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的魅力

时间:2022-04-14 13:37:0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灯》的魅力

傅书华

  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构原理认为,客观外界物体的构造形式与我们心理、情绪的构造形式有着某种相通、共通之处,因此,客观外界物体往往会形成、引发我们的某种心理感应。巴金先生的《灯》正是因此而形成了一种含蓄之美,使我们得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在阅读中得到了一种心理能量释放的满足。

黑暗是什么?黑暗给人的感觉是什么?黑暗是外界对人的一种束缚与压抑,黑暗给人的感觉是无路可寻的困惑与迷茫。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永远生活在黑暗之中。不管这种黑暗是巴金写作《灯》之时的“炸弹和机关枪的不断威胁”,还是我们今天在阅读《灯》之时的物欲与金钱对我们的包围,亦或是今后其他什么对我们的敌对。这是因为虽然历史是在不断地进步,但人对外界的要求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历史进步中,人在世界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但相较于人更高的自由要求,外界对于我们又永远是一种束缚与压抑的存在,因此,我们永远生活在“黑暗”之中,我们心中,永远有着对黑暗感觉的存在。

也正因此,我们对于光明,永远有着一种渴求与期盼。我们希望抗拒外界对我们的束缚与压抑,我们总是在寻求着挣脱这种束缚与压抑的道路与办法,我们总是在希望着一个更理想更美好境况的存在,这就是光明对于我们的意义之所在;人最感痛苦的,不在于感受着束缚与压抑,而在于在束缚与压抑中,找不到挣脱的方向、道路与办法,这就是光明对于生活在黑暗中的我们的意义之所在,所以,人不可以失去光明。

但是,历史永远是在新旧交替之中行进,幼小的新的萌芽总是在巨大的旧的包围之中挣脱而出,因此,无论时代怎样进步,在我们的切身的实际感受中,相较于我们对外界更高的期望,光明总是微小的,但正是这种微小的光明,会给我们以鼓舞、信心与希望,因此,当我们读到巴金所写“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我们才会感到分外的亲切,因为这样的文字,准确地写出了在我们感受之中的黑暗与光明的力量对比,更写出了光明对于前行中的我们的意义与作用。

人生如旅,人的或长或短的一生,就是在旅途中奔波的一生。在人生的旅途中,不仅有巴金写作《灯》之时的“炸弹和机关枪的不断威胁”,也有我们阅读《灯》之时所感受到的物欲吞噬人性的威胁,要而言之,人生之旅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些威胁和不如意的具体内容尽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了不同的变化,但对威胁与不如意的感受的心理构造形式却是相同的,这种威胁与不如意,在巴金的《灯》中,化成了“大片的飞雪”“泥泞的土路”,化成了风与污泥,化成了“一个迷阵”,似乎让人“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所以,巴金的《灯》唤起了我们心中的心理记忆,使我们的心理图式得以在阅读中明晰,从而给我们以阅读的快感,以回味咀嚼的愉悦,这种快感、愉悦与异质同构所形成的象征、含蓄的艺术力量是分不开的。

说来有趣,巴金也许能预见到后来的读者--自然也包括今天的我们--的阅读感受吧。他在《灯》中写了自己对灯的两次切身体验。一次是在风雪的胁迫中,一次是在“安安静静”的“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生活已经有了“好些大的变化”,已经从风雪交迫变得安宁舒适了,但巴金写道,这两次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我看不出一点分别”。的确,虽然今天阅读《灯》的我们与昨天写作《灯》的巴金的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从风雪交迫变得安宁舒适了,但灯光的意义对于巴金和我们是同样的,“看不出一点分别”。

难能可贵的是,巴金不仅写出了灯光(光明)对于生活在黑暗感觉之中的我们的意义、作用,还写出了灯光(光明)的源头,那就是无私的爱心。巴金写道: “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不仅施惠给与自己相同的人,也施惠给与自己不同的异乡人,这样的爱心是怎样的无私与博大啊。

不计回报不计成败得失的奉献也是这灯光(光明)的源头。巴金写道:“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不禁想到了我们所生活的今天,世风日下,物欲横流,人心不古。不是时时有人在慨叹着这些由于个人人微力小而不能改变的实际现状从而随波逐流吗?他们忘记了“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所以,巴金才要赞颂“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所以,巴金才要赞颂虽然“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

人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里,人又生活在一个精神世界里,仅仅是物质世界的满足,远远不能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无论是对身边黑暗的感受,还是对灯光(光明)的渴求,都是人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活动、精神追求,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一种精神活动、精神追求,才是区别于动物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所在。所以,巴金在文中借朋友的口说出了这样的话:“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如果仅仅是米(物质)就能够给我们以幸福与满足,我们就不会感受到身边黑暗的存在,不会感受到风雪的胁迫,我们就会与黑暗融为一体,从而丧失了对灯光(光明)的追求与期盼,我们也就更不会用自己的一点微光,给别人在寒夜里“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用异质同构的原理,把自己在今天的感受与巴金在昨天的感受,通过“灯”作媒介来融为一体,你才能真正地体味到《灯》的艺术胜力。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

【《灯》的魅力】相关文章:

魅力日记01-17

魅力书法04-14

梭罗的魅力04-14

《灯》教案03-16

语文的魅力日记06-20

魅力叙事作文11-28

色彩的魅力说课稿05-07

设计的魅力说课稿05-07

线条的魅力说课稿05-07

《语言的魅力》说课稿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