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07 10:36: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马说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马说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教学反思

马说教学反思1

  一、做好预习工作,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这里所说的预习,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回去把课文读两三遍就算完事了,我在教授《马说》这一课的前一天利用两三分钟时间给学生们讲作者韩愈这个名字由来的故事,学生们一下子就对这个从小就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少年所吸引。中学生的好奇心都很强烈,我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及时引导:“对于这样一个少年英才,你们想知道他后来的命运是怎样的吗?”学生们异口同声说“想”,我告诉他们自己回去上网查资料,同时布置他们回去查“伯乐相马”的典故。在授课时,我给学生们讲刘翔是如何被他的教练孙海平发现的故事,之所以用刘翔的例子导入,是因为刘翔在中学生中人气很旺,甚至是许多学生心中的偶像,用他的故事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也较有时代的气息。我说:“如果说刘翔是一匹千里马的话,那么孙海平就是发现这匹千里马的伯乐,刘翔很幸运,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刘翔一样幸运,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马说》作者韩愈。”很自然地进入介绍韩愈的生平际遇、写作背景、“伯乐相马”典故的介绍这些环节,学生们根据自己回去查到的资料互相交流。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对文本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我想这是让学生快乐学习课文内容、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二、注重朗读,让朗读贯穿于文言文教学的始终

  对于作者、写作背景以及“伯乐相马”的典故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进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对于文言文,我非常注重诵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授这一课时,朗读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在教课之前,我已经布置学生回去熟读课文。在课堂上,我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语句的节奏停顿,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读给同桌听,请个别同学起来朗读、其他同学点评。疏通了句子的意思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比较熟悉了,再朗读,我发现,这时候朗读的效果就好了很多。

  三、合作探究,质疑互解,以学代教

  教授文言文时,传统的教法——教师串讲,这势必会让学生以听记为主而忘记思考,《马说》这一课篇幅短小,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完全有能力自己疏通意思。所以同样,教授这一课的时候我没有逐字逐句地给学生疏通意思,而是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小组讨论,一起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意思,并圈点出有疑问的字句,以便出示在课堂上一起讨论解决。这样就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经过思考,也就明白了自己是哪个字还不懂是什么意思,然后当堂解决,对于这个字的意思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马说》这一课,学生问题比较多的主要是几个“其”字、“虽”字、“之”字的不同的意思,几个“食”字的.不同读音和意思。根据学生的疑问,我加以引导,一一解释了这几个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为了巩固,我布置他们在课后把这几个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作为作业都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归纳总结,印象自然深刻得多,记得也牢。这样既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又解放了老师,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根据文章语句分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在疏通了文意之后,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就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感情,由于有了前面导入的铺设,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大的方向上已经把握了,根据文章语句进行具体分析也就不难。而对于“伯乐”“千里马”“饲马者”的象征意义,以及写作手法的分析,由于第二单元学过《雷电颂》《海燕》等篇目,学生把握得也较好,大多数学生都能敏感地说出“伯乐”“千里马”“饲马者”的象征意义,文章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但是对于象征和托物寓意这两种手法我在课堂上面没有给学生分析,我想这个地方有学生会有疑问。

  五、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语文课堂不能是一潭死水,只拘泥于课本决不会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结合课文的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多出人才,人尽其才?对于这一个拓展延伸的题目,一看到这个题目,许多学生就很调皮地说:“现代社会就需要我这样的人才!”抓住他们的这个回答,我顺水推舟,“那么,你觉得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才?”有些学生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我继续点拨,“也就是说,你身上有哪些优点,你的这些优点,这些优秀的品质肯定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这样一说,问题就浅显了很多,许多学生都说了自?荷砩系挠诺悖比如:创新、诚信、讲义气、文采好、英语口语好、算术……等等。“怎样才能多出人才?人尽其才?”对于这两个问题,学生也能从多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有从个体自身努力,发掘潜能来谈的,也有从完善社会机制来谈的,学生们各抒己见,回答精彩纷呈。可是,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还是稍显草率。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总体上对内容掌握得较好。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上面分析的各个环节的缺憾,但是正是因为有遗憾有距离,才更让我不忘探索,不懈追求,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将不断探索,力求不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爱学、乐学文言文,并能够真正做到学有所获。

马说教学反思2

  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的《马说》是一篇经典篇目,教材几经改革依然保留,足见其思想性、艺术性的深远影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百年来,这个声音一直回荡在历史的天空,让那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世人流下同感的泪水。

  本课的教学,我让学生反复朗读,以引发学生情感上的投入,同时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方法,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我在课堂教学进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1、积极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成为了装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模式和公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利提高。新的课改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这一学习方法,转变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由“灌输者”变为“指导者、点拨者”。学生学习由被动者变为了主动者,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鉴于这一点,在这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如果讲,要讲到“点”上,要精要。许多知识点,主要通过学生间的讨论来完成教学任务。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讨论,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例如:在教学中设计的五个问题,都是学生讨论完成,我只起到引导的作用。

  2、课堂上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辩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多年的课文教学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目前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言之无理”,更谈不上“通顺、连贯、得体”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课堂教学中我特设计了讨论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收到了预想的效果。学生就“究竟是千里马重要还是伯乐重要,说说理由。”这个论题展开讨论,有的同学很有创见,提出新的见解,博得了全班同学的好评。可惜的是在“三读课文,读顺文本” 这

  个环节中,节奏把握不够好,拖延了一些时间,造成“拓展”这个环节的时间过紧,学生审美能力没有很好的表现,共鸣之音不强烈。

  在和谐课堂里,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有民主的学习氛围。在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够充分、自由地彰显个性,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不论对与错,尽显个人所思所想,敢于向教材和老师质疑,不用担心老师的责备,不用担心同学们的嘲弄,只在乎将自己的言论作为课堂交流、讨论的一部分,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老师给予学生应有的指导与呵护,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面”的坐下。我的这节课正体现了这一点。和谐在我的课堂里开了花,这正是值得我炫耀的地方。 总之本节课有的有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注意把握好课堂的各个环节,深入文本,启迪孩子对生活和生命的独到认识,无论是学习课文时的拓展,还是作文中的体验,能力的培养都重于学习知识本身,这是动手、动脑、动心的一种生命的体验。

马说教学反思3

  网络环境下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的变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中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中发挥了显著的优化功能。首先它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始终处于被动学习地地位,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任意点击任何网页都有相关的丰富的知识信息。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响让学生趣味无穷,进而产生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马说》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看有关“马”的影像资料。学生自然趣味盎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第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知识的同时进而拓展学习,积累丰富的知识。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搜寻能够提供相关信息的网站,如名人名言,精彩语段以及相关图文资料,这就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拓宽了他们的学习的视野,以点带面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我在教学《马说》一文时,就可以大大发挥网络的优势,放开手脚,让学生迈出课堂,走进网络,在网络天地里自由驰骋,主动获取与课文相关的有效信息。比如可以查寻了解“马的来历”,“马的世界”,“马的成语及赞誉”。有关马的成语少说也有几十条,还有配套的成语故事,让学生大开眼界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还可以上网查阅“名人论人才”的参考文章,如《相马与选人》、《相马不如赛马》,这对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既要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又要突出信息技术;即要表现作者思想,又要突出现代观念;既要传授课本知识,又要拓展学习外延。要把信息技术运用于学习的全过程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思想,利用网络无限广阔的丰富资源,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辨证是观点去解读作品,用现代人的理念去审视作品,使之形成有利于自己成长的道德标准、思想方法和学习技能。

  开放学习语文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是拓展语文课学习外延,直接、快速、经济获取语文信息,深化学习内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切实有效方法。 它的特点是 “发现──发散──形成──创新”的学习模式。其内容为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自己设计的问题,利用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进行交互学习和协作学习,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获取信息,筛选出有效的可利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到启示,进一步联想拓展,构建新的理念。其中“发散”是关键,它是学习方法的重大改革,指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无限链接,在有限的时空内无限地获取信息,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这种学习模式可以使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权,真正做到个性化学习,并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并深入探究,逐步形成研究的品质。

  本课件利用无限的'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马对人类的贡献,了解马文化,阅读关于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的文章,增进对马的感情,由此赞同作者的观点,同时也树立新的人才观。

  【教学反思】

  运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运用“网页”制作“课件”,通过在线学习,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手段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是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其特点如下:

  1、学习资源丰富:“网页”制作“课件”可以将文本、声音、图画、影像集合在一起,并可“超级链接”相关的站,如“马与人”“马的世界”“马的故事”“马的图片”;“韩愈”的详细介绍及其著作;名人“说人才”及其他“论人才”的文章。“网上资源库”是多库之“库”,无库之“库”,学生利用“超级链接”无限延伸、拓展,随心所欲地使用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学习的内容,课文的主题也得到深化和升华。

  2、学习速度快捷:如通过“成语词典” 在线学习,可以在1分钟内搜索出106个关于“马”的成语来。通过网络搜寻,速度比到图书馆查阅要快得多,也要容易得多,经济得多。

  3、学习反馈及时:学生迅速将课堂作业提交到教师机的指定文件夹中,让教师检查。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可以选择全体切换监看,也可以指定个别监看,还可以遥控修改学生作业,师生双向及时反馈信息。

  4、学习评估准确:通过网上投票,可以即时准确地统计出学习效果的评价,并将结果排列出来,使教师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得失,便于及时矫正和弥补。

  【学习研究体会】

  感觉这模式是学生、教师获取信息资源、语文资料快捷、经济有效方法。体会如下: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教师主宰一切,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方法单一,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地位。经过“寒晓在线”的网络学习,让学生思维由“发现──发散──形成──创新”,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如在语文教学中的“讲读”学习,学生可以结合“网络”进行查找资料,扩大知识面,不再像过去依赖教师提供资料。

  二、“网络”教学充实了内容,扩大教学空间

  三、教师提高了业务水平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需要动手先学习,学习录像、录音、文字处理、网上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学习过程,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教师从知识传授变为指导学生如何搜寻相关资料,无疑对教师带来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马说教学反思4

  【教材依据】

  《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对于学生熟悉各种体裁的文言文也有重要意义。

  【内容标准

  1、 ?马说?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教学中应注重分析。

  2、?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散文中的名篇。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短小精悍,写得曲折而畅达,有雄辩气势。

  【学情分析】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地处边远山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人数少,八年级只有两个班,学生共三十九人,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一半同学总是因为家里的农活而耽误学习,学生学习基础挺差。但是本文易懂的特点加上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也许这一课的学习没那么难。

  【教学设想】

  1、积极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课前预习,查询有关资料书以助于本文的学习。

  2、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师生互动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动画走进课堂,达到听觉视觉双重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到达更加直接立体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方法,挖掘文章的现实意。

  3、体会文中传达出的人才意识。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中不会认读的字词,并做好标记以备课堂中解决;

  (2)、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查找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制作成小卡片;

  (3)、搜集与马有关的成语,摘抄在成语收录本中;

  2、教师准备:提前分析课文内容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课内容,找到各种与本课有关的图片和声音片段。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文体,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过程】

  一、 趣味导入

  1、让学生自己上来表演马的各种叫声,做着各种马的动作!(活跃课堂气氛)

  2、投影各种马的图片

  (更加直观的展现马的形态、动作、声音和自己刚才做的作作比较)三、正文学习:

  (一)、投影学习小目标

  1、掌握文章中的多音字的.读音和不同意思。

  2、熟练诵读文章,整体感知大意。

  3、把握文章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4、把握作者情感,理解“托物寓意”写法。

  5、培养敢质疑,会质疑精神。

  (让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曾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反对骈体文,提倡散文,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三)、文体介绍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更现代杂文颇为相似。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四)、读一读

  1、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放录音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2、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

  3、学生齐读

  教师纠正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误读字词,并让学生进行精读。

  (大屏幕显示易误读,会不读的字词,让学生认读)

  4、自由读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而后小组之间进行比拼,看哪一个小组读得准?读的感情充沛?

  (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前预习以及资料书串译本文。

马说教学反思5

  《马说》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篇幅不长,字词的理解也比较容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就将诵读、背诵作为了教学的重点。反思本节课,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说一说:

  一、导入环节

  让学生讲《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引出课题“马说”,这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给课文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在诵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是学习语文的一条规律。听范读只是抛砖引玉,更多的是学生自读体会,自然而然地读出句子的语气,学生只有在这种想、读、听、评的过程中才能学会朗读,真正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是此理。尤其是对古诗词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在学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础上,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反复地朗读,再理解,再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

  因此,在课文的朗读上,我从字音、语句的节奏、轻重音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初步感知课文,将学生引入到课文情感的波涛,从中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

  尤其是在分析课文内容时,我抓住三个自然段结尾的“也”字,引导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感受,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主旨理解把握。

  三、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

  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对学生感知文章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注重的方面。《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在预习环节中,我依旧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重点词句掌握环节采用学生质疑的方式,在时间的控制上有些偏差,以致最后拓展延伸的环节时间不够,另外,朗读时也还未充分实现全员活动等等。高二上学期英语教学反思《乡愁》教学反思英语课堂教学反思

马说教学反思6

  通过《马说》一文的教学,并结合自己平时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谈一下几点反思:

  1、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首先让学生在学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反复地朗读,再理解,再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

  2、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

  《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鉴于此在设计导学案时,我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中以小组为平台,能组织有效的合作探究,各学习小组围绕问题,踊跃讨论。讨论到高潮,各学习小组围绕“谁来为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展开深究,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的资料进行智慧碰撞,这样,学生可以更深入的理解文本,为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相互争论、探究,达到让学生深层次感悟作品主题。

  感觉到不足的是:在学生经过三个回合的朗读后,让学生在积累文言词语时,大部分同学还很生疏,错误率比较高,课前的预习指导很不够;课堂是注重了在情感方面的引导,也没能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字词方面的比较;还有在“拓展延伸,联系现实”这个环节中,时间把握不够好,让学生讨论拖延了一些时间,造成当堂背诵这个环节的时间过紧。

马说教学反思7

  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的《马说》是一篇经典篇目,几经教材改革依然保留下来,可见其思想性、艺术性的深远影响。《马说》通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作者心中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也获得天下人的共鸣。

  除了内容上积极的现实意义,语法上文言虚词的用法也是其中重难点。尤其“之”的用法也是说法各异同,各执一端。“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不仅出现的范围广泛,而且用法很复杂。由于受具体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马说》中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不能通其意。”中第三个”之“的用法就引发不同说法,在此与大家商榷。

  翻开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无论文下注释,还是 “有关资料“部分都回避了鸣之中“之”的明确解释,显得含糊其意。这样就给 “鸣之”的准确理解留下了无尽空间。

  一种看法认为“鸣之” 中的“之”依然是代词,代马。理由是与前两句的结构保持一致。既然策之、食之中的“之”,分别翻译为鞭打它,喂养它,所以“鸣之”自然理解为代词,指马。即便教学参考书译文也译释“鸣之“中的之为”它“的意思。其表述为“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另一种看法则是; “鸣之”中的“之”在这里调音节,无实在意义。理由在于,的确从结构上看“鸣之”是要与前面的“策之、食之”结构保持一致,这也遵循了骈文的句式整齐对应的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策”与“食”分别是鞭打与喂养的意思,两个都是及物动词,动作的发出者为喂马者,所以翻译前两个“之”为它,代表“马”理所当然,也顺理成章。而”鸣之“中的”鸣“本身是指鸣叫,动作是由”马“发出的,不是喂马者所施。要区分清楚这里前后动词动作发出者不是同指一人,这里的”鸣“是不及物动词。所以不能牵强把”鸣之“也翻译为鸣叫它。显得不合理,也不符合语法规则。这里的“之”就是用在不及物动词“鸣—鸣叫”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不用翻译。何况”之“本身也有”调音节“的作用。许多例子也可见一斑。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里讨论“之“的用法并不是吹毛求疵,在今天日益淡化语法现象的境况下似乎也显得多余了点。对这里”之“的

  探讨,只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晰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规范的语法规则,帮助学生更好地去阅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更规范地在生活中运用语言。

马说教学反思8

  教材分析

  《马说》,它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文中充溢着愤懑之情和潦倒之意。教材入选此篇,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古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学生是陕西省兴平丰仪一中八年级学生;

  (2)学生经过初一、初二上学期的学习,对古文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知识。

  (3)通过本章前几课的学习一对“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有所了解。

  (4)本篇文章为一篇杂文,对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伯乐”与“千里马”的辩证关系

  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正确认识成就人才的内外因素,努力充实自我,把我机遇,创造机遇,是自己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通过感性朗读、理解性朗读、品味性朗读,真正实现以声传意、借声传情的美读。

  2.把握思维训练契机,以一人之心推之天下所有不得志者的抑郁愤懑,探究成就人才的主客观因素。

  3.培养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力求从文章中读出问题,读出自我。

  三、知识与技能

  1.认识文学常识,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文中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深层体味文章表达的情感,体悟作者的情怀。

  教学过程

马说教学反思9

  首先关于导入的设计。在设计导入的时候,我想了好几种导入。

  可以从陶渊明无法施展抱负采取了逃避的办法,隐居避世入手;也打算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入手。但最终我选择了从题目理解入手,开门见山地引出所要讲的课文。因为我觉得在45分钟里既要疏通文字,又要将课文分析透彻是很紧张的。于是我决定直接从解题开始。从效果来看,学生一开始愣住了,不知“说”是什么东西,后来在我的点拨之下,记起了《爱莲说》,也就明白了“说”就是说说、谈谈的意思。一开始沉寂的课堂也就活跃了。

  但可能因为是公开课,顾忌的比较多,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在接下来的'关键字的解释上稍嫌潦草,特别是文末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的两个“其”字,我只是简单地肯定了一下学生的答案,简单地说了一下是个反问句,没有问个“为什么”,没有让他们品味揣摩,更没有让他们通过大声朗读来感悟其中的不同。如果这里能再多花几分钟,并且能结合课后练习四来理解“其”的用法,那是最好不过了,如此也就不会有结尾的松懈了。

  关注的第三个细节是作者在文章中语气的变化,这种语气的变化浓缩在几个“也”字上,那怎么让学生通过读这个字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这在当时确实是煞费苦心。最后我试着让几个朗读能力很好的同学来读这几段文字,并且要求读准这个“也”字,其他的同学仔细听,并对朗读的效果进行点评。几个点评得比较好的,我还当面叫学生示范性读出来。学生对作为评委这个角色很感兴趣,点评的水平也是出乎我的意料,原先我一直头痛的问题交到学生手里竟然变得很容易,这确实是我意想不到的,这块环节也成为了这节课的亮点。

马说教学反思10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很喜欢上古文,因为简单.也因为即使在中考中,更多的是要求字词的解释和语句的翻译.因此更多的时候我所做的也仅仅如此.

  昨天我上了《马说》,依照惯例我也让学生们进行了翻译,对一些重要的字词进行了解释和辨析后,我提了个问题:你觉得作者对千里马和食马者的态度如何?为什么?你觉得作者分别把他们喻指了什么人?学生答出有才能的人和不会赏识人才的统治者后,我也简介了韩愈的人生经历,也便顺理成章的为他们归纳了一下:千里马喻指人才,食马者喻指不能知人善任,愚妄浅薄的.统治.(忽略了对文章第三段中食马者形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的推敲以及"知人善任"的解释 )

  此后学生在作业本和考卷上对食马者形象的分析就成为愚蠢无知的统治者或者是不能发现人才的人.虽然我在其后也多次重新补充分析,也让学生们重新探讨分析愚妄和愚蠢的差别,但依然还有孩子会用错.

  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而教师所要做的是在课堂45分钟内尽可能的把准确的要点传达给学生,而这种传达不应该是"灌",而是基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细节理解,关键句周到分析后自然得出的结论,否则效果就不好.而我恰恰因为是篇古文而忽视了这点,扮演了"拔苗助长"的角色,其结果可想而知.古文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其精湛的描写技艺,更是人物形象分析,景物描绘的典范,所以我深刻反省......

【马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马说》教学反思04-22

关于《马说》教学设计03-04

马说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马说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马教学反思12-02

马教学反思11-28

《马说》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马说》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马说教学反思03-03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反思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