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06 20:01:5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中的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更重要是要做到教学的反思,通过反思,增强教学能力更好大家进行教学,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三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看吧!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篇一】

  我省全面实施新课程,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施新课程的理念、精神?如何评价?如何实施?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相信将来我的工作任务更重,挑战更多。

  努力学习,深入钻研寻求对策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针对普及高中教育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将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

  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其次将教材内容结构化。

  我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

  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

  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过去一学年来,教学时,我注意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首先,我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

  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三、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变成问题

  在学科教学、师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

  如“我反复讲了好几遍他为什么还不会?”、“为什么学习不好的学生学习习惯都差?”、“为什么学生对涉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等等,面对这些“困惑”我们只是说说议议,很少去深入地探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也就是说我们缺少问题意识。

  我准备在新学期将问题细化,注重平时积累,着手解决,具体成文。

  四、结合学生的实际,将知识整合。

  在教学中,我往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将课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

  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篇二】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

  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学生本位的新模式。

  历史教学也不例外。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破陈出新,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

  认知指导实践,许多教师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在教学中尝试改革,出现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但也有不少教师走向了片面化,走进了教学误区,这里我想简单地谈一下。

  误区一:只要活动,不看对象。

  教学中,许多老师认为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考虑教材的实际,于是上课从头到尾,都是各种各样的活动:讨论、辩论、观察、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一会儿要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又要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

  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

  还有的老师是由于上面要求上课时开展活动,于是下面推广开来,根本不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把别人的东西生搬硬套,与课堂脱轨,与学生分离,只重形式不讲结果,忽略了具体对象、环境等。

  另一个方面就是活动设计时过于简单或复杂。

  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

  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课堂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否则,脱离了对象(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无用功。

  误区二:只要出新,不管科学。

  历史教材编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

  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把少数人的意见当作真知灼见,甚至于出现为希特勒翻案,为江青平.反等问题,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

  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于对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

  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甚至于对神话传说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纠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为历史就是电视、电影、神话故事中所讲的那个样子,对历史教材产生迷惘,不信任的态度。

  区别不了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对发育成长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产生错误的史学观、人生观、世界观,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

  因此,一方面活动的开展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使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

  误区三;只见开头,不见结尾。

  在历史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比较系统性的专题研究,或者是需要大量史料来证明的东西,因此需要学生去探究。

  一开始时学生积极性很高,精神抖擞地搜集资料,搞一些调查研究,对课本、教师所提出的观点大胆质疑。

  但由于时间、精力的关系,再加上对搜集资料,查找文献的水平有限,又缺乏老师及时有效的引导,自然研究的不够专详,得出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甚至最后不了了之,只留下一些疑问和悬念。

  这反而影响了学生本来对历史问题的系统性、准确性的把握。

  清晰的历史脉络、历史问题反而变得含糊不清,影响了学习效果。

  因此,“虎头蛇尾”在活动课中千万要不得,要做到有始有终,明确目标,坚持不懈才能真正掌握真理。

  误区四:只讲氛围,不谈实质。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少历史教师都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也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意识:即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把学生调动起来的标志就是到处是学生的声音,课堂氛围好,气氛活跃。

  于是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

  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必然会冲淡教学的主题,把有组织、有内涵、有目的、探求知识的课堂变成了类似于放牛羊的牧场,盲无目的、放任自流,甚至为了迎合学生出现了低级趣味。

  自己上课时感觉把学生调动得很积极,氛围好,而最终的学习效果却是一塌糊涂,甚至于导致学生只记得搞笑的地方,对应该掌握的知识一无所知,能够培养的能力一无所有。

  这样的活动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

  也就是说活动中讲氛围不能走极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动的本质,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动而有效。

  误区五:只懂罗列,不会深化。

  在历史教学中强调要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使历史课堂丰富多彩。

  使用各种教具如投影、历史挂图、实物、幻灯、录音机、VCD等等。

  在信息时代这些材料日新月异,也日渐丰富。

  于是不少教师就产生了认识误区,认为材料越多越好。

  出现了课堂上仅仅是一些历史资料的堆砌。

  没有体系,没有系统,只是一盘散沙,甚至于教师忽略自己点拨指导者的身份,仅仅将大量的事实、材料、图片罗列。

  与此同时,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及自己的一些理性认识,至于正确与否却不得而知了。

  而教师忽略讲解的同时往往容易造成学生自身认知的误区,对已形成的错误看法没有及时纠正,长此以往就无法正确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又将从何谈起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因此,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要“下岗”,反而对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选取典型的材料,如何把握住材料与论点之间的链条,如何挖掘材料内在的灵魂等都成为更高层次教师的必备条件。

  简单的理念讲解只会空泛,而简单的罗列材料只会使学生变得具体而缺乏深度。

  所以二者如何结合,比例如何,选取的时机等都成为值得教师研究探讨的问题。

  最佳的组合、最经典的讲解、最有效的方式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误区六:只重研究,不问基础。

  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后不少教师都在尝试使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从理论上来讲,研究性学习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深化理解。

  但这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并不能“草木皆兵”,每时每刻都想着要研究。

  因为过分热衷于这种专题式的研究必然影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同时,学生的时间有限,这种学习方法分散了学生大量的精力,搞不好会一业兴百业废。

  历史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专题研究,使其充分地发挥在学习基础知识时的作用,从大局着想,为重点服务,才能更具有生命力,在教改中立足于不败之地。

  误区七:只要学生,不用老师。

  以往的教学都是要学生学,如今都强调学生要学,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不少教师误解了这一观点。

  把老师讲变成了学生讲。

  也就是把过去的填鸭式的教学变成开放式的教学,但一不小心过了头,变成由学生从讲到尾。

  学生讲故事、分析人物、事件、讨论问题、进行辩论等,一切全部由学生包揽。

  诚然历史教学中有不少存在分歧的地方,教师的一言堂容易使学生思维狭隘,学生的自由发挥使他们思维活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但有时也会钻牛角尖。

  这时就需要在旁边做“高人”指点,拨云见日。

  在这时教师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切切不能袖手旁观,听由学生发表自己的谬论,相互争的面红耳赤,或敷衍了事轻轻带过,使双方都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容易走向极端化,甚至引发个人矛盾。

  因此如何在恰当的时候点拨学生,如何在学生卡壳时帮他们理清思路,指明方向就很有艺术性,如何在评论时使学生做到心服口服,做到有理有据等,这都需要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及课堂上的灵活应变。

  误区八:只有提问,不见其他。

  开放性的教学提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有不少老师误解了这一点,认为学生的积极性就是积极动口、动手,这必然有动脑的过程。

  于是多样化的方法最终被简化为一种方式——提问。

  双边活动中不断地提问,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也不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要不就是非常简单的问答式,甚至于是一些非常低级的问题。

  告诉学生看某一段落然后找出答案之类。

  一堂课下来问了无数个问题,而有价值的却没有一个,以致于学生失去上课的兴趣,提不起回答的劲,这样的双边活动怎能有效。

  确实,问答式是开放式教学中一个重要方法,但课前设计时教师应该对问题的深度、难度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切不可滥而不精。

  另一方面,开放式教学也还有许多其他各种方法,如参观博物馆、编写历史小论文、讲历史小典故、讨论、辩论等等。

  我们要从各个不同角度锻炼学生,不可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误区九:只讲手段,不懂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强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各种各样的教具如录音机、投影、电脑等被运用于教学上,但如何运用却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而许多老师知识简单的认为要把各种手段用上才能体现现代教育,于是几个简简单单的在课本上能找出的问题也堂而皇之的写在投影上;而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等课件的制作没有实质,只是把原来写在黑板上的板书照搬照套到课件上,用另一种手段、方式来体现相同的内容。

  多了不少麻烦不说,还不见得比原来的效果好,本来是为了在教学中把课上得更丰富、生动,让学生学习的效果更佳,不能为了用教具而用教具。

  只讲手段,纯粹为用而用,等于没用。

  当然,在历史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其他的误区,限于时间和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学有学的误区,教有教的误区,身为师者,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走出自己的误区,带着孩子们走出他们的误区,以及教会他们如何不步入误区,这,才是真正的为师之道。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师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手段。

  是教师从“会教”到“会学与会教”结合起来的过程。

  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过程。

  今年我带的是高一人民版的新课本,从高三学生毕业后听专家讲课,到现在讲授新课,感受颇多。

  在这里我只想简单的说一下,我现在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希望与各位交流一下。

  我们知道历史新课标讲究的是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其中知识与能力是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这里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按照新课标的这种教法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的。

  那么,在学生没有任何历史基础的情况下,我们来如何开展历史教学?这就是我现在面临的问题。

  我现在的选择是

  第一、完全按照课本的知识点知道学生先理解课本知识,然后对课本基础知识进行记忆。

  很明显这和现在新课标下的教学观是完全相反的。

  第二、按照新课标的教学观,努力做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我在这里希望能从各位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选择,希望我们可以利用博客多多的交流。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2-28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优秀03-13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5篇12-30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5篇)12-30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反思02-05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02-16

高中历史教学说课稿11-03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八篇03-16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4篇04-13

精选高中历史教学总结四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