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时间:2023-02-15 08:34:28 考试资料 我要投稿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4篇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学校教育条件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4篇

  2.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做了许多实验研究,积累了大量关于动物和人的学习材料,提出了一些学习心理的定律.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4.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是个体在成长期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不断扩大、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5.心理发展的动力:

  ①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已有的心理状态与外界环境和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推动了个体的心理发展

  ②在这一矛盾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

  6.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其发展速度、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情绪的稳定性、个性特征及其倾向性等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个别差异。

  7.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8.皮亚杰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和适应。

  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①感觉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记忆)

  ②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

  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运算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守恒)

  ④形式运算阶段(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10.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道德活动、道德关系的看法和态度。它是在道德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发展较晚。

  11.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五六岁)是前道德判断时期

  ②第二阶段(七八岁)是他律道德发展时期

  ③第三阶段(九岁以后)是自律道德发展时期。

  12.美国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理论:把道德观念的发展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种水平。

  13.准备状态:是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于学习某种事物的状态。

  14.学习的概念:

  ①广义,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即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的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

  ②狭义,学生的学习属于狭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其本身的特点。

  15.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其本身的特点:

  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即间接的知识,它和科学家探索尚未发现的客观真理的认识活动是不同的。

  ②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以掌握一定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为任务的。

  ③学生的学习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的知识经验,用前人的知识经验武装自己,所以不可能事事从头实践,重复原惯上的重要作用。

  40.启示: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优点是应该肯定的,但必须指出,观察学习只是学习活动的一种方式,学习过程是极为复杂的,在重视观察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学习方式或模式,不然又会出现的片面发展,对于学习理论的研究是不利的。

  41.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42.罗杰斯的学习观反映在几个方面:

  ①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②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

  ③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

  ④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43.心理学在传统上把学习的划分为:技能学习、记忆学习、思维学习、态度学习。

  44.意义学习的实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45.意义学习分为三种类型: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46.概念学习:是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47.命题学习分三种: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并列学习。

  48.总括学习: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49.语言意义的获得:对个体来说,语言有本民族语言和外语,两者都有句法学习问题。因此,语言意义的获得,包括学习句法、学习阅读和学习外语三个方面的问题。

  50.机械学习的性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

  51.如何避免机械学习:

  ①组织好材料(使清晰、稳定、明确的意义得以呈现)

  ②联系已知学习新知

  ③学习以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

  ④以理解为学习评定的重点

  52.接受学习的特点:

  ①从学习内容上说,事物的意义是由语言和符号来表达的

  ②从学习内容呈现的方式说,一般是用定义的方式,或通过上下文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③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接受事物的意义,即反映事物的符号、概念和命题的意义④从发生上说,它较发现学习为晚

  53.发现学习的.特点:

  ①发现较早

  ②学习内容不是现成的结论

  ③教师呈现学习材料,采取间接提供方式

  ④学习过程较为复杂

  ⑤它适合学前儿童和低年级学生的初级概念的学习,适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54.知识的同化:用认知心理学的同化论来解释,意义学习的结果是获得心理意义,而意义的获得就是知识同化的过程。

  55.认知同化论的历史渊源:认知同化论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他们强调心理活动的内部组织作用,这是脑的动力学的基本原则,学习是通过“顿悟”来实现的,是在发现了事物间的关系后产生的。

  56.认知同化论的基本观点:

  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是学习新知识的关键

  ②新的意义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产物,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论

  ③有意义的保持和遗忘是认知同化的继续

  57.奥苏伯尔提出三个主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①可利用性。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影响意义学习和保持的第一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②可辨别性。新的学习内容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的分化程度是影响意义学习和保持的第二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③稳定性。是影响意义学习和长久保持的第三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58.什么是概念:①在哲学上,把概念界说为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高级形式

  ②在心理学上,一般把概念界说为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59.概念掌握的基本形式:概念形式和概念同化,其中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最基本的形式。

  60.概念形式:所谓概念形式,是指从大量的具体例证出发,在儿童实际经验过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61.概念类型的心理过程:

  ①在知觉水平上辨别不同的刺激模式

  ②抽象出各个刺激模式的共同属性,并提出共同的关键特征的种种假设

  ③在稳定的情境中去检验这些假设

  ④在这些假设中选择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类目名称或范畴,使之适合于一切刺激模式

  ⑤把这一普遍性的范畴与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联系起来

  ⑥使新观念与原先学过的有关概念分化

  ⑦把新概念的关键特征推广到一切同类事物中

  ⑧用符合习惯用法的言语、符号去表达这个新概念或类目的内容

  62.概念同化:概念同化是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同化新知识概念,从而获得科学概念的过程。

  63.在掌握概念发展趋势上的特点:

  ①概念的具体性和含糊性减少,概念的抽象性和精确性增加

  ②概念形式减少,概念同化增加

  ③概念的自发性降低,概念的自觉性提高

  64.变式:变式是指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一切包含概念的关键特征的事物是概念的肯定例证。所以变式是指关键特征不变而无关特征有变化的肯定例证。

  65.规则学习:实质上就是理解各种概念之间的某种关系,并以此能使人用一类动作对一类刺激情境作出反应,它是可以被观察到的,是能够被证实的。

  66.规则学习的教学步骤:

  ①将人们期望学习者在学习结束时获得的动作的形式告诉他

  ②用提问的方式,要求学习者重新陈述或回忆已经学会的组成该规则的那些概念

  ③用言语提示的方式,引导学习者将组成规则的那些概念,以适当的次序放在一起,以形成一个新的规则

  ④提出一个问题来要求学习者说明这个规则的一个或几个具体实例,并在他每次作出正确回答时提供反馈

  ⑤通过一个合适的问题,要求学习者对这个规则作一个言语的陈述

  ⑥在学过规则一天或几天后,提供一个“间隔复习”的机会,呈现一些新的实例,加以回忆并说明这个规则,使刚学的规则得以保持

  67.问题教学的实质:是置学生于一定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重新组织已知的规则,以形式相应的高级规则,并用它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所以说,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一种高级的学习。

  68.问题教学的步骤:

  ①提出问题

  ②解决问题

  69.问题教学的趋向:根据学习者寻求解答的趋向,分为两种方式。

  ①尝试错误式。尝试错误式解决问题是由无定向的尝试、重复无效动作、纠正暂时性错误、出现获得成功的动作等一系列反应所组成的方式。②认知顿悟式。顿悟,常体现在学习者运用已知规则来解决同类问题的变式中,迁移能力是顿悟式解决问题的重要准则。

  70.华莱士的四个阶段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四个阶段

  ①准备阶段

  ②孕育阶段

  ③明朗阶段

  ④验证阶段

  71.蔡燊安等的四阶段论:

  ①定向阶段

  ②逼近阶段

  ③成型阶段

  ④引深阶段

  72.创造力是单一能力还是综合能力:多因素论是符合实际的,单因素论是没有根据的。创造不可能是由单一能力来完成的。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创造的心理结构是复杂的。创造活动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

  73.创造力是少数人独有还是多数人具有:大多数人都有创造潜能,它是以个人的独特性为标志的。小学生和科学家都有创造性,只是在创造层次和水平上有不同而已。

  74.创造性与知识、技能:研究与实践都表明,知识、技能是创造性的基础,但有了知识、技能并不一定有创造性。

  75.创造性与智力:创造力本身是智力发展的结果。它必须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一定的智力水平为前提。

  76.创造性与人格:创造,在内容上有赖于知识,在程度上有赖于智力。

  77.创造性的培养:鼓励在实践中解放思想。托兰斯提出的五条建议

  ①尊重儿童任何幼稚甚至荒诞无稽的问题

  ②尊重儿童具有想象与创造性的观念

  ③夸奖儿童提出的观念是有价值的

  ④避免对儿童的行为作完全肯定的评判

  ⑤对儿童的见解有所批评时应解释理由

  78.培养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①局部改变法

  ②棋盘法

  ③清单法

  ④比拟法

  79.学习的迁移:人们通常把学习的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个定义既包括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

  80.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

  ㈠形式训练说:根据该学说的观点,迁移是通过官能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实现的。但该学说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这就引起学习迁移研究家们的极大怀疑。

  ㈡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首先采用试验来探讨记忆训练的迁移问题。

  ㈢共同要素说: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因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

  ㈣概括原理说: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㈤关系转换说:学习的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地发现了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

  ㈥学习定势说:学习定势说考虑的是学习方法的迁移问题。人们很早就发现,人们可以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81.学习迁移的一些具体研究:

  ①认知结构与学习的迁移。组织者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类

  ②学习的程度与迁移量的关系。迁移量有赖于初次学习的程度,在初次学习任务中实践次数的增加,会使迁移量增加。充分的学习是产生有效迁移的一个有利条件。但学习应该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步骤进行,学习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水平,那种急促的、不深刻的或表面化的学习都不利于迁移。

  ③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与迁移

  ④莱文的迁移假设理论

  82.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①理解基本原理,促进原理或法则的迁移

  ②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

  ③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

  ④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相结合

  83.学习动机的作用:

  ①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方向

  ②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进程

  ③学习动机影响着学习效果

  84.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

  85.产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①事物本身的特性

  ②人的已有的知识经验

  ③人对事物的愉快情感体验

  86.增强学习兴趣的三种办法:

  ①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

  ②善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③教学难度水平要适中,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87.增强课堂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

  ①明确课堂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②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风趣化

  ③加强课堂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

  ④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

  ⑤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

  88.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对学习及在学习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

  89.改变学习态度的途径:

  ①利用权威改变态度

  ②通过角色扮演改变态度

  ③通过认知失调来改变态度

  ④通过认同和模仿来改变态度

  90.竞争和合作:竞争和合作是进行班集体或小组学习活动的两个主要手段。

  91.竞争的消极和积极作用:

  ㈠积极作用,建立在适当引导和适当学习活动基础上的竞争会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兴趣和激发性。

  ㈡消极作用

  ①在竞争活动中虽然能涌现出胜利者,但他们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学生会产生失败感

  ②在人与人的竞争活动中,某些学生们为了取得成功不得不妨碍或防备其他学生

  ③经常不断的竞争活动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力量。

  竞争对集体学习活动虽然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但我们并不能就此完全取消竞争活动。

  92.对竞争的积极作用的研究:约翰逊于1974年的研究表明,竞争活动能增强或促进简单的操作和记忆背诵练习活动或与速度有关的操作活动,如拼写、词汇、体育运动技能活动。此外,对那些产生较低焦虑水平的学习任务,如黑板上的学习游戏活动,学生们可以通过竞争活动获得乐趣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93.品德的概念: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

  94.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这四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心理成分。

  95.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

  ①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

  ②品德不良青少年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

  ③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

  ④增强与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⑤正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

  ⑥奖励与惩罚的运用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2

  第一章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

  重点掌握:

  1、理解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

  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4、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般掌握: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提供的假说;

  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体系;

  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技术;

  4、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演进;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

  重点掌握:

  1、遗传的特征和胎期环境的影响;

  2、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含义;

  3、儿童社会化的特点;

  4、文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5、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6、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7、学校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

  一般掌握:

  1、遗传传递;

  2、遗传的影响力;

  3、文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4、家庭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

  5、儿童对成人的影响;

  第三章学习的准备

  重点掌握:

  1、学习准备的性质;

  2、学习准备中心理上的差异;

  一般掌握:

  学习与身体发展水平、动作技能水平、智力发展水平、情趣水平、人际交往水平、自我意识水平的关系;

  第四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重点掌握:

  1、学习的性质和含义;

  2、学习的类型;

  3、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第五章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与学习(上)

  重点掌握:

  1、知觉的性质;

  2、小学儿童知觉的发展;

  3、记忆的性质及系统;

  4、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

  5、思维的含义及其性质;

  6、促进小学儿童言语发展的策略;

  一般掌握:

  1、知觉加工理论;

  2、小学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

  3、语言与言语;

  4、小学儿童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5、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3

  1、《绪论》 最早阐述教育目的、制度、内容、方法、师生关系的教育专著是《学记》。童年期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期,学校产生的必备条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定的政治基础、一定的文化基础。贯穿于《大教学论》全部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自然适应性原则,人生阶段一般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2、《教育基本规律》 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条反映的是社会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另一条反映的是人的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学校教育的出现是教育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分化出来的一大标志。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迅猛,在教育上表现为由主要为继承已有文化遗产服务逐步向主要为未来社会服务,即由继承型转向发展型模式。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现代化的人。在现代社会里,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口等是影响教育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一定社会里,通过组织控制、政策限制、法律强制和思想教育等途径实现着其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具有文化功能,这一功能表现在延续、更新、普及、整合文化上。教育的历史性集中体现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上,教育以人为对象,以育人为己任。学会行走和初步掌握口语是婴幼儿期极具重要意义的两件事情。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养育是婴儿教育的首要任务,好奇心是人的智慧发展的原动力。童年期最为艰巨的任务是掌握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核心任务是帮助儿童学会学习,也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期。青年应学会选择。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分为内外两大类,内部因素主要是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外部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构成人的生活环境。生物本能起源说的观点是法国利托尔诺。教育的心理模仿说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奴隶社会是教育作为独立活动的形成期。制定教育目的是社会实现对教育进行控制的中心环节。原始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内容的同一性、整体的原始性、形态的融合性。文化通过文化背景对教育的影响具体体现在:提高人们的教育需求和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广泛联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经政制度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具有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养育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满足婴儿的合理需求;有意适度训练其器官;在生活环境中有意设置丰富的刺激物;尽量接近自然。早期教育需特别注意的是:关注非智力因素,为正规学习打好基础,发展幼儿口语,教幼儿学会使用玩具、器具。

  3、《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愉快教育的核心是不断获得成功。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有: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的状况;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马恩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素质的基本属性有:相对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应试教育的主要危害有:严重地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摧残身心健康;压抑个性发展。在西欧,教会学校的目的在于培养僧侣,封建主培养骑士。三类基本教育目的即个体本位观、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和文化本位观。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制定教育目的时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一般来说,教育目的包括两大构成要素,一是规定所培养的人具有的社会功能,二是规定通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要形成的各种内在素质及其结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共同构成。德育是以培养教育对象思想品德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等。德育的实质就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智育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体育,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美育是掌握审美知识,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教师与学生》 在教育过程中,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的教,“教有法而无定法”说明了教师工作具有创造性,教师的劳动也有复杂性,创造性是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学生主体性表现在:创造性、自觉性、独立性。学生客体性表现在:向师性、依赖性、可塑性,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知识素质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社会的作用、对学生的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师生关系通常表现为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而后者又包括情感关系和认识关系。根据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分为命令-服从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参与型。

  5、《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近代最早的学制是癸卯学制,解放以来我国学制基本上沿用1951年学制,我国当代学制改革的主要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学制按横向划分有:幼儿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学制建立的依据有:社会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状况、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本国原有学制和本国历史文化传统。我国学制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改革学制结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1951年学制突出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放的方针。1958年学制进行了十年一贯制的试验。

  6、《德育工作》 构成德育过程的主要形态是:说服教育、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从学生的道德意志、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作为开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包括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品德评价法有四种主要方式:表扬和奖励、批评和惩罚、评比竞赛、操行评定。德育方法除说理教育法外,还有实际锻炼、示范教育、陶冶教育、自我教育、品德评价法五种方法。

  7、《教学工作》 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学科设置。制定有关课程总体规划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对班级授课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说明的著名教育家是夸美纽斯,杜威主张“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传递-接受式源于赫尔巴特,情境-陶冶式吸取了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并参照我国教学实际工作的成功经验概括而成。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布鲁纳和杜威抽倡导的发现教学法。学校的正规课程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有:教学计划、教学参考书、教学大纲、教科书。中小学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的手段为标准分为: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的根据是:教学目的、教师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的特点。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备课和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考试。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指向性、简略性、操作性、整体性。隐性课程的特点是:隐蔽性、全程性、非预期性。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方式,学校的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中小学常见的显性课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课程计划由学科设置、学科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学周安排组成,其中心内容是学科设置。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为:认识主体的不成熟性和发展性、认识对象间接性和概括性、认识方式的简捷性和高效性。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提问、讨论、读书指导法。讲授的方式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以直观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参观法。参观的种类有,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和总结性参观。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实验有感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复习巩固性实验。中小学学法指导的根本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中小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复习教学和远程教学。备课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其中钻研教科书是备课的中心工作,要求做到“懂”、“透”、“化”三个程度。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教案、提纲式教案、综合式教案。课外辅导的形式有个别和小组辅导两种。教学效果的反馈环节是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考试、考查是检查学生成绩的方法。

  8、《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是班主任工作,公正性原则上是班主任工作中致辞关重要的原则,培养班集体的先决条件是确立奋斗目标,调查了解学生是建设班集体方法的第一步,常规性班级管理包括: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有学生对班主任说放在笔盒里的10元钱不见发了,班主任怎么做最好:对全班同学进行教育,希望拿钱的同学主动承认,教育同学加强防范意识,希望拿钱的同学悄悄把钱放回原处。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是班主任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解决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和协调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规律和特点的反映。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有:全面性、公正性、民主性。班主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有民主意识。班干部的选拔和评优应该民主评议。新生的入学教育包括适应教育、常规教育、传统教育、学习方法教育。班集体的管理包括常规性的班集体管理、阶段性班集体管理、毕业班集体管理。制定班主任计划包括学期工作计划、具体执行计划。总结有全面总结、专题总结。班集体的形成过程有:初建松散阶段、基本形成阶段、巩固发展阶段。

  9、《课外校外教育》 课外校外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专题集会属于群众性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区别是组织者不同,它们的联系表现在有共同的特点、作用、内容和形式上,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特点有:形式上的多样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内容上的广泛性、组织上的自愿性。群众性活动有:报告会、座谈会、专题集会。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包括:自主性原则、自愿性原则、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三大类即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家庭教育中要养育结合。

  10、《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学校领导在执行阶段的重要职责是协调。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校长在处理学校管理中的各种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决策的层次性,体现管理方向反映学校管理全局的是计划,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是行政的方法,而经常运用的最具有传统色彩的方法是思想品德的方法。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检查和指导是教学管理的重要职能。现代学校管理必须实行教师岗位责任制的客观要求。教师岗位责任制的“三定”工作指定编、定员和定工作量。教师的任用制度包括:派任制、聘任制和代用制。教师考核分全面考核和单项考核两种,对教师的考核一般采用平时和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学校管理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包括:制订计划、组织执行、督促检查和总结提高。教师培养和提高的途径有脱产进修和在职进修。在执行阶段,学校领导主要应该抓好组织、指导、协调和激励工作。

  11、《教育改革》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应坚持为人类做贡献的教育价值观,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应是教育总目标,“一条龙”的改革是指“中小幼”整体改革。新时期基础教育中德育的突出特点是德育的主体性、德育的开放性、德育的复杂性。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包括单项改革和综合改革。教育民主化具体表现在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管理民主化、教学民主化三个方面,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基础教育实施的单项改革主要有德育、课堂教学改革、管理改革。

  12、《教育科研》 划分是最基本的分类方式,资料的整理研究是最重要的关键性的,研究当代教育发展,指导当前教育实践是教育科研的重点任务,科学研究主要具有的两大特点是艰巨性和创造性。理论假设的三个阶段:发现新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构建假设的核心,抽出某种推测性设想,构建假设的推论部分。为了正确地进行分类,需注意的几点是:标准同一、结果相称、子项相斥、逐级划分。科学抽象应符合的要求有:以实践为基础,且必须回到实践中体验其正确性、科学抽象出的东西必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高层抽象必须能演绎出低层抽象。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从范围分,教育科研有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从性质分教育科研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般来说,教师应选择个人力量就能承担的、微观的、以应用为主的教育研究课题。科学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选择课题是教育科研的起始环节。教育科研过程就是对教育科研资料的搜集、使用和再创造的过程。分类方式按照复杂程度分为划分、整理次序、系统分类三种。强调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搜集数量资料和非数量资料相配合,是当前教育科研的一大特点。教育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有教育科研报告和教育科研论文。教育科研报告包括实证性,文献性研究报告。按写作要求,教育科研论文分为投稿论文和学位论文。若按研究层次,教育科研论文分为经验性论文、评述性论文、研讨型论文和学术型论文。前言、正文、结论是实证性研究报告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在实验报告中正文由实验进程、方法和结果构成。撰写教育科研报告的过程有三个环节,写作提纲、撰写初稿(中心环节)修改定稿。谋篇构思的关键是安排好层次结构。

  13、《教育测评》 教育测量的要素有单位、参照点、量表。根据测量的内容教育测量可分为学业成绩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根据实施测量的时机教育测量可分为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总结性测验。根据测验结果的评价标准,教育测量可分为常模参照测验、目标参照测验。良好的测量应具备的条件是正确性、可*性、鉴别性和实用性。测验编制的中心环节是编制题目。根据学生自由反应的程度,可以将主观性试题分为限制反应试题和扩展反应试题。根据评分是否客观把试题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类。教育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按评价的方式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教育评价的功能是测量功能、诊断激励功能、指导功能、导向功能。教育评价可分为准备、实施、和结果处理三个阶段。客观性试题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和简答题。

  14、《教育现代化》 教劳结合是一个双向作用的过程,它一方面强调教育必须结合生产劳动,另一方面则强调生产劳动必须依*科学和教育。就全国而言,农村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在规划成人教育时要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多形式和多渠道筹措教育办学经费,是中国特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唯一途径是教劳结合。教育的经济效益是通过育人来实现的。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主要是指教育水平,其政治目标具有导向功能,其经济目标具有间接性,社会互动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哈弗罗克。教育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基础地位、优先地位。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4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两种观点:

  1、宽泛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狭义界定: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学科性质

  性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兼具,侧重应用的交叉学科。

  1、从学科范畴看,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又是教育科学体系的.基础学科之一。

  2、从学科作用看,它是一门理论性应用学科。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是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性,且侧重应用的学科。

  (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1、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教学过程。

  2、教学过程,是在学校情境中师生以特定的文化为对象进行的互动过程,教师利用一定的方法和资源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发展(获得知识、技能以及成态度)。宏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主要的变量,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微观上,具体到某一教师教某一节课或某一单元知识的动态过程。微观教学模式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过程的几个重要环节:

  1、确定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

  2)学生的学习基础

  2、考虑学习过程的特点:

  1)学习/动机原理

  2)学生的学习特点

  3、选择教学方法:

  1)教学原理

  2)教师特点

  3)课堂环境

  4、执行教--学过程

  5、评价和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内容相对集中于:学习者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

  4、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1)与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2)与普通心理学

  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要利用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原则。

  (3)与发展心理学

  互相交叉、相互补充的,它们分别利用对方的有关理论探讨本领域的课题,发展自己的理论,同时也从自己方面丰富对方的内容,促进对方的发展。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在于揭示教育中学与教的基本的心理学规律 ,帮助教师做出正确的教学决策,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

  1.描述教育主体的心理现象;

  2.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规律;

  3.为教育实践提供方法指导。

  (二)作用

  1、推动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理论发展

  2、对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实践具有重要影响和指导意义。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理论背景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学研究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相关文章: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02-15

中考复习资料05-11

数学复习资料03-06

语文复习资料11-02

化学中考复习资料05-10

文学常识复习资料05-13

小学英语复习资料03-04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03-06

小升初语文的复习资料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