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方程》说课稿

时间:2022-04-13 12:22:3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解方程》优秀说课稿(精选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解方程》优秀说课稿(精选3篇),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数学《解方程》优秀说课稿(精选3篇)

  《解方程》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过程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三课时“解方程(一)”,是在学生学习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而今天学习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今后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植树问题等内容时都要直接运用。所以本节课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体验迁移、分析、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方程与生活中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解方程的方法及检验,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确立解方程的一般思路。

  二、说教法

  1.演示操作法

  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同桌合作、交流,自主探寻发现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这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三、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比较、交流、分析等过程,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2、自主学习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去思考、动口去表达。通过交流、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基础训练,激趣导入。

  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探究了哪些规律?

  巩固方程及等式的性质,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认准目标,指导自学。

  1、那我们学习解方程就要充分利用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解方程(一)

  2、学生自学教材67~68页例1、例2、例3内容,让学生初步掌握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原理,学完后记录疑问。

  (三)合作学习,引导发现。

  1、出示课件例1,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怎样列方程?

  x+3=9

  2、如何解这个方程呢?课件出示利用等式的性质分析的图示。

  学生观察图画,同桌交流自己的观察结论,并通过讨论明确解方程的方法。

  x+3=9

  解:x+3-3=9-3

  x=6

  3、点名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老师归纳:解方程实质就是把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要注意解方程步骤的规范书写。

  4、认识、区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并学会验算方程的解。

  5、学生独立完成例2、例3的内容,并相互检验对方的结果。

  老师再次强调要注意解方程和验证步骤的规范书写。

  (四)变式训练,反馈调节。

  课本67~68“做一做”。

  强化重点,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分层测试,效果回授。

  随堂练习册36页《解方程(一)》第一、二、四、五大题

  (六)课堂小结

  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七)布置作业

  1、课本练习十五第1题。

  2、课本练习十五第4题。

  《解方程》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解方程(一)"。本节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一一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解方程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解方程是代数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元一次方程有许多直接的应用,最主要的,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学习其它方程和方程组的“基石”。解各种方程和方程组,通过降次、消元等方法,最后都归纳为解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的内容是等式的有关概念,等式的性质以及方程的有关概念;第二方面的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以及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解方程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本章的学习重点在于使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否正确的解方程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3、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大纲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是:

  (1)熟悉利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过程;

  (2)通过具体的例子,归纳移项法则;

  (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能判别解的合理性。

  2、能力目标是:

  (1)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是:

  (1)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由于合并同类项学生已非常熟悉,系数化成一实际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而移项是新事物又是解方程的关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移项法则及其应用。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往往注意不到项的符号及移向后的符号,很容易出现符号错误。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移项的同时要变号。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你今年几岁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等式性质并且能利用等式性质熟练的解方程,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真是一举三得。进而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在移项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的内容。然后交流各自所发现的规律及用语言表书的过程,这样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由于在移项时,学生常犯一些错误,如移项忘记变号,因此在例题的处理上我采取用两种方法解例1、例2,并将两者加以对照,进而使学生加深对移项法则的理解且自觉改正错误。然后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三、教学方法和数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解方程》说课稿3

  一、教材研读。

  1、教材编排。

  (1)逻辑分析: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传统教材都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考虑到方程是在刻画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时产生的,而且在北师大教材体系中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册,学生对等式和不等式有所了解,只是没有把“等式”这样一个概念交给学生。并且已经采取逐步渗透的方法来培养代数思维。例如:()+8=14,90-()〉65,因此,在北师大教科书里没有从方程和等式的内涵上作太多比较,直接以等式为立足点,立足点较高。

  (2)语言信息及价值分析:

  本课教材的三幅情境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第一幅情境借助平衡,让学生领悟等式;第二幅情境完成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第三幅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到多种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建立方程的概念。

  (2)在简单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

  (3)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简单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抓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核心关键词建立方程的概念。

  (2)难点: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三、流程设计:

  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引“典”激趣,诱发思考。

  引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找相等关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建立概念。

  1、借助天平,启发思考。

  我将教材情境动态化,通过FLANSH课件,让学生充分感知当天平两端都没放物品的时候天平左右两边是平衡的。当我们往天平的一端放上物品而另一端不放的时候,或者两端放的物品质量不等的时候,天平的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这时候左边大于右边,或右边大于左边。当我们经过调整,天平两臂再次平衡时,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即左边=右边。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对情境中数据也进行了分批给出的处理。先给出了左边鱼食和小砝码的重量,让学生用一个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天平左边的质量,再给出天平右边的质量,让学生列出等式。这样就较好地避免了学生习惯性的使用算术的思维方式,同时也顺利地进行了用数字表示向用符号表示的转化。在这一情境的教学中,借助天平这一载体,启发学生理解了平衡,认识了等式。

  第二个主题图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内容。首先,我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找出文字信息“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380克”。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图,把这一信息转化为等量关系。4块月饼的质量是如何表示的呢?用数量关系“每块月饼的质量×4”来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4”表示的是4块月饼的质量,380克也表示4块月饼的质量,所以他们相等。从而完成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算术思想向代数思想的转化,改变学生的长达4年的惯性思维方式。

  3、变换角度,深入思考。

  第三幅情境图隐含着多样的等量关系,也正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最佳情境。根据学生认识的深入程度,可适当让学生体会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并放手让学生探究,根据不同的认识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不同的同解方程。在教学中,先引导孩子发现情境中的基本相等关系:2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壶水的水量,并且列出等式2z+200=2000,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孩子发现其他的等量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激发孩子探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孩子思考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找到多样化的等量关系,并进一步提高孩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建立概念,判断巩固。

  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总结、抽象出方程的含义。通过三道例题的简洁数学式子表达,让小组合作寻找他们的共同特点,从而建立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概念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并通过“练一练”让学生直接找出方程。

  (三)生活应用,提高能力。

  数学应该服务于生活,紧接着我让同学们根据直观图象列方程。这些题目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并且分别以现实情境图、线段、文字叙述、综合拓展为顺序,层层递进。学生在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后,他们在写方程时会更加关注方程的本质属性,从而巩固方程的概念。练习强调学生在按照“数量关系—等量关系—方程”这样一个过程,通过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写一写等不同的形式学会用方程来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会到方程的作用,为以后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解方程》说课稿】相关文章:

《解方程》说课稿10-27

解方程说课稿05-06

解方程(二)说课稿范文04-17

七年级上册《解方程》说课稿05-03

解方程的教学反思11-06

《解方程》的教学反思09-17

《解方程》教学反思04-07

解方程教学反思11-20

解方程二的教学反思02-05

解方程二教学反思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