的架子,称为“反坫”,按礼制惟国君招待外国君,方可于堂上使用,孔子为此事还曾讥笑管仲:“邦国为两国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宪问》)。 这些古人的“礼仪”,在我们现代生活中也还能找到它们的影子,甚至认为是为文明人(高素质)的表现。如,宴饮之仪、会议之仪、商业之仪等等。 “乐”是一门综合艺术,是关于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学问。它能够调和人内在的情感,和今天的艺术类学科相近,如“音乐”、“舞蹈”等。 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于干戚羽旄,谓之乐。……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 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口单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荀子乐记》) 这里,荀子已明确地意识到音乐乃是人内心情感的艺术表现,由“情动于中”而发为“声”,赋予“声”以节奏、旋律等美的形式,就形成了“音”(乐曲);再配以诗歌舞蹈,就形成了“乐”(综合艺术)。究其根源,音乐是所负载的人的内心情感又是有感于物(社会环境、政治兴衰)而动而发的。那么,通过这种音乐就可以了解人们的喜怒哀乐,反观社会和政治的兴衰成败。其具体过程就是“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乐记》)。另外,有什么样的哀乐喜怒敬爱之情,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应声音主旋律。不同的情感会导致不同的音乐,反之,不同的音乐也会影响人们产生不同的感受和性情。和乐之音能使人康乐,庄重之音能使人肃敬,宽和之音能使人慈爱,雅僻之音能使人淫乱……音乐就有了作用于人的心性有社会功能,其中的平和宽厚之音,就可以起到感化心灵、陶冶情性的独特作用。 在今天,“音乐”已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对于人的性情的陶冶,心灵的感化,各方面“素质”的培养的不凡功效也已为人们熟知。 “射”是关于人的意志力培养的学问,它甚至含有现今的联想论、意识论、意志论和目的论的内容,与今天的“体育”类学科相近。(其功效怕是为今之体育学科所不及) 郑玄的《礼记正义注》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古者诸侯之射也……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 故曰:射者,所以观盛德也。 是故古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君王务焉。 从“弓矢审固”句可知,当时的“学生”拿起弓来并不是马上就射出去的,而要反复地选择自己最佳的站姿,不断地张弓松弓调匀自己的着力点。然后目光专注靶心,平心静气,去除心内的烦躁,达到“松、静、匀、乐”的最佳自然状态。试想,如此反复练习,若遇大事如何会不冷静,考虑问题如何会不全面周到?可见, 古人练“射”与狩猎或战斗并无太大关系,而是一种类似今人练气功一样的身心修养。藉此修养,射者才在礼仪秩序中怡然得体,而且能培养出立身立国、尽职尽志的道德。当然,在那时“射”也是一种教养,一种身份的象征,不是平凡人家子弟都能进学读书的。 这种思想认识早己为我们当代人重视,如上海国信休闲运动馆的“广告宣传语”为:“射箭是一种古老的技艺,参加射箭运动不仅能增强臂、腰、腿的力量,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能力更集中,同时还可培养个人修养磨练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能力。欢迎您能在闲暇之余光临国信休闲运动馆,一展您‘弯弓搭箭射大雕’的豪情。” “御”是关于主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问,与今天的“劳技”类学科相近。 由西安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中一件“驭手俑”可知,“御术”对于古人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以车代步,以车作战。战争中为了方便用长兵器挥斥作战,御者和车上都得立乘,因而车的稳定性很差,这就要求御者既能保持车体的平衡,又可方便地控驭马匹,使车子进止、 徐疾、左右、周旋、前后,尽随人意。这件“驭手俑”双足站立,双臂前举,双下半握拳控驭马缰。目视车前,神情专一而恭谨,当是精于御术的表现。 如此可见,当时对御手的要求是非常全面的。实际上诸侯子弟们练此术还不仅仅只是为了打仗。他们在“御”的学习中渐渐磨练出自身对纷繁事务的统筹安排能力、遇事的果敢机智应变能力。所以说,习“御”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不仅仅是培养一种职业技术。 “书”能培养人对事情的记述能力、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审美能力,与今天的“书法”、“美术”类学科相近。 西周中期以后的字体已明显摆脱了古拙刚劲的风格,笔画圆柔,两端平齐,不再波折出锋,显得收束得体。《毛公鼎》就是其代表作之一。铭文从整体上看确有洋洋恢弘之感,使人仿佛响起“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语)的赞叹。而就其笔法的疏密有致、成行成列,又可见周人的进退有节,“莫不令仪”。若审其字体,但见转折自如,圆融贯通,字略修长平整,灵秀中不失规矩严谨,气色温和,笔势稳妥,处处显出彬彬有礼之态。观之,莫不对人心灵陶醉,何况书者? “数”是关于数算能力的学问,是对人思维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的操演训练。相当于今天的“理科”。 “数”要求培养人算术、测算等方面的能力。它是今天的几何学、数学的源头。而这些学科对人的“内在素质”的培养今人早有论述。如学习几何学可以使人知觉形式结构的直觉能力与建构形式的能力方面得以训练。现代“格式塔”心理学与美学均已指出,对完整形式的知觉能力,不仅有认知意义,尤其具有均衡审美与道德心态的深层价值观意义。 综上所述,西周时期的教育真可谓博大精深。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启示: 一、注重对人全面素质的培养 子云:君子不器。他告诉我们,人不要象器具一样,只有一方面的用处,而要全面发展。学生德智体等方面能否得以全面发展也一直是我们当今衡量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而这些要求在离几千年前的西周时期的六艺教学中都能找到其各自的影子,并且较今天的学科教育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注重对人的内在素质的培养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看似只重外在形式的美观协调,其实多是在通过外在的表现而达到磨练心志以达到“内外兼修,文质彬彬”之目的。 三、注重对人实践能力的培养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无一不是须亲自动手操作而能行的。也只有通过亲身反复实践才能真正地掌握六艺之精髓,才能在今后的各项“王事”中得心应手,绝不是靠背一背,想一想就能掌握的,这种科学的学生观,正在为几千年后的今人所反复提倡。 西周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了,当时的教育状况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它的文化机制和形式内涵都不易为今人所领会。但文化是具有传承性的,古时的教育思想,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所以我们应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好好地审视它,在改革创新的同时,挖掘其素质教育精髓,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服务。 我的邮箱是jingtao2000@163.com

浅论我国西周时期的素质教育(网友来稿)

【浅论我国西周时期的素质教育(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课堂机智与素质教育(网友来稿)04-14

浅论《荷塘月色》的抒情方式(网友来稿)04-14

浅议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网友来稿)04-14

对现行素质教育考试模式的思考(网友来稿)04-14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浅论(网友来稿)04-14

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关于素质教育之德育的几点看法(网友来稿)04-14

乡镇单设初中如何推行素质教育(网友来稿)04-14

素质教育对师范教育的新要求 (网友来稿)04-14

浅谈我国古典戏曲中的悲剧意识及特征(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