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鸟》片断赏析与反思

时间:2022-09-07 07:15:2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父亲和鸟》片断赏析与反思

  推敲细节,做足亮点 说实话,名师的课并没有什么特别过人之处,但他们善于抓住细节,重锤敲打,使课堂不时迸发出亮点。像星期六上午第二节课北仑淮河小学的郑巍巍执教的《父亲和鸟》。这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通篇是“父亲”和“我”关于鸟的对话,从“父亲”的话语中,可知他和鸟的关系不同寻常,他居然能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易受到伤害。“父亲”简直就是一位鸟类专家。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父亲对鸟的深爱之情,在教学时老师抓住“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这两个词来展开教学活动。

《父亲和鸟》片断赏析与反思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当学生找出这一句后。

  师:什么时候你会望了又望?

  生:路过玩具店,肯德鸡店……

  师: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开心,希望爸爸妈妈也买一个。

  师:那你能体会父亲当时的心情吗?

  生:开心,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感情朗读)

  师:老师这里有个疑问,为什么要用“望了又望”“闻了又闻”呢?请四人一组讨论

  生1:我从“又”字体会到父亲非常高兴。

  生2:父亲有可能很喜欢鸟味,就好象闻到什么糖。

  师:你平常喜欢闻鸟味吗?

  生:不喜欢。

  师:而父亲呢,他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他很喜欢鸟,很开心,快活。

  师:你就是父亲,读出开心、快活。

  父亲“望了又望”望到了树枝在动,知道了树上有许多鸟,而“我”站在父亲身边感受不到树上有鸟。父亲“闻了又闻”,闻到了鸟味,而“我”从来没听到过鸟还有味道。通过父亲和儿子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父亲”对鸟非常了解,像位鸟类专家。

  对个性化阅读的一点思考

  语文是灵动的生命体。回归生活、回归主体、回归生命是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语文阅读是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的过程。而我们教师在这么美好的领域里要为学生做点什么呢?这次的宁波之行让我对语文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思考。幸运的是此次特级老师们的精彩演绎也或多或少解答了我的疑惑。

  阅读教学就是要教师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设一座充满生命的桥梁,让学生通过这座桥去探寻未知世界的奥秘,去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我们要做的就是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真正的个性化阅读首先体现在阅读主体的自主性上。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自主地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领会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其次,应该体现在阅读实践的探究性上。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教师需要随时的引导和调控。当然在课堂上,教师不但要营造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还要把自己的生命和情感传递个学生,去感染学生。

  案例一

  郑巍巍老师教学《父亲和鸟》一课时,动情地引导理解父亲和鸟的深情,然后出示了这样一句话:当( )的时候,是父亲最快乐的时刻?

  生1:当鸟儿们唱歌的时候,是父亲最快乐的时刻。

  生2:当鸟儿们最快乐的时候,是父亲最快乐的时刻。

  生3:当我快乐地与父亲谈鸟的时候,是父亲最快乐的时刻。

  生4:当父亲觉得我也很爱鸟的时刻,是父亲最快乐的时刻。

  生5:当森林里没有战争的时刻,是父亲最快乐的时刻。

  生6:当人类永远与鸟儿做朋友的时刻,是父亲最快乐的时刻。

  师:同学们的心已经与父亲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我们感受了父亲与鸟的融洽,感受父亲和鸟的快乐,也感受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现在让我们再去读一读这段话,我想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过程,教师的引导就是要在遵循文本的价值取向的前提下,让学生战线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对文本进行独特、新颖的个性化解读。学生自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所以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星期六上午第一和第二节课都是上《父亲和鸟》,分别有湖州市德清县乾元镇清溪小学的张玲和北仑淮河小学的郑巍巍执教。这篇课文我去年在学校向家长开课时上过,这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通篇是“父亲”和“我”关于鸟的对话,从“父亲”的话语中,可知他和鸟的关系不同寻常,他居然能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易受到伤害。“父亲”简直就是一位鸟类专家。当时我记得上课时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父亲对鸟的深爱之情,在教学时我抓住“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这两个词来展开教学活动。父亲“望了又望”望到了树枝在动,知道了树上有许多鸟,而“我”站在父亲身边感受不到树上有鸟。父亲“闻了又闻”,闻到了鸟味,而“我”从来没听到过鸟还有味道。通过父亲和儿子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父亲”对鸟非常了解,像位鸟类专家。

  以上这层内容的教学,我自认为上得还算成功,可后来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父亲”对鸟的喜爱之情,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自己和父亲相对比的问题:你们面对怎样的东西会望了又望,闻了又闻呢?一生回答:我看到老鼠会望了又望,闻了又闻。家长听了忍不住笑出来。糟糕!怎么会想到老鼠呢?我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对自己心爱的东西会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父亲对鸟儿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由此可见他对鸟儿的喜爱。再叫个学生来回答吧,我这样想着,又叫了个聪明的学生,谁知他说:“我看到酱油会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真是太离谱了,他们完全撇开课文内容,信口乱说了。我只好提示他们:父亲对自己心爱的鸟儿,会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你们面对什么样心爱的东西也会望了又望,闻了又闻呢?于是才有了肯德基、生日礼物等这样的答案,然后我匆匆小结:是呀,父亲对树林、对小鸟的爱就像你们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一样,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读这句话。不难看出我在学生和父亲对比这个环节的教学,引导得不够到位,没有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而是把学生的思路强拉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

  在学生的学路和我教师的教路发生裂层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良好的知识功底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我缺乏的正是这种教学机智。而在特级教师的示范课上却很容易捕捉到他们的教学机智。如:幽默大师虞大明老师在教《共有名字》一课时,在学生感受到共有一个名字会给工作、学习、生活带来很多麻烦时,要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八节,思考:为什么土耳其一个小村庄里的人不改变这个共有一个名字的习惯?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纷纷举手争着回答,虞老师问:会说了吗?学生齐声回答:会。老师说会了我们就不说了,就改用朗读来回答吧,想想在读时哪几个词强调出来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我想这一改改得真妙呀!把学生的“思”与“读”巧妙衔接,教学环节过渡得如此天衣无缝,实在是令人敬佩呀!

  听课回来后的那天晚上,我对自己去年上过的《父亲和鸟》又进行了更深的思考,如果我顺着学生的思路教学,应该怎样做呢?当一个学生说:我看到老鼠会望了又望,闻了又闻时,我可以这样追问他:老鼠这小动物是很可爱,可你除了会望了又望,还会闻了又闻吗?另一个学生说面对酱油会望了又望,闻了又闻。我应该这样回答他:酱油是常见的烧菜用的调料,有较浓的气味,我想闻几下也差不多了吧,不至于闻了又闻,让你百闻不厌吧。可能这样的点拨更有利于学生自悟自得吧。

【《父亲和鸟》片断赏析与反思】相关文章: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03-21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05-04

《翠鸟》的片断赏析及个人反思03-01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范文05-07

《笋芽儿》片断赏析及反思范文02-25

父亲和鸟教案02-22

《父亲和鸟》说课稿04-04

《景阳冈》的片断及反思02-28

《父亲和鸟》说课设计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