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舣舟诗社诗词创作走进学校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论坛帖)

时间:2022-04-14 14:01:5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常州舣舟诗社诗词创作走进学校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论坛精华帖)

论坛精华帖:/vbb/showthread.php?threadid=3058

常州舣舟诗社诗词创作走进学校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论坛精华帖)

谢孝宠

 “巢里喈喈初弄”  

--常州舣舟诗社诗词创作走进学校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我们以生活在中华诗词伟大复兴时代而自豪,我们以投身于诗词创作走进校园大业为己任。

江苏省诗词协会对诗词走进学校的工作十分重视,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先后创立了高邮川青小学和扬中市两个先进集体,分别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诗教先进单位”和“诗词之乡”的荣誉称号,在全国各省市中,走在前列。在省诗协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常州在诗词创作走进校园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校园的雏凤新声,受到了北京文史馆研究员吴祖刚先生(吴祖光先生的堂兄)等老一辈专家的关注,吴老还写了小令给予了热情的鼓励:“调笑令 喜和常州学生  莺啭,莺啭,柳外春归声远。传来雨脚鸠呼,呼出新梧凤雏。雏凤,雏凤,巢里喈喈初弄。”现在,我把常州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向省诗协各位领导和各兄弟市的专家、代表作一个汇报,敬请批评指正。

一、 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1999年12月12日,诗社举行四届一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首次把诗词能否走进校园作为关系到诗词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后继有人并从而胜利跨进新世纪的大事提了出来,决定主动走进学校,为师生举办诗词讲座,指导诗词创作,并决定由一名理事负责实施。一进入2000年,诗社就开办诗词培训班,每两月一次,吸引了不少师生前往听课。5月15日《常州日报》发表了该报记者钱月航写的长篇报道《老树著新花  薪火代代传  舣舟诗社热心培养青少年诗词作者》,报道中写道:“诗社的许多老师不为名不为利,不顾年事已高,主动担当起发现、挖掘和培养诗词苗子的工作,他们抓住一切机会进行调查了解和宣传发动。听课者一次多于一次,而且青少年学员人数逐渐增多,出现了髯须长者和花季少年同桌听讲,互相切磋的感人情景。最近一次,仅省常中和市一中就有十多名学生前往听课。舣舟诗社的老一辈诗词家们为诗国常州的薪火传承付出了心血,作出了贡献。”到了2001年,根据学员要求,培训班改为每月一次。2002年,鉴于最近一、二年新社员发展较快,全社人数多达242人,诗社决定整顿、巩固,培训班也相应改为每季一次。几年来的集中办班,多次出现了祖孙、父子、母女同堂听课的佳话,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面向社会集中办班的同时,我们又迈开双脚,让诗词大张旗鼓地走进校园。

1、 走进小学、幼儿园。羊淇社长多次指出,诗词一定要从幼年抓起,让诗词的春光在哼哼唱唱中走进幼小的心灵。我社同仁、常州市一中退休音乐老师秦德祥,已到龙虎塘小学、鸣柯巷幼儿园等10余所小学、幼儿园教少年儿童哼诗。秦老师从事吟诵音乐的研究,他继承常州籍语言大师赵元任吟诗谱的研究,就中小学课本80首诗词一一配以简谱,并制成录音磁盘出版。

2、 走进中等学校。几年来,以市二中、省常中、市一中为试点,因材施教,大胆探索,也已初见成效。市二中由还村老先生负责,每学期选定8名学生组成学诗小组,自编讲义,人手一份,讲练结合,指导创作,进行批改讲评。几年来,培养了王文俊等数十名诗词苗子。省常中由霍柏松同志负责,主要采取主动与语文老师联系的方法,全面了解学生中诗词爱好者的情况,个别辅导,重点培养,其中突出的有周琛等学生。市一中每学期在师生中开讲座,主要采用学练结合、现场点评的方法,同时结合在重点班级进行全班动手,每人写一首诗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写诗的兴趣,根据所练诗体或词牌,靠船下篙,只讲与之有关的很少一点格律知识,不求全面、系统灌输,而引导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方面,我社新社员、一中骨干语文老师程代军、殷涛所教班级做得较好,王晓娴、吴海霞、徐伶三位老师也很支持试点工作。最近,我们又增加了正衡中学(初一文科特色班)、鸣凰中学两所有名学校作为诗词进校的试点学校。

3、 走进高等学校。2001年,我社应常州工学院之邀,自3月5日至4月2日,先后五次为部分应届毕业生作“中华古典诗歌”讲座,分别由羊淇、谢忱、钱璱之、章之駉主讲诗的吟诵、诗、词、曲,受到校方欢迎。此外,我们还到常州信息技术学院为学生作了两次专题讲座。

4、 走进面上的学校。以上所说试点学校在全市毕竟只是一角,如何以有限之力做更多的事,借力宣诗,至少让更多的学生都感受一下:中华诗词复兴的春风也吹进了我们的校园!2001年,借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的东风,诗社发动10余所学校的师生写了歌颂祖国的联句长诗1921行,学生每人一句,参加写诗的学生500多人,并书写成百米红绸诗卷,巡回展出,省市电视台均有报道。解决诗词后继有人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想方设法引起青少年对传统诗词的兴趣。从这一点看,一次群众性的活动也许并不一定比一次专家的讲座效果为差。

5、 走进网络世界,与普天下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师生,所有的诗词爱好者交流、切磋,分享写作诗词带来的快乐。现在,已有市一中可随时将他们学校老师自己写作的诗词、指导学生写的诗词习作,源源不绝地拷上软盘,发往天涯海角,让网上的每一个“地球人”一天24小时,风雨无阻地随时都可看到。他们的网站细目为“诗词曲赋”,其“版主”名为“东方雪”。一旦中华诗词学会网站开通,即可与之联网,其容量为无限大,从而在诗词创作走进校园的胜利进军中经常留下属于自己的足印。诗词上网,很受学生的欢迎,更受身陷黄网之毒的学生的家长的欢迎,无疑是诗词进校的一条康庄大道和必由之路。

几年来,我们常州舣舟诗社共为大、中、小、幼学生举办各种正规形式的诗词讲座26次,参加听课的学生820余人次,参加诗词创作练笔的学生近千人,重点培养、较熟练地掌握诗词格律的学生22人,学写诗词数百首,其中发表30余首。

二、 几点认识和体会

1、 针对学生基本上是“诗词格律盲”,学习诗词的起点究竟放在何处为好?根据我们的实践,最好先古后律,让学生先写四句体的不讲平仄的七言诗,然后举七绝名篇,两相比较,使之体味到平仄和谐相间的妙处。这样引出平仄的概念,容易使学生产生好感。否则很可能使学生味同嚼蜡,望而生畏。事实上,我们之中恐怕也很少有人不是先呛了水,才羡慕会游泳的人,从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

2、 针对学生懂得今四声,讲平仄的起点究竟以放在何处为好?看来,先让学生根据今音将1、2声与3、4声作为两个大类分开,从而体会前者发音平而长,故曰“平声”;而后者则短而曲,故曰“仄声”。这样能使学生感到平仄并非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就在我们时时运用的语音里。一次,老师要学生就1、2、3、4声分别举出一个例字,有位学生一看老师刚刚发的一份材料,脱口而出说:“关于举办”。这说明学生四声很熟练。老师接着要学生标出以上四字的平仄,学生应声而答:“平平仄仄”。老师又进一步要学生举出一个按“平平仄仄”语音组合的成语,下面学生纷纷抢答:“千山万水“、浓妆淡抹”、“桃红柳绿”。

3、针对江苏各地方音(无论苏锡常的吴语区,或宁镇与苏中及部分苏北县市的下江官话区)多数都保留了古入声字(仅有接近山东的地区为北方话区,已“入派三声),讲“入声字”的起点究以放在何处为好?显然,应该与北方地区学习不同。北方人学入声字,是学语外之音,江苏人学入声字,比学普通话还要容易,因为,入声字是他们的语内之音,不仅在书上,而且在口中。因此,对懂今音四声的江苏学生而言,可谓“一普二方声自明”。即:先用普通话读,分出今平仄;再用方音读,找出古入声。古入声在普通话里已分别变为“平”(包括阴平和阳平即1、2声)、“上”(即3声)、“去”(即4声)。变为3、4声,反正还是仄声,不用费事;变为1、2声的必须统统还它们“入”(属仄声)的庐山真面目,而不能作平声看待。在这里,关键是老师示范,让学生真正弄懂“入声短促急收藏”的发音特点。一经讲解和示范,学生均能当场掌握。老师要学生各举三个入声字,毫不费事,一字不错。我们在辅导常州市实验初中初三学生眭澜同学时,第一节课下来,她就基本掌握了平仄,并写出了第一首词:“忆江南赴新加坡上学前夕(二首) 开学了,学校满园春。为赴狮城温旧学,将离故国得闲身。遥望校中人。  思昔日,题海令人愁。抱怨成山烦考试,心思满腹羡朋俦。明日上高楼。”当然,诗要写好,那是终生努力、学无止境的事。

4、当前学生课余时间极为有限,传授诗词格律知识的起点究竟以放在何处为好?要全面系统讲解,若学员与时间都可固定,当然很好。就多数情况而言,常属兴之所至,听听讲座而已,这就要求“找到一个是一个,讲到一次是一次”。每一次都要有吸引力,每一次都要有相对的独立性,都是一次浓缩的“诗词大餐”。要尽量做到让学生一次听课,回味无穷,而且从此爱上诗词。一次,老师就唐代张继《枫桥夜泊》扼要讲了一下平仄相间的音乐美和何谓仄声,然后启发学生以《夜登“龙城号”游船》为题,仿用张诗韵脚(不必出现“步韵”的术语),也仿其平仄相间,写一首表现夜游常州城区运河感受的七绝。听课的是市一中初一(2)班的部分学生,时间是今年暑假中的7月31日。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刘珏同学首先报出第一句:“灯火辉煌不夜天”,给了老师一份惊喜,也给了同学很大的鼓舞。第二句,经过几种写法的比较,另一同学提出的“星光摇曳水( )眠”得到大家的认可,但其中的第六字众说纷纭,有“愁”、“如”、“难”等好几种意见,下课以后还在继续争论。最后,一致意见觉得“难”字好,本来入夜以后,水可以好好睡一觉了,但如今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并正阔步向现代化特大城市迈进的龙城常州即使入夜也没有丝毫睡意,古运河和通衢大道一样进入了不夜天,“龙城号”游船往来不息,所到之处,河中的星光倒影也为之摇曳,使河水难以入睡。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对后两句虽也写出几种初稿,但未及展开讨论。及至8月11日,这些学生又参加了老少同堂的诗词沙龙,最后确定为“滩簧一曲金樽举,中外游人笑满船。”自始至终,学生兴趣盎然,发言踊跃。学生在这两节课上,虽然没有学到多少格律知识,但却真正在诗词的海边折腾了一番,潇洒了一回。

5、针对学生对诗词创作仅要求有个初步了解,不必把诗词分得过细,诗词可以结合起来一道学习。以《夜登“龙城号”游船》为例,市一中程代军老师又趁热打铁,讲起与之最为接近的词牌《渔歌子》。当然,诗词各有自己的特点,但若仅从句式角度看,前两句完全一样,仅仅是第三句改为“平仄仄,仄平平”,第四句改为“平平仄仄仄平平”。经过启发、讨论,学生又尝到了长短句的写作滋味:“灯火辉煌不夜天,星光摇曳水难眠。中外客,舞歌筵,滩簧一曲笑盈船。”诗词同练,一举两得。

6、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要精讲多练,而且课内、课外的练习都要力求多样化。多年来,我们尝试运用以下形式进行练习:扩联为绝,如引导学生续写林则徐13岁时随班春游所作的对联为七绝:“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春游各赏宜人景,独羡苍鹰展翅雄。”扩五为七,如为王之涣《登鹳雀楼》每句各加两字为:“方观白日依山尽,遥想黄河入海流。引领欲穷千里目,何如更上一层楼。”扩绝为律,如市一中学生在诗词讲座上练写了一首七绝:“跨海抚琴惊老凤,飞天泼墨舞群龙。英才岁岁源源出,誉满东南常一中。”(该校通过国家级示范高中时所作。该校学生飞天艺术团曾到海外演出,载誉归来。)次日语文老师在诗词讲座上也集体写了两联增补于前,使之扩为七律。两联为:“示范频传硕果丰,新型学府敢称雄。园丁献爱连枝碧,桃李争芳映日红。”(两次讲座时间分别为2000、5、16  与5、17)此外还有改诗为词、改阳关体为近体七绝等。总之,练比不练好,多练比少练好,练习形式变化比不变好。

7、针对学生好问、好发言、发表欲强的特点,至少在中学生中不宜满堂灌,要力求采取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

8、针对国家今年颁布、实施新课程,要把培养实践能力、参与研究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用以增强学生积极融入大社会、应对世界新挑战的自觉性。在这方面,一些学校采用的师生共同参与的集体创作、集体修改、集体点评等方式,收到较好效果。学生从中深切体会到什么叫“千锤百炼”,什么叫“精益求精”,大大促进了语文学习。在学习诗词各种体式时,也可只就其中一种体式讲清平仄和谐相间的规律,其余体式尽量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进行推导。这样讲练诗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对学生的帮助就不仅仅局限在诗词,也不仅仅局限在语文能力,家长也会欢迎的。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以上是我们在诗词走进校园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如果说,其中还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从我们诗社内部说,完全是由于领导重视,闻风而动。为了解决“诗国常州传有后”这一事关诗词存亡的大问题,甚至先于《纲要》,在2000年就提出诗词必须从娃娃抓起,诗词必须走进校园,并在当年编印的《常州舣舟诗社社员通讯录》中开辟了“青少部”一栏,并正式定名为“学员”,爱犊情深,跃然纸上。其次,协同作战,措施得力。领导多次强调要特别注意发展语文老师,这不仅因为他们一般对中国传统文学和语言文字都有比较全面和扎实的基础,而且因为他们是诗词走进学校的天然桥梁。第三,放手推广,允许试验。共同目标是普及诗词,方式、方法完全可以多样化,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第四,坚持不懈,乐于奉献。不计褒贬,一往无前。我们诗社的每个成员,心中同有为中华诗词走进校园尽力的愿望,脚下同有为中华诗词再创辉煌尽力的汗水。因此,没有任何人在尝试面前畏首畏尾,也没有任何人在困难面前停步不前。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比起兄弟市、兄弟诗协,特别是对照中华诗词学会和省诗协的要求,我们在诗词走进校园的认识和做法上,都还非常不够。今后,我们一定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我们常州的诗词走进校园的工作做好,为中华诗词的伟大复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绵薄。   (谢孝宠执笔  2002年8月28日 )   

 /vbb/showthread.php?threadid=3058 

 

【常州舣舟诗社诗词创作走进学校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论坛帖)】相关文章:

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的几点认识(论坛帖)04-14

语文和音乐艺术(论坛精华帖)04-14

让流行歌曲走进作文(论坛精华帖)04-14

是破落还是败落(论坛帖)04-14

孩子,你能行(论坛帖)04-14

班级管理之我见(论坛帖)04-14

从预习到自学(论坛帖)04-14

陶罐和铁罐(论坛精华帖)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转帖]李镇西:我看语文新课程改革 (论坛帖)04-14

乡愁诗(论坛帖)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