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篇里读苏辛

时间:2022-04-14 13:57:4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怀古篇里读苏辛

湖南常德市一中      杨智慧     415000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分别是苏轼、辛弃疾的“怀古”名篇,历来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振撼了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的心魂。

殊不知,它们的最初出现也曾被人视为异端。特别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出,就有伶人把它和当时红得发紫的柳永慢词放在一起调侃:“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虽然,这也道出了苏词豪放的真谛,但其中包孕的嘲讽之意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五代、宋初之词以“艳科”为宗,主婉约一脉,题材狭窄,多抒花间尊前之情,而苏轼却反其道行之。

自明人张綖《诗余图谱》把词体流派分为“婉约”与“豪放”两种风格以来,苏辛作为宋词豪放派代表作家,以其在宋词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倍受重视。

苏轼可谓宋词豪放派真正鼻祖, 辛弃疾则把苏词风格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他们共同铸成了两宋豪放词派两块不朽的丰碑。

我们在审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便不难发现苏轼在开创豪放词派方面的巨大成就。

怀古题材的入词,就是苏轼在开拓词境方面的有力表证之一。词从产生以来,大多拘泥于“诗庄词媚”的传统,多以抒写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为主,往往是抒兴遣怀、解酒娱宾的工具。苏轼则大胆地突破了其间的藩篱,在《赤壁怀古》中吊古伤今,写景状物,借江山之胜,英雄之业,抒激愤之情,新人耳目。不仅如此,在苏词中,论史议政、纪游咏物、悼亡赠友、谪居谈禅等内容,他都信手拈来,应付裕如,这样极大地丰富了词的意境,使宋词扩展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的文学样式,是宋词词体一次大解放。当然,苏轼在提高词的文学地位上所起的前无古人作用,也与苏词的豪放密切相连。南宋胡寅在《题酒边词》中曾这样评价苏词:“词曲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的确,有了苏词豪放之气的喷薄而出,其他词曲黯然失色也是情理中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临空飞来,划破历史的时空,用滔滔大江淘洗古中国千百年的英雄人物,实在出人意表,创出了阔大雄浑的艺术境界,读者的思维也仿佛伴着这滚滚东去的江水而放纵奔流,从而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接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写古战场的雄壮之景,以势夺人。用“乱”“惊”摹形状态,借“穿”“卷”活化背景,使古战场雄奇豪迈而又富有虎虎生气,一扫“诗庄词媚”的旧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这两句又是一幅对联,并且对得很工整,很有气势,这不能不说是苏词炼字艺术的魅力。所以,这三句写景状物,是以力扛千钧的诗笔挟来“海上风涛之气”,以苏轼特有的豪放之气荡涤着读者的心胸。苏轼豪放的词风和个性甚至还影响到他对词格律和音律的适度变通。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可见其端倪:在词律比诗律宽泛得多的情况下,苏轼还是将“谈笑间”的“间”悖了平仄。笔者还考查了本词八个韵脚字的上古声韵,它们分别是物(明声没韵)、壁(帮声锡韵)、雪(心声曷韵)、杰(溪声曷韵)、发(帮声曷韵)、灭(明声曷韵)、发(帮声曷韵)、月(疑声曷韵),又查《念奴娇》词谱,本词该是一韵到底的入声韵,《赤壁怀古》突破了单一押曷韵的局限,兼押了临近的没韵和锡韵,清代戈载的《词林正韵》据《广韵》韵部,合平上去十四韵,入声五韵,比较完备,特别是入声五韵的押韵已经宽泛到一定程度,尽管如此,苏轼在押十八部的曷韵和没韵的同时,还拉进了一个十七部的锡韵字,这不能不说是苏轼在词格的创新。至于苏轼“不协音律”的洒脱,我们只能从李清照等的评论中去感知了。

北宋苏轼对词体的解放和对词境的开拓,给南宋辛弃疾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天地。辛弃疾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抗金英雄,维系他一生的就是他的抗金大业,他的词作也大多成为他抒吐爱国之志的载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同是怀古名篇,同是豪放一派,词中所表现出来的苏辛词风不同。

苏轼的《赤壁怀古》,在仰慕古英雄的时候,自然带出了自己的失意之情。结句“人生如梦,一樽不酹江月”,看似消极悲观,实质上是借佛、道思想放松自己,安慰自己,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豁达。苏轼是一位集儒、释、道思想于一身的书生,在遭受“乌台诗案”的坎坷,身贬黄州之后,佛、道思想的清旷达观襟怀成了他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支柱。所以苏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人生如梦”为和平之语,是豪放之中透出的旷达。而辛弃疾则不同,他从小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以抗金复国为已任,集“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于一身,《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辛弃疾壮志难酬的郁闷之作。结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以廉颇自比,吞吐出身置暮年,壮心不已的慷慨之气。“凭谁问”三字意即无人问,廉颇虽老,赵王在国家危急时尚能想起他,而在今天,又有谁会理解作者的这颗报国之心呢?此情此境,令人不忍卒读,涌起来的只是作者“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苍凉与悲壮。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里评价“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是很贴切的。辛词豪放之中显悲壮,正是他沙场征战几起几落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苏轼是文人,辛弃疾是文人+英雄(偏重于英雄气)。文人气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多愁善感和英雄豪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万丈豪情均可入词汇入豪放派的大流里去。苏轼为代表的文人词以诗入词,重诗情画意,辛弃疾为代表的英雄词以文为词,重叙事,喜用典故。苏轼把如画的江山和气字轩昂的英雄叠加在一起,以景衬人,山水壮丽,英雄俊朗。辛弃疾历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诸多英雄好汉的成败旧事,写出了自己对国事的关注和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辛弃疾写词多用典故,这其实是文人词的惯常写法,苏轼也是如此,只不过辛弃疾更突出些罢了。有人因此说辛词的缺点是喜好“掉书袋”了,这是不确当的批评。“怀古”篇中所用典故,意在讲述各路豪杰故事,抒英雄气慨,除末了廉颇一事以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紧扣“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全然没有炫耀学问的嫌疑,贴切自然。这也是辛词在词体写法的一次突破。

辛弃疾在词的创作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使词章更为丰富多变。如他有意打破词的上下阕界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笔即是英雄业绩,激发感叹,下阕亦为古人典实,旨在进一步推广意境,上下阕一气以贯之,与《赤壁怀古》不同,苏轼的怀古具体落在下阕,上阕重于写景,上下阕有较为明显的因景生情的章法结构。另外,辛词的散文句法和语言的口语化对后来词人创作也有很大影响。

北宋苏轼创立了豪放词派,南宋辛弃疾将它发扬光大,并在他们的影响下形成了繁盛的豪放词派,是中国文坛的一大幸事,我们从“怀古”篇中洞窥苏辛词风,对于传播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怀古篇里读苏辛】相关文章: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日子里04-14

赤壁怀古说课稿02-11

《赤壁怀古》教案08-24

豪放的赤壁--苏轼《赤壁怀古》拓展美读(网友来稿)04-14

《赤壁怀古》教案 (精选9篇)03-03

《宋史辛次膺传》原文及翻译04-14

苏宁实习报告02-02

苏氏兄弟资料04-14

送芙蓉楼辛渐教学反思01-30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