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2-03-10 17:53:1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反思1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可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几遍,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这一次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接触这篇课文,终于找到问题所在: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这一次参赛,我特地选了《最后一课》,并且决定在平时较“静”的七⑴班上,就是想对过去的教法做个修正,给自己一个挑战。

  考虑到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课前我把课文翻来覆去读了好多遍,对上课内容做了大胆处理:

  第一,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发共鸣:初一学生与小弗郎士年龄相仿,班上不少同学就像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习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或许你与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样,也有过厌学的时候。讨厌学校,讨厌课本,害怕被老师提问,现在老师问你: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不再允许你学祖国的语言,也不再允许你说母语,那么,你将如何面对?

  第三,全面参与,动脑动笔:中学语文考试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作文能力,可是,通过一个多学期的了解,我发现现在的这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相当差,不少同学没办法用恰当得体的书面语言把心中想说的话描述出来,鉴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设计了为课文做旁批,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续写这些既动脑又动笔的环节。

  第四,水到渠成,畅谈感想:中国自古讲究“文以载道”,所以,当学生通过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最后一课,不仅使小弗郎士变懂事了,更唤醒了他的爱国热情。那么,你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没有生硬的'说教,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东西”,“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祖国的语言”等体会。

  就这样,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可是,遗憾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产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爱国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反思2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这篇课文教了无数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感到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样都取一点,教案提纲如下:

  1、导入课文。

  2、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学习生字。

  4、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再接触这篇课文。我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你觉得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诵读课文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小弗郎士,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训)?

  4、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小弗郎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郎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认识珍惜时间,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这几个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学生的时间充足了,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相信会有更大的进步。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反思3

  《最后一课》是篇传统的课文,一直被各种版本的教材选做课文。然而在不同的时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但这篇课文中心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无论怎样设计,这一主题是不能变的。我是这样设计这篇课文的。

  首先,导入新课时,教师用生活的语言讲述:爱国不一定是做轰轰烈烈的大事,爱祖国,就意味着爱大地、江河、语言、民族、文化、同胞等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一样的爱国感情,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其丰富的内涵一样能拨动每一个爱国者的心弦。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与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用这一段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明了本文的主题及教学目标。

  然后,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采用感悟的方法,教师提出要求:

  (1)快速阅读,至少一遍。

  (2)查出不会读的生字、生词的读音和含义。

  (3)了解课文主要军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有什么深刻含义。

  (4)将你不懂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上,并尝试做简要解答。

  (5)记下你在阅读过程中的点滴感想。

  第三步,互动交流。学生快速阅读完后,通过初步了解,完成以上问题时,有些学生比较困难,因此就采用互动交流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发言,谈阅读的体会,感受和困惑。教师不干预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体会。对于学生的意见和自主体会,其他学生可进行补充或质疑。教师注意控制时间,这一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认识课文中的'人物。

  第四步,引导阅读,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结合阅读后的交流发言,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讨论归纳出故事情节,小弗兰士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

  1、“最后一课”上的是一堂什么课?这堂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有什么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法语课,爱国课。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国感情更强烈。)

  2、教师讲述: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有六要素,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因此阅读小说时,可以先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

  (1)这篇文章,可按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情节(教师板书)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之中宣布下课

  (2)抓住情节的各个阶段,从小弗兰士的具体表现来分析他的心理变化过程,了解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开端:贪玩、幼稚、怕老师

  发慌:感到诧异、理解学习的重要、懂得怎样爱国

  高潮和结局:理解尊敬老师

  (3)归纳小弗兰士的形象及意义:

  a.小弗兰士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即是他的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升华过程。

  b.小弗兰士在文章中的作用:本文以小弗兰士,即“我”的所见所闻所所感为线索,他又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溶化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步,合作探究。分析韩迈尔先生的形象特征,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反思4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15年,这篇课文教了无数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记忆最深刻的是今年参加“城乡交流”上的那堂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样都取一点,教案提纲如下:

  1、导入课文。

  2、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学习生字。

  4、听课文录音,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坏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及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教学环节和教案设计: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的死死的,就怕课时拖的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了,留下来复习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教材处理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识不到这点呢?再就是过度的依懒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理清楚了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来审视和思考这篇课文:

  第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你觉的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听完课文录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训)?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反思5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作者利用短篇小说的特点,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方法,在尽可能精练的艺术形式里容纳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题材。他选择了在普鲁士人规定阿尔萨斯省学校里不许再教法文的命令下,一个小学校里学生们上最后一堂法文课的场景,把这一堂课提升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度,使普法战争悲剧性的结果通过一堂课表现得非常鲜明突出。作者还广泛应用了白描手法,在小说中穿插了一些简洁而别有特色的细节描写,如文中对韩麦尔先生在讲授“最后一课”时衣着的描写,对刻画课堂不平常的、庄严的气氛及韩麦尔的内心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教室内外的桌椅树木,金甲虫的飞,鸽子的鸣,这此细节,都紧密地与描写孩子们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的祖国的感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显得既自然又从容,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应着重引导学生借助圈画、品读等方法,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小说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理清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圈画、品读等方法,把握重点语句,感受作者笔下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

  作者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本文人物形象生动,它主要通过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同时借助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具体,所以这既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也是理解分析的重点,成为教学的重难点。圈画、品读是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借助圈画,抓住关键句子来感受文章流露的感情。

  思路点拨

  这篇文章情节性强,学生有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我”(小弗郎士)心理思想的变化成长为切入点,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形象,以此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剖析课文,并且探讨“作者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以此来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意图。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反思04-14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04-21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04-20

《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04-04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12-03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04-14

最后一课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最后一课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最后一课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高考语文最后一课(网友来稿)[吐血推荐]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