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

时间:2022-03-03 13:57:21 教案 我要投稿

《雨霖铃》教案(精选1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雨霖铃》教案(精选1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霖铃》教案(精选14篇)

  《雨霖铃》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引入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朗读并赏析

  1、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2、逐句赏析上片(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对:面对。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喝酒留恋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竟哽噎着(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阻塞。话:动词,说。

  分析: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尽千里烟波傍晚,空阔的'天地间云气沉沉烟雾笼罩

  千里:极言路途之远。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紧扣上文的“无绪”,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小结: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板书:上片,离别中悲痛:

  饯别景----饯别宴---饯别情----饯别景

  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烟波、暮霭

  3、逐句赏析下片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叫人)怎能忍受这冷落的清秋时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复,又。那:何、怎。

  堪:承当、忍受。清秋: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夜酒醒时(身在)哪里,(也许在)杨柳岸边(面对那)晨风和残月

  晓:早晨。

  分析: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景色原本暗淡,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良辰好景(也该是)形同虚设

  应:该。良辰:美好的时辰。

  (8)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极言其多。风情:深情密意。

  分析: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小结: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板书:下片,离别后悲愁: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虚设、与何人说

  三、写作特色:

  1、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四、总结:

  作者在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五、作业背诵

  《雨霖铃》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2.能够背诵其中的句子。

  教学重点:

  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味意境

  2.赏析名句。

  教学设想:

  充分贯穿诱思探究法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两个贯穿要素和三个层次要素。通过阅读想象完成教学重点,通过点拨讨论完成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一、课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渲染气氛。

  二、导入

  1.展示图片

  2.师生活动:

  师:这些图片展现的是什么场面?

  生:送别的场面。

  师: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件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请你说出写送别的名句。

  生:说名句。

  师:展示名句。送别人与被送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朋友。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夫妻间.情人间离别的情景。

  生:表述。

  师:今天我们来欣赏柳永描写的情人离别情景——《雨霖铃》。

  三、展示目标:(略)

  认真观察整体感知初步研读

  四、展示全词

  1.观察该词,回答以下问题:

  ⑴从段落上看,本词是( )(答案:双调)

  ⑵从字数上看,本词是( )(答案:长调)

  五、简介作者

  1.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柳永

  2.展示作者简介

  六、了解写作背景

  1.让学生从书中找

  2.教师补充

  七、研读本词

  1.学生看书

  2.做练习:选出对词中部分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骤雨:急雨。歇:停。

  B.都门:京城门外。帐饮:“帐”通“畅”,痛快地喝。

  C.无绪:没有心思。风情:深情密意。

  D.沉沉:深沉。经年:一年。

  (答案:B)

  3.配乐范读

  积极探索活跃思维深入研读

  4.本词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概括(学生答)这两幅画面都是实景吗?

  5.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入手借助想象和联想体味意境。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体味意境,下面我们转换一下角色,我是一名导演,你们是演员,我要选五名演员演一部巨作,希望你们抓住机会,积极表现。考题是进入柳永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一、要尽情感受。二、不要打扰主人公。三、要积极回答我的问题。)问题:①你现在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②请描述一下周围的环境。③主人公在干什么?他的情态怎样?④第一幅画面定格在主人公身上,他这时的情态怎样?⑤第二幅画面是作者想象的,你们要想方设法进入他的思想,看看他想了些什么?(考试结束,到底谁能被选上呢?请注意收听明天的新闻播报。请回到现实中来。)

  6.分别找出描写景物和情感的词句。

  7.第一幅画面无论写景还是写情,都是为了突出什么?第二幅呢?

  8.体味意境美的方法(点拨:1.抓画面;2.抓情感。)

  9.归纳表现手法:1.情景交融;2.虚实结合。

  10.找出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1.名句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点拨:1.分析意像;2.联系环境。)

  12.体味婉约风格(点拨:1.从题材上看;2.从情感上看;3.从基调上看。)

  运用迁移及时反馈促进同化

  13.做练习:对《雨霖铃》意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

  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答案:B)

  14.检查背诵

  15.教师小结: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味意境和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其中体味意境也是教学难点,因而掌握体味意境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为大家提供的主要方法是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赏析名句也是教学难点,主要方法一要分析意象,二要联系情景。但愿这些方法对你们以后鉴赏诗词有所帮助。

  八、布置作业:请运用今天学习的赏析意境的方法欣赏下面这首词。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九、继续播放《梁祝》,在优美的乐曲声中结束。

  《雨霖铃》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分析意象,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意象,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考情分析】

  1、考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考试题型:五选二的选择题、主观题

  3、分值:11分

  【课前学习案】

  1、作者回顾: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柳永是的代表词人。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有词集《》。

  2、基础知识

  (1)字音。

  雨霖铃( )骤雨( )凝噎( )呜咽( )

  暮霭( )和蔼( )今宵( )云霄( )

  (2)解释下列词语。

  凄切:

  无绪:

  经年:

  风情:

  【课上学习案】

  1、预习检查:

  小组交流完成的所有内容,并用红笔在学案上进行补充。

  (小组交流1分钟,展示1分钟)

  2、知识讲解:

  (1)整体感知全诗

  ①一读诗歌,注意字音和停顿。(读诗歌1分钟)

  ②二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听录音1分钟,读诗歌和理解诗意3分钟,展示3分钟)

  ③三读诗歌,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读诗1分钟,独立完成1分钟,展示1分钟)

  (2)品读探究

  ①词的上片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和场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独立完成3分钟,小组探讨4分钟,展示结果5分钟)

  ②结合虚实的定义,说说上片哪些诗句运用了实写,哪些诗句虚写?有何作用?

  (独立完成2分钟,小组探讨2分钟,展示结果3分钟)

  3、知识应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钟)

  琅琊溪【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此诗作于被贬滁州期间。槎,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句进行赏析。

  4、知识拓展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4分钟)

  少年游

  柳 永

  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①。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②。

  【注】 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②兰桡(rá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

  5、课堂小结(1分钟)

  (1)梳理知识体系:

  诗歌表达技巧:①抒情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等)

  ②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烘托、比兴、虚实结合

  (2)重点、难点回顾

  1、分析意象,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虚实结合的手法。

  (3)方法归纳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的答题方法:

  ①设题方式:

  A、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B、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C、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D、诗(词)的中间两联(上片或下片)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②答题思路:

  第一步:点手法(准确指出诗句用了什么手法)

  第二步: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句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第三步:评作用(具有什么样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6、达标测验

  (1)下列字音、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骤雨(jù)暮霭(ǎi)和蔼可亲

  B、都门(dū)凝噎(yī)因噎废食

  C、良晨(chén)美景今宵(xiāo)直冲霄汉

  D、寒蝉(chán)凄切(qī)捷报频传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起首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B、“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一句是虚实结合,刻画出人物的动作,表达出难分难舍的心情。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的意思是说伤离情别,自古皆然,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由个别到一般,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为虚写,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酒醒梦回。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树梢。不言离别之痛,而痛在其中。

  E、“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作者用一“念”字写出离别时行人消逝在烟雾弥漫的江面上,暮霭低沉,楚地天空辽阔无边,令人不胜伤感。

  (3)名句默写

  (1)对长亭晚。

  (2)都门帐饮无绪。

  (3)念去去。

  《雨霖铃》教案 篇4

  (一)读中感悟

  展示配有音乐、词文的画面,先请2个学生分别朗读,接着播放多媒体课件范读共同感受这首词的魅力后,再认真欣赏节选的“离别”动漫画面,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上下片的情景

  (二)思中感悟

  1这三个令人潸然泪下的写景离愁句都抓住什么景来写?

  明确: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烟波、暮霭、楚天(实景)

  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景)

  2离愁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仅仅是写景吗?

  明确:气氛——凄清,目的不仅是写景,更多的是烘托情感,情景交融

  为加深体会情景交融诗句的写法,分别展示课内和课外例子……

  3离愁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出了什么样的愁绪?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学生答后展示答案

  明确:愁绪——像浩渺无际烟波般的.绵长,像沉沉傍晚云雾般的浓重,像楚地天空般的空阔辽远

  好处: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具有把无形的愁绪化为有形的事物,产生生动形象的作用

  请学生举例,并展示相关例子,体会这种写法: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4从离愁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请学生举出有关酒、杨柳、月的名句,并展示相关例子

  酒: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将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肮楼饯别校书叔云》)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5作者把最能触动离愁的几个景物放在一起,构成一个凄凉的意境,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世界?

  明确:伤感、凄美的离愁

  (三)唱中感悟

  在欣赏并学唱多媒体课件中的古词新唱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强化背诵记忆

  《雨霖铃》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4、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5、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

  掌握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把我国的古代文学比做一个花园的话,那么其中开的最美最大的两朵就是唐诗和宋词,前两单元我们领略了唐诗的美妙,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体味宋词的别致之美。提到宋词,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约派,提到婉约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作者简介:

  明确三点: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背景介绍 :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词牌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三、整体感知:

  (一)自渎诗歌,感知内容,回答问题

  1.这一首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这一首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

  3.这一首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

  离别之前: 勾勒环境

  离别之时: 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 刻画心理

  (二)生读,其他同学点评,老师指导阅读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的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感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瑟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 “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三)学生再尝试阅读,老师示范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点明时间、地点、天气。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掌握?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 “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杨“柳”—“留”的谐音 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 眼前景 晓 风 —“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别后情 (明) (暗) “残”月— 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五、小结归纳:

  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这一首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六、课外作业:

  1、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其他文学形式。

  2、写一段真情实感,情真意切的离别文字

  《雨霖铃》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 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味情感

  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江淹;“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李白;“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二、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 诵读、感悟

  学古诗词贵在诵读。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体验词人的情感,进入词的意境,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

  (一)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二)听朗读录音。体会本词的情感。

  (三)理思路,分层次。

  柳词善于铺叙。为把个人的离别之情写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本词从时间和地点上进行了铺叙,不仅写了离别之际,而且写了离别之前,甚至还设想了离别之后;不仅写了眼前之景,而且写了想象之景。请从时间的角度为本词划分层次。

  (四)分层指导诵读。

  1、 别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 前三句借用哪些意象,勾勒出怎样的意境?

  寒蝉、长亭、骤雨;重在勾勒环境,烘托凄凉悲苦的气氛。

  2、别时:[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极写饯别心情,借酒消愁却无绪饮酒。真是“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两情依依、难分难舍之际,客船不断催促。

  读出依恋-矛盾、痛苦、无奈、埋怨。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细节描写。离别之痛淋漓尽致,令人肝肠寸断。“执手”能换成“牵手”或“握手”吗?牵手:和朋友散步时一般会牵手,心情是愉悦的,与这首离别词的情境不符。握手:用一只手握,经常只是出于礼节的需要而已,达不到离别时伤心动魄的程度。表情:“泪眼”,两人相对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看断肠人”。

  语言:“竟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纵有千言万语,也被内心巨大的痛苦所淹没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欲语未先流。”(〈〈五陵春〉〉)

  “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情感的高潮:悲伤、凄楚、痛苦。

  3、别后:

  柳永不仅善于铺叙,在铺叙时还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写眼前实事实景,更写别后想象之事之景。对分别以后的情况,柳永想象了哪几幅画面?如何诵读?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诗句中用到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意境?

  借浩渺迷茫的.烟波表现黯淡的离愁。那千里烟波之上是沉沉暮霭,沉沉暮霭之上是空阔的楚天,无边广漠之中,漂流而无所止的一叶小舟,小舟里面是孤寂的行人,以及行人无比寂寥的内心。

  “秋正紧,添离索;天正远,伤漂泊。”

  “千里云峰千里恨,万顷波涛万顷愁。”

  孤独、迷茫、痛苦、无奈。]

  [今宵酒醒何处?扬柳岸,晓风残月。]

  “千古丽句”“古今俊句”

  (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因问: 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1) 联系特定的情境

  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印在心上,面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感受典型意象蕴涵的情感

  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已,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寄托眷眷之情。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客舍青青柳色新”,“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清秋的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形象暗合冷落之感。诗人寓景于情,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3)结合全诗旨趣

  这首诗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全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点染本意,将词人的立意渲染为一副清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合旨趣,画面生动,诱发想象,引起共鸣,因此成为千古丽句。

  凄凉、冷落、优美、凄情与丽景的统一。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乐景写哀。以喜衬悲,欲扬先抑。钟情之殷,离愁之深。照应“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倍沉痛楚。

  声音有意无意扬起,读出对比。

  三幅画面之间有何联系?

  三幅画离分别时刻越来越久,越来越远,画面由凄凉到凄丽再到美景,表示无论时间和空间如何变化,无论将来多么顺利,离愁和相思都不会因此而减少。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更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伤别”为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从个别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而然,且是由于多情的缘故,似有自我安慰之意,实为宕开一笔。“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冷落清秋之节的离别更是令人难以忍受,开拓了词的境界,深化主题,极写离别之痛。

  归纳艺术手法:

  离别,不是“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是“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本是柳永在彼地的个人情感,却让世世代代的读者为之动情,为之流泪。除了与柳永的自身的特殊情感经历有关之外,还与他采用的艺术手法相关:

  (1) 善于铺叙,告别过程逐层展示,离别之痛渐次加深。

  (2) 融情于景,“伤离别”与“清秋节”重笔倍写,便有了双重悲剧性。

  (3) 虚实相济,眼前实景实事实情与别后虚景虚事实情相结合

  四、总结

  1、自由朗读,再次体验词人情感。

  2、小结:词的上下片用特定的意象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别前——勾勒环境

  板书: 别时——描绘情态

  别后-——刻画心理(烟波暮霭、晓风残月、良辰美景)

  意象——意境——情感(鉴赏方法)

  《雨霖铃》教案 篇7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感受词的意境,情韵;

  2.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

  1.柳永词的特点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备:教材《雨霖铃》、朗诵视频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思路: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永是一座无论如何都迈不过去的丰碑。这不仅居于它和歌妓传奇的故事,更多的是他在词的发展上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的基本知识: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现存词213首,编为《乐章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门还会学到他的词作。今天我们先学习柳永《乐章集》的压卷之作《雨霖铃》。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二、内容讲解

  这首词是词人离开汴京时与所爱的女性话别的作品。“雨霖铃”词牌名。

  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句点明时令,“长亭”句写分别的地点和具体时间,“骤雨初歇”则写离别时的天气,同时为下文之“兰舟催发”张本。“蝉”,尤其是秋天的蝉,在古诗词里是一个具有定性指意的意象。其形象既具有着风餐露宿的清高,其鸣声复充满生命短促的哀怨。词人以这个悲剧性的意象作为全词的发端,以“凄切”二字状其悲苦之鸣叫,则听蝉人心中的种种凄凉与悲切自在不言之中。“长亭”是行人休憩和饯别的处所。“长亭”分袂,本来就令人难以忘怀,加之眼中所见,不过骤雨之后的一派萧瑟;耳中所听,不过黄昏时刻的一片蝉鸣,这就益发令人黯然销魂了。所以发端三句,虽不见“离别”字样,但离别所有的凄凉悲切的气氛,却是已经酿造好了。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

  这三句正面描写离别时的心理。“帐饮”原指在郊外张设帷帐,宴饮饯别,这里即指长亭送别,不一定另设帷帐。事属离别,且所闻所见,无非凄凉,所以虽然把杯,而心情灰白。根由都在“留恋”二字。正要离别,一场骤雨,似乎天从人愿,离别之人正好延挨片刻。岂料正在留恋之际,而骤雨止歇,“兰舟”主人催促开船了。驾船的,‘催发’,乘船的,‘留恋’。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相看”,已经表现出难舍难分的深痛,但“兰舟催发”,唯有以泪洗面了。一般来讲,在这种时刻,彼此之间应该有许多话要说,但是情到深处,气堵咽喉,偏偏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一个“竟”字,道出了那种想说、该说而终于没能说出来的全部伤痛和惋惜。“无语”是因为悲极而说不出来,然而说不出并不等于没有想到,下面的大段文字便全是词人的想象之辞。

  “念去去,千里烟波,怒霭沉沉楚天阔。”

  “楚”,古国名,原在今湖北和湖南北部,后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这里泛指南方。“楚天”下是沉沉暮霭,江面上是渺渺烟波,在这烟波暮霭所组成的迷蒙的空间,是一只行行不已、漂泊无依的.扁舟,扁舟上则是一位“谙尽宦游滋味”的孤孑的行人。在这里,作为客体的暮霭和烟波对主体的行人有一种几乎透不过气的压抑感,“沉沉”二字足见其份量;在这个广漠无际的空间,抒情主体被一种深刻的孤独和怅惘层层包围着,“念去去”三字,正流露出他对这行行不已的漂泊生涯的忧虑和惶惑。很清楚,这是一个倍主观化的空间,作为一个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人,他会由这沉重的压抑和难挨的孤独,想到幻灭的苦难人生,于是便有了这片刻的这里的抒发。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人生最大的苦痛莫过于离别,而离别又有生别与死别之分。“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死别以吞声,生别长恻恻。”死别不过一次撕心裂肺的悲伤,时间的流水会冲淡一切不幸的记忆,而生别则是一种长期性的精神剧痛,如流泪蜡烛,成灰则已;似作茧春蚕,不死不休。自古及今,多情总是为生别所苦,更有甚者,这种离别往往倍安排在请求时节。秋天,是一个摧败一切生机的季节,其色惨淡,其意萧条,其声凄切。悲秋与远别的双重苦痛,互为交织,互为生发,构成人生最大的不幸。词人由自己的不幸想到自古以来所有情人的不幸,这就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理性内涵,升华了自己的爱情品格。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如果说,“多情”两句是因己及人,由特写而泛写的话,这两句便由泛写而收拢到自身。“酒醒”二字,遥承发端之“帐饮”。词人有今日之“帐饮”想到“今宵“之“酒醒”,“帐饮无绪”,毕竟还有所爱之人“泪眼” “相看”,而“今宵酒醒”之后,就只有衰杨孤柳,晓风残月相伴了。“杨柳岸”,写其衰飒与空旷;“晓风残月”,写其凄清、寂寥和残缺的美,寓情于景,妙合无垠。既成功的衬托出词人心境之孤寂,由生动的象征着词人命运之凄惶。今宵如此,往后若何?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即便有远胜于“晓风残月”的良辰美景,于我来说也是形同虚设。为什么,结拍两句做了真切的回答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美景”写主观时景,“千种风情”写主观情怀。“良辰美景”之形同虚设,正在于“千种风情”之无由申说。长时间的远距离的分别,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构成了主观与客观的深刻的矛盾。就章法而言,“此去经年”以下,尽情抒写,笔墨纷披,不嫌重拙。由“今宵”而及“经年”,由“千里烟波”而“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而“更与何人说”,两两相对,又极见层折。

  作为《乐章集》的压卷之作,这首词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诸如情景交融的表情方式,声文并茂的美学效果等等。都给千百年来的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化用此词之意境,承袭此词之语句者更是代不乏人。这一点在上面的分析中大家已经领略了。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带着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去细细的体会词人自理罕见的深情厚意。

  三、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词

  课堂小结:

  《雨霖铃》教案 篇8

  教学设想

  课型:文学欣赏课

  教学方式:讨论式

  教学重点:

  一、学会整体感受文学形象把握作者情感、风格与表达方式;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迁移知识,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提高文学品位。

  教学难点:比较、迁移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音乐与朗诵结合,加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联想与想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展示课件:作家作品简介。

  (二)、展示课件:思考下列问题。

  1、本词整体意象由哪些要素构成?

  2、试用准确的语词概括本词艺术意象的色*调、气氛与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词上阕与下阕在叙事、写景与抒情方面有哪些异同点?

  二、讨论,分析鉴赏,展示课件:根据五幅画面思考分析。

  三、总结

  时间:初秋、傍晚、雨后。

  地点:京城门外、十里长亭、渡头

  蝉声、暮色*、兰舟、烟波、暮霭

  色*调:暗淡、迷蒙

  气氛:凄凉

  人物:送别的恋人

  情节:饯行一分别一思念(别前\别中、别后)

  情感:悲、泣、愁、思

  分析:诗歌中情景结合的基本方式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和情景相生等。在写景方面则有时空、动静、虚实等变化,虽然以写景为主要内容,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的变化是为“情”服务的`。本词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在时空转换与情节推移中逐步把感情推向高|潮。

  四、创新思维,讨论:

  1、你怎样理解柳永此词的悲凄落寞的情感?为什么?:

  2、同样写别后思念,为什么说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是豪放的,而“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的呢?

  五、迁移训练:展示课件

  试比较下面几首送别诗的风格、气氛与情感表达的异同?

  六、写作实践:从体裁、意境、语言、情感、表达方式与表现方法等任

  选两三个角度,比较分析其中两首诗的异同点,不少于300字。

  《雨霖铃》教案 篇9

  一、介绍柳永生平,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柳永的一生仕途坎坷。他两次进京赶考,均以失败而告终,所以他厌弃了官场,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词的创作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柳永的作品以言情为特色,语言柔婉,道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一年秋天,柳永离开汴京南下,时值傍晚,黄叶飘零,寒蝉低吟,骤雨初停,一对情深意长的朋友在长亭送别。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

  生1读词。

  师:有请同桌来评点他读得怎么样。

  生2:他没有读出词的感情来,声音太轻。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补充。

  生3:我觉得他读得不够好,没有把悲的味道读出来。

  师:哦。我们读一首词不是看谁读得轻谁读得重,而是看谁更好地读出了词的感情。为什么要读得悲?先看,这首词主要抒发了哪一种思想感情?

  生(想了一想后)回答:离别之情。

  师:这首词直接指明作者情感的是哪一句话?

  生(找了一找)齐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因为这句话直接道破了全词的主题,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

  生齐答:词眼。

  (师板书清秋节伤离别词眼。)

  师:既然这首词抒发的是离别之情,那么读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呢?

  生:悲切……

  三、学生再读

  师:知道了词的感情基调,下面请同学们用悲切低缓的语调来读词,尽可能读出词的感情来。

  可以读给同桌听,讨论商量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好。下面开始读。

  全班学生读词。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词。

  生4读词。

  师:请同桌来评点他的朗读。

  生5:读得很有情感,把悲的感情读出来了。他的声音很好听。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补充。

  生6:我觉得他读这首词的时候一直是比较低的一个语调。我觉得如果读得有一点点起伏,会更好。其它,节奏方面还可以。

  师(小结):我们的同学具有一双聪耳,非常灵敏的耳朵,评得不错。读词不但要正确把握词的感情基调,还要读出词的起伏感,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有变化的,我们要学习用轻重缓急的语音语调把感情读出来,也就是说读出词的起伏感。

  四、学生品读

  师:听了刚才同学的读,加上自己对这首词的感悟,请思考“你觉得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你是怎样来读好这一句的?为什么这样读?”我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四人一小组,待会儿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热烈地讨论。(时间为4分钟。)

  师:好,现在小组代表发言。

  生7: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比较打动人。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宁静、凄凉的意境,使人想起离人的思念,感觉眼前的孤单,情景交融。它抒发的是作者在酒醒之后,伊人不见,又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的悲伤。这句话让人觉得非常悲。

  师:那你怎样来读好这句话?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7读词。

  生7:因为它写的是悲的感情,所以用悲的语调来读。

  师:好。这句话写的是想像之景,写出的是酒后的心境,运用了点染的手法,“今宵酒醒何处”点明了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用写景渲染了人的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融情于景,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极致。因为这里用写景渲染出作者的离别之情,所以尽可能用悲的主调去读,前半句可读得稍重,后半句可读得稍轻,这里的轻读,也是对“离愁”的一种强调。

  师:好,下面,第二小组发言。

  生8: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句话最打动人。在词人眼前的“良辰好景”,因为没有朋友共同享受,所以是“虚设”的。他心中的“千种风情”,因为没有朋友可诉说,所以离愁更深。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对朋友的.牵挂之情。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8读词。

  生8:读的时候,“良辰好景”“千种风情”要扬上去,“虚设”和“更与何人说”可读得低一点。因为这样读可读出词人的心伤。

  师:轻重处理很不错。这句写的是想像之景,是一种虚景。“良辰好景”本来营造的是一种欢乐愉快的氛围,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将这种欢乐冲淡得无影无踪,所以,良辰好景无人共赏。再退一步,面对良辰好景,即使产生了一些感想,又无人可以诉说,万千情感无人共语,这不是更加让人觉得伤感吗?它把伤感之意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在读的时候,首先要处理好停顿,“应是”“便”后面停一停,“更与何人说”这句语速要减慢,读出愁味来。

  师:接下来,下面一个小组发言。

  生9:我们小组讨论的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因为这句话写出了悲凉,集中抒发了作者的悲凉心情。

  师:好,那请你来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9读。

  生9:因为要读出悲味,所以前面读得重一点,后面的读得轻一点。

  师:刚才有同学在小声发笑,可能是刚才同学的停顿稍显生硬,如果能柔婉一点,那会更好。他对轻重的处理,前轻后重,这也是可以的。这句话中的“自古”二字拓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会因离别而伤心,可我的这次离别,又与一般人不同。一方面仕途失意,另一方面和朋友分别,这是双重的痛苦,再看到秋季的凄凉之景,所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强调自己的痛苦比常人、古人更多。

  师:下面,这边的小组。

  生10: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的意境很好。因为它选取了很多意象。比如“酒”“柳”“风”“月”。酒在古代大多和“愁”相关,柳的谐音是“留”,写出了柳树还在,朋友难留的无奈。用“晓风”写出天气很冷。而“残月”则写出了人的“不团圆”。这句话给人很有意境的感觉。

  师:说得很有条理。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10读词句。(他边读边笑)

  师:离别是件很伤心的事,我们同学用微笑着来读这句,感情把握得不对。你再试着读读看。

  生10读词句。

  师:这次好多了。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10:因为我这样读比较有意境。

  师:好,下面的小组发言。

  生11: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词的第一句。因为第一句话写的景是秋天之景,秋天之景给人的印象比较悲,而作者选取这么悲的意象是为了抒发自己悲的情感,景物起到烘托的作用,借景抒情。

  生11读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11:这么读的理由是:风景本身就比较悲了,再加上作者心情的悲,整首词的基调也悲,所以要读得这么悲。

  师:言之有理。这句话主要在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寒蝉”“长亭”“骤雨”这些景象是为了抒发作者的凄凉心情作准备的。再看中间一句,“对长亭晚”不是二二结构,而是一二一结构,这种结构特别能尽顿挫之致。

  师(小结):刚才几个小组已经说了各自的看法,现在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这首词。

  学生读词。

  师:好。现在我也来说说最打动我的一句。我们知道这次离别的时间背景是秋季傍晚,有一处白描写得很传神。大家说,是哪一句?

  生:“杨柳岸”“执手相看”……

  师:对了,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话刻画的是一对朋友难舍难分的情形。再看前面,“留恋处,兰舟催发”,一边是依依不舍,一边是阵阵催促,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别。一对朋友,只好紧握双手,泪眼相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候的“无语”恰恰是体现了离人心中难以言传的痛苦啊!

  五、教师范读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一读这首词,等下请同学来评点。

  师朗诵全词。

  师:下面请同学来说一说感受。

  生12:老师把悲的感情读得很好。我有一处疑问,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将“何人说”三个字分开读。

  师:我先回答你的问题。把“何人说”三字分开读,这是一种拖音的读法,每个字的读音延长一会儿,这是一种强调,强调词的言尽而意不尽,这样读可以给听的人以回味。

  生13:老师读出了悲的味道,有些句子读出了颤抖、哽咽之感,很感人。

  生14:前面两位同学都说过了,我没有补充了。

  师:我们读词可以分成三步走:第一步,确定好词的感情基调;第二步,要读出词的轻重缓急;最后,就是要读出词的神韵来。(板书:神韵)

  因为词人在写词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内化在作品的语言之中。如果作为一个朗读者,能把词的感情读出来,能激发自己和听者的想像,达到遐思的状态,这是很不错的。当然,这个境界有一写难度,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以后的朗读中学习和尝试,读出词的美感,读出作品的神韵来。

  六、熟读成诵

  师:听了同学的读,老师的读,还有自己的读,相信大家对这首词一定有了新的感悟,请大家带着新的感悟再读这首词,多读几次,最好能熟读成诵。

  生读词。

  师:下面我们试着来背诵这首词。先想像一下,秋天郊外的长亭、两个人依依送别。雨霖铃,柳永,开始……

  生齐背。

  七、读的迁移

  在读词的过程中,我们领略了词中和谐的韵律,隽永的语言,还有凄美的意境,我们被伤怀怀的离愁别绪感染。其实,除了《雨霖铃》,柳永还创作了很多的慢词。我从柳永的词中挑出了四首,请大家把预习资料拿出来。从“柳永词四首”中任选一首,根据刚才的方法读出词的感情来。

  生读词。

  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词。

  生15读词:我读《蝶恋花》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师:大家说她读得怎么样?

  生:好。(都表示认可)

  师:来点掌声。(教师带头鼓掌)。学生也鼓掌。

  八、作业迁移

  师:那好,现在我来布置作业。在“柳永词四首”中,任选一首,以“如何读出《 》的词味”为题目,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在《雨霖铃》歌声中和柳永作别。这首歌是由今人邓丽君演唱的。下课。

  《雨霖铃》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教学方法

  美读法 讨论法 问答法 诵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模式

  双主导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曾在网上的对联雅座里和一位朋友对对子的时候,他出给我一副上联:“狂风大作雨淋淋(雨霖铃)”,初看此联好象很简单,仔细琢磨才发现里面有个“机关”,我对了一个下联:乌云漫卷天尽沙(天净沙)”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其中的“机关”是什么了吗------由此引出词牌名-

  二、检查预习

  1、了解词牌(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教师简要概括后提出疑问过渡: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2、 了解词人(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师简要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他的很多佳作中,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3、 预习字词疑难生生对答

  教师预备内容:帐饮、无绪、竟、凝噎、暮霭、堪、纵

  三、听读全词 感受离别

  第一步: 教师范背全词

  第二步: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

  第三步:师生听多媒体范读

  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要注意的问题: 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断句

  语意的连贯

  (学生集体朗读全词)

  四、品读全词 体味感情

  1、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板书:《雨霖铃》

  叙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 情景交合

  情语 实写:寒蝉 骤雨 长亭 兰舟 虚实相济

  思别后(虚)--景语 虚写:烟波 暮霭 杨柳岸 晓风残月

  2、 学生观看FLASH图片,进一步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3、 根据词上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送别场景或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惜别事件。

  4、 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他和我们的情感相同或是相似吗?(学生再次集体朗读全词,注意读出感情,然后回答问题)

  五、赏析名句 体会意境

  1、 本词抒发了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从哪些词句最容易看出这种情感?

  2、 还有几句不能直接看出与情人难舍难分之情,那么这几句到底有没有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准确把握词中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教师明确:开首这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2)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教师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教师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回想整首词,指名背诵)

  六、集体背诵 反复涵咏

  七、课下作业:

  学生分组为本词写一个脚本,然后交流

  《雨霖铃》教案 篇11

  学习目标

  1、继续感悟婉约词风。

  2、品味语言,理解意境,从而体味其中浓浓的离愁别绪;

  3、体味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4、背诵全词。

  学习方法

  1、因声求气,以声传情;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一、知人论世: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原名三变,人称柳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

  二、文体知识:

  1、婉约词:词的一种流派,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意;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的方法表现情绪。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晏殊、李煜等。

  2、“雨霖铃”词牌简介: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无比凄切,勾起往事,当时,杨贵妃已死,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可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宋人倚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三、写作背景:

  雨霖铃是一首写别离之情的.佳作。当时柳永虽中了进士,但只做了个工部屯田员外郎,是个地方官,仕途不顺。再加上要离开心爱之人去赴任,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心情郁闷,更觉得痛苦万分,就挥笔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四、文本探究:

  1、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概括本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词中哪些语句是景语?哪些语句是情语?

  4、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6、本词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

  五、练习巩固:

  1、《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柳永本是南方人,在汴京仕途失意,内心充满惆怅,决计离京赴外地。但一想到要与恋人分别,将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凄苦万种,无以名状。

  B、全词基调极其低沉。诗人又善于借助人物的神态来烘托心情,如“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等,使低沉的基调更显低沉。

  C、诗人擅长移情于景,擅长渲染氛围,使人物情感明朗化。像“对长亭晚”与“兰舟催发”,都是情化了的语言,产生了鲜明的美学价值和诱人的魅力。

  D、诗人充分发挥想像,进行了精心构思。上阕面对秋天的傍晚,乃是实事、实景、实情;下阕设想别后情景,无疑为虚写。全词正是运用这种实虚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完美形象,提高了艺术品位。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上阕的景物描写对抒发感情有什么作用?

  (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雨霖铃》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①学习诵读,并通过诵读体会词的感情基调

  ②通过常规分析、意象分析等方法体会词的意境、画境;通过想象,再现这幅离别图

  ③品味关键字词,感受词的语言美、情感美

  教学重点:目标①、目标②

  教学难点:目标③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画图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语: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抒写离愁别绪是古诗词中的一大主题。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所知道的有哪些离别名句?

  2、生答。可七嘴八舌集体作答,以利于营造气氛,凝聚学生思想。

  3、总结:诗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情,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可是,把离情写得最为缠当推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板书),这首词可谓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佳作,千百年来以它的凄婉柔美,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课前印发)

  柳永,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创作了大量慢词,福建崇安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一次终于通过考试,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

  柳永生性放荡,喜结交歌伎乐工。一生穷困潦倒,死后由歌伎集资埋葬。

  柳永作品以铺叙见长,语言通俗,故流传广泛,“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这首词写他在京城仁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准备远行南方浙江谋生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的离别。

  三、整体感知

  1、听邓丽君唱《雨霖铃》录音。

  2、学生:要求小声读一遍,找出能够体现感情基调的词句。

  3、教师:

  ①明确体现感情基调的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概括感情基调:悲伤愁苦(板书)。

  ②朗读指导:基调低沉,应读得慢些,深沉些,尽量通过朗读传达出词人的悲伤愁苦之情。

  4、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停顿、轻重音与节奏。

  5、学生自读:要求投入,爆发出情感,读得感人。

  6、齐读或抽个别学生读。

  四、细品赏析

  1、学生自主完成常规分析,教师适当点拨与检测

  2、意象分析:找出意象,品析修饰词,体会词人情感与心境

  蝉:寒,既指傍晚雨后天寒,更指心寒。“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长亭:本送别之亭。

  都门:原送别之地。

  兰舟:催,反衬留恋时间之长,难舍难分。

  烟波:千里↘

  烟霭之浓之重,暗指阻隔之厚,衬托离情之深。情景交融。

  暮霭:沉沉↗

  楚天:阔,浩渺无边,徒叹何去何从,倍增穷途之感。

  以上为实写之景。以下为虚写之景。

  杨柳:“柳”同“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习俗,寓指不忍分别。

  晓风:清晨凉风习习,倍觉凄凉。

  残月:残缺不全的月亮正指人已离别,难以团圆。

  (以上板书)

  3、根据以上意象,展开想象,构画一幅简易的离别图

  4、品味语言,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①下片“酒醒”暗示别后词人纵酒致醉,这与上片“帐饮无绪”是否矛盾?

  学生讨论后,明确:上片中词人与情人离别在即,纵有美酒,也没心情,实在难以下咽;下片词人纵情醉酒,实乃借酒浇愁,却又愁上加愁。

  ②上片中,分别在即,为何“无语”?

  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千言万语,塞满哽咽了喉咙;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③下片中为何说“良辰好景虚设”?

  教师点拨:“良辰好景”在何时何地?“虚”又有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后,明确:“良辰好景”乃是想像之时,想像之景,无奈天意不成人聚合之美,良辰美景又奈何天啊,此处以乐景写哀情。着一“虚”字,不仅指明这是想像之境,也说明对未来的美好的想像恰恰让人徒增现实的浓厚的伤感,更无法引起欣赏之兴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词

  2、工笔细描离别图

  《雨霖铃》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2.学习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播放音乐

  赵薇的《离别》

  二. 导入:关于离别的诗句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三.背景介绍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雨霖铃”词牌名的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五.听录音并正音

  六.学生齐声朗读

  七.分析词

  (一)整体感知

  1.问生:同学们,你们听了录音且自己读了一遍,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

  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时、离别后

  5.在脑中想象别时、别后的情景,并还原成语言描述出来。

  (二)老师简单串讲词

  使学生理解词的大意

  上片:离别时的情景

  下片:离别后的情景

  (三)拓展

  问生:本词好在哪里?哪几句话能引起你的共鸣?

  1.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二句写:当登舟分袂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之中去吧。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然相对,谁也再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式。苏轼在悼亡词《江城子》里,这样写他梦见了死去十年的妻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异曲同工,也具有特别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无言中”

  2.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

  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八.艺术特色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铺叙

  虚实结合

  1. 什么是虚,什么是实?

  三种说法:(1)现在是实,将来是虚

  (2)眼见为实,想象为虚

  (3)正面描写为实,侧面描写为虚

  2.分析本词的虚实结合

  上片的别时为实,下片的别后为虚

  3.虚实结合的好处————设置情景,留下想象的空间,有回味余地

  九.当堂背诵

  《雨霖铃》教案 篇14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1、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学情分析】

  经过必修一至必修三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能够在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对意象、意境的分析,通过炼字、炼句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因而教者的主要任务便成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者情感和诗歌主题,挖掘诗歌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自学质疑

  (一)知人论词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整体感知

  1、观赏《雨霖铃》flash,思考:

  (1)听了这首歌,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低沉、哀婉、悲伤、凄清。

  (2)自由朗读全词,把握全词感情基调。

  2、再读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明确:上阕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分别的情景,下阕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我的疑问与收获

  二、合作探究

  1、词的上阙描写了词人柳永与自己的恋人分别时的情景,请大家找出一个最能打动人心的细节,并体味它的妙处?

  明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恋人之间,聚散依依,生离死别,执手相看,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却不知从何处说起。真可谓是“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是“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

  2、柳永为了渲染这种离别的相思愁苦,精心选取了那些景和物作为背景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寒蝉,长亭,骤雨。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这一句表面上看来是单纯的写景,实际上是烘托气氛,抒发情感。

  3、品味“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念”字的精妙之处。

  明确:一个“念”字,上承“凝噎”,下启“千里”,由实到虚。别后茫远、孤寂之境,着实令人不堪设想,难舍难分之情凄婉动人。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确:“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时节呢!这是词人在直抒胸怀。

  5、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这首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俊句”,你认为这一句中词人选取了哪三个比较典型的意象?试分析。

  明确:

  杨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

  晓风: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

  残月:残月清冷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杨柳岸”“晓风”“残月”本是无情物,但在满心愁绪的词人眼中,却都成了“情语”。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

  明确:在这里,词人想到,从此离去,将要一年之久,在这么漫长的日子里,再好的良辰,再妙的美景,没有知心人相伴也是形同虚设。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词人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

  小结:本词是一支哀婉缠绵的离别歌,词人寓情于景,于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中寄托了哀怨惆怅的别情,情景交融。

  【课堂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赏析题目。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试分析上片“草色山光残照里”一句的意境。

  明确:“草色烟光”写春天景物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这本是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象,但加上“残照”二字,整个意境便带上了一层感伤的氛围。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此词,说说这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

【《雨霖铃》教案】相关文章:

《雨霖铃》优秀教案02-08

雨霖铃教案(精选16篇)03-07

《雨霖铃》说课稿08-02

《雨霖铃》教案设计模板08-24

雨霖铃教学反思04-21

《雨霖铃》教学反思04-22

有关掩耳盗铃教案3篇10-18

掩耳盗铃教案汇总8篇10-23

【精华】掩耳盗铃教案4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