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

时间:2021-12-23 15:35:53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马说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说教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马说教案三篇

马说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 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二、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虽然五寨到小河头只有10多公里,但如果要骑马来这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关于“马”的文章吧。请翻开课本《马说》。(大屏幕显示)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现在的杂文相似。课题可简单地理解为“说马”。(大屏幕显示)

  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29岁才初登仕途,但为官路上受挫颇多,怀才不遇的思想极为强烈。(大屏幕显示)

  三、研读课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今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昌黎先生集· 杂说》韩愈 唐)或(韩愈文选)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适当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注释】1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在马夫的手中,不能展现才能。 辱:辱没,受屈辱。 祇 :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骈死:并列而死。 4 一食(shí):吃一顿。 5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6 食:同“饲”,喂养。 7 故:因此 8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9 于:在。 10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马夫 11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枥:马棚、马厩 12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以:凭借 称:著称 13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4一食:吃一顿。食,吃。 15 或:有时,或许 16 能:可以 17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8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9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20 其:指千里马,代词。 21 是:这样,指示代词。 22 能:才能。 23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4 且:犹,尚且。 25 欲:想要。 26 等:等同,一样。 27 不可得:做不到。 28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9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30 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子,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31 之:代词,指千里马。 32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用) 33 道:正确的方法。 34 食之:食,通“饲”,喂。 35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6 材:通“ 才 ”,才能。 37 鸣:马叫, 38 奴隶人之手:马夫的手中,之:的. 39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40 临:面对 41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42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3 其(2):恐怕,表肯定语气。 44 邪:通“ 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45 知:懂得。 46 美:才能,长处。

  1、教师范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气,初步感知大意。)

  2、学生齐读(目是让学生熟悉文句,进一步感知大意。)

  3、学生思读,讨论理解

  (1)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观点,看哪小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准确?(巡视备问)。(大屏幕显示)

  明确:作者在课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论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提出自己观点:因“伯乐不常有”,“虽有名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是不可避免的。(即“千里马”常被埋没。)

  (2)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说说论题中“伯乐”与“千里马”是什么关系?

  明确:“伯乐”决定着“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依靠 “伯乐”生存。

  (3)教师引语及提问:明白了论题中两者的关系,也找到了作者的观点,同学们继续以同桌为小组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举例论述了“千里马”被埋没。作者认为,“千里马”没能表现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马者”不知马,因为他只用对待普通马的方式喂养千里马,千里马因“食不饱,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没。由此可知,“食马者”平庸浅薄。流露出作者的谴责之意。

  (4)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现在,我们把第三段齐读一遍,想一想,作者又作了怎样的论述?

  明确:作者在这一段还是继续写了“食马者”不知马的表现,而且还刻画了一个特写镜头——“食马者”“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更进一步地指出:“千里马”被埋没是由“食马者”的不知马造成的。在这个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食马者”的不知马简直到了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步,他不只平庸浅薄,还狂妄无耻!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于是发出质问:“其真无马邪?”同时还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5)教师引语及提问:第二、三段都是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马”造成的,这些内容是否重复了?

  明确:没有。第二段是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而第三段是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的。

  (6)教师引语及提问:谁能说说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先提出观点,“千里马”常“不以千里称也”,指出其命运的悲哀;接着从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最后,又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同时,斥责了食马者的愚妄,并以“其真不知马也”归结全文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4.学生齐读

  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综合理解

  讨论理解下列问题:

  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就“马”说“马”?(大屏幕显示)

  明确:不是。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现象,揭露了埋没人才的社会现状。

  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明确:“伯乐”比喻善于发现人才的贤士,“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大屏幕显示)

  明确: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摧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思想。

  五、课堂总结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马说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我要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我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3.我能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我能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重点:

  1.我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我能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1.我能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我能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

  关于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

  在文学上,他与柳宗元共同倡导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无论说理、叙事、言情,均写得生气流动、雄奇奔放,被誉称为“文起八代之衰”,他本人也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关于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看法,跟现在的议论文、杂文相似。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马说”即谈马、论马。

  关于背景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关于伯乐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仰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在感激伯乐体贴它啊。

  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韩愈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一、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韩愈,字,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世称韩昌黎或称昌黎先生。________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与另一外文学家并称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说”是。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相马()2.骈 ()3.槽枥()

  4.食马者() 5.外见()6.策之()

  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骈死() 2.故虽有名马()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尽粟一石()5.策之不以其道()

  6.执策而临之()()

  4、用/划出下列句子停顿的节奏: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二、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的节奏;读出感情

  2、疏通文意,基本理解文章意思。(结合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

  (1)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见通,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通,

  ③其真无马邪通,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

  (2)古今异义词:

  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今义: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今义: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今义: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今义:

  ⑤策之不以其道。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①之

  虽有千里之能() 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策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策勋十二转()

  ③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⑤虽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⑥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⑦以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4)词类活用

  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策之不以其道()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2)才美不外见见: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

  (5)执策而临之执:

  2、翻译下列句子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能力提升(选做题)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填原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

  。这句话在全文中还起到的作用。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

  (5)讽刺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

  (3)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主旨句是:

  四、《马说》学案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退之;唐;柳宗元;韩柳;一种文体

  2、(略)3、(略)4、(略)

  二、合作探究

  1、(略)

  2、(1)①“见”通“现”,显现、表现

  ②“材”通“才”,才能

  ③“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④“食”通“饲”,饲养;喂养

  (2)①是: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

  ②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③等: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④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⑤策:古义:马鞭今义:策划,策略

  (3)①之(1)的(2)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3)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4)音节助词,不译

  ②策(1)名词活用动词,鞭打(2)马鞭(3)动词,记载

  ③而(1)连词,表转折,但是(2)连词,表修饰(3)连词,表承接

  ④食(1)吃,动词(2)通“饲”喂养,动词

  ⑤虽(1)即使(2)虽然

  ⑥其(1)代词,代“千里马”(2)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3)表推测,“恐怕”(4)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⑦以(1)把,用(2)按照

  (4)①辱:受屈辱,形容词用作动词。

  ②尽:吃尽。形容词用作动词。

  ③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驱使。

  ④千里:日行千里。数量词用作动词。

  三、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略)2、(略)

  3、(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领起全文作用。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2、没了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呢?说明了什么?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文中“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6、文中作者所说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指什么?

  7、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什么的写法

  二、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2、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4、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5、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6、“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能力提升(选做题)

  比较阅读,完成文后的题目。(11分)

  甲《马说》原文略。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解: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买其首五百金()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

  。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3分)

  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第二课时)

  1、明确: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明确:柢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说明伯乐对与千里马的重要

  3、明确: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明确: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

  5、明确:“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6、明确: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即人才。

  食马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人

  7、明确:作者借千里马难遇到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无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mèn)之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二、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部分(必做题)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5、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6、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能力提升(选做题)

  1、⑴用鞭子打⑵买⑶它(的)⑷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

  4、⑴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

  ⑵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

马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相关句式的特点。

  2.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导入本课。

  二.介绍说这种文体及讲解题目。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常用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事某物的见解,与现在的杂文相似。说为谈谈之意,马说即为谈谈千里马。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引导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那时的他血气方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曾三次上书当朝的宰相,要求提拔。但很不幸,他的政见均未被采纳。之后,他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的幕下,始终郁郁不得志。加上当时政治黑暗,奸佞当权,有才干的人不受重用。所以,韩愈大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老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及节奏。

  1.字:骈

  pián

  槽cáo枥lì

  才美不外见xiàn

  邪yé

  2.节奏: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学生疏通课文。

  五.翻译课文

  1.指出译文时需要注意的字、词的翻译(采用对比法)。

  2.学生讨论,自主翻译课文。

  3.熟读课文,疏通脉络。

  六.问题探究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了解了本文大意后,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比喻含义。

  明确: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奴隶人比喻压制、摧残、扼杀人才的.当政者。

  七.拓展延伸

  电影《天下无贼》中小偷的头领黎叔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本文后,大家觉得在韩愈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假设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干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才能免遭被埋没的命运呢?

  (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观点:假如我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我会充满自信,积极为自己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虽然偶尔也会碰壁,但一定要有乐观的心态,不气不馁,即使官位低也要饱含热情造福一方人民,而不是怨天尤人。

  八.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一)论述中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命运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遇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结论

  :其真不知马也

  (二)伯乐、千里马、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九.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的知遇之难,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活于思想开放、有言论自由的新时代,可以做到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十.作业布置

  1.生字及其注音、重点词语及其解释各3遍。

  2.假如你是文中的前里马,你会对食马者说些什么呢?请写在日记本上。

【马说教案】相关文章:

《马说》教案08-05

《马说》教案09-26

《马说》经典教案03-03

《马说》优秀教案08-12

《马说》教案15篇10-13

《马说》教案三篇03-29

《马说》教案7篇07-31

《马说》教案(精选18篇)06-22

《马说》教案15篇03-12

《马说》教案(通用5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