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时间:2022-06-02 12:43:37 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范文(精选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范文(精选15篇)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

  过程与方法:

  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

  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教学难点

  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实地踏勘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点。

  2、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录像或照片。

  3、采集水样的瓶子,放大镜或显微镜。

  【教学建议

  本课活动的'开展最好是跟学校或者少先队取得联系,一起组织活动,特别要做好安全工作,并在后续活动中做好学生考察报告的撰写。

  【教学过程

  一、制订计划:

  1、谈话导入:

  家乡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污染……要真正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就要去实地考察,考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次,我们将一起到去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地点就定在xxxx。

  2、讨论:考察前我们应做些什么呢?考察时要注意什么?(确立考察主题,设计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等。)

  3、小组讨论制订考察计划。

  计划包括这些内容:目的、地点、时间、器木才、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

  二、实地考察:

  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取样。考察地点宜离学校较近。考察过程强调纪律。

  2、考察时先看水域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有没有废水排放;再看看水的颜色怎样,水里有没有动植物,水面有没有污染物,最后取一瓶水样,带回学校进行检验观察。

  3、对采回的水样进一步观察。

  (1)把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杂质沉淀下来,杂质是什么?

  (2)用显微镜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三、观察讨论:

  1、回学校后,按照教材85面的“我的考察报告”提示观察水样,填写报告。

  2、与自然水和生活污水比较,判断家乡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污染?如果已污染,分析原因,如果未污染,讨论为什么?

  3、请学生就如何保护家乡的水环境提一提建议。可以组织学生撰写相关的环保小论文。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依据生活中各种现象,对能量及其形式做出合理的解释。

  2 、能够制作火箭及其发射器装置。

  3 、能够设计出能力大小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实验方案。

  4 、能够选者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书研究能量知识的过程和结果。

  5 、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2 、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 、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使物体做不同的工作或运动。

  4 、知道能量大小对物体运动有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愿意合作与交流。

  2 、意识到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三、教学难点:

  能控制变量研究能量对于物体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卷尺筒芯、吸管、橡筋、尺子、笔、胶带。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读诗:神奇的能量。

  2 、过渡: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踏入能量世界。

  二、初步建立能量的概念

  1 、出示 P42 页的图片。

  2 、提问: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3 、学生看图分组讨论。(认同的观点进行记录)

  4 、师生小结:什么是能量。

  5 、讨论:能量看得见吗?

  你能做个小实验证明给大家看。

  6 、小结。

  三、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和作用

  1 、过渡:生活中存在着各种能量,它们又有什么作用?

  2 、小组比赛:说说能量,讲讲它的作用。

  3 、画卡通:能将一种能量表现出来,并能反映出作用。

  4 、学生绘画。

  5 、展评,思考:这种能量会给物体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你还在其它地方见过吗?

  6 、提问:如果这个世界,我们这个社会没有能量会怎样?举例。

  7 、小结。

  四、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 、过渡:出示小水车,用怎样哪些方法可以让它转的更快?

  2 、学生上台演示并说出方法。

  3 、思考:这个实验我们有没有用到能量?

  4 、过渡:通过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能量就在我们身边,能让物体运动起来,那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通过下面实验来进行研究。

  5 、制作火箭和发射器。

  教师说明制作方法及具体步骤。

  学生制作。展评。

  6 、设计方案。

  我们利用这套装置来研究什么?

  (橡筋拉深后产生的能量与火箭发射高度的关系)

  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它来了解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设计研究方案(预测、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

  学生汇报研究方案。实验中我们还注意什么问题?

  7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8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9 、小结。

  五、巩固应用

  1 、什么是能量?

  2 、太阳能热水器工作需要哪些能量。

  六、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调查并记录家庭使用能源的情况。

  2、能够制作太阳能灶、小水轮等装置。

  3、能够设计利用风能工作的模型装置。

  4、能够看懂统计图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源与能量的关系。

  2、知道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

  3、知道可再生性能源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能源对日常生活中和工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2、意识到不可再生性能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3、体验到开发可再生性能源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知道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

  三、教学难点:

  能够独立设计利用一种能量工作的模型装置。

  四、教学准备:

  碗、铝箔、木塞、橡皮泥、瓶盖、塑料片、铁丝、塑料瓶、剪刀等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一、导入

  1、检查上节课布置的课外作业。

  2、汇报自己的调查情况,表扬。

  二、认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1、看图说一说:

  图中有哪些物品,各自使用什么能量?

  这些能量是怎样转换的?

  2、提问:你知道家中使用的能量是哪里来的?

  (引如能源) 有哪些能源?

  3、分类:

  将刚才所讲的能源分类。

  小结:能源分成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板)

  4、提问: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举例。

  5、看图了解世界与中国能源对比情况

  看图P48,思考通过图表你有什么启示?

  你对中国禁止小型煤矿、造纸厂的.生产或关闭的行为有何想法?说说理由。

  有人说:一次性纸杯是伟大的发明;也有人说:一次性纸杯的发明是最糟糕的发明。你支持哪种观点?

  三、学习利用可再生能源

  制作太阳能灶或小水车

  1、过渡:我们都知道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由不可再生资源制造的,而这些物品又使用的不可再生能源。如:汽车、家里用的煤气灶、电热水壶等。你还能举例。

  2、为了改变这种浪费能源的这种状况,科学家做出巨大的贡献,你能告诉大家吗?

  3、制作太阳能灶。

  讲讲太阳能灶的作用。

  说说制作的材料和步骤。(还有什么方法制作?)

  自己制作。

  4、活动:看谁制作的效果好。

  室外活动,烤土豆片。

  5、小评,如何改进这个装置?(能量使用效率高)

  6、自选:制作小水轮(可安排课后)

  说制作方法与步骤。

  简便的方法:铁丝为支架。

  瓶盖(内有橡皮泥)为轮。

  浆叶为塑料片。

  四、设计一种利用风能工作的模型装置

  1、出示:风能转换电能的模型。

  学生上台游戏。

  2、学生分组画图设计。

  3、展评。

  说出设计意图及能源转换的过程。

  一周后看模型。

  五、巩固应用

  1、垃圾为什么要提倡分类回收?

  2、我们怎样保护不可再生能源。

  六、布置作业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3、能源

  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水

  风能,矿产,不可再生资源

  木材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出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2、能用画图(模式图、卡通图)的方法揭示能量转换的过程。

  3、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转换就是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3、知道模式图、卡通图是用来结实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体验到能量的神奇。

  二、教学重点:

  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

  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四、教学准备:

  纽扣、线、赛车、电池、剪刀、画笔等。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效果分析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什么是能量?

  举例说说能量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能量的知识。

  二、认识什么是能量转换

  1、游戏研究:搓手。

  请大家做个游戏,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学生游戏思考,学生汇报。

  3、这些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 食物的化学能—人运动的机械能—摩擦产生的热能

  4、通过简单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我们发现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是能量一个重要特征。

  6、请你举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转换的事例。

  7、学生汇报。

  8、实物投影或看P45图分析:

  图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这些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9、学生讨论分析并汇报记录。

  10、小结。板课题。

  三、了解并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

  1、过渡: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能量转换的问题,它们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呢,我们通过研究已经有共识了,那怎样具体的表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继续运用上节课画卡通画的形式来表现。

  2、学生自由构思绘画。

  3、展评小结。

  四、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1、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玩具,在这些玩具中也隐藏着能量转换的科学知识。

  2、如:小三轮车、小火车、遥控赛车、溜溜球……,你说说。

  3、我们一起来做个玩具,来研究它的能量转换方式。

  4、学生看图制作。

  5、学生分析,汇报。

  6、小结: 科学知识隐藏在生活中,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

  五、布置作业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2、回家观察各种物品使用能量的情况。

  板书设计:

  1、能量的转换

  化学能→机械能→热能 ……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5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对有关恐龙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到人应与环境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绝灭原因的图文资料。

  ●学生准备:纸板、石膏粉、布条、水粉颜料、铁丝、报纸、胶纸带等制作恐龙模型的材料。

  教学步骤:

  本课教学时间为两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恐龙和其他灭绝及濒危动物资料。

  1、研究与恐龙有关的问题。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研究,最后写出一份研究报告,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2、搞一个恐龙博览会。每个小组可根据爱好选择其中的活动,做一两件作品。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恐龙头骨复印件、恐龙爪子的制作过程图。

  如有条件,教师最好课前制作好样品。如果课堂教学时间不够,教师可鼓励学生课后完成。

  3、了解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并调查它们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源,调查相关资料,让他们有一次心灵上的震撼。

  4、讨论:恐龙等物种的灭绝给我们什么启示。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制约作用,使他们感悟到,如果人类再无视自然规律,肆意破坏自然环境,那么,人类也终将退出生命的舞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6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通过两个活动组织学生查找、分析资料、制作生态瓶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维护生态平衡,认识到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所带来的危害。其重点是指导学生制作生态瓶。活动的趣味性较强,教师要在趣味活动中抓住教学重点,组织好交流总结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小组的生态瓶不能够维持更长时间的原因,改进自己的生态瓶,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生态瓶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各种方法搜集到自己研究所需要的资料。

  2.能正确分析出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对维持生态平衡所起的作用。

  3.能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系统模型,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

  4.能发现自己设计制作的生态系统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

  5.能提出自己具体的`研究与生态平衡相关的问题。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3.能坚持进行长期观察记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态平衡的含义。

  2.能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人与生物圈有哪些关系。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说出3条以上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制作生态瓶,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生态平衡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在分析校园生态系统时,我们发现有些鸟类吃昆虫,大多数昆虫吃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土壤里的细菌分解着动物的尸体,周围的环境对生物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况,这就是生态平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

  (二)新课教学

  ◆活动1:交响与和谐——生态平衡

  (1)认识生态平衡

  查阅资料,寻找更多的有关生态平衡的资料。

  阅读教材P53资料。

  讨论:

  当生态系统中某一类生物突然减少甚至消失时,会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带来怎样的影响?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受到什么启示?

  生态系统中的平衡是不变吗?

  (2)设计一个生态农业模型或生态系统模型。

  阅读科学在线:

  北京大兴区留民营村生态农业,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系统模型。

  板书设计:

  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

  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8

  预期学习结果: 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知道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能说出哪些地方相似。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过程:

  一、发现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分组做游戏。课前请小组内的一些同学从家里带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混合在一起后与其他小组交换,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小组交流。用多媒体有选择地展示遗传遗传特征明显的组合。由学生本人验证是否正确,大家再仔细观察对照,说说到底哪里最像。

  3、老师讲解什么是遗传。

  4、学生把各自的照片与父母的照片进行对照观察,然后思考并交流:遗传了父母的哪些特征?

  5、活动:在课文中,用连线的方法帮孩子找到自己的父母。

  二、认识动物的遗传现象。

  1、学生分别观察小狗、小兔、猎豹、企鹅、长颈鹿等家庭的图片,找找它们的相似点。

  2、小组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整理好。

  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动物界也有遗传现象。

  三、认识植物的遗传现象。

  1、提问: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什么意思?植物难道也有遗传吗?

  2、小组讨论。

  3、学生看课文中的说明。

  4、布置任务:回去找出类似“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谚语或成语。提问: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找到答案?

  5、学生交流。

  四、综合练习。

  谈话:仔细观察照片中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然后观察照片中的小猫妈妈,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并讲讲你的理由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

  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

  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过程和方法

  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难点: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重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做好分类和称重统计。

  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的图片和垃圾污染的图片。

  3、教师准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安排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做分类统计工作。(学生可以视频记载,但一定要事实求是。教师把自家垃圾利用微课做分类和称重演示。)因垃圾的'危害,及保护环境需要让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

  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师微课展示自家“垃圾的分类和称量”情况。

  2、学生展示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汇总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有关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明确以下几点:

  (1)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各类生产、商业活动,学校学习等均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造成环境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必需要科学的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垃圾的处理是一件费时费力消耗资源的工作,并且处理垃圾的过程会对环境有二次伤害。

  四、课堂小结:

  懂得的与垃圾相关的知识,思考如何解决垃圾问题。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能够有依据的自行划分人的生命周期。

  2、知道可以将人的一生分为幼年期、青春发育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3、体会到人在婴幼儿期和老年期需要特殊照顾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

  难点:能够有依据的自行划分人的一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你们的老师说咱们班是学校的智慧之班,我来到这里上课感到非常高兴,不过要想让我承认你们的智慧我还要简单的考验你们一下)

  1、你们喜欢听故事吗?那么同学们听老师给你们讲故事,但是要仔细听,因为我有问题要问

  古希腊曾记载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是在庇比斯城外的峭崖上有一个名叫斯芬克斯的人面狮身的女妖。她向每个路过峭崖的庇比斯城人提出一个谜语:有一种动物,在开始的时候用四条腿走路,后来用两条腿走路,最后用三条腿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的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

  对于这个谜语,凡猜中者即可活命,猜不中者一律被吃掉,可过路的庇比斯城人全部被吃掉了,这时聪明勇敢的俄狄浦斯路过此地,会见了女妖,并猜出了谜底。

  (在俄狄浦斯说出答案之前,谁想试着猜一下)

  (哇!同学们不简单啊,竟在俄狄浦斯之前猜出了这个秘密真不愧是智慧之班)

  (但是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吗?)

  说的真好,这正人啊,在人生早晨的时候,人是软弱无助的孩子,他用两手两脚爬行,在生命的中午,他成为壮年,用两只脚走路;到了老年,临到生命的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住了拐杖,作为第三只脚。”

  2、从这个谜语我们可以看出俄狄浦斯把人的一生分成了哪几个阶段?(板书幼年、成年、老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人生之旅》(板书课题)

  思考一下,人在这几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二、划分人生

  1、对于人生我们还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法,除此之外,如果要你把人的一生划分为若干时期,你准备怎样划分?

  2、划分之前,同学们先看一个短片,只有几秒,但是概括了人的一生,所以你们一定要瞪大眼睛仔细看,不要错过人物的'每一个变化。

  3、下面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短片和我分给你们手中的图片,小组内观看、讨论、交流,一会儿把你们小组的划分结果和理由由小组长汇报给我。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每种结果只要大家同意划分依据就可通过。

  5、同学们划分的真不错,可是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应该做些什么呢?

  6、同学们现在处于人生的哪个时期呢?知道这个时期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吗?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了你最喜欢的科学家年少的小故事,请几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7、这几位科学家年少时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说得好,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人生,我们总感觉今天和昨天没有什么变化,甚至是身边的长辈,也是在不经意间才发现了他的皱纹,他的银发,如果每年与父母合一次影,几年后,也许我们会有新的感悟。

  三、看组图,学生观察图片

  1、谈话:我们再来看这组照片,认识吗?你有什么发现或感想?

  2、我们发现周杰伦个子越来越高了,你们想不想长高?想不想知道长大后你会有多高?

  3、老师教给你预测方法好不好?课件展示预测方法。

  4、下面同学们选择自己认为最可靠的方法计算一下,其中公式是老师发给你的第一张表,表1是第二张,表2是第三张。

  5、对你的身高满意吗?

  6、同学们把表收起来吧,老师把它送给你,你可以给亲戚或邻居家的小朋友预测一下。

  7、其实预测结果并不是绝对的,有很多因素会改变身高,如后天的生活环境、锻炼和营养等。

  8、看同学们的表情就知道我们都期待着能长得更高些,个子高了强壮了有什么好处?

  9、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长大后我们不再让父母去照顾我们了,而且可以去照顾别人了,对吗?那我们都应该去照顾谁?

  10、只有自己的亲人需要你去照顾吗?在人生之旅中,哪些阶段的人需要照顾?

  11、孟子曾经说过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12、所以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照顾需要帮助的人。

  四、总结:

  课就上到这里,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畅谈收获

  五、作业(写一份调查报告)

  1、你们家里或邻居家里有婴儿吗?他们的父母是怎样照顾他们的?

  2、你家里或者邻居家有老年人嘛?在你眼里,他们是什么样的?

  3、把你的观察和想法写下来。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是不断演变与进化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应用观察、比较、演绎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究化石的相关问题。

  3.通过学习,对与化石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

  教学准备

  相关的课件或图片(暴龙头骨化石、圆顶龙头骨化石图片;鸽子、鹰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单元导入。本课时是《生物的演变》的第一课时。安排一个头脑风暴式的讨论,调查学生关于生物的演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⑴了解学生关于生物演变的认知基础。利用"人们是通过什么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进化的证据是什么?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关于进化、化石等知识的前概念。

  ⑵收集学生对生物的演变最感兴趣的问题,并把问题记录下来。

  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探究问题的最佳方法。我们应该做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应怎样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2.导入新课。了解生物的演变,必须研究化石。关于化石你们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炼出"什么是化石?化石有什么作用?化石是怎么形成的?"等问题,用于展开后面的教学。

  3.解读"化石"概念极其作用。

  ⑴用"你见到过化石吗?化石看起来象什么?化石是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化石概念。

  ⑵探讨化石的作用。当今学生见多识广,适当引导,学生可以许多独特的见解。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时的重要依据,是推算地质年代的基础,化石能估算化石年代,重现当时的自然环境,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许多造型美观的化石即是自然遗产,又是天成的艺术品,除了科学研究之外,化石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很大。

  化石还有经济上和工业上的用途。化石经常用来协助矿物和石油的勘探,微体生物的化石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作为指示化石特别有用,化石还有多种医用价值,龙骨、瑚珀、玉器等都有独特的医用价值。

  4.了解化石的成因。课本的几幅图较好地反映了化石形成的一般原因。教师可能需要回答的是,图片中原始森林的植物是什么。远古时期原始森林的植物也是不断演变的,早期出现的是菌藻植物、孢子植物,接着裸蕨植物、石松植物茂盛,后来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发展壮大。课本中图片显示的为桫椤、水松等原始植物,其中化石为桫椤叶化石。由于化石的形成与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有关,所以化石一般保存在沉积岩中。

  5.通过认识有代表性的几种化石了解化石的种类、特点及其关于化石的其他信息。

  ⑴看一看课本3页分别是什么生物的化石。

  关于这几种化石,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⑵这几种化石与桫椤叶化石有什么不同?

  (下面内容选择学习)

  ⑶利用网络查一查,化石有那些种类?这几种化石分别属于哪一类?他们分别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还是遗物所形成?

  桫椤叶化石属于实体化石,由植物遗体形成。

  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属于模铸化石,由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

  琥珀昆虫化石属于特殊的化石。

  另外,有学生熟悉的由遗物形成的恐龙蛋化石,学生可能会提到,教案《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化石)》。教师还可以补充讲一讲什么是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6.学习应用已有的化石知识,推想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要求学生对化石的种类、特点及成因试图作出解释,通过交流整理出一个令大家比较满意的说法。这一部分关键是指导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化,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

  鱼化石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很久很久以菌,江河湖海中生活着鱼。

  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由于水底空气被隔绝,又有泥砂覆盖,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动,又长期与空气隔绝,还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尸体上覆盖的泥砂越来越厚,压力也越来越大。又过了很多很多年,鱼尸体上面和下面的泥砂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7.布置学生查阅古代生物化石本及其相关信息。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人类研究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探究古生物的外形特征、食性、活动特点及其当时的生活环境等。

  检查学生搜集、查阅古生物资料的情况。

  1.以"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让学生懂得化石中蕴涵着丰富的古生物信

  息,我们应该通过观察、使用各种恰当的技术手段研究化石所携带的信息。

  ⑴请学生看一看课本4页的两个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什么恐龙,仔细观察其牙齿有什么不同特点。

  ⑵根据其牙齿的不同特征,推测它们分别吃什么。

  小结:具有锋利尖锐牙齿的.是凶猛的暴龙头骨化石,由于其长有锯齿边缘的长牙齿,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为残暴的恐龙。

  长着相对扁平,象勺子一样牙齿的是圆顶龙头骨化石,圆顶龙是草食动物,它吃蕨类植物的叶子以及松树,性情温顺,与同类友好相处。

  2.引导学生回忆,所学习的生物中还有哪些生物的形态特征与其食性、运动等生活习性有关。

  这时可以组织学生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识和实物标本,再对鸽子和鹰进行一次比较。主要比较鸽子和鹰的不同点:

  ⑴身体的大小不同,鹰的身体比鸽子的身体大,鹰的翅膀也比鸽子的翅膀宽。

  所以它们的运动虽然相似,但有差异,飞行的能力不同,鹰比鸽子飞得更快、更高。

  ⑵嘴的形态不同,鹰的嘴是钩状的,鸽子的嘴没有钩;足的形态不同,鹰的足比较大、有长而呈钩状的爪,鸽子的足比较小,爪比较短,不呈明显的钩状。所以它们的食物不同,鹰吃兔子、小鸟、鼠类等肉食,鸽子吃粮食、草籽等植物性食物;

  ⑶性情不同,鹰凶猛,鸽子温顺。

  3.必须让学生了解,对化石的研究,除了一般的观察、测量、生理生化实验外,还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复原出古生物的外形,这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相关古生物的外形特征。图中提到的两种动物化石及其复原图分别为:

  ⑴内蒙古扎赉诺尔松花江猛玛象,它是我国最大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长9米,身高4.7米。

  ⑵辽宁西部北票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一举打破了德国在早期鸟类化石方面的垄断地位。

  3.围绕"你还知道哪些古生物?这些古生物的外貌是怎样的?"的话题,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交流自己搜集的古生物资料,然后由几个小组的代表展示图片,讲解交流。

  4.讲解活化石。学生容易列举尚存的古生物的例子:我国现在还存在的银杏、苏铁、大熊猫、白鳍豚、中华鲟等,这些生物几千万年甚至亿年后还是老样子,与原来的生物很相似,变化不大,被称为活化石。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

  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是纳米,u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 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后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15

  过程与方法:

  ●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

  教学准备:

  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

  教学步骤:

  1、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

  2、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之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3、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

  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

  4、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5、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6、总结: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7、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

  (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

  (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

  (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

  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8、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

  9、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9-29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1-3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7-23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4-27

【荐】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2-07

【推荐】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2-07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精】02-07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热】02-07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推荐】02-07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热门】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