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过去

时间:2022-09-13 05:49:4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反思过去

  晚上的时候突然惊觉一个答案,或言顿悟。最近一直在想的事情有了一部分的答案。最近一直在想,我的生活究竟有何意义,我生活的目的何在?一直在读书,但是,读书的意义与价值何在?我读书,我收获的是什么?专业知识?故事梗概?可以向人炫耀的数量亦或是观点?好浮夸的场景和内心,好荒芜的精神世界。

反思过去

  为何我已经很少能从书中吸收到生命的意义与内心的丰富呢?晚上的时候去图书馆,路过新书展架,一列列浏览着,最后唯一收获到的并非一本感兴趣的书(我对许多书都有兴趣,都想阅读一番,我的小本子上常年生存着这样一个很难实现的书单),我发现,我知道为何我从书中现在很难获得内心的丰富与慰藉了。

  我的思维已经在固化了。这很痛苦,也很难令我接受,这是一个足够让我羞愧并为之汗颜的答案。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学生,竟然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简直叫人绝望。

  年少时大量阅读,在收获一种“读书”的生活习惯的同时,也收获了精神世界的丰盈。而后,不读书,沉浸于试卷、考试、娱乐(无聊的电子书)后,我的思维已经渐入歧途,或称为“舒适区”以及“惰性区”,这是一条由简入奢的下坡路。短短几年,我差不多就要滑到坡底了!越来越只能接受通俗易懂的文章,阅读语言浅薄、思想低俗的小说,片段性的、情感甚至无法贯穿到底的散文,并习惯性地在阅读的时候胡思乱想与书中内容并无半毛线关系的鬼东西——天知道我是什么时候养成了这种糟糕的习惯!甚至在阅读林语堂的略带一点文言意味的文章都会略觉吃力。年少时心无旁骛地大量阅读所收获的阅读速度已经荡然无存,渐渐阅读果戈里那样通俗的小说都只能一行一行地缓慢阅读,而且要随时提醒自己收心,勿要胡思乱想了!这简直太可怕了。

  我几乎耻于和那些静心阅读者交流,也无法与只为获得阅读数量和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书目(只会看到故事)的人交流。当我为自己的堕落找到了一个可怕的答案之后,我意识到,在这背后等待我的,将是更加可怕的深度答案。自问自答大约可以拷问内心,拷问内心大约可以激浊扬清亡羊补牢。不知道这一切究竟能对我起到哪一步的影响,能让我在爬回坡的路上走多远。

  前不久阅读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万物的签名》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都是很优秀的作品,这一点我还是能判断出来的。但令人绝望的问题在于:这两部大部头,耗费了我那么久的时间阅读的书,究竟带给了我一些什么?我不能相信三毛的那个论断。很多年前偶然看到她的一句话,她讲,阅读一本书也许并不会带给你什么,不会带来当下的价值,但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在你自己都没有发现的时候。也是因为这句话,我才发现其实三毛也是蛮矫情的。当然,也许对于一些人来说真的是这样,但毕竟众生不同。但对于我而言,这简直就是一句玩笑话。过了这么多年,回首望去,我觉得我与当初的自己并无多大不同。我依然天真并浅薄,阅读的力量于我而言,微乎其微。我当然可以对别人讲我最近读了一本什么书,也可以夸夸其谈地谈论一点微末的感想。但总觉得,这还不够。

  高中时候流行柴静的《看见》,我也不可免俗地读了。我一直记得陈虻说给柴静的那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我不是因为走得太远,我是因为这一段路,走得太无知。

  说实话,我甚至觉得,在读了这两年大学之后,我的状态甚至不如高中时的自己。那时,即使课业繁重,即使高考在即,身边也还有志同道合的好友,督促自己静下心来,安静读书,热烈交流。不知为什么,最让人觉得悲哀的是,这所大学,中文系,读书的人也好少,为自己读书的人更少。多少人读书,只是现当代文学老师、外国文学老师布置下的课业,混混沌沌,读完,上网查一点资料,就可以交一篇读书笔记上去。其中个性狰狞,但有几分凶狠来自内心?

  我有时候会觉得很迷茫,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蒋原伦教授讲,阅读可以分为三种,工具化阅读,为满足求知欲的阅读和为满足情感需求的阅读。书是工具,没有错,但是为什么它有时候会变成“只是工具”?那天美学原理老师讲心理距离,讲“生活在别处”,那是不是因为我们中文系距离书太近了,因而失去了审美属性,只剩下认识属性与功利属性。

  我明白我自己的问题,心态浮躁空虚,当装了太多无用而寂寞的小情绪之后,留给我的剩余空间已经装不太下别的东西了。我不知道当我从现在开始逐渐再从坡底向上爬会有多艰难,我又能走多远,我还能不能找回当初出发的心态。我知道这不仅取决于我,也取决于我的生活环境。如果有一天我能找回当初的快乐和平静,那时我大约才算是重新开始。说实话,我觉得当我看了一堆无聊的电子书之后,我总觉得我的记忆力都下降了。

  这是否是所有同学们的状态,我不知道。只是,我还是觉得,我不能放任自己继续稀里糊涂地走下去。

  读不下去,而且读不进去。情感渐渐淡漠,态度渐渐懈怠浮躁,扪心自问,你读书,什么都收获不到,为什么还要勉强自己去读?大约潜意识里也明白,如果彻底不读书了,那么大概可能会直接滚进坡底去吧,那样就真的太可怕了。担当读书成为一种姿态之后,一切都变了味了。

  我很久都没有找到读书的快乐了。我不快乐,但只能怪我自己。

  去年,艰难地读完了《源氏物语》,林文月的译本(我觉得他的译本××不通)。历时近一个月。也是从那时开始恐慌,因为读后我仍然一无所知。其时精神、涵养,都不知读到哪里去了。其实读书只是一个方面,更严重的,我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自我完善的能力,生活的能力。

  没有目的地活着,简直就像在海上胡乱开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触了礁呢。现在的目的是考研,但是考完之后呢?以后漫漫几十年,好茫然!

  内心荒芜,连根杂草都没有,这样的状态下,以后的路,想想都觉得无聊且艰难。

【反思过去】相关文章:

《搬过来,搬过去》教学反思05-13

绘本《搬过来,搬过去》教学反思范文(精选4篇)04-30

在重温中追寻过去的教育精神--读《过去的中学》04-14

过去初三作文10-12

高一作文过去11-19

搬过来,搬过去教案03-18

过去现在和将来大班教案05-13

珍藏过去(教师中心稿)04-14

一年又过去了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