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服的学问教案

时间:2021-11-21 16:05:3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洗衣服的学问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洗衣服的学问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洗衣服的学问教案

洗衣服的学问教案1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4、洗衣服的学问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洗衣服为载体复习巩固对两种变化的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洗涤剂的特点和去污原理,指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差异法实验的'要求。

  内容安排有:

  一、提出怎样去污的问题,引起学生对如何去污的关注。

  二、指导学生开展对比实验,了解不同的洗涤用品的特点。

  三、通过一段资料和漫画,向全班学生解释肥皂去污的原理。

  预期教学效果

  1、知道不同洗涤剂的洗涤效果存在差异。

  2、能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不同洗涤剂的洗涤效果。

  3、能够通过请教大人、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污的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会做洗涤用品去污实验,了解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

  难点:

  学会控制变量。

  教时

  1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

  学生准备:脏布条、洗衣粉、洗洁精、肥皂等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情况分析

  一、导入

  二、进行假设

  三、讨论变量,制定实验方案。

  四、小组实验,收集证据。

  五、交流研讨。

  1、我们平时衣物上会沾上各种污渍,如油污、菜汁、墨汁等,你们知道怎样洗去这些污渍么?

  2、哪一种污渍用哪一种洗涤用品最好呢?

  3、教师记录下假设,提出:我们要是每一样都研究就没有这么多的时间,怎么办?

  4、我们改怎样用实验来验证呢?

  5、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并请其它小组的同学提出质疑和改进方案。

  6、分发材料:提出实验要求:小心烧杯、力求公平。

  7、组织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8、通过刚此的实验有什么启发?

  9、生活中那么多洗涤用品其实各用用处,各有针对的污渍,所以我们要学会选择,学会生活。

  10、这些污渍到底是怎么洗去的呢?请看小品。

  11、掌声表扬,说说认识。

  1、学生汇报想法,要求说说怎么知道的。

  2、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提出假设。

  3、学生汇报,并小组讨论选择研究哪一种污渍。

  4、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并写下来。

  5、学生提:它们怎样做才能比较得准确?怎样才公平?

  完善实验设计方案。

  6、领取材料进行实验。

  7、墨汁用洗衣粉最易去除,油污用洗洁精最易去除……

  8、学生发表感受:劳动是愉快的,洗涤是有学问的,要善于观察、勇于实验……

  9、学生表扬小品。

洗衣服的学问教案2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能够通过请教教师或家长、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除污迹的常用方法。

  知识与技能:知道洗涤用品可以使污物发生变化。

  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清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体验到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的乐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烧杯、角勺、水、粉碎好的肥皂(或调制好的浓肥皂水)、洗衣粉、草酸、 植物油、旧报纸(保持清洁,易于清理)。

  学生准备:多块质地相同的布料(浅色)、筷子、自备“污物”。

  教学活动建议

  1.新课导入可以用以下方法导入。

  第一种方法:创设问题的情景法。教师可以拿着一件衣领沾有污垢、衣襟沾有油迹、衣袖沾有墨汁、衣角沾有血迹的衣服,沮丧地说:今天,老师打扫卫生,不小心把衣服弄脏了,你们瞧,这衣领沾有污垢,这衣襟沾有油迹,这衣袖沾有墨汁,这衣角沾有血迹,哎(大叹气),怎么办呢?

  第二种方法:师生谈话法。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在家洗衣服吗?(大多数学生不洗衣服),知道妈妈是怎么洗衣服的吗?如果衣服上沾有油迹、果汁、墨汁、血迹等,妈妈是怎么处理的呢?”

  2.实验探索环节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首先,让学生猜猜,哪一种污迹用哪一种洗涤用品效果好?并将猜测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其次,组织学生探讨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如选择布条上污迹的大小、浸泡布条的水量多少、倒入肥皂、洗衣粉、草酸的多少……通过讨论,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其他条件都要一样,只有洗涤用品不一样。学生只有明白了控制条件,实验才能做得科学规范。建议第一个实验选择的污物最好是比较常见的,如油迹,用肥皂或洗衣粉就能洗去的,然后再选择墨汁或血迹,用肥皂或洗衣粉洗不净,而用草酸效果却非常好。这样,实验的难度逐渐加大,学生的兴趣也会逐渐增强。最后,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表格中,并将结果与猜测比较,从而认识一些科学事实。

  3.分组实验探索。建议不同的小组选择不同的污物,如圆珠笔油迹组、蓝墨水组、红墨水组、血迹组等等,仍然按照上述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开展探究,最后,全班同学汇报实验结果。

  4.资料分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肥皂或洗衣粉去污原理做成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和精彩的解说,一定会将本课的学习推向高潮。如果没有条件,教师可以将教科书第23页左下角的漫画画在黑板上,油污、水、肥皂要用三种不同的颜色表示,边讲边画,效果也会不错。实在有困难的话,学生自学课文,也能了解去污原理。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不管选用哪种洗涤用品洗涤,都是为了使污物发生变化,溶解到水中,达到去污的目的。课后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个有趣的活动:在自己的一只手的五个指尖上分别抹上口红,用大拇指分别与其他每个指尖摩擦以使口红涂抹均匀。一次分别将一个指头浸在一种洗涤液中,如肥皂液、洗涤剂(厨房用)、洗发香波、洗衣剂等。再用另一只手用棉签擦每个指尖上的口红,每次擦拭都可以定时为3秒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判断哪种洗涤液去污能力(除去口红印能力)最强,哪种洗涤液去污能力最弱。

  教学过程:

  1、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衣服上沾着汗渍,墨水,油污……,你知道怎样去除它们吗?

  2、通过怎样去除衣服污迹的问题,开展讨论。围绕洗衣服的话题,展开讨论。

  引出“哪种污物用哪种洗涤剂用品效果好”的问题。

  3、探究洗衣服的学问。

  师:刚才我看到同学们的猜测,没有选一种洗涤剂的,对于一种污渍,有的选洗衣粉,有的选肥皂,有的选洗洁精,究竟哪一个好用,想不想知道?现在我们就做?

  生:好!

  师:知道怎么做吗?

  生:知道。

  师:真的,不过在做之前,我们要有几个问题要考虑好,先把事情想周全了我们再做。例如我们要去除钢笔水这个污迹,我们在一个杯子中放一勺洗洁精,在另一个杯子中放两勺洗衣粉,在另一个杯子中放三勺肥皂粉,这样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

  生:分布不均匀,去污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师:用的.量要一样,也就是在实验中我们必须保证一件事,什么事儿?

  生:洗涤用品的量要一样。

  师:相同条件就这一个吗,还有没有呢?小组里商量商量怎么样?

  (教师参与到某一小组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讨论状况。)

  师:怎么样?商量得如何,谁来说说?

  生:用的水要一样

  师:能不能具体说一说,你看,你这句话我有两种想法,一是用自来水,二是用矿泉水,或者用冷水或者用热水你这个“水要一样”究竟指的是什么?

  生:指水的品种一样,数量的多少一样。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别的想法?

  生:洗的时间要一样。

  生:污渍的量要一样。

  师:“量”这个字用的准确吗?

  生:是污渍的面积。

  生:洗的方法要一样,用手洗和用搓板洗效果是不一样的。

  生:洗的东西要一样,就是用毛料都用毛料,不能一个用布,另一个用毛料。

  师:实际上,你们说的是洗涤时的材料要一样。说这么多相同点,有没有不同点?

  生:不能在一块洗,要用不同的容器。

  师:好!但实际上还是要用同样的容器的。

  生:用的洗涤用品不一样。

  师:看来不同条件有几个?

  生:有一个。

  师: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呢?没有材料是吧?看,这些是我们这节课将用到的实验材料。(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具体过程略)

  (重点通过观察污渍的变化,比较出肥皂、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差异。)

  4、介绍洗衣方面的知识。

  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介绍洗衣的学问。

  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

  对于油污用肥皂洗涤效果比较好……虽然污迹的成分各不相同,但只要跟与之

  匹配的洗涤剂发生反应,它们都能被洗干净,洗衣服大有学问。

  5、巩固

  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

  洗衣服有什么学问呢?

  教学反思:

  科学课必须重视探究过程,设计探究方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了学生的倾听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方案的制定,学习实验方法,感受了科学实验的严谨,极为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段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实验方案制定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成了探究的主人。

【洗衣服的学问教案】相关文章:

怀疑与学问教案07-29

《剪枝的学问》教案09-14

剪枝的学问教案03-07

《剪枝的学问》优秀教案07-28

剪枝的学问教案设计08-25

《剪枝的学问》教案11篇09-14

怀疑与学问教案 9篇10-23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02-13

包装的学问的说课稿11-20

《包装的学问》说课稿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