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案(通用1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案 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四边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可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教材给出的三组图形是根据两组对边是否平行来进行分类的,教材主要是对A组和B组进行研究。教学分类方法后,教材还适时安排了一些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2、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63名,有三分之一都是农民工子弟,这个班整体素质比较好,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对于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四年级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也较难掌握。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层次的感知,多角度的思考,把四边形进行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会给四边形分类;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种类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本节课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并能按照四边形边的特点给四边形分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认为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会按边的特征给四边形分类。难点是区别掌握各类四边形的特征。
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发现每个四边形边的特征,进而根据边的特征为四边形分类。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几个学生大概能说出他们的分类依据,只是还不够完整。虽然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但是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教学用具
教师课前准备: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图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剪刀、课件等。
学生课前准备:自制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图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剪刀、胶棒、直尺。
三、教法
本节课设计理念为:
1、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3、新课程改革中,要让学生成为学生的'真正主人,教师要起到引导、指导的作用。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四、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法,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在交流中体验图形的特征,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复习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复习导课。
通过三角形的分类,引入各种四边形,大屏幕显示主题情境图。
师:你能把这些四边形分一分类吗?这节课我们根据四边形各自的特点给它们分分类。(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四边形分类)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分类和学习“四边形”的定义,为本节课铺垫了基础。让学生在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而来研究四边形的分类。
(二)探究新知
(1)分一分。观察课前准备好的四边形。“观察-比较”是现代科学探索中常用方法。让学生观察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再进行比较。
(2)说一说。学生到前面黑板上演示分法,并说出每一组四边形的特点,再给每一组四边形起一个名字。
(3)议一议。为什么要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到平行四边形里面呢?
(4)用集合图来表示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分类摆放,再说一说你他们小组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正确或错误的分类方法。师生共同概括分类的方法,同时利用集合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但是学生在概括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时,语言还不够准确、简练。所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火眼金晴(分类”、“小小魔术师(剪一剪)”、“谁是拼图高手(拼一拼)”三个练习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进行“小小魔术师(剪一剪)”中,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块让学生说的太少,一味的让学生去剪,有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为何要这样剪?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组织教学的能力,能够很好的驾驭课堂。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把四边形分类的?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特别对学习方法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性教学目标在课时的体现。
六、说板书设计
四边形分类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用集合图展示几个图形的关系。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案 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材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
学生分析:
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习?
(生:三角形)。
师:什么是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
(生:边。)
2、解释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
二、探究活动
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
①师:刚才我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
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怎么验证我们说得对不对呢?
(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
师:那好,课前我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我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我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
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
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
④汇报活动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
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
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
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出示第3组小棒(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
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
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
师板书: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2,2,8)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
课件演示。
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
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11呢?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
④小结
师:我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师:是这样吗?我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我们的.猜想。
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①师:这是我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
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
学生同桌两人交流,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
④归纳总结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我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我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
(学生计算验证)
三、随堂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习题,敢不敢试一试?
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近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2、完成“练一练”1-3
四、布置作业
练一练4
五、全课小结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看图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交流。
2、图中告诉我们等量关系是什么?
(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张?你会画线段图吗?画一画。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设谁为X比较简便?为什么?
5、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呢?你会列方程解答吗?
6、学生汇报。
7、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8、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还需要验证,怎样验证?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画线段图,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90+X张邮票。
90+X+X=18011、通过刚才解决问题,你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二:解释运用:试一试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读题
(2)怎样解方程
(3)怎样检验?
练一练
1、解方程:
2、岚岚几岁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题意,解方程解答,并检验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独立完成。
4、(1)书上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什么问题?
(2)怎样列方程?
25X-4X=31.5
(3)怎样解方程?
(4)你怎样验证?
板书设计
邮票的张数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88+104+96
=192+96=88+200
=288=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习练习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118)(32+47)+65=32+(+)
3、教材练习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加法结合律
88+104+9688+104+96
=192+96=88+(104+96)
=288=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六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教材安排了复习积变化的规律。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所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安排
1、突出积变化的规律
在教材中积变化的规律是复习,在教学中却将它当新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除以)多少,积就会乘以(除以)相同的数这样一个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出1、5×5,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进行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2、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0.72×5时,学生不会感到困难,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一些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来引导学生思考,推导出应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最后还有将积缩小相应的倍数。
3、突出小数位数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安排了两个练习,一个是推算小数的位数,另一个是判断小数的位数,通过用两道练习来让学生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
在课的结尾还安排了头脑风暴,填写()×()=3、6,让学生体会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扩散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主动思考,激励探究。
4、突出口算
教材中并没有安排小数乘整数的口算,而在实际学习中,口算由于数目比较小,计算结果可以比较快速地反馈,易于检验学生计算的正确与否,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计算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思路,所以在计算中增加了口算练习,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检验方法的正确性。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一些做得不足的'地方
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地思考,运用发现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而让我困惑的是,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都很流畅,顺利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学生掌握情况也良好,但并没有化的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并没有意识去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让学生在质疑,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去解决问题,真正去经历探究的过程,所以到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略显疲态,所以这节课让我意识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是学生学,师生合作探究,发现的过程。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再质疑的过程,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
(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四、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案 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8-49页。
教材分析:
《营养午餐》的这一内容的设置,是为了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透过生动有趣的营养搭配、调配系列活动而呈现出来,进而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健康常识,知道吃好午餐的重要性。
2、会用专家的建议正确地分析午餐菜肴中营养成分,能设计调配科学、合理午餐食谱。
情感目标:懂得科学、合理营养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能合理地调配午餐食谱,对学生平时不正确的饮食习惯有所改变
教学难点:
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整合课件,电脑,白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轻松导入
(1)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离不开吃。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精美的菜肴图片想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出示菜肴图片)
(2)你平时都喜欢吃什么菜?
(3)你昨天中午吃了什么?你认为自己吃得科学、合理吗?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营养师。
二、小小营养师
(一)分析菜谱
1、叮叮餐厅推出10款最新菜款,欢迎您的光临。(课件出示)
2、这些菜可以进行如何分类?(肉类和菜类或荤菜和素菜)
3、这些菜中,哪几种你们最喜欢吃?
(二)初次点菜
1、让学生按照个人喜好,任点三个菜
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点菜员吧。请你们从这份菜谱中点出自己最爱吃的3道菜来,你想吃什么就尽情点什么。好,现在开始,看谁能当好小小点菜员。
2、点完三种菜后,请同学们算一算自己所点的菜热量和、脂肪和、蛋白质和各是多少。(填入表格中)。
请三名学生汇报不同的菜谱(菜式热量总和很低、脂肪总和很高和合理的菜谱各一份)。
你对他们所点的菜有没有意见?同学们的话说得有道理吗?
(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营养专家是怎么说的
1、出示专家建议。让学生阅读饮食与健康(专家建议)。(课件出示)
2、让学生结合实际说说“不低于”和“不超过”的具体含义。
师:看了营养专家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我们知道: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饭中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克。(生边说师边板书: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克)
师:其实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有很多,但最基本的是热量和脂肪。
师:营养专家说的“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中的“不低于”是什么意思?“脂肪不超过50克”中的`“不超过”又是什么意思?
3、师:按照专家提供的这两条基本的营养标准,每个同学都检验一下,看看自己刚才点的菜符不符合这两条营养标准。跟同桌同学谈谈自己点的菜为什么符合或为什么不符合标准。
(四)合理调配
师:那么,你们觉得怎样配菜容易达到这两条标准呢?请各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课件出示)
(1)如果三道菜点的全是荤菜,热量和脂肪都能符合标准吗?(热量能符合标准,但脂肪不符合标准。)
(2)如果三道菜点的全是素菜,热量和脂肪都能符合标准吗?(脂肪能符合标准,但热量不符合标准)
(3)怎样配菜才容易使热量和脂肪都符合标准?(荤素搭配容易使热量和脂肪都符合标准。)
师板书:搭配
师: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科学、合理的配菜方法。现在就请同学们重新搭配这些菜,使它符合营养专家所说的两条标准。标准是:科学、合理
(五)选五个不同搭配上台演示。介绍自己的菜式
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
(六)对于班上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师:同学们,不科学的饮食一定会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我们在选择食物时,不能只想着好吃,也要进行合理的搭配,让我们吃得更合理、更科学,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因此,老师建议你们:在日常饮食中要克服偏食、挑食、厌食的不良习惯,可以做到吗?
三、全课总结
1、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本节课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帮助或启示?
《营养午餐》教后反思:
本节课围绕午餐营养问题设计相应的数学综合应用活动,组织学生调配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一方面使学生综合应用简单的排列组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观念也从纯粹按自己的喜好点菜到考虑菜式的科学与合理性,有效促使了学生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案 7
教育目标:
1、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师生氛围。
2、通过师生交流和讨论,明确数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方法,明确怎样做一个会学习的人。
3、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习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
4、明确数学学习的各项要求。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明确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数学学习的方法
1、首先在黑板上写上了“数学”两个字,介绍了自己姓“申”,“你知道老师的姓几划吗?”“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数出来的)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一种常用方法——数数,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离不开数数的。
2、“请你猜猜沈老师大概几岁?”“你为什么猜我35岁的?”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观察(板书:观察),在数学学习中,观察是一种常用的并且是相当重要的方法。我们要学会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3、“你为什么猜我28岁的?”学生一脸自信说:“老师比我妈妈要年轻,所以猜28岁。”这位同学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比较(板书:比较),在数学学习中比较也是数学学习常用的方法。
4、“你为什么猜我30岁的?”学生解释着:“我知道沈老师的儿子读幼儿园,所以猜30岁。”请问:这位同学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类推,从沈申老师儿子的年龄推测出老师的年龄,也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方法,并告诉学生我的实际年龄,并表扬了那些猜得比较准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自己的想法,是肯定能够学好数学的。
5、总结:看来数学跟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学好数学。
(二)讲故事,让学生知道态度决定自己的未来
讲故事《木匠的房子》。
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雇主,他不想再盖房子了,想和他的老伴过一种更加悠闲的生活。他虽然还留恋那份优厚的报酬,但他该退休了。雇主看到他的好工人要退休了,感到非常惋惜,就问他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给他个人帮忙。木匠答应了。可是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干活上,他不仅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木匠完工了。雇主来了,拍拍木匠的肩膀,诚恳地对他说:房子送给你了,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木匠感到十分震惊,太丢人了……要是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盖房子,他干活的`方式就完全不同了。
你就是那个木匠。你每天钉一枚钉子,放一块木板,垒一面墙,但往往没有竭尽全力。终于,你吃惊的发现,你将不得不住在自己建的房子里。
如果可以重来
但你无法回头。
人生就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我们今天做事的态度,决定了明天住的房子。
听后,让学生说说想法,明白什么?老师为什么讲这样一个故事?
我想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习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希望小故事比说教有力量有效果。
(三)重温数学课堂听说读写的要求
一、听的要求
1、听讲时身体坐正,双手抱胸,双脚放平,注意力集中,不随便交谈、打闹、下位,不做小动作,不伸懒腰,不做与上课内容无关的动作。(训练坐姿)
2、珍惜课堂每一分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质疑,不但学懂学会,还要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做到会学。我们是中年级的高段学生,应有选择地做好听课笔记,写在书本上,以提高学习效率。
3、听同学发言或提问时,做到不观望、不插嘴、不嘲笑。当听到见解、观点一致时,自然地表示认可或赞许;当听到不同意见时,待同学发言结束后,再提出建议或进行补充,“我补充……的意见”,不允许插话、抢嘴,随意地打断同学发言。
二、说的要求
1、课堂上回答提问与提出问题规范地举起右手示意,不能站着举手或是边举手边喊,经教师允许后起立站直回答,如果不知道怎样回答,应礼貌地如实告诉老师:“对不起,我不懂(我没想好)。”发言完毕,经老师同意后轻轻坐下。
2、答题或提问态度严肃认真,立姿自然得体,讲普通话,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答题形式讲究规范,用上“我认为……”、“我发现……”、“我补充……的意见”等说话形式,做到说话完整,条理清楚,有自己的独特看法。
三、读的要求
读题,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四、写的要求
1、在课堂上做作业时应该听清要求,明确格式,不擅自离开座位或窃窃私语,保持教室的安静。
2、作业格式规范、行款整齐,独立、按时完成。
3、作业若有差错,需要更改之处,不可乱涂乱改,只须在错误部分划两条斜线或直线,删去即可,再在规定区域订正。
4、作业姿势要端正,左手按住作业本或是平放桌上,右手离笔尖一寸,胸离课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自觉保护视力。
5、作业本要妥善保管,不能乱扔、乱写、乱画与撕毁,保持作业本的卫生与整洁。
五、合作学习的要求
1、围绕主题人人参与小组讨论,主动有序地发表个人意见,认真听取他人发言,待同学讲完后再补充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2、在班里发表小组意见时,用上“我们认为、我们觉得”等说话形式,尊重合作学习的劳动成果。
3、评优奖励
①课堂作业评比
②家庭作业评比
③课前预习评比
④口算比赛评比
⑤笔算比赛评比
六、课本、本子、铅笔的使用与保管
1、课本要包上书皮,并在课本的封面的最上端写上名字。
2、本子:准备一个数学练习本和一个课堂作业本。
3、铅笔:每天至少带两根削好的,用完之后要放在笔盒里。
4、每节上课之前,要把下节要上课所需要的学习用品准备好。
教师小结:
老师相信:在新的学期里,同学们都能快乐的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案 8
一、教学内容: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通过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数点位置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在观察总结归纳“规律”中,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此“规律”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12.612.7612761.276从小到大排列
提问:1、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的特点?答:(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
2、这四个数有什么不同?答:(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大小不同。)
过渡: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
(二)、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知识。(板书课题)
1、出示例1: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打开投影仪,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板书)
0.004米=(4)毫米
0.04米=(40)毫米
0.4米=(400)毫米
.4米=(4000)毫米
把这个数分别改写成毫米数(请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观察
师:(1)同学们观察这四个等式,从上往下看,(板书)把第二式、第三式、第四式分别同第一式比较,等号左面的数小数点位置发生什么变化?等号右面的数发生什么变化?
①首先把第二式与第一式比较,有什么变化?
观察后提问:0.004变成了0.04,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
千分位上的4移到哪一位上?4毫米变成了40毫米,扩大了多少倍?
答:千分位上的4移到了百分位,小数扩大了10倍。
师: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0.004变成0.04,4毫米变成了40毫米。
小数扩大了10倍,说明了什么?(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值扩大10倍)
②带着问题继续把第三式与第一式比较,第四式与第一式比较。
出示小黑板:1>小数点向()移动()位,原来的数就()()倍。(分组讨论)
2>小数点向()移动()位,原来的数就()()倍。
讨论思考后,请学生回答。
问:你们这一组是怎样看出来的?
过渡:小数点还可不可以向右移动四位、五位甚至更多位?(可以)
所以,我们要在移动位数和扩大倍数的后边点上省略号……
③从这一例子上看,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原来的.数怎样的变化?你能总结规律吗?
学生回答后(表扬),出示投影片,齐读(读出重点字、词)
做一做(小黑板)观察,口头回答。
3、我们已经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用上面学习的方法,现在我们从第4个式子依次往上看(板书)
出示:把三、二、一式,分别同四式比较。
①小数点向()移动,原来的数就()()倍。
②小数点向()移动,原来的数就()()倍。
③小数点向()移动,原来的数就()()倍。
小结。(齐读)
(出示):下面的数同506比较,各缩小多少倍?
5.060.50650.60.0506
(1)同学们做的很快,下面老师要考考你。
1、把0.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倍。
2、把32.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倍。
3、把4.35扩大10倍,小数点向()移动()位。
4、把1236.8缩小1000倍,小数点向()移动()位。
(2)下面的数,如果去掉小数点的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练习二十二第一题)问:去掉在这里是指什么?
原来的数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3)下面的各数,小数点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左边,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练习第二十二题)问:整数部分还有没有(没有)用什么表示(0)
(4)做游戏
每人发一个数字,其中一个小朋友发一个小数点。
302.45(原数写在黑板上),分别按原数站好。
①小数点跑到0的右下角,问: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原来的数怎样变化?
②小数点跑到4的右下角,问: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原来的数怎样变化?
③小数点跑到3的右下角,问: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原来的数怎样变化?
④小数点先下去,原来的怎样变化了?
总结: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闭上眼睛想一想)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案 9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书119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在直线上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2、会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方法进行解答。
3、经历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体验比较、区别学习方法。
4、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应该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入手,逐步发现隐藏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认真观察分析,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复习回顾
(1)教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探讨了有关植树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中有哪几种情形?解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再组织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①两端都要栽:植树棵树=间隔数+1
②两端都不栽:植树棵数=间隔数-1
③只栽一端:植树棵数=间隔数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练习二十第1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小组讨论:当大钟敲5下时,前后共有几次间隔?平均每次间隔时间有多长?
③大钟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
大钟敲12下,共有11次间隔,所以共需时间是:2×11=22(秒)。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教材练习二十第3题
教师:从王村到李村之间设电线杆,会有几种情况?
学生在小组中根据分析的情况,独立解答,并相互交流。根据可能会存在的三种情况,分别有三种解答结果。
a.16-1=15200×15=3000(米)
b.16+1=17200×17=3400(米)
c.200×16=3200(米)
教材第119页思考题。
教材练习二十第4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观察示意图,小组讨论:有多少个间隔?有多少盏灯?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封闭路线上植树时,间隔数=植树棵树。(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3号在1号队员的前面,1号队员不是第4名,而3号队员不是第1名,所以3号队员是第2名,而1号队员是第3名,当1号队员第3名时,由于号码名次不同,所以2号是第4名,4号是第1名。
所以排名是:
1号2号3号4名
第3名第4名第2名第1名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可能会说出:大钟敲5下,共有4次间隔,平均每次间隔时间是8÷4=2(秒)。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教师指名汇报,然后集体订正。
组织学生议一议,然后汇报。汇报时学生可能会说出:共有三种情况:
a.两端都设有电线杆。
b.两端都不设电线杆。
c.只在一端设电线杆。
学生讨论后汇报,汇报时可能会说出:1号第3名,2号第4名,3号第2名,4号第1名
三、应用练习
(1)一度长180米的大桥两侧,每隔30米安装一盏路灯。
①两端要安装,需路灯几盏?
②两端不安装,需路灯几盏?
(2)小刚到电影院看电影,他前面有8排,后面有9排,左边有15个座位,右边有17个座位。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每排座位一样多学生独立练习,然后小组交流。
指2名学生板演,再集体订正。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答。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植树问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案 10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94~96。
【教材分析】
《栽蒜苗(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首先,教材创设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学生在15天的观察与记录中经历着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体验着数据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次,教材提供了学习活动的一些基本要求,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数据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感受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感悟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最后,教材通过“试一试”与“练一练”的学习情景,促进学生学会读条形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学情分析】
在第一学段,学生经历过统计的全过程,感受过“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方法,对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感受与体验。在第二学段,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实践情境(如:“栽蒜苗”)时,他们自然会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观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当学生发现“格子不够画”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能比较快地感悟到“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记录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表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有关的统计知识。[板书:栽蒜苗(一)]
二、探索新知
1、学习数据收集的方法。
师:同学们,怎样观察与记录呢?我们来看看天才小学的小朋友们是怎样做的。
2、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看第一小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情况统计表。(学生汇报,集体交流)师:通过统计表同学们都知道了谁的蒜苗长得高,谁的蒜苗长得矮。为了形象地反映这些蒜苗生长的情况,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画条形统计图)
3、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好,我们来在方格纸上涂蒜苗生长的条形。(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两张15×9的方格纸。)
生:老师,这张方格纸的一格表示1厘米,格子数不够涂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有没有办法解决格子数不够涂的问题呢?(再补充格子,用一格表示2厘米)
师:请同学们看第二小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情况统计图。(交流信息,指出用一格表示3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出了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办法,它能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到底表示几个单位,还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就小。
4、讨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师:观察这些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指名口答,通过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91页“试一试”及P92页“练一练”
1、试一试
这两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2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板书设计:
栽蒜苗(一)
条形统计图
2cm
3cm
一格表示100个多个单位
2人
形象直观一目了然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案 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数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知道0.1、0.01、0.001……分别表示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2、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里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知道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初步认识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各数位上有几个计数单位。
3、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探究小数与分数、整数的内在联系,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小组长方形长2分米,宽1分米。彩带一个长8厘米,一个长14厘米。一支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实际测量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些东西,你们看有长方形纸、彩带、铅笔。我想请你们当回小小测量师,小组合作先确定选择其中一样东西,然后量一量它的长度,再把测量的结果填到相应的表格内。
刚才我发现在填表时有同学皱起了眉头,是不是有什么困难?(用米做单位不会填写)在测量时,2分米不够1米,不能正好用整米数表示。这可怎么办呢?(有学生说用分数表示,师及时肯定,对,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可以用分数表示,还可以用小数表示。)(如果没有学生回答,提醒大家,运用前面学到的知识想想,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家族中的一位新朋友——小数。板书课题:小数。
同学们看了课题可能也会产生一些想法或者问题,现在把你们的想法和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来研究。
提出问题怎样读小数?怎样写小数?小数的意义是什么?……
这些问题需要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探索。
小数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大家看。你还在生活中找到的小数了吗?谁向大家介绍一下。
看来大家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而且我知道大家很聪明,下面就要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来研究小数究竟表示什么意义。
二、认识一位小数
刚才已经有同学提出不够1米,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我们就举长方形纸为例来研究。哪个小组测量了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几分米?
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你是怎么想的?也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由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演示一把米尺平均分成10分……)
师小结:分米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分米是其中的份,可以用分数1/10米表示。板书:1/10米
除了用1/10米表示以外,还可以用小数表示。板书:小数再板书慢0.1米小数点红色表示
这个小数读作:零点一
那么长2分米又是几分之几米,板书:2/10米表示什么?(课件演示同上)
用小数又怎样表示,谁会了,谁上黑板来写出这个小数?他写得漂亮吗?写时要注意什么?
这个小数读作:零点二那么这个0.2米也表示把……
请看大屏幕,在这把米尺上还能找到零点几米这样的小数吗?它们又表示什么?如0.3米(强调单位名称)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十份,表示这样的三份。
(请一位指后再请一位)谁能找得更多?
仔细观察: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特征?分母是10,所以都读作十分之几。大家请看黑板十分之几分数写成小数又有什么特点?(零点几或者小圆点后有一位)零点几的这些小数小圆点右面有一位,我们把它称为一位小数。板书:十分之几一位小数
小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也就表示十分之几。
三、认识两位小数
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测量彩带的.长,然后想想用米做单位怎么写,完成表格二。
用整数表示
用分数表示
用小数表示
红色彩带
()厘米
()米
()米
绿色彩带
()厘米
()米
()米
(如果有困难可以寻求表格下面的帮助)一副图1厘米小数0.01米。15厘米=15/100米,也可以写成小数0.15米。
学生小组研究。
交流,这个小数读作零点八。和零点零八。看来你有不同的想法。现在出现了两种声音,请你选择一下,并摆出你的理由。
零点一四
小结这两个分数都读作百分之几,板书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两位小数)板书。
四、认识三位小数
1、刚才通过研究长方形纸和彩带用米做单位,我们发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2、那么猜想一下象0.001米、0.051米(板书)这些是几位小数?(三位小数)板书
怎样用分数来表示?你是怎么想?
951/1000米这个分数怎样用小数表示?
交流后师小结:确实三位小数可以表示成千分之几。板书:千分之几三位小数
请你测量你们数学书本的封面的宽是几毫米?交流
146毫米用分数怎么表示?用小数表示是()米呢?
五、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刚才我们在测量认识了小数,那么下面的图中你也能找到小数吗?(出示)并用分数表示?
象1个圆、1张正方形纸、1个正方体……我们都看作整数“1”。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请大家观察这些小数跟我们以前学的整数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把小数分成了两部分,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小数点右边有哪些数位呢?请大家自学书本111页第一段。
交流:通过自学你获得什么知识?在黑板上的这些小数中能不能选择一个说说你的收获。如0.14的1在()位。计数单位是()。
六、展开练习,拓展延伸
刚才上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小数的意义是什么现在你知道了吗?真的吗?那我要检验一下。现在我们一起来勇闯三关好吗?
第一关:下面张老师想带大家去文具店转转,好吗?(出示)练习本7角、橡皮筋5分、铅笔3角5分(拿出练习纸)
你们能用小数表示出它们各是多少元吗?
①学生自主探究,再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完成练习纸一
②投影学生作业汇报
7角还可以写成0.7元你是怎么想的?
5分还可以写成0.05元,你认为他正确吗?为什么?
3角5分还
可以写成0.35元,(以上结合元角分联系分数说明)
第二关:哪两只手套是一副?用线连一连。
第三关:张老师最近去新开的联华超市买了一样东西,一把小尺,漂亮吧。现在就请你大胆猜猜它的价钱。
我告诉你这把小尺不低于5角,不高于1元,请你猜猜小数表示是多少元?
现在我告诉你它是两位小数。你猜可能是多少元?
如果我告诉你它的十分位上是6。你估计是多少元?
它的百分位上的数表示5个0.01。你说我买的小尺多少元?
通过大家的努力,成功猜测出了商品的价格。恭喜大家。
三关练习都没有把大家难住。你们真不错。
七、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大家知道了什么?
那你们知道是哪个国家的数学家最早发明和最早使用小数的呢?
我们真为古代的数学家的聪明才智感到自豪和骄傲。我想你们也很聪明,只要大家好好学习,开动脑筋,也可以成为一个有创造的人。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案 12
教学目标:
1、从不同方向观察由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并能描述看到的形状。
2、能辨认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的物体得到的形状。
教学重点:
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能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正方体木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预习新课。(课件出示)
1、由两个小正方体组成以下图形,画出从前面、上面、左面所看到的图形。
第二单元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问,从这三面看到的图形的形状一样吗?也就是说从不同的方面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
引入课题,这节课学习“观察物体”。
2、课堂预习。
请同学们仔细看课本13页,请你拿出自带的4个小正方体木块,进行拼组,然后带着以下问题进行观察学习。
1、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2、在观察物体的时候,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每个面的形状一样吗?
3、请你把能观察到的面的形状画在格子图上,并注明看的位置。
4、我们分别不同的位置观察了拼成的立体图形,对于你画出的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二、自我检测。(课件出示)
1、填一填。
从前面、左面和上面观察由小正方体组成的不同的图形,结果可能(),也可能()。
2、连一连。
第二单元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三、预估问题。
1、观察我们摆放的组合立体图形,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一样吗?分别是什么图形?
2、同样都是用相同的4块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为什么你们从前面、上面、侧面画出的形状不同呢?
3、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怎么样?
四、预设解惑。
请同学们拿出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摆立体图形画出的格子图,我们共同交流。
1、同学们在实物图影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出示从前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图形,
2、师把同学们的作品进行总结:(课件演示)
第二单元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作品,我们是如何画出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图形呢?有什么方法吗?同桌讨论一下。
(1)集体交流
(3)方法提炼
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
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
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
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五、引导小结。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你会背吗?
3、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
4、问:请你结合这首诗,再想一想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想法?
六、针对性作业。
1、课本13页做一做,练习四1至3题。
2、《配练》上的1至3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案 13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P64-P65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知道同一个等量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初步体会等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同一等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表示形式。
三、学生的学习基础
学生已学会了加与减的互逆关系、乘与除的互逆关系。学生在解决问题学习中积累的数量关系的学习经验。
四、教学设想
将数学概念“嵌入”数学学习背景与结构之中,让学生感受所学的概念位于数学背景的“哪个”位置,这对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
是极其重要的。
五、教学思路
关系——数量关系——等量关系
六、教学过程:
1、制造冲突,聚焦“数量关系”
⑴课件出示
⑵根据这两个已知的数量,同学们猜猜要求的数量可能是什么?
⑶学生找出求和、求差、倍数三个问题?
⑷展示淘气问题,鸭的质量有多少千克?
⑸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算不出来?
⑹教师小结,已知数量与要求数量之间没有关系。
2、辨别比较,引入“等量关系”
⑴教师提问,如果有关系是不是就能算呢?
⑵分别出示两种关系
⑶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⑷这个关系能确定鸭有多重吗?
⑸学生交流、讨论
⑹教师小结:上面两个关系不能确定鸭有多重,但是能确定鸭的质量的范围。
⑺教师:你觉得什么样的关系就能确定鸭的质量呢?试着用手比划一下。
⑻课件出示:
3、自由创造,感知“等量关系”
(1)出示学习单,学生自主填写相等的关系。
(2)分别展示以下三种情况
鸭鸭鹅鸡鸡鸭鸡鸭鹅
(3)学生根据相等的关系分别算出鸭的质量。
(4)小结:在数学里我们把这样相等的关系叫做等量关系。
4、自主尝试,表示“等量关系”
(1)出示
(2)这个等量关系,谁能用一句话说清楚。
(3)你能不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个等量关系?
(4)小结:鸭的质量×2=鹅的.质量
(5)有不同的式子表示吗?
(6)小结,像这样的式子叫做等量关系式。
5、数形结合,感悟“等量关系”
(1)出示
(2)请看,这三个人的身高有关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请你表示出妹妹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
(4)学生自主完成。
(5)交流表示方式:等量关系式、线段图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妹妹身高+20=笑笑身高
……
(6)对比线段图和式子,发现用图表示更直观。
(7)展示下面的等量关系,进行交流和讨论
6、走进生活,寻找“等量关系”
(1)课后练习
(2)动画中寻找等量关系
(3)寻找教室里的等量关系
七、板书设计
等量关系
(直观)
鸭的质量×2=鹅的质量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妹妹身高+20=笑笑身高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妹妹身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案 14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2、3、4题。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里一种雪糕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4)“0.1米=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又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尝试练习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习,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概括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过度: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五、应用新知,尝试练习。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学生自学课本后讨论交流,尝试练习。
(3)引导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4)同桌讨论: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六、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米0.30元500米1、80元0.70米0.04元600千克20.20米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0.067003.0908104、0315010.0142.00
3、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1、8502、9000.08012、000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930.045、48、1814
5、判断、
5、00元=5元()7元=0.7元()8米=8、00米()
2、04吨=2、4吨()4、5千克=4、500千克()0.60升=0.6升()
6、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价钱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6角、8元、1元零3分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小数中间的零不能去掉。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08-18
小学数学下册《辨认方向》教案09-29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5篇07-23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5篇)08-12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6-12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15
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0-12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3-23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29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必备]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