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教案

时间:2022-03-07 12:14:4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电能》教案范文(通用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能》教案范文(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能》教案范文(通用3篇)

  《电能》教案1

  一、教材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电化学的知识,而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而化学反应与电能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本章可以得到解答,从而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材从能量转化角度和实验探究来发现和认识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②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

  三、重点: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四、难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的探究活动

  五、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诱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探究。

  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创设实验情景,学生通过设计、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然后进行原电池构成条件探究,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后让学生在课外开展第三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自备材料,制作水果电池,完全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

  六、教学准备

  讲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实验准备:电流计,铜片、铁片、锌片、碳棒、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蒸馏水、导线(带鳄鱼嘴)、烧杯、塑料棒、西红柿等水果。

  课件准备:教师制作课件、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多媒体教学平台。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学会合作,

  ,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学生都,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还发现有些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够,没有课前预习,探究实验是往往造成盲目和无序;还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实验时畏畏缩缩,实验的速度太慢,也影响了教学进度。今后还要教会学生适当的课前预习和足够的基础知识储备以及掌握基本的操作

  技能。另外要进一步解决探究如何开放,即开放哪些点的问题;开放到何种程度,即时间的把握等;以及探究后的讨论、归纳等。

  《电能》教案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以人教版必修教材《化学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中的第一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注重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电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知识。”本节课内容的理论性比较强,涉及的化学原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通过动手探究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构造,运用已有的知识认识和理解本节核心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重建,并让学生感受到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及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及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等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在物理学习中对于火力发电工作原理有所了解,这对学生学习本节知识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学生缺乏微观原理分析能力及感性的实验体验。因此,本节设计为:“互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利用边讲边实验探究和多媒体,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三、设计思想

  1.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教育心理学原理是建构主义学习观:教师鼓励学生从事积极的实验活动和思维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如何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知识是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构建、自我发现的,而不是从外部传递给学生的”的认知目标。

  2.以学生亲自设计、亲身体验水果电池为教学情景,并在一系列合作实验探究中,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原理相结合,运用化学知识分析、思考可能产生的物质及发生的变化以完成本节教学设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初步了解化学电池—原电池的反应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讨论等活动形式,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水果电池”为主线,首尾呼应,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艰辛历程及分享探究成果的愉悦。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的理解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构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的探究。

  难点: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原电池反应原理及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六、教学模式设计

  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围绕“生活即化学、科学就在身边”的思想理念,采用“指导发现、探究教学”模式,以“问题情景—实验探究”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学习任务,都是通过学习小组对“问题情景”的讨论、探究、实验、评价完成的,突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下“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七、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1.视频:将很多橙子分别插上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起来给手机充电。

  思考:橙子手机电池利用了化学中的哪方面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及蕴含的知识。)

  交流讨论:学生思考、交流后得出结论——原电池。

  2.提出问题:化学能否转化为电能?指导学生制作“水果电池”,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入新课题。

  (1)铜片、锌片同时插入水果(学生提前准备好的水果:苹果、橘子、橙子、西红柿等),并与发光二极管相连。观察发光二极管是否发亮?(2)铜片、锌片同时插入水果,并与灵敏电流计相连。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3)用小刀将水果切割分开,使铜片和锌片分开,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再将水果合拢,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思考:(1)上述实验过程中看到什么现象?你想到什么?(2)特定条件下的水果电池会产生电流,你还联想到什么?(3)再仔细想一想:电子从何而来?电子如何移动?水果味道怎样?离子如何移动?

  交流讨论: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教师倾听的同时,引导学生讨论:当铜片和锌片用导线相连同时插入水果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能直观地看到?由水果是酸的味道,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选择盛稀硫酸的烧杯替代水果,探究铜片和锌片用导线相连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能看到什么?

  学生实验:(提醒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1)铜片和锌片的导线之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2)用导线把铜片和锌片连接起来,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3)将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铜片和锌片不能互相接触)。

  交流讨论:(1)实验1的灵敏电流计显示有电流通过,电流是如何产生的?电子从何而来?电子如何移动?(2)实验2和实验3的实验步骤有何差异?观察到的现象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3)为什么当锌片和铜片连接后同时插入稀硫酸中,在铜片上看到有气泡产生?溶液却都是无色的?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各发生了什么反应?(4)1、2、3实验中锌片的质量将有何变化?溶液中C(H)如何变化?离子如何移动?

  课件展示:播放微观和动画课件,让学生感受到现象与对应的微观变化的本质,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认识并理解锌与溶液中的氢离子之间是怎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怎样产生电流?了解化学能是如何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电能的。

  因为电子的定向移动而产生了微电流,从本质上说,这种微电流是在化学反应(两级分别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装置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归纳、板书:(1)原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2)原电池的构成——用导线连接两块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极,同时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两极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思考:原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但是在原电池中,铜片并没有参加反应,那么,铜片的作用是什么呢?

  交流讨论:电子在电压的作用下,才能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当锌片和铜片同时浸入电解质溶液时,由于两种金属的原子失电子能力不同,会在两者之间形成电势差,当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时,便会产生电流。

  学生实验:(1)将锌片和铁片用导线相连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2)将锌片和石墨棒用导线相连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归纳小结:构成原电池的基本要素。

  实践活动:请同学们利用水果电池让发光二极管亮起来。

  (由于开始时学生用一个水果做电池连接发光二极管时不发亮,但连接灵敏电流计时指针偏转,说明一个水果电池产生的电流较小,不能对外做功,因此二极管不亮。为了呼应开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推向高潮,设计这一教学环节。)

  (1)实验准备:用水果(西红柿、苹果、橙子、橘子等)和金属片制作电池,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常识——两个干电池串联能使灯泡更亮的道理,设计将水果电池串联起来后让发光二极管亮起来。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参与活动并适时点拨,鼓励引导。

  交流汇报:小组代表汇报设计的方案及实验成果,交流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实验评价:师生共同评价各小组活动情况,展示有创新的小组的实验成果。

  提出问题:原电池原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什么具体应用?

  探究:探究钢铁在潮湿空气中易腐蚀的原理:

  新旧知识衔接:在《化学1》中已经接触过钢铁制品在潮湿空气里很容易生锈,今天用已学知识深入了解腐蚀的原理。

  视频: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边看边思考边交流讨论,从原电池的角度探究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本质。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阅读《化学1》和《化学2》资料卡,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方程式。

  迁移思考:在水闸、水下钢柱、船舰的尾部、船锚和锅炉内壁,通常将锌块镶嵌在钢铁的表面,为什么?

  交流讨论:学生类比钢铁生锈腐蚀原理进行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倾听的同时,指导完善。

  讲授:由于锌比铁活泼,容易失去电子被氧化,变成Zn2+发生腐蚀,保护铁不受腐蚀。锌充当腐蚀的卫士,锌块不断地锈蚀而消瘦,以至于最终被新的锌块替换上去,却保护了它相邻的钢铁安居乐业,这是多么可贵的自我牺牲品格啊!

  《电能》教案3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电能输送的过程。

  2.知道高压输电的道理。

  3.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传输电路中电功率转化及电损耗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讨论,讲解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我们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葛洲坝电站通过发电机把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271.5万千瓦,这么多的电能当然要输送到用电的地方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输送电能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1.输送电能的过程

  提问:发电站发出的电能是怎样输送到远方的呢?如:葛洲坝电站发出的电是怎样输到武汉、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学生凭生活经验能回答:是通过电线输送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以回答:是通过架设很高的、很粗的高压电线输送的。

  出示:电能输送挂图,并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作介绍。

  2.远距离输电为什么要用高电压?

  提问: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电压呢?学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师说:这个实际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板书:(高压输电的道理)

  分析讨论的思路是:输电 导线(电阻) 发热 损失电能 减小损失

  讲解:输电要用导线,导线当然有电阻,如果导线很短,电阻很小可忽略,而远距离输电时,导线很长,电阻大不能忽略。列举课本上的一组数据。电流通过很长的导线要发出大量的热,请学生计算: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压输电线电阻约400欧,如果输电线的电流是1安,每秒钟导线发热多少?学生计算之后,教师讲述:这些热都散失到大气中,白白损失了电能。所以,输电时,必须要尽量减小导线发热损失。

  提问:如何减小导线发热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Q=I2Rt,减小发热Q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减小输电时间t,二是减小输电线电阻R,三是减小输电电流I。

  提问:第一种方法等于停电,没有实际价值。第二种方法从材料、长度、粗细三方面来说都有实际困难。适用的超导材料还没有研究出来。排除了前面两种方法,就只能考虑第三种方法了。从焦耳定律公式可以看出。第三种办法是很有效的:电流减小一半,损失的电能就降为原来的四分之一。通过后面的学习,我们将会看到这种办法也是可行的。

  板书结论:(A:要减小电能的损失,必须减小输电电流。)

  讲解:另一方面,输电就是要输送电能,输送的功率必须足够大,才有实际意义。

  板书:(B:输电功率必须足够大。)

  提问:怎样才能满足上述两个要求呢?

  分析:根据公式P=UI,要使输电电流I减小,而输送功率P不变(足够大),就必须提高输电电压U。

  【例】一小型水电站输出的电功率为20KW,输电线总电阻为5,如果发电机输出电压为400V,且直接进行输电,输电导线上损失的电功率为多少?

  若改为2000V电压输电,则输电导线上损失电功率又为多少?

  用2000V输电时,所使用的升压变压器、降压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匝数比为多少?

  P=U1I1 I1= A=50A

  P线=I12R=25005W=12500W

  P=U2I2 I2= A=10A P线=I22R2=1005W=500W

  教师讲解时要求学生必须画出输电示意图如下

  分析U输、U线、U用、P输、P线、P用、I输、I线、I用的关系

  I输=I线=I用U输=U线+U用P输=P线+P用

  从本题的解答中你发现什么?

  答:输电电压提高几倍?输电线上电压损失为原来几倍?输电线上损失的电能为原来的几倍?

  电压提高了5倍,输电线上损失的电压降为原来的五分之一,电线上的损失功率降为原来的二十五分之一。

  结论:高压输电可以保证在输送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减小输电电流来减小输电的电能损失。

  3.变压器能把交流电的电压升高(或降低)

  讲解:在发电站都要安装用来升压的.变压器,实现高压输电。但是我们用户使用的是低压电,所以在用户附近又要安装降压的变压器。

  讨论:高压电输到用电区附近时,为什么要把电压降下来?(一是为了安全,二是用电器只能用低电压。)

  4.引导学生看课本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我国输电电压,知道高压输送电能的优越性。

  (三)巩固练习

  1.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为220伏,输出功率为44千瓦,每条输电线电阻为0.2欧,求用户得到的电压和电功率各是多少?如果发电站先用变压比为1:10的升压变压器将电压升高,经同样输电线路后,再经过10:1的降压变压器降压后供给用户,则用户得到的电压和电功率又各是多少?

  2.输送4.0106W的电能,若发电机输出电压为2000V,先用变压器升压后应用截面积为4.25㎝2的铜导线,把电能送到400KM远处,线路损失的功率为5.0105W。(铜的电阻率为1.710-8m)

  (1)应选用匝数比为多少的升压变压器?

  (2)在用电区使用降压变压器,其原线圈两端的电压为多少?

  3.葛洲坝电站发电功率约271.5万千瓦,如果用1000伏的电压输电,输电电流是多少?如果输电电阻是200欧,每秒钟导线发热损失的电能是多少?如果采用100千伏的高压输电呢?

  (四)课堂小结::

  1.输电导线的功率损失分析

  (1)减小电阻(受条件制约)

  (2)高电压输电(应用广泛)

  (3)P损=P2R线/U2送

  2.简单输送电路的计算和步骤

  (1)画出供电图

  (2)以变压器铁心为界线分各个回路,各回路可独立运用欧姆定律分析

  各回路间通过线圈匝数比与电压比贺电流比的关系,总共率不变等联系

  (五)作业布置:1.227页练习四(1)、(3)、(4)、(5) 2.思考227页练习四(2)题

【《电能》教案】相关文章:

《电能》说课稿04-29

电能和能量教学反思10-19

电能电功教学反思05-07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12-07

电能和能量教学反思12篇12-09

小班教案_课件教案04-09

《窗》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窗》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散步》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散步》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