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12 14:28:2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重力》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重力》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重力》的教学反思

  《重力》的教学反思篇1

  经过备课、试教后,发现上课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科组老师的指点和建议下,我经过反思、改进,再次备课,将原来的教学方案做了合理的调整:

  1、在做“小球受力情况研究”实验时,改为两种以上放置方法,目的让学生多方位了解当绳子剪断之后,小铁球都是竖直向下运动,都是只受到重力作用。

  2、将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分解为“向下”和“竖直”,最后再归纳为“竖直向下”,这样一分解就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做法是:先让小球由静止自由下落,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方向“向下”,再用线将钩码静止悬挂起来,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并告诉学生这称为“竖直向下”,最后再归纳出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3、在学生得出“地球吸引力”之后,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重力应用的事例。使学生体验、感受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

  反思,改进后,在正式上课过程,课堂效果很好。整堂课比之前流畅了很多,但是还是感到有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课堂还不够放开,还不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讨论:生活当中重力有那些应用时,学生没有提出较多的生活实例,所以我觉得这里的讨论是否有必要,还是把它改为“讨论:举出生活当中由于地球引力向下运动的例子“会更好。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能够先引导学生说出设计的理由和作法,会使到学生在做实验更有针对性,和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更明确。

  得出结论只是个别组的结论,之前没有给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合作。

  在讲到拓展:地球上的“上“和”下“的时候,我觉得如果可以让每个小组有一个地球仪,让学生小组内自己问自己解决,这样学生学得更深刻、更明了。

  《重力》的教学反思篇2

  对于《重力》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前一节学过的力的知识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

  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它与“垂直向下”的区别。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

  生活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学中我注意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问题情景。以观察思考开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通过探究解决本书中“力的大小跟质量关系”的重点问题,通过让学生利用重垂线观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利用重心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力的方向及作用点的难点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本节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一些同学,对于重力的方向的理解还不够准备,对于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强调,对于比例系数的物理意义还需在今后的练习中不断地加以巩固。

  《重力》的教学反思篇3

  一、本节课成功之处

  (1)教学重点突出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实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在这个环节中,书上只要求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而我考虑到学生会对“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提出各种不同的猜想,这时就应该教会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而去除一些不合理的猜想,最后提出由于条件的限制,本节课只对“质量、形状和体积”这三个可能对重力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组探究。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方案的设计、器材的选取、实验步骤的制定以及实验数据的记录方式等全部由学生自行讨论决定,教师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通过第一个环节的探究,学生总结得出“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它的形状、体积等无关”的结论。

  进一步探究“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仍然采取上述的探究思想,通过自主合作实验探究,表格归纳总结出“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的结论。在由此结论推导出重力与质量关系式的过程中,采取了引导学生利用得到的“重力/质量的比值为10N/kg”的结论和科学家定义g=9.8N/kg,得出关系式G/m=g,再将公式变形为G=mg的方法,这样可能更为直接,易于学生接受。同时,通过建立重力与质量的图像关系,进一步理解“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的结论。通过读一读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重力与地理位置的关系,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难点有效突破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如何来突破“竖直向下”这个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自制的教具,用一个水槽装入一些水,把重垂线吊入水中,再用一把直角三角板配合使用,直观显示重力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称之为竖直向下,若倾斜水槽底部,发现还是与水平面垂直,但与倾斜的底面不垂直。通过这个演示实验,学生就能理解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从而有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也是本节课的创新亮点之一。

  (3)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体思想应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和学习,所以,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体现出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探究实验来得出物体的重力和物体的质量的关系;同时要体现新教材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物理知识的学习。

  二、本节课不足之处

  由于实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占用了比较多的时间,以至于重力学生撑握不是太好,就该用作图的形式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使学生不再犯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的错误了。

  《重力》的教学反思篇4

  本节课主要是想通过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们展开想象,并通过列举事例、动手实验等方式来了解重力,让学生主动地吸取知识,大胆提问、大胆猜想。经历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培养研究探索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

  重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重力的有关知识的再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活跃于课堂。パ生在初中已经知道重力的大小既可以用测力计来测量,也可以根据G=mg来计算。但是学生对这一问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因此借助多媒体帮学生理解和掌握它们:

  (1)借助同一物体在地、月的重力不同这一图片使学生知道g的大小随地理位置变化而发生变化,并直接告诉学生在g随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g值在地球不同的地方取值不同,赤道上g值最小,两极g值最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弄清重力和质量的区别与联系。

  (2)在重力的方向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图片使学生弄清“竖直向下”的方向到底是一个什么方向,教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重心”的教学,使学生明白等效代替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现旧知识,补充新知识,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应使学生明白:物体的.重心可以在物体内部,也可以在物体外部。物体的重心位置取决于自身质量分布和形状,与物体放置的状态及运动状态无关。

  初中物理难学一直以来困扰着每一位物理教师,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强学生的感知,在突破难点的同时,并适时引导,使其理性化,从而提高其逻辑思维,我想我们学生的物理成绩会较大的提高。

  这节课同学们很容易就掌握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并能利用公式G=Mg计算出G和M的值。能区分重量和质量是不同的物理量。不足之处是学生在利用公式G=Mg计算出G和M的值时,单位没能很好“统一”,导致计算结果错误,以后在教学中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重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重力的教学反思03-08

重力教学反思04-08

物理重力教学反思04-10

《重力》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05-05

重力的教案07-29

《重力》教案09-18

《重力》说课稿12-15

重力说课稿12-29

重力与重心说课05-13

《重力》说课稿15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