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时间:2022-04-14 13:53:2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杭州市余杭区闲林镇中学 丁荣金 

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语文教学的改革花样百出,然而总还得应付考试。所谓的“重过程,轻结果”,实在是不负责任的,误人子弟的提法。试想,你把这堂课热热闹闹地混过去了,却不管教学的效果,升学考了,你让学生怎样应付?也许到将来某一天,中国已经取消入学考试了,我们或许可以用这样的态度与学生玩几次。我们做教师的,只能从学生的终生角度想问题,不能图自己的一时快活,更不能像“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那样,把学生的一生命运当作自己成名成家的试验品。如果这教学改革的动机不正,只怕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而且上对不起国家发给你的工资,下对不起敬你如神的学生,中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语文教学,说到底只不过抓住三个方面:一是要博闻强记,二是能阅读分析,三是会写作文。博闻强记,就是背诵相当数量的先贤语录、名篇佳作。阅读分析就是能读懂别人的文字以获取必要的信息。会写作文,就是能准确地用文字表达出自己的心情、观点和发现。 

先前闹哄哄的“听说读写”,现在回过头来仔细想想,不也觉得无聊吗?做学问的,总会“假设”:假设一个人到了入学年龄仍不会说话,听不懂别人的话,那他这辈子也不过如此了,或许到特殊学校去还有些收获。因此“听说”与“读写”并重,甚至叫嚣“听说”比“读写”更重要之类的提法,除了危言耸听,哗众取宠,别无他求。因此,在学校的语文教学,还是提“读、背、写(字)、写”(文章)为好。 

先说博闻强记。 

首先得有记的内容。 

现行的教材都不行,不适合有规模的背诵。我的意见是选择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历代名人和二十五史中的大量精品及现代名人名篇(还有国外的名人名篇)充实中小学语文教材。不要管学生能否懂得其中心思想、艺术特色,先背熟了再说。因为大家都知道,青少年是记忆力最强的时候,此时不背,更待何时! 

背诵文章有很多好处: 

一是小时候背诵了大量的有实在的思想内容的东西,对一个人的人格成长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最起码这些背诵过的东西会产生一种精神支柱,他会在这一生中受益。这比空洞的说教,更具有思想教育的效果。 

二是记忆能力也是需要培养的,背的多了,就能博闻强记,就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记忆能力虽然有一定的天赋,但也是靠练出来的。 

三是可以积累语言素材。谁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饮”,但我们要求学生写文章时,只强调了生活经验的素材,常常忽视了语言词汇的素材。我常常见到这样的事:学生见到了一定的生活现象,有了一定的感受或观点,却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是语言积累不足或不会运用的缘故了。背诵或多或少可以解决了这问题。 

其次才是老师教学生怎样去背。教师的督促、指导、提示,在背诵教学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理解中背诵,还是在背诵中理解?这是教师在因人施教中要考虑的问题。有些人,一听背诵,就认为要“死记硬背”、“死读书”了,其敏感如此,其片面如此,心胸狭窄如此。在笔者看来,大量的背诵,正是学好语文的“捷径”。而在背诵中理解,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试想想,老师越俎代庖,一字一句的解说,一段一段的分析、归纳,学生能真正懂得?学生听得烦了,听得厌了,正是语文课人见人厌的根本原因!而在背诵中的理解,有一得,是学生自己所得,有一解,也是学生自己所解,真正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那理解,那感受,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而且,即使有些一时不能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先背熟在心,以后慢慢细嚼慢咽地逐步理解,也未尝不可。 

再来看看阅读教学。 

目前语文课费时最多的也是阅读教学,最无效果的也是阅读教学。其实,阅读是最活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以翻来覆去的读无数遍,每遍都可以有所得,当然是读的角度不同,所得也有不同。但我们的阅读教学,却非要一次把它全部读完、理解完不可:从中心思想到艺术特点,从段落大意到妙词警句,附带读音组词。而且更可恨的是老师的越俎代庖,代学生理解。不错,老师自己是理解得透彻了,学生却仍不知所云! 

如果我们回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去看看,发现我们的老师这样全面的细嚼精喂是多么的可笑。阅读,不过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嘛,有必要这样絮絮叨叨讲个没完吗? 

(未完待续)                      k12

【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相关文章:

信息时代下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04-14

职高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教师中心稿)04-14

教学改革之我见(教师中心稿)04-14

语文人文性之我见(网友来稿)04-14

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04-14

我手写 吾心--作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教师中心稿)04-14

语文教改之我见(教师中心稿)04-14

网络教育之我见04-14

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教师中心稿)04-14

关于语文教材与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