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见梁襄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学方法
自读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 沛然(pèi) 嗜杀(shì) 枯槁(gǎo) 恶乎定(w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砺则利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完成课后练习一。
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九.完成课后练习二。
(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 卒同“猝”,突然。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 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 由同“犹”,就像。
十.课外阅读: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对比、反问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
提示:同于《庄暴见孟子》,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
十一.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篇2
一、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还有着与孔子十分相似的人生经历。他的大半生都致力于游说各诸侯国,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梁襄王就是他曾经游说的诸侯之一。那么,孟子与梁襄王谈论了什么?他又给梁襄王开出了什么样的治国良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见梁襄王》。
二、温故知新(文言字词梳理):
1、归纳本课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
“卒”通“猝”,突然。
②由水之就下
“由”通“犹”,像。
2、分析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之东郭墦间 最终,终于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趋向
B就之不见所畏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3、文中出现的14个“之”字有哪几种用法?可归为4种用法:
①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
②结构助词,的,如:“今夫天下之人牧”;
③音节助词,不译,如:“则苗浡然兴之矣”;
④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由水之就下”。
三、问题探究:
1、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如何?为什么他会对梁襄王产生这样的印象?
明确: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见所畏焉:孟子对梁襄王的形象不好
“卒然问曰”:问话的突然,说明梁襄王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言谈中流露出梁襄王既有贪图天下的野心而又惶惑、糊涂。
2、孟子敢于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对梁襄王的印象和主张,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明确:率真、耿直、刚烈,在孟子犀利、泼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坚韧执著,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3、面对梁襄王的提问,孟子开出什么治国药方?
明确: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仁政”的基本精神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人才能统一天下。这是孟子针对战国时期暴政无处不在的实对执政者的谏言。
4、面对这样“不似人君”的梁襄王,孟子用什么方法阐述自己的主张呢?
明确:比喻论证
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5、用“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结合课后练习一)
明确: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比直接说理更生动、形象、委婉,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四、小结:
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具体措施?
明确:
①发展农业生产,使民生有保障;养民
②轻徭薄赋,减轻百姓的负担;
③推行道德教化,使百姓知礼义;教民
④主张统治者要自我反省,及时革除弊政,关心民生疾苦。
孟子的主张为什么不为当时的.诸侯所接受?
明确:仁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意味着排斥战争。孟子的思想主张与战国时代征战攻伐、崇尚强力的历史趋势不相吻合,在那个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的年代,孟子的主张不会成功。孟子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原因,而是历史的原因。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规范化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鉴赏的一般方法,从而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师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互动,课堂气氛比较轻松、活跃,预设的各教学环节全都得以在课堂时间内完成。我认为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教学语言的简洁与规范,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与课堂反应情况,对课堂节奏和教学内容进行适时、合理的调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相关文章: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07-11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教学设计09-18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8-03
《孟子见梁襄王》备课笔记 教案教学设计06-22
《孟子见梁襄王》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