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忆读书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08 09:59:42 泽森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年级忆读书教学反思(通用10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忆读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忆读书教学反思(通用10篇)

  五年级忆读书教学反思 篇1

  《忆读书》向读者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回忆了作者一生读书的经历及过程,该文章篇幅较长,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了长篇短教的方法,让学生能领会冰心先生的《忆读书》。

  我校语文教学本着研究“抓精彩细节,营造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理念。运用“抓文眼,扣关键句切入,进行阅读教学”的阅读教学模式。这节课我努力紧扣我校的研究主题,以课题中“忆读书”的“忆”入手,紧扣关键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进行阅读教学。

  首先我以介绍冰心奶奶的背景来导入课文,学生读题目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冰心奶奶有大致的认识,因为标题就是本文内容的概括,让学生从“忆”入手,学习冰心奶奶的读书经历和感受。

  然后学生通过听录音找出冰心奶奶多年的读书感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从而找出这篇文章的关键句,展开阅读教学。

  接着,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体会到“读书好”。让学生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读过哪些书,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明确时间,理解2-10自然段的内容。把文中的篇目及读书的时间在电教屏幕中一一列举,旨在说明冰心从七岁开始读书,八十多年间,她读了很多书。这一环节在板书“多读书”之后宣告结束。然后进入下一个的教学环节。这一环节的设计,周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就是犯了小学语文教学通病:“文本的位移”“内容的复制”,教学没有实效性。其实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冰心所读的书,适当归类,如文学名著、古典诗词、外国小说、《修身》课本等,让学生感受到冰心“读了很多书”,进而初步认识“爱读书”的冰心。

  然后让学生通过“比着读”“挑着读”,体会什么是好书。以上两个环节是为了下一环节“读书好”作铺垫。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认识“读书好”。让学生紧抓文本感悟品读,如七岁时,她“听得津津有味”,对故事的下文“无限悬念”,常常“含泪上床”。这足以说明她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渴望读书。再如,读《三国演义》时,她“哭了一场”,“又哭了一场”。读《水浒传》,她会“义愤填胸”,常常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打动。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在于说明“我”读得投入。在朗读的同时,我引导学生学会圈画,回答问题从文本出发,找出关键的句子和词语,用圈画帮助阅读。这环节上得到老师们肯定的是,我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他们通过“圈、读、悟、议”等步骤,让他们参与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但在这环节上,我的不足之处是对于文中提到的作者的'读书感受,没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体会作者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谈。我们常说教师要智慧的教,学生要智慧的学,然而没有教师智慧的引领,学生又何来智慧张扬的平台。而教师的智慧就体现在每一节课的细微之处,通过这次的研讨,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以后的每一次备课中力求做到对文本的深刻解读,适合于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理解力的适切解读,以不变应万变。

  最后的拓展活动,让学生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并根据自己的阅读实际,选择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推荐给大家。希望可以通过拓展,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在这环节上,听课老师都肯定了我的拓展设计,但由于时间的限制,我只请了一位同学来介绍,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如果在时间的允许下,多请几位学生交流分享会更好。对啊,在实际教学中,要把上述复杂的“解读”变成简单的教学设计,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腾出时间来让学生多交流分享,把课堂回归与他们,这才是高效的课堂。

  这堂课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课堂活动和表现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赞赏。他们认为五年级的孩子在表述时出现“我认为”“在我看来”“我从这句读懂了”这样的字眼儿很了不起,而且表述得很完整,个别同学发言非常精彩,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很有益处。同时他们对孩子们朗读的流利、感情的充沛、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表示了肯定。

  孩子们的说话和朗读技能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也坚定了我继续进行这方面有意识训练的信心。这一次,对我说来说是一次磨炼,而对于孩子们来说,经历这次公开课展示,他们会更自信地面对每一次挑战。

  课结束了,但这堂课的工作还要继续。翻开教学设计,将整理好的思路,再次融入教案中,弥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完善不能完美,正如一位老师所说:“你们年轻教师,有激情,但缺少经验,因此允许你们犯错误,在一次次的磨炼中成长。”

  但是我也警告自己,不能以年轻、缺少经验为借口,放松对自我的要求,我们要做的事太多了。尤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要多读、多想、多练笔,不断地提升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法。

  是的,课结束了,但文本解读的研讨才刚刚开始。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我们是稚嫩的,就像刚出炉的剑,需要一次次的锻造和淬火,才能砺出锋利的剑芒。

  五年级忆读书教学反思 篇2

  本文内容浅显易懂,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课文中的一些书籍学生平时较少接触,了解的东西少,所以在第二节课时就比较难上。我就将该部分的内容转为请同学讲讲自己看过的,记忆深刻的书或一篇文章。这样一变学生的热情就来了,一改刚才死气沉沉的状态纷纷举手发言,有的甚至自己站起来抢着向同学叙述自己所看到的精彩的内容。有描述樱桃小丸子的任性,有的则描述蜡笔小新的调皮淘气,有的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景色,有的则描述自己家里的可爱的小猫小狗……我看了这样的情形不禁暗暗高兴,不按已定的教案来上课那也是很好的,最重要的是要在课堂上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能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我在另一个方面上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并能够将自己所读到的文章说出来与大家共享。这就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课标》中“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个目标。但课后还要多引导学生去阅读,特别是阅读一些名著,加深他们的文学修养。像中国的四大名著,文言文较多,学生看起来较难懂,可以先引导他们去读读简单的儿童版,然后再引导他们读读原著,这就可以加深他们对内容的理解。片段作文训练是为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做好准备的,有的同学就做得很好,能够及时的完成,而有的同学却没有完成。从中可以看出有完成的同学是有所思考的去读书,读过之后才有所得;没有完成的同学可能是没有去看什么书或者是看了却没有思考结果是写不出来。看来,不仅要引导同学去阅读,更要教他们如何阅读,读后应做什么。

  不足之处:在课堂的导入方面相对来说较难,如第一课时的导入可以换成俗语或谜语来导入如: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请打一物)谜底为书。而第二课时则可以用同学们没积累到的有关书的名言来导入。

  新课标明确阐述了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教育理念,这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的教育理念促使我对以往的教学方式要有所改变。在学习本课时,我采取了不同于以往的做法,既没有严格地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也没有逐段进行讲解。我认为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思想内容的要点,对作者所说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读书的实际,加深对读书的认识,以便今后更好地进行阅读。这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教科书相比,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资源能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愉悦中增长才干、培养能力。同时,新课标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各种课程中,适当开展探究、资料收集、交流讨论等学习活动,以发展学生各种基本能力。新课标对初中学生在阅读上也提出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是旧大纲所未曾提及的。因此,在讲冰心《忆读书》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去搜集冰心的有关资料及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一改过去由教师介绍作家作品,学生被动地听记的局面,使学生逐渐养成主动获取信息的好习惯。学生在开发利用课外资源的过程中,发展了能力,又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式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而这次教改重要的一项就是改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代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点的新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是互学、互动、合作、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在这堂课中,我首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在本节课上,我先让学生确定所学内容,然后让他们根据个人理解,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并说明为什么,这其实就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学生先去发现,然后说出依据,学生的思维就被激活、归纳、演绎、类化,既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本课重点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体现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内在的潜能。他们尝试了探究的方法,经历了研究的过程,探索精神与研究能力得到了锻炼。让学生自己创造名言,主要目的不在于他们能说出多么深刻的至理名言,而在于他们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养成批判的意识、创新的精神,不盲从。在探究学习中,教师要时时认识到,自己只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师的“教”一定要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富有个性。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这种培养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同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同步发展的。语文课程改革强调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意味着教师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语文教育是与语言,与人的学识、经历、个性联系在一起的教育。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习《忆读书》不仅要在知识上使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要点,并在其中进行多方面的能力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对今后的学习有所指导,这才是他们终生受益的。

  五年级忆读书教学反思 篇3

  拿到课本,打开目录一看,出现《书》这个主题单元,带着一种新鲜感我仔细看了看《忆读书》这篇主题课文,一遍读完不知讲了些什么内容,顿时我感到这册教材的难度,而后又认真浏览了这册教材的总体要求,但是,心里还是没有太大的把握,时时担心教学中的难度,可是就在今天我上完了《忆读书》一课后,让我进一步体会到北师大版教材学生自主意识的体现这一教学特点。

  本课教学由学生自己根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提出三个问题学习课文,这一教学设计较难,学生操作起来较难。因此我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质疑的优势,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的能力,又很好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在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我又尽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经历理解作者的读书体验,使学生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明确,作者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读书,正因为读过很多的书,作者才能成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

  但因为本课涉及的名著较多,学生对名著的内容了解不深,因此我课前布置了搜集资料的作业,这就为学生拓宽了知识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教学目标制定是比较准确,但在“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三个问题上的顺序上注意一下,应该是因为读书好,所以才要多读书;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对于文中提到的作者的读书感受,没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体会作者的情感体验。

  因此在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尽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经历理解作者的读书体验,使学生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指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这课结束后,我还及时教育学生在以后读书的历程中,一定要把冰心奶奶给我们提出的三个要求记住,并时时得到应用,同时,我还送给他们三个词语:开卷有益、博览群书、择善从之,让我们课堂中得到的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得到真正的应用。

  五年级忆读书教学反思 篇4

  今天我执教了北师大版语文第十册《忆读书》,这篇课文是冰心会议自己童年时的读书生活的文章。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要然给学生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思,让学生真正的做到这一点。

  这篇课文的的内容浅显易懂,学习本文时,我避免琐碎的分析和逐个段落的讲解,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抓住文章的要点。可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回答冰心奶奶在这篇课文里最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就是课文想要告诉我们的主要内容。然后在深入读课文,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概括一下“读书”有那些好处?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如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们各种感情,让人们获得多种美的享受。读书能扩大知识面。读书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品德修养。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还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最后由读书的“好处多”引导“多读书”并要“读好书”。

  另外课文涉及了一些名著,有些书籍学生平时接触的较少,可让学生交流课前查询的资料,我也做了适当的补充。但是我却没有过多的讲解,只作为适当了解即可。

  在课文最后要引导学生体会“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这类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和作用。可结合具体内容理解。要引导学生体会出它们是“总的而言或总体而言”的意思,起总结概括的作用。

  五年级忆读书教学反思 篇5

  这节课,基本完成教学设计。在每节课的课初一两分钟,都是诗词欣赏时间。这节课教授的是冰心先生的散文,所以让学生学习冰心的一首小诗《成功的花》。课文《忆读书》, 虽然行文平易,但字词和文化常识较丰富,基于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我在设计基础知识的教学环节上,多花了些时间。而后,在梳理课文内容方面,我希望以冰心文末"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为突破口,但效果不佳,学生还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而后,我又针对本课的教学建议的提问,引导出一个新的文学概念"线索",在解释了概念之后,让学生说说本课的"线索"时,学生也较难回答得出。后来评课时,我才知道"线索"是初三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可以说,这节课暴露出自己教学上的一些问题,自己在转型中,对教学的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对初中学生的'准备不足,对初中教学法的理解不够,还没从高中重思辨的课堂模式中走出来。

  当然,课上,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受到了同组老师的肯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时常让学生听名家朗读,鼓励学生模仿,并给学生表现的舞台。

  五年级忆读书教学反思 篇6

  本次教学活动竞赛课我选择了《忆读书》一课,想让学生在了解名家的读书生活后培养自身的阅读兴趣,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的比如:

  整堂课节奏平缓,没有高潮。从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叙述的脉络;到深入研读文本,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以及读书的种种好处;到学生自己谈课外阅读的`感受和收获,整个过程顺理成章,但却波澜不惊。

  尤其是当预设的学生交流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这种平实甚至是平淡正反映了学生阅读量的不足,或者说这堂课还没有完全激起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五年级忆读书教学反思 篇7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备课怎么备”、“教学设计如何设计”、“写教案如何写”之类的问题。在大学读书时,教《教育学》的老师在讲到“如何备课”这一节时,苦口婆心地强调要“备教材”、“备学生”,以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学情”作为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依据。记得期末考试时出的考题就是“怎样备课”。

  自己做了教师之后,我一直按“备教材”和“备学生”这两个要求来设计我的教学。后来我发现,“备教材”与“备学生”其实是合而为一的.事情而并非分开的两个要求或两个程序。我将它理解为“根据学生的学情梳理教材的知识结构”。

  有—段时间,我很为我白己的这个想法和做法得意。学校曾在全校范围内检查教师的教案,我写的教案作为优秀教案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和赞赏。

  但做教师的时间长了,我感觉我的教案越来越没有个性、越来越没有生机。像周围其他老师—样,我发现我的教案不过是在不断“重复”昨天的、过去的故事。教案也越来越简单,有时甚至懒得做教学设计,懒得写教案。

  我开始为教案的问题感到困惑。

  前两天接到学校通知,说有大学的专家来听我的语文课。学校领导提醒我“要注意教学设计”、“专家可能要看教案的”。

  我对这个任务并不陌生,我已经习惯于上所谓的“公开课”了。

  但是,在为这节“公开课”准备教案的过程中,在我自己提醒自己“要注意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开始反思我自己以往的“公开课”的得意与失意。我意识到我所有的得意与大意,似乎都与“教案”、“教学设汁”相关。而且,关键的问题似乎还不在“上课前”我如何设计教案,关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状况调整我的原先设计好的“教案”。如果这样来看,“教案”可能不完全是在上课之前设计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学之后。

  我不知道我这个想法是否正确,但我很愿意按照这个想法来展开这次的“公开课”。

  五年级忆读书教学反思 篇8

  今天上完了来大学路小学的第一节课。本课是冰心的一篇关于读书的散文。我把本课分成了两个课时进行讲解,从本课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一、审时度势,因材施教脱离应试教育模式,做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引领者。

  我的课堂中把学生想得过于简单,为孩子做的太多没有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总认为孩子在学习中有些鲜明的观点学生概括不出来。这里的学生思维活跃度远远高于应试考试下的乖乖儿。把课堂还给学生定能收到自己意想不到的结果。自己只有把自己放置在学生的位置上,站在学生的角度一起去分析才能让学生有课堂主人翁的感觉。我是一个老师更应该是一个五年级的孩子。放眼远光,放高标准才能提升自己的水平。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提升教学应对机制,应对好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中,我总是走不出自己为自己划设的圈子。学生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对此却没有进行加以深层次挖掘,只是一概而过放过了很多有价值,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课堂只是在沉闷中走自己的老路子,行自己的老方向。一节好的课堂需要原生态,学生真实有自己切身体会的。

  三、发挥课堂鲶鱼效应,做好课堂的'有效组织者,让语文走进生活走向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课堂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效率。教师是鲶鱼效应中池塘里的鲶鱼。教师如果没有投入自己的激情,没有给课堂足够的正能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很难创造出精彩的局面。教师发挥鲶鱼效应是学生学习质量好坏的重点。教师思想保守没有活力,学生就没有活力可言。

  四、放远课堂,让课堂教学设计走出一课范围走向单元模式。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重点仅仅放在了本节课的内容中,缺乏对单元目标的思考,没有让课堂同单元发现形成系统性知识结构。每课的内容只是孤立存在形不成体系,最后单元总结单独处理的时候就要花费大量心血和精力处置。学生在进行单元总结学习时缺少真正材料的累积。将来的教学就会缺乏空洞感,散乱感。

  五、丰富学生课堂评价语激活课堂活力。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是孩子的兴奋剂。教师的评价语可以让学生精神饱满,积极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去。回顾本节课的课堂评价语都比较单调,缺少对学生的及时评价。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

  六、解放自己尽可能消除时间观念,明确学生学会了什么。

  课堂中不要拘泥于时间的观念中,要注重学生的一课一得。备课中我总是在考虑时间够不够用,目光对于课堂中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没有过深入的思考。上课的习惯总是想着课时目标在已定的时间内完成便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除了学习框框条条的内容,缺乏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语文的体会,对于语言艺术的品味。语文课是靠课堂呈现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感知说出自己独特感受的教学。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

  五年级忆读书教学反思 篇9

  回忆上周五我执教的《忆读书》一文,今天仍记忆犹新。文章开篇一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让人听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活,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直到文章结尾得出结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娓娓道来之语,让人终身难忘。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感觉有几点值得回顾。

  一、 梳理课文内容,打乱课文的段落排序,以问题引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一环节中我想要学生明确三个问题。第一,本文的`主要内容:课文通过回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勉励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第二,请学生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读过哪些书?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第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二、课内外相结合,把课堂延伸课文中两次提到了作者读《三国演义》的事。我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读《三国演义》把自己的体验和作者的体验相对照,发现些什么,并把自己的体会与发现及时地记录下来和同学交流,通过学生阅读原著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本文的中心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三个问题的逻辑顺序。因为只有读书好所以才要多读书,在多读书的时候要做到读好书。这是冰心奶奶通过自身的读书感受给孩子们总结出来的经验,而我却在教学中给忽视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我再执教这节课的话,我一定会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阅读,细心体会作者的情感体验。

  五年级忆读书教学反思 篇10

  课文《忆读书》,虽然行文平易,但字词和文化常识较丰富,基于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我在设计基础知识的教学环节上,多花了些时间。而后,在梳理课文内容方面,我希望以冰心文末"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为突破口,但效果不佳,学生还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而后,我又针对本课的教学建议的提问,引导出一个新的文学概念"线索",在解释了概念之后,让学生说说本课的"线索"时,学生也较难回答得出。后来评课时,我才知道"线索"是初三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可以说,这节课暴露出自己教学上的一些问题,自己在转型中,对教学的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对初中学生的'准备不足,对初中教学法的理解不够,还没从高中重思辨的课堂模式中走出来。

  当然,课上,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受到了同组老师的肯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时常让学生听名家朗读,鼓励学生模仿,并给学生表现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