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愚公移山》和再论《愚公移山》(论坛帖)

时间:2022-04-14 13:28:1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愚公移山》和再论《愚公移山》(论坛精华帖)

论坛精华帖:/vbb/showthread.php?threadid=1479

论《愚公移山》和再论《愚公移山》(论坛精华帖)

netgood1024

 [转贴] 论《愚公移山》 

对于愚公这个人物,虽有人异议,但却被大多数人认同。支持者要赞扬的,便是所谓的“愚公精神”。 

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它包括了坚定、无畏、奉献、远谋等相当丰富的内涵。不错,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的品格。这些品格本身是高尚的,然而是否真正是愚公所体现出来的呢?我不敢苟同。 

不怕困难,是教科书所阐述的最重要的一条。单单抽出来,并没有什么不对;愚公也确确实实“不怕困难”。类似地,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怕虎是一种现象,是值得赞同的,正如愚公的“不怕困难”;然而为什么不怕虎?是因为初生牛犊不知虎为何物,有多危险,从而盲目地“不怕虎”,这也正如愚公,他的“不怕困难”不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清晰认识、科学理智的思考之上,而结果更是得不偿失的--千载万世的劳动,仅仅是为了出入方便。盲目的不怕困难,见到石头都要砸一锤头--注意,正是愚公的可悲与愚蠢之处。这样的不怕困难,值得提倡么?况且,绕开困难未必就是错误。如果我们面临着一个困难,需要花费100元去克服它,可是克服了这个困难后只能得到50元,而绕开困难同样可以得到50元或者更少一点,我们是应该绕开困难呢,还是克服它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也许有人会反驳我:“我们所要学习的只是这种精神,不在于他的具体行为如何。”请注意,精神是不能脱离实体而存在的。举个例子,周恩来总理日理万机,希特勒也是勤奋工作,不错,希特勒的勤奋也不是不值得学习的,但是当我们要教育儿童刻苦勤奋的时候,是应该举周恩来的例子呢,还是告诉他们学习希特勒的勤奋呢?反正只是学习勤奋的精神嘛,管他的具体行为呢。 

至于说愚公眼光长远,更是欺人之谈。他对山的认识“山不加增”就犯了哲学上形而上学的错误,即认为一切事物是孤立、静止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事物外部。试想,他们“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在这一年中,山上又增添了多少植被?山体因为沧海桑田又有了多大变化?这些变化,在大自然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可是那“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大山稍有变化,就够愚公们忙活的了。他只看见了子孙无穷匮这一显而易见的发展,忽视了更大的发展。也许又有人说了:“古人不知道那么多嘛。”既然不知道,就不要轻举妄动,否则不但害了自己,还害了子孙。如果他们搬家,不但出入的问题解决了,本来用于移山的劳动力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课本说这是智叟言论的“老调重弹”,殊不知这和智叟有本质的区别。智叟阻挠愚公,仅仅是建立在肤浅的观察之上,并不是科学的结论。他并没有从历史发展、自然变化的角度去看问题,钻进了愚公本人这一牛角尖里,自然无法有力地反驳愚公。 

还有人说:“《愚公移山》表明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勇气。”“战胜自然”本身就有问题。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此,“战胜自然”的精神在这里就因愚公的行为而带上了盲目性。还有什么“勇气”可以学习?要学习他的勇气,干脆不如去学习日本武士道的勇气罢! 

因此,所谓的愚公精神,不过是一个虚无的海市蜃楼罢了,本来没有的精神被教材的编者生搬硬套解释出来一大堆。或许有人还不死心:“你忽略了《愚公移山》一文的体裁--神话寓言故事。显然,对一篇神话寓言故事的的理解决不能混同于一般的记叙文。”无论它是神话寓言故事还是记叙文也好,它所宣传的精神必须是正确、科学的,有一些合理的想象、夸张也是允许的。但愚公移山呢,纯粹是狂热的唯意志论、唯心主义哲学。需要指出的是,一个神话寓言故事,即便它是经过想象、夸张的,原有的精神不因想象、夸张而改变,真正的精华同样存在于想象、夸张当中。比如说伊索寓言经常使用猫啊狗啊之类的动物作为主角,虽然动物是不会说话的,但是它们所说的“话”多数可以照套在人身上,而且很有哲理,不过是借动物的口说出来罢了。因此,借寓言神话故事表达思想,一定要这个思想本身是正确的,否则只能像《愚公移山》这样被编者生拉硬扯弄出来一些“精神”。还有人摊出底牌:“这是祖国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对中学生的文学熏陶有什么不好?”试问,既然《愚公移山》不是甚好的文章,为什么要编入课本?难道没有比它更好的文章么?难道就找不到一篇文学熏陶效果更强的文章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只能说明编课本的人像课本前言所说的“水平有限”吧。 

再论《愚公移山》 

--有感于某些习题和教参 

在人教版1990年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愚公移山》一课的习题,第一题便是这样的: 

毛泽东同志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说: 

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问:我们现在还需要这种精神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我在《论〈愚公移山〉》一文中回答得很清楚:不需要蛮干、盲目地“不怕困难”,就算是要学习不怕困难精神也应该找个好一些的例子。 

然而,把毛泽东的这一整段话引用下来,整整占了课本的一面(32开),这才是真正值得注意的。先看看毛泽东的这段话说的对不对,好不好。毋庸置疑,毛泽东同志想表达的意思,即必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进行革命运动,注意团结大众一起奋斗,才能成功,是完全正确,符合当时的形势需要的。但引用愚公移山是否恰当呢?恐怕值得商榷。请注意划线的句子。这句话就是说,我们这样坚持不懈,就算我们力量单薄,但由于我们事业的正义性,必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样,坚持工作和感动“上帝”就建立起了因果关系。这个因果关系显然不符合《愚公移山》一文的原意。愚公移山,并没有想到会感动上帝,而感动上帝也不是一个必然结果。否则,按照毛泽东同志的理解,愚公就应该像作家张远山在他的《寓言的密码》一书中《假如智叟来作总结报告》一文想象的那样这样驳斥智叟: 

“我自己是挖不平两座大山,但是我这样一直挖下去,迟早会感动上帝。一旦感动了上帝,事情就好办了。你等着瞧吧!”那样才是老实话。既然当初愚公没说实话,而只是说大话,那么如果智叟现在再来质问他,愚公至少这回该说老实话了:“我本来就知道这么干迟早会感动上帝的,但我当初不能说。我一说,上帝会认为我在居心叵测地利用他老人家的同情心。所以我当初只能说那些大话,而说那些大话的目的,正是为了感动上帝,而并非真要那么傻干!你误以为我真要那么傻干,那说明你徒称智叟,却愚不可及。而我心底雪亮,料定指点江山的是上帝,而不是我。我虽是愚公,其实倒是大智若愚。” 

教材的编者原意是要借毛泽东同志的话教育学生,加深理解,不想却弄巧成拙,经不起推敲。毛主席讲话的原意是好的,只是在某些文字上有疏漏,可是编者却忽视了这些疏漏,而我们这些小小中学生怎么能理解他老人家的意思呢,惟有把枣核和枣子一同吞下去作罢。也难怪,这篇讲话是毛泽东同志“老三篇”之一(“老三篇”中还有一篇《纪念白求恩》被作为讲读课文编入初中语文教材),要不怎么会那么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引用呢。 

有教参说:“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类似的观点我已经驳过,需要再次提醒各位注意的是愚公移山的成功完全是上帝的功劳,根本谈不上什么伟大气魄。如果真有什么“伟大气魄”,我倒可以说,我明天就让西安跑到太平洋里去。这也是“伟大气魄”么。 

该教参还说:“要注意故事的神话结尾,体会其中的含义(作者注--指“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此外,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命名具有深长的意味。”神话结尾纯粹是作者的圆场,因为他知道愚公干下去是不可能把山移走的,如果他强行写一个“愚公子孙终将大山移至朔东、雍南”,不但当时没人信,更要被后人笑掉大牙。因此,写一个神话结尾圆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既能愚弄当时的老百姓,还能让几千年后的编教材教参的人糊里糊涂地“悟出”一个“美好的愿望”,造福千年呀。正经一点说,当时的人有这么高的思想觉悟才怪了呢。而后一句更是显示编者的无知,据考证,这样起名的目的正是为了突出当时作者“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智愚不可知”这一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这恰恰是本文的最显眼的糟粕所在,而编者竟然整出来一个“深长的意味”,亏他想得出! 

因此,教材,还有它的怪胎变种和附庸者教参,相当一部分都是建立在对前人思想的臆测的基础上的。臆测似乎正确了,学生没话说。臆测的结果是唯一的,那就成为考试的答案。所以现在要搞素质教育,可是2000版的语文教材除结构上有所变动、课文有所更新外,指导思想仍然是换汤不换药,观点仍然是七八十年代乃至五六十年代的。如此下去,教材不彻底改革,阅读放不开,“素质教育”只能是死路一条。以上所举的例子,仅仅是当前语文教学弊端的冰山一角。教材课后的习题以及对课文的解释,是该教育改革家们研究一下的了! 

 

 /vbb/showthread.php?threadid=1479 

 

【论《愚公移山》和再论《愚公移山》(论坛帖)】相关文章:

再论韩寒现象04-14

语文和音乐艺术(论坛精华帖)04-14

班级管理之我见(论坛帖)04-14

是破落还是败落(论坛帖)04-14

孩子,你能行(论坛帖)04-14

从预习到自学(论坛帖)04-14

陶罐和铁罐(论坛精华帖)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愚公移山教案03-12

《愚公移山》说课稿11-04

《愚公移山》教案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