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01 18:16:0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反思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作为数学教师应该使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如归纳、猜想与验证等等。本课教学自己有如下体会: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反思

  一、以情境为出发点,提出合理的猜想,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猜想是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这是一种以联想为中介的合情推理。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情景图(小明上学路线图)首先提出“你怎么知道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个话题与学生交流。有的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理由,有的学生根据已有的“两点间线段最短”的知识解释原因。接着,学生观察由路线图抽象成的三角形,理解直走的路是这个三角形的一条边,拐了弯的路是这个三角形两条边的和。进而,引导学生联系刚才的判断——直走的路比拐了弯的路近,对“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提出联想或猜想。这样,学生面对“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这一新问题,很自然地得到:三角形两条边的和比另一条边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采取与学生一起从起点情境出发往上看目标的方法,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与经验进行形象的加工和改造,大胆提出新的猜想(或联想),再由学生想办法来验证猜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引导思维”,经历“猜想、假定、确定”的过程,体验“冒险、创造、发现”的喜悦。

  二、在验证过程中教师适当的启发,促进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

  在学生们确定了验证“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方法后(方法有:量出三条边的长度再比较,或用小棒摆出三角形直接比较),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张活动记录表,以此帮助学生开展实验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始终将自己当作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员,给予适当的启发。例如对于得出结论是“其中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小组,教师给出的建议是“其它两条边的和也大于第三边吗?比比看”;对于得出结论是“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小组,教师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只用看哪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就能说明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为什么?”对于用小棒没有围成三角形的小组,教师指导他们从现象中找原因“什么样的情况时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在这个实验活动的过程中(时间大约用了十二分钟),教师通过亲身参与,针对性的指导,将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引向抽象逻辑思维。进而在小组交流汇报中,学生能发现并填补自己认知的空隙,提升思维的优化(用两条较短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就能说明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整个过程学生亲历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更重要是接受了一次严密的逻辑和数学思维的训练。

  本课教学,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即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想,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并将“学习猜想的方法”与“学习验证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是一种探究的品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他们后继知识的学习有较大的影响,也可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反思04-07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反思10-23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02-12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03-03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02-20

三角形分类的教学反思12-31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04-02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04-04

三角形分类教学反思12-08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反思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