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没有学生样儿的六大批判

时间:2022-04-14 13:50:5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没有学生样儿的六大批判

            千龙新闻     2002-09-23     宋晓俐 

对没有学生样儿的六大批判

 

     在“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父辈们的眼里,学生的样子应该是胸前鲜艳的红领巾、脚上结实的白球鞋,再配上一身朴素的中山装。这一固定的形象使得父辈们在今天,每每看到大街上那些浓妆艳抹、着装前卫的年轻人时总是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皱着眉摇摇头来一句:“唉!这哪儿有学生的样儿呀?” 

     近日,在校学生花钱请保姆来打扫卫生的消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众多的声音中,这样的一种说法占了主流:“是学生就应该有学生样儿!”在这种说法的铺垫下,对一些学生“没有学生样儿”的六大批判有针对性地“浮出水面”。 

     批判之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其实,学生请保姆的事不只是北京才有。据位于通州区新华大街上一家规模较大的家政公司经理介绍,他们在河北、天津等地都有分公司。记者打开了这家公司内部的网页,一大串学生请保姆的信息呈现在记者面前。 

     “王硕,请小时工,每天一小时,每小时15元。需清理宿舍卫生及衣服。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小海地汉江里XX学院;赵容晓,请钟点工,每天一小时,每小时10元。需清理宿舍卫生及衣服。地址:河北省某工程学院……” 

     记者在电脑前将光标拉到最下面,发现这样的信息足足达4页。仔细阅读这些信息,不难看出,学生们请了钟点工、小时工所干的活儿无非也就是打扫卫生、清洗衣服之类的。而这些活儿对于住宿在学校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 

     北京林业大学的刘志峰对学生请保姆的事表示非常理解。他说:“可能是因为他们学习太忙,没有时间打扫卫生洗衣服吧?”“我才不这样认为呢,学习再忙也不会连扫地、擦桌子的时间都没有吧?”没等刘志峰的话说完,同宿舍的王南就这样反驳。 

     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处的赵老师告诉记者:“其实就现在学校的条件看,住宿生没有多少活儿可以干。学校一般都有洗衣房,而且价格很低,学生们完全可以接受。按理说,请保姆的确是没有多大的必要。” 

     一位老教师对此类现象“看不惯”,甚至有些担忧:作为一个学生,走出校园之后就要走进社会,大要面对事业,小要面对家庭,这样一些起码的力所能及的事,现在都要请保姆来代劳,确实是有些不应该。古人有一句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此话用在学生身上,也能说明一个道理:“小事不做,何以做大事”。因此,该动手时还需动手。否则惯坏了的不只是手脚,而是人的思想。 

     批判之二:先学习还是先交际 

     几年前,走在街上,人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外表来判断他的身份。手拿大哥大、腰别BP机的人,显然一副“大老板”派头,会引来许多羡慕的目光。可是几年后的今天,人们已经不再把手机和BP机作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不过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手机的型号和款式可以衡量出一个人的零花钱是否充足。这个群体就是学生。 

     据《南国早报》报道,南宁市中学生们拥有手机、呼机已不再是个别现象。一个56人的高中班里,其中26人持有手机、呼机;而一个63人的初中班里,拥有手机、呼机的则有18人。针对中学校园悄然兴起的“手机热”,各方人士反应不一。拿着新款手机的中学生小李说:“手机是现代通讯工具,大人们能用,学生为何不能用?你们再也不能用老眼光去看待现代社会的学生生活,没必要大惊小怪的,也不必过于紧张。” 

     当问到中学生带手机、呼机主要有什么用途时,80%的同学回答:“便于跟家长联系。”10%的同学说:“有助于社会交往。”还有6%的同学认为:“时尚呀!” 

     当问到带手机、呼机到学校是否会影响学习时,几乎98%的同学回答说“不会”,并说只要上课时不让手机呼机铃声响起来就行了。 

     对于学生们认为不会影响到学习的说法,老师们有不同看法。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的杨老师认为:这是社会在学校的一个投影。社会上有什么,现在学校多少都会有,学生只是一群特殊的消费群体。我们没有办法禁止学生带手机来学校,但我们不鼓励学生带手机、呼机上学。因为学校毕竟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学生的社交内容太丰富,是不利于学习的。 

     批判之三:非名牌不穿 

     记者翻出了1991年自己刚升入初中时学校发的《中学生守则》,里面有这样几条要求:学生要求衣着干净整洁,不穿奇装异服,男生不准留长发,女生不准烫发。这个守则在今天,是不是过时了? 

     按照当年《中学生守则》标准, 9月16日,记者走进了位于府右街的三十五中,试着看看现在的中学生有多少人违反这一规定。走进校门后,立刻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应该是看看还能有多少人能“遵守”这一规定,而不是有多少人“违反”。 

     记者在这个学校里虽没有看到女生烫发,但看到染发的却很多。五颜六色的头发在各个年级都能看到。而且大部分人的发型也颇有“个性”,以韩国的“长短碎发”居多,也有扎着小辫的,但却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马尾”。再看衣服,不是圣玛田就是班尼路,样子都十分流行。 

     听学校的一位老师说,按道理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上学,可是能做到的学生很少。有时候学校里要求得紧了,就带在书包里,穿一会儿,放学就脱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喜欢穿校服,可能与样子老土、穿着不舒服有关。但名牌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都不陌生。 

     采访回来的路上,记者想起早些年流行的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想必这句话对于上世纪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都不陌生。但是那些身着圣玛田、班尼路的学生们是否知道呢? 

     对于这种追求名牌、追求前卫的现象,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文哲称之为“当代学生的半成熟心理”。他说:其实这种追求最初缘于对社会、对外界的模仿。正处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这些人,有着强烈的向上心理,凡事都追求完美,衣着自然也包括在内。如果不会由此引起同学间的相互攀比,而且学生家庭条件可以承受,应该不会影响到学生学习。 

     批判之四:“比学赶帮”变了味儿 

     记得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学校里流行着“比学赶帮”的风气,主要的意义就是同学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原以为上个世纪提出的理念早被这个世纪的新人们所淘汰,没想到在采访中,几乎每一位老师都要提到,“比学赶帮”可没有被淘汰,反而被延续了。 

     不过,这些老师们所说的“比学赶帮”已经远不是上个世纪的旧理念,而是被现在的学生赋予了更新的含义,那就是“攀比”。一位教初二的老师告诉记者:现在的学生攀比的内容可多了,大到谁家有钱、有权,小到吃喝穿戴。唯有比学习成绩的少了。 

     这位老师特地给记者讲了他班上的一件事:一个学生家庭条件不好,看到别的同学带着随身听,就缠着家里人给他也买了一个。可是过了一阵子,又看到同学中有人玩掌上电脑,就又回家向父母要,父母没给。该学生一生气竟然离家出走了一个星期!这类事在这些学生中间还有很多。 

     这些学生间的心理攀比,也是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文哲老师所担心的。“在我从事这么多年的教育改革中,几乎每年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学校努力地强调学生不能相互攀比,但学生间这种风气却是愈演愈烈。物质方面的攀比只会让学生们在思想上形成拜金主义,从而影响到学生们成人之后的工作与生活。” 

     批判之五:礼重情义才重 

     “礼轻情义重”一词之意是指用价格不高的礼品来表达深厚的情义,但是这句话在现在的学生们中间要提前“退居二线”了。礼物价格的高低,变成了衡量友情、爱情真挚与否的主要砝码。“礼轻情义重”被视为“陈腐观念”,现在流行的是“钱本身不重要,但舍不舍得花钱很重要”。 

     三十五中的学生李楠楠说,每年圣诞节他们送给朋友的礼物除了三块钱的一张卡之外,还要加上一盒40块钱的巧克力。北京林业大学的刘志峰告诉记者,在他们身边的同学里,男生送女友金项链已经非常普遍。 

     “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样的句子,在学生中广为流传;但是“礼轻情义重”却被大多数人一致看成了“老土”。 

     采访中,一些老师们对此纷纷表示担忧。这种“重礼”对于还属于“消费者”的学生来说,无疑要把这份负担转嫁给父母,可是不见得每一个家庭都能承受得了。在青少年犯罪的纪录中,有一部分就是因为学习外的开销太大,家长不能承受,故而走上歧途。 

     批判之六:“小小情侣”不稀奇 

     几年前,如果有学生在学校里谈恋爱,那必然会招来老师、家长及亲戚们的批评和指责。但是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那些稚气未脱的“小情侣”们亲热的镜头,相信人们已习以为常,“另眼相看”的人不多了。 

     通州区四中的刘娜老师告诉记者:在她们的学校里,从初一到初三,经常有早恋的现象,学校里也很为难。但是还没有其它办法,在社会上这样的现象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学生们总能拿出一大堆的理由来,比如交朋友是为了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鼓励。 

     “说得好听一些,这些小情侣们相识在一个不应该相识的季节里;说得不好听,这就是一种心理上的不健康。”刘娜老师说,日渐早熟的孩子们已经学会了找一个“相爱的、亲爱的、心爱的人”来告别单身,而真正能够想到早恋会让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对今后的人生道路以及婚姻家庭产生深远影响的人,却是不多。 

     专家:应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同样是学生,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与十几年前的学生无论从思想还是行为上有了天壤之别呢?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一个答案,但是,这不是唯一的解释。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当代的学生的心理结构作了如下的分析:当代大中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学生一般年龄在十八九岁至22岁,心理发展才基本接近成熟,但如果更全面地仔细分析其心理发展,则可发现他们在某些方面远未成熟。 

     周教授还说:当代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具有两面性,即积极面和消极面。他们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些成熟的方面表现出积极的特点:如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具有勇往直前的气魄,并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愿望。但是由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未完全成熟特点, 决定了其心理发展的消极方面,如滥用充沛的精力;对情绪、情感缺乏控制时,易成为情感的奴隶;自我意识强,情绪体验深,在外界的不良影响下,易陶醉于低级情绪;在客观条件未具备时,急于谋求需要的满足,导致失败;在缺乏正确理想指导时,求知欲与敏感性易导致迷信错误的、自以为是的“新知识”或“新思潮”。 

     由于现在的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断增多,需要自己计划和安排学习。但一大部分学生自制能力及自我约束力较差,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时间不能有效地利用,只是忙于应付老师的考试,而不去主动地获取其它许多重要的知识。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懂得自学,懂得主动学习,也是需要加强的方面。 

     对于现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方是这样给记者解释的:现在的学生,可从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方法三方面进行分析。当代学生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习动机也在发生着变化,高级的学习动机逐渐减少,而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及追求较高的物质生活占有很高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同学不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这样导致了学习的目的性不强,学习动力不大。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也是当务之急。

 

【对没有学生样儿的六大批判】相关文章:

学会反思与自我批判05-08

谯达摩、于坚、王家新批判04-14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04-14

世上没有后悔药(学生习作)04-14

探析批判式思考与语文教学(网友来稿)04-14

韩寒现象批判:道不同,不相为谋!04-14

《兰亭集序》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想04-14

《祝福》的文化思想批判(教师中心稿)04-14

四川高考语文试卷大批判(网友来稿)04-14

说戾气明清之际士人对一种文化现象的批判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