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上学期历史教师听课记录

时间:2022-02-21 09:40:12 听课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上学期历史教师听课记录

  时间:2010年11月20日下午

初中上学期历史教师听课记录

  地点:xx中学

  执教者:王xx

  课题:春节习俗(拓展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春节的风俗及其演变。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查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对信息的整理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事件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对春节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春节作为最典型的中国传统习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2)通过了解春节习俗的变化和春节新习俗的出现,从中得出一些思考,初步感受经济的发展对民俗文化的冲击。

  二、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三、重点:春节的习俗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春节的年节歌导入,渲染气氛。

  师:刚才大家读的是什么节日的习俗?

  生:春节。

  师:春节是中国最大的、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是农历一年的开端。昼夜更替,出现了日,月亮盈缺,出现了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说明春节是反映太阳月亮运动规律的自然节日。而西方最大的节日是圣诞节,带有明显的宗教性质,而中国对一个自然节日如此重视,说明我们民族对大自然的无比关注,反映了我们民族对于顺应天地自然的人生境界的向往。

  师:你们知道春节的起源吗?

  生:(略)

  师:春节习俗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春节俗称“过年”。 “年”是什么?“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年,谷熟也”。年的象形字就是一个成熟的麦穗。含有庆丰收的寓意。说明与农业生产有关。另一种说法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节习俗在汉代得到定型。

  师:春节一般指的是哪一天?

  生: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师: 春节有哪些习俗?

  生:(略)

  师:老师把你们列举的春节风俗总结如下(显示)课后同学们都去查了有关春节的习俗,你们想谈什么春节习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调节时间。

  生:(1)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有诗云:“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炉团坐或者看电视,笑语连连。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守岁的目的是什么?

  生:驱走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2)贴门神

  贴门神的习俗,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当然当时的门神不是现在的印刷品,而是用桃木刻成的。没钱的人家就用两块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两位门神的名字,挂在门上,鬼就不敢来了。古人认为桃木是有神性的,能避邪。以前的门都是两扇,对开的,一面挂一块。门神分为三类,即文门神、武门神、祈福门神。文门神即画一些身着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刘海蟾、送子娘娘等,武门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琼、尉迟恭等,祈福门神即为福、禄、寿三星。影响最深的要数神荼、郁垒、钟馗、秦琼、尉迟恭了。这些都是各地贴的门神。(学生边演示边讲)

  (3)贴春联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展示自己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幅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2、介绍《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3、学生演示春联的起源与发展。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shū )”和“郁垒(lǜ )”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师:说到对联,我来讲一个对联的故事。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 “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王羲之想了想,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4)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是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师:家长给压岁钱的目的是什么?

  生:(略)

  (5)拜年

  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6)接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以迎接财神,保佑一年财运亨通。

  师:真能接到财神么?说明什么问题?

  生:(略)

  (7)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最初的爆竹并不是象现在的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烧竹子,发出噼叭之声,惊吓鬼怪。

  师:古时人们为什么要放爆竹?

  生:驱鬼。

  师:现在春节放爆竹的习俗继续存在,但它的功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略)(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8)倒贴福字 贴窗花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学生演示)

  (9)吃饺子吃年糕

  生:过节时,北方吃水饺,南方吃年糕。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吃饺子还有什么寓意?(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10)吃年夜饭

  年夜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 首先必须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中国人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坐,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11)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让他别说坏话。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

  (12)扫尘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13)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送穷之俗在唐代相当盛行。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师: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现在又增添了哪些新的习俗?

  生:略

  师:把所有的习俗归纳,同学们从字体的颜色上可以把春节分成哪三类?

  讨论几个问题。1、哪些是古代有的现在已逐渐被淘汰的风俗?这些风俗有什么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祭灶、扫尘淘汰的是迷信色彩较浓的习俗。 说明当时对大自然认识不足,农业生产依赖土地,这就要祭天敬神 ,希望风调雨顺。

  2、哪些是古代没有的现在新增的风俗?说明了什么?

  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观念的进步。要求在满足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满足精神的需求。

  3、哪些是古代现在都有的但内涵发生了变化的习俗?说明了什么?

  比如放爆竹,师:古时人们为什么要放爆竹?

  生:驱鬼。

  师:现在春节放爆竹的习俗继续存在,但它的功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略)(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生:(讨论得出)说明节日习俗作为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记录,它具有传承性。

  节日习俗是一条流动的河,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师:春节民俗能传承千年而不衰,总感觉背后有什么东西在影响他,春节有什么功能?

  生:(略)春节作为一种节日,它的功能主要有三个:一是庆丰收,二是祭祖,三是驱鬼。这是春节的灵魂,到现在也没有太大的变化。)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师:你们现在感觉过春节如何?

  生:(略)

  师:同学们有没有思考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生:略

  师:1、生活节奏加快;2、社会进步,经济水平提高,物质条件优越,淡忘过节的年味,对团圆越来越不在乎; 3、科技的进步

  师:春节习俗的各项活动从家庭内部扩大到亲戚之间和整个社会,除夕守岁,初一为父母拜年,然后出门给亲戚拜年,再次给朋友拜年。最后人们开始逛各种社区性的庙会。这是一种多么祥和的气氛,体现了人与人的和谐。同时春节作为一个自然节日,是人和天商量着定下来的,我们顺应自然,但又能有所作为,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各个层面得到全面展示的节日。包括饮食、服装、文学艺术、娱乐游戏,价值观念等,比如百善孝为先,春节甚至可以超越政治、阶级、国界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全民族的认同感。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灿烂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重拾春节的年味,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使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最后用一段话总结。“春节明亮而温暖。”

  作业:(1)思考今年准备如何过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新年?

【初中上学期历史教师听课记录】相关文章:

七上语文听课记录05-08

初中政治听课记录05-04

教师听课记录03-03

初中政治听课记录整理05-04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03-04

九年级上语文听课记录05-06

初中思想政治听课记录03-04

初中语文《背影》听课记录05-08

获奖初中语文听课记录03-03

小学教师听课记录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