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反思

时间:2022-02-26 11:52:2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月份反思

  第一篇《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

三月份反思

  本册开篇第一课选编的是文言文两则,这充分说明文言文在我国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这篇课文比较适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我是这样认为的,在教学中也是这样做的。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聋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又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每句意思都懂了,才能正确的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教学中我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其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了以下问题:

  一、不必采取对译法。老师认识的误区是聋生现代文都写不好,更不懂文言文,又是初次接触。一定要逐词逐句的对译,不然学生可能学不会。有效的方法是,学生反复读懂课文,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学生如有不懂,我再进行必要的点拨,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贯通全文。

  二、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性。范读课文本身作用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更是重要,第一遍要读的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做到准确。

  三、指导文言文的读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第二篇时间匆匆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紧紧围绕“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展开,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教学中我以读促讲,让学生陶醉于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课后我深思,比较成功的方面有学习本文时,特别是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先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反复诵读,读出语气,读出设问反问,重点语句的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分组读,对答读。在读中让学生感悟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会,在读中领悟,交流和讨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理解。

  再是结合课文第三段进行仿写:“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结合学生的现实实际,回忆我们自己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用“在……的时候,……从……过去 ”的句式练习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试图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从而达到积累与运用的目的。

  也有不足之处:教学中,没能准确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散文这一体裁的文章,如能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比较散文与记叙文,说明文的不同那就更好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还有让学生对其他自然段的自读、自悟的学习不够充分。以后在教学时,一定注意到这几点的教学渗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学生的潜能大小基于教师的要求多少

  这个题目我想了好久,写了几个都不能代表我要表达的意思,终于在改了几次之后敲定了这个题目《学生的潜能大小基于教师的要求多少》。

  人,都会有一定的潜能,在于你知道不知道,更在于你会不会开发。而学生的潜能就有待于教师的认识和挖掘。

  对学生潜能的挖掘是教师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有老师常说:“这学生没治了!要把他教育好,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但是,每个学生都具有潜能,我们应深人分析潜能学生转化的突破口,投入更多的爱心与耐心,帮助他们不断超越,逐步成为素质和能力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中就有这样一个信念:“没有任何才能的人是没有的”。学生是一个发展着的人,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发展之中。他们身上潜藏着各个方面发展极大的可能性,潜藏着极大的才能。只要教育得法,就可以使他们身心获得最好的发展,成为有才能的人。教师要有唤醒学生潜能的意识、眼光、能力。

  我班的崔同学是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学生,她是我班学习上的尖子生,是去年秋天转到我班的。在我的心目中,她学习踏实,背诵速度很快。这学期,开学初学习的每篇课文,都有要求背诵的部分。这样我就要求班里的学生比赛背诵课文,她和秦同学的背诵速度差不多。这时我又布置了新的课余背诵任务,本来我的初衷是看看他们谁能背会,也有给他们找事做的意思。谁知过了一个周末,周一上午课间,崔同学就主动找到我要求背诵,令我吃惊的是,我布置的所有要求背诵的部分,她非常熟练地全部背会了。下节课正是我的课,我就在课上把她全部背会的事告诉了大家。大部分同学都很震惊,唯有秦同学一脸的不服气。果不其然,下午秦同学就到我办公室要求背诵,虽然不太熟练,但她不服输想超越崔同学的自信还是有的。结果周二晨会,秦同学也非常熟练的背会了。当我把她俩的背诵情况写在展示栏中时,她俩的喜悦之情无以言表,其他同学的羡慕和佩服之情更令她俩自信和满足。同时这件事也刺激和鼓舞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激情。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通过这件事我在想,一个学生潜能开发的大小与教师要求的多少是密不可分的。我也在反思我自己,难道学生潜能开发的不够深是我要求的不够多吗?

  学生的“思维尚未觉醒”,需要教师用心灵把这沉睡的思维唤醒。

  第四篇《北京的春节》序曲

  我以为一节好课就是细腻,就是对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感悟。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说的训练。最近看了一些教学参考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认识到:其实一节精致的语文课,在教学中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适当的方法。

  一、着眼于整个篇章

  《北京的春节》是普校小学阶段最高年级的课文。对于聋生七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今天的教学,我有些纠缠于段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 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相对除夕却是无法比的。所以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时,还可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是“灯”,如果让学生先体会灯,再来体会观灯时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会在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

  二、注意教学的详略

  看到老舍的文章,总觉得写得太好,教学时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仿佛一锅“熬腊八粥”。文中六个特别的日子真的不知如何取舍。“腊八粥”“腊八蒜”要让学生读和了解。其实学生一读就明白,根本不用花功夫,可课堂上自己就是不敢放手,总忍不住要讲。“腊八”如此,其他日子了更不用说,教学就蹑手蹑脚了。课后仔细地想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也应有详略之分,该舍得不舍,略不敢略,那么详总能详了吧?可惜的是,对于原本应该详细探讨的教学内容,却又显得力量单薄。

  三、谋划适当的方法

  在重点语段的处理上,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不理想。因为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因为班上学生能力不足,课堂很容易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比如教“除夕”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读这段,然后说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体会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刚开始时,学生还能说说看到的画面,但是当让他们体会“家家”“人人”等时,多数学生就没有感觉了,课堂出现了冷场。于是,我只能通过再次引导让学生去体会,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听懂我的暗示。而忽略了自己是成年人,是多次解读过教材的,我自然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可是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他们才读了几遍课文,即使是读了多遍,又能指望他们读得有多深呢?面对我的暗示,他们自然不明白老师的意思。更何况教学目标怎能以暗示来达成呢?

  所以,对于重点段的教学,还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去比较读,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这些词背后的含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三月份反思】相关文章:

三月份体育教学反思04-28

高一年段体育备课三月份教学反思04-30

高三地理备课组的三月份教学反思05-01

三月份的工作计划06-23

三月份工作总结10-12

大学三月份工作总结04-09

小班三月份工作总结07-20

大班三月份工作总结07-28

中班三月份工作总结07-03

个人三月份工作总结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