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时间:2022-01-25 08:29:30 教案 我要投稿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范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端午节的由来》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范文

  深度解教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表现了屈原忠诚爱国、关心人民疾苦和深受百姓爱戴。选编此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感受他深沉的爱国情怀,体会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深厚民族情感,并依托文本,练习讲故事,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学生对于过端午节有着直观而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在这一天吃粽子、插艾叶,有些地方还组织赛龙舟等活动,因此,对于节日的由来,他们会十分感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为讲故事做好准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积累“忠诚、悲愤、悲痛”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以及百姓对屈原的爱戴之情。

  4、理清课文的脉络,练习讲故事。

  突破重难点:

  重点: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以及百姓对屈原的爱戴之情。

  突破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出表现屈原爱国的词句和百姓爱戴屈原的词句,在潜心品读中感受人物的深沉情感。

  难点:理清课文的脉络,练习讲故事。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讲述时要求学生做到条理清楚,表达自然,同时鼓励学生在讲故事时适当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将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法与学法推荐:

  教法:联系生活法,通过交流实际生活中的端午节,唤起学生对节日的兴趣;脉络梳理法,引导学生在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课文情节的变化与推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涵泳品读法,画出文中相关词句,在比较阅读中感受人物的情感。

  学法:资料搜集法,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屈原和端午节的资料,丰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读交流法,品读文中重点词句,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丰富对人物的感知。

  师生齐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有关屈原和端午节的资料。

  学生:自主预习课文。

  课时巧安排:

  2课时。

  探究新课堂: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脉络,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教师板书“端午节”,学生交流自己是如何过端午节的,教师相机出示端午节的相关图片。

  2、激趣导入: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习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端午节,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吧!(教师将课题补充完整,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示与端午节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端午节产生兴趣,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主学习生字词,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并与同桌轻声交流自己的初读收获。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佩带、爱戴、措施、疏远、传颂、驾驶、尸体、习俗、粽子、屋檐、辅佐、诬陷、忠诚、悲愤、悲痛。

  (2)指名认读,师生共同正音:“粽、措”是平舌音,“疏、尸”是翘舌音。

  (3)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4)指导生字书写。

  ①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9个生字,指名认读并组词加强理解。

  ②学生自主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和书写要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形近字进行字形记忆,注意与同音字加以区分。

  ③教师重点指导:“佩”第五笔是小短横;“疏”第一笔是横钩,第二笔是竖,“颂”左半部分的“公”字第二笔捺改为点。(教师范写这三个字)

  ④学生自主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适时指导,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5、学生交流初读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汇报、教师适当指导,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让学生收获对课文的整体印象。

  三、再读故事,理清脉络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再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述了端午节由来的故事,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概括。

  3、指名交流: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讲述了端午节由来的故事。第三自然段主要讲述屈原被流放到南方;第四自然段讲屈原在秦国攻占楚国首都后投江自尽;第五自然段写百姓万分悲痛,把很多食物投到水里祭奠屈原;第六自然段写百姓为什么往水里投粽子。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当归纳小标题:流放南方——投江自尽——百姓祭奠——投粽子)

  4、质疑: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学生默读并交流,教师归纳:第一、二自然段简介了端午节的习俗和由来;最后一个自然段与开头相呼应,总结全文。这样首尾呼应的结构让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设计意图】从课文主体部分入手,通过把握自然段段意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对课文的整体结构有所了解,为下节课精读感悟和讲故事环节做好准备。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那么,屈原为什么要投江,百姓为什么又要祭奠他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cuò shī shū yuǎn gē sòng jià shǐ fēng sú

  ()()()()()

  二、选字填空。

  戴代带待袋

  领()爱()()表口()等()()路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品读文中词句,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以及百姓对屈原的爱戴之情。

  2、练习讲故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感受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复习导入

  1、引导回顾:端午节是哪一天,有哪些习俗,是为了纪念谁?(学生自由发言)

  2、质疑导入:人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端午节的习俗与祭奠屈原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回到二千多年前的楚国,认识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

  【设计意图】通过简要的问题切入,再次唤起学生对端午节的认识;教师的质疑巧妙地激发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

  二、品读语言,感受人物的深沉情感

  1、提出学习要求:自读第三、四自然段,画出表现屈原爱国的词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主阅读,圈画,批注。

  3、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

  (1)“屈原是战国时期……百姓对他十分爱戴。”这段话介绍了屈原的身份和才能,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了国家建设,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是一位爱国爱民的好官。

  (2)“但是,屈原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并被人们广泛传颂。”从“但是、依然”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虽然屈原遭到了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流放,但是他始终怀着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情感,他不能再变法图强,就通过写很多爱国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3)“屈原万分悲愤,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了。”屈原“悲”的是自己的祖国遭到了秦国的强占,人民生活在水火热之中,“愤”的是楚王听信谗言,权贵们不能齐心协力抗击外敌。既然国家沦陷了,自己与祖国同生共死,他毅然选择了投江自尽。这份深深的爱国之情,令人万分感动。

  4、思考:楚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后,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五、六自然段,画出描写百姓表现的词句,看看自己从中有什么体会。

  5、学生自主学习,圈画、批注。

  6、指名交流,教师适当指导。

  (1)交流“楚国的百姓知道后……还是没有捞到他的尸体”这两句话,引导学生从“放声大哭”“像潮水一样涌到”体会楚国百姓伤心的程度,去救屈原的人有很多,这也表现了楚国百姓对屈原的无比爱戴。

  (2)交流“万分悲痛之下,他们把船上……使它无法张口”这两句话,引导学生概括百姓的所作所为(把大米、鸡蛋等投入水中,把雄黄酒倒入水里),通过这些方式,让江里的水族和蛟龙不再吃屈原的身体,充分表现了百姓对屈原的爱。

  (3)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做梦都梦见屈原,说明百姓十分想念屈原。交流“大家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这句话,抓住“想啊,想啊,终于”体会百姓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祭奠沉入江中的屈原。

  7、教师小结:屈原爱国爱民,人民爱戴屈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百姓都会往水中投粽子纪念屈原,一代又一代。人们世世代代纪念屈原,这一天也就逐渐成了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都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设计意图】通过圈画相关语句、品读重点词语,带领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三、练习复述故事,提高表达能力

  1、组织讲故事:端午节要到了,同学们要如何对家人说这个故事呢?我们来练一练吧!

  2、引导学生回顾故事的主要情节:流放南方——投江自尽——百姓祭奠——投粽子。

  板书设计:

  总起:端午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由来故事:流放南方、投江自尽、百姓祭奠、投粽子饱含深情

  总结:逐渐演变成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第二课时

  作业设计: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讲述端午节的故事时,可以采用列小标题的方式理清故事脉络:遭到诬陷,流放南方——。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屈原的之情,以及百姓对屈原的之情。

  二、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端午节的由来》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语文端午节的由来教案02-10

《端午节的由来》四年级语文教案12-27

新年的由来教案12-28

冬至由来教案(通用6篇)12-18

幼儿园冬至由来教案12-09

腊八节的由来教案12-27

《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6篇)05-31

小班腊八节的由来教案12-27

大班科学教案《纸的由来》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