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教案

时间:2022-01-05 09:26:46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水教案4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水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水教案4篇

水教案 篇1

  (一)水分子的运动

  1. 水的三态变化 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液态。

  2. 水的天然循环。 3. 水的人工净化 “沉降”“过滤”“灭菌”

  4. 几种常见的水

  ①纯净水——长期饮用降低免疫力 ②矿泉水——矿物质适中才是健康水

  ③自来水——含天然水中有益矿物质

  (二)水的组成

  1. 电解水 ①正极: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O2) ②负极:能被点燃——氢气H2 ④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化学反应。

  ⑥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单质。 ⑦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分子和原子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2. 氢气的燃烧

  ①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烧杯壁凝结有水雾,放出热量。

  ③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

  ④理想能源:资源丰富,放出热量大,生成水,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

  (三)认识原子

  1. 原子的结构

  ②注意:

  a. 氢原子没有中子

  b.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c. 原子不显电性

  2. 原子中的电子

  因此,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3. 相对原子质量

  注意: ①是一个比值 ②“一种碳原子”6个质子,6个中子的碳原子

  ③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 溶液

  2.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3.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2)应用:

  ①溶液稀释:“溶质质量相等”

  ②溶液配制:a. 计算;b. 称量(量取);c. 溶解;d装瓶存放。

  例1. 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在化学实验室里你曾用过哪些溶液?还看到过哪些溶液?请将这些溶液的名称及其溶质和溶剂的化学式填写在下表中。

  (2)联想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

  (3)为什么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比较快?举例说明这一道理在实验室或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例2. 某市售过氧乙酸(化学式为CH3COOOH),其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下图,请回答

  (1) 从标签上的文字说明可以推知:过氧乙酸之所以避热储存,是因为过氧乙酸受热时像双氧水一样,容易发生水解,生成乙酸和一种单质气体。过氧乙酸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_____ __。

  (2)一瓶这种溶液中含过氧乙酸溶质_____________g。

  (3)0.5%的过氧乙酸溶液可以杀死细菌和SARS病毒。某医院需配制0.5%的过氧乙酸,一瓶这种过氧乙酸需加多少克水?

水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周庄水韵》是一篇语言优美,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的游记散文。作者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入手,分三次描写了周庄水乡给人的印象,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由于周庄离我们遥远,我们又地处山区,学习起来还不太容易;再者,本校学生都是来自农村,主动意识不强,在分析和表达方面也还是有待训练的,考虑到这一点,在教学内容及练习方面做了适当的调整,积极引导,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训练。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学习游记,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这个要求,特制订了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精彩的词语。

  2、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能力目标

  1、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2、学生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3、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情感目标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培养学生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3、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4、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新课

  由学生预习的.“水韵”入手,教师补充。

  结合预习,说说对课题中的“韵”的理解。

  从题目入手,直接切入文章的题眼,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把握。

  (二)品味“水韵”

  1、快速阅读三次游周庄,说说作者抓住了周庄什么特点来表现“水韵”的。

  2、作者在文中写道第一次是春雨朦胧的水墨画,第二次是雪后初霁的版画,那么根据作者的描写你认为第三次是什么画呢?

  3、除了三次游让我们感受到了周庄独特的韵味以外,文中还有哪些描可以写体现周庄的水韵。

  4、教师小结:

  正如作者所说,前来古镇的人印象最深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起来的事物。那是一种如诗如画,富有诗情画意的情趣。水成全了周庄,周庄因水而久远,周庄因水而闻名。

  1、自由阅读:圈划并交流自己感受到的文中三次游周庄体现“水韵”的文字。

  2、同桌间交流,得出结论:第三次游是浓墨重彩的油画(色彩艳丽的水彩画)

  3、学生自由读课文前三小节,圈划、交流,体味周庄带来的图画美之外的诗意的美。

  4、学生总结,周庄的韵不仅在于风景的优美,更在于周庄古老的建筑、淳朴的民风。

  引导学生,沉浸文本,抓住景物的特点,从不同角度,由浅入深的感受文章所展现的“水韵”。

  (三)拓展

  延伸

  根据我们学过的对联特点和你对文章的理解,补写对联。

  “走双桥,感陈逸飞传周庄画意。 ”

  例:(系兰舟,思马致远品水韵诗情)

  结合综合学习中对联的内容,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小组合作完成对联的补写。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把语文教学与综合学习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布置

  作业

  1、“蒙眬”是什么意思,文中出现过两次,是否用得准确?

  2、以《校园一景》为题,借鉴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一个300字的片段。

  在积累词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并通过写作借鉴,把语文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加强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的整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生活的感受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

  雨 水 版画

  雪 水 水墨画 韵

  河 水 油画

  七、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 这节课你积累了哪些词语?

  2、这节课你学会了运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描写景物的方法吗?

  3、你在这节课里的收获是什么?

  八、教学反思

  赵丽宏的《周庄水韵》重点写了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所见所闻所感,“水韵”是本文的线索,作者紧紧抓住周庄最突出的特点——“水韵”,多角度地表现了江南水乡的多姿多彩,体现出了一种柔美。“水韵”并非只在重点三次游中才有,文中的前半部分也是水韵的体现,作者也正是抓住了不同角度来表现景物的特点,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深入的沉浸文本,在文本中体味作者所表现的“水韵”。

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的物理特性,掌握水的三态变化知识,感知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索水的科学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水的过程中注意安全、卫生、合作,用图画、实验、表演、游戏等形式表现对水的认识和理解,以增强儿童学习的趣味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喜欢做水的实验,有探索水的'浓厚兴趣和欲望。

  活动重点在引导和的过程中要关注过程,不能仅仅注重结果。

  活动准备教师:水姑娘面具(另一面是谜语)、冰块、录音机。教学图片。表演头饰。

  学生:烧杯、热水、玻璃片(六人小组一套);课前先期实验:把果汁放进冰箱做冰棍,从冰箱里拿出苹果,看到什么?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教师持谜语面具出现:小朋友们你们好!大家猜猜我是谁?

  双手抓不起;

  有刀切不开;

  煮饭和洗衣;

  都要请它来。

  2、(学生猜出后引出课题)学生说说猜出的理由

  师:上节课,我们讲了水的重要性和保护水的方法。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水的特点。

  (二)、探索水的特点

  1、先请同学们说说水有哪些特点?

  2、水姑娘来到了各个小组里,你能发现水姑娘的什么秘密?你们准备怎样去发现?

  3、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方法。

  4、探秘时需要注意什么?(要讲卫生)

  5、探秘后要注意什么?(把结果记录下来)

  6、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7、交流探密结果,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对学生的探密结果(记录表)可以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如:

  水的秘密

  水是没有颜色的

  水是没有味道的

  水是可以倒来倒去的

  (三)、变变变游戏

  1、(教师戴面具扮演)上场:“我是水姑娘,现在你们看得见我,(教师在黑板上用板刷擦湿一块)但我会变,待会儿让你们看不见我!(黑板干后)谁知道我是怎样变的?”

  2、“你在哪里也见过这种现象”。(学生列举水变水蒸汽的现象)

  3、水姑娘:“你知道我跑哪儿去了吗?”(小组讨论后交流)

  4、水姑娘:“我并不总是流来流去的,我也会变得硬起来的!瞧,我又变了!(出示冰块)你知道这时我叫什么名字吗?”

  5、“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我。”学生列举水变冰的现象。

  6、“为什么我会这样呢?”(小组讨论交流)

  7、我还会是这个样子,你们知道我叫什么吗?

  8、(出示雪和霜的图片)学生汇报

  (四)、有趣的水实验

  1、我们来做一做小实验,你就更明白水的秘密了。准备好烧杯、热水、玻璃片。

  2、往烧杯中倒上热水,你看到了什么?说说为什么?用手放在烧杯口,有什么感觉?

  3、拿起玻璃片,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然后把玻璃盖在烧杯上。

  4、拿起玻璃片,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为什么吗?你在什么时候也见过?

  5、讨论后交流。

  6、交流课前自己做的实验

  (五)、小水滴的旅行

  1、水姑娘:“你知道天上为什么要下雨吗?听了故事后你就会明白了。

  2、听录音:小水滴的旅行

  3、学生模拟表演水的三态变化。

  (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水、水蒸汽冰、冷气、太阳等角色。)

  4、把“小水滴的旅行”根据故事内容画成连环画。

  (六)、教师。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2、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可不能随便地去尝一尝、摸一摸可要注意安全呀!

  (七)、拓展延伸。

  水姑娘又一次上场:“如果你还想更多地了解我,可以去翻翻《少儿百科全书》等一系列课外书,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水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本次活动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各种操作材料:水杯人手四个、筷子、沙子、盐、玉米粒、糖、粘帖纸、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记录材料:水的溶解记录卡、记号笔。

  活动环节

  一、认识实验材料。

  二、猜测:

  三、认识活动标志

  四、操作活动

  五、分类活动

  六、交流总结活动

  七、延伸活动

  老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教师介绍所准备的材料。

  幼儿思考:这些东西如果放在水里谁会不见?谁放在水里还存在?

  师:请小朋友先来猜一猜,想一想,如果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四个有水的杯子里,然后用筷子用力地、充分地搅拌,想想最后什么东西不见了?什么东西还存在?

  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

  师:如果不见了,我们用这个符号来表示,(×)。还存在呢,我们就用这个符号来表示,( √ )

  师: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沙子,盐,糖,玉米粒,分别放到这四个杯子里,用筷子进行搅拌,看看他们会怎么样的变化?哪些东西会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请你用标记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

  师:刚才小朋友都做了实验,都了解了,什么在水里会不见,什么还存在,

  你把会不见的物体与存在的物体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不见了我们给他贴上星星,存在的我们给他贴上花朵。

  师:今天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像沙子和玉米放进水中,通过搅拌还是存在的,盐和糖放进水中,通过搅拌就不见了。像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

  师:谁能告诉我,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幼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师:这些东西到底能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做实验,小朋友们刚刚看到了,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有时候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乱猜,要进行实验。刚刚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我和大家。

  猜测活动(指导语:请你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再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溶解,哪些不会溶解?)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认识活动(指导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为接下来的操作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分类活动(指导语:请你把会溶解与不会溶解的物体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分类活动,让幼儿对物体的溶解现象有所巩固。

  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延伸活动:(指导语: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中,哪些东西不会溶解在水中,并说说它们的原因。)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此课设计意图及对课堂环节的反思:

  1、从幼儿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幼儿对于“水”一向来都是比较热情的,所以我想这节跟“水”有关的内容应该不会出现冷门、不愿参与的现象

  2、从平常科学区情况的观察来看,现在孩子接触实验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让幼儿失去了自发探索的欲望。

  所以我选择了以实验为主的科学课,从课堂结果来看,我可以肯定幼儿对于课堂内容的选择非常感兴趣,参与也非常积极。通过第一环节的猜测,幼儿的注意力被教师吸引,没有一位幼儿游离,能够尽情地猜测。这么好的开头给我对以下的环节有了信心,对于实验任务及规则的讲解对于第一次做实验又要学习记录的幼儿来说是有难度,所以在实验之前,我也详细讲解了实验的步骤,要求5样物质要分别放入5个不同的杯子里,这样幼儿在观察的时候能够一目了然,还便于后面的对比及分类,虽然课堂上还是出现了有幼儿将几种物质放入同一个杯子里,但是在教师的及时发现与提醒下,幼儿能够马上改正。

  对于实验的记录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在设计课程之前,我也思考过很多,应该是能够溶解的画 “√”, 不能溶解的画“×”好呢,还是能够溶解的画“×”,不能溶解的画“√”。按照常理说,肯定是第一种方法才是比较被接受的。但是我考虑到了,孩子在做实验时候根本还不了解物质放入水中是什么反应,而且这些现象叫什么也不知道,所以我只能跟幼儿这样交流:“当物质放入水中并充分搅拌,物质才存在或者是物质已消失。”幼儿习惯于从显性的角度分析问题,所以能会看到物质还存在或消失的现象。所以对于还不知道知道是溶解,溶解是怎样的现象的时候,我们采用后面的记录方式是比较科学的。同时,从同事的经验那里了解到,中班幼儿还不太会画“√”,所以最后我对实验的记录解说是:如果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物质还存在的请画“O”,物质消失了的话请画“×”,意象表示物质消失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从课堂上来看,幼儿对于这个记录方式还是很容易接受的,面对杯子里的物质一看就一目了然是否消失或存在,记录显得简单很多。

  但是,在幼儿了解了水的溶解的这个特性之后,知道物质消失表示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果物质还存在表示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在我们班区域活动中我继续投放了这个实验,幼儿在记录时就发生了跟课堂上截然不同的结果,幼儿习惯在物质放入水中消失的后面画“√”,而在物质放入水中依然存在的物质后面画“×”,其实看到这样的记录方式时我感到很开心,这表明幼儿已经很清楚物质是否能够溶解的秘密。

  从这个看似简单的记录方式来看,科学课不尽需要严密的课堂过程设计,教师严谨的教学语言,还需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方面。

  第二个部分就是实验活动。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孩子们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活动重难点所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完全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寻找结果,在整个活动中需要老师帮忙的孩子很少,大多数孩子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能找到自己的答案,知道如何操作、如何解决自己遇到的困惑,同时做好正确的记录。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在这个环节中,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实验结果的讲解对于实验后的幼儿都能容易接受,因为大多数幼儿都从自己的实验中得到结论:红糖和食盐在水里可以溶解,沙子、黄豆、玉米粒在水里是不能溶解的。但是在实验过程和记录结果中,教师发现个别幼儿对于食盐是否能够溶解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分歧:有个别幼儿认为食盐放入水中还存在的,不能溶解在水中,也有幼儿发现刚开始时食盐是一日存在的,但是后来发现食盐消失了。在分析结果的时候教师提出介意:请这位小朋友等会再去观察一下放食盐的杯子里有没有什么变化,食盐是否依然存在或者食盐是否比刚才变少了。(遗憾:课后没有请这位幼儿观察,在整理时发现这杯放了食盐的杯子和不能溶解的物质放在一起。在班级区域活动中,后来也有幼儿发现食盐是可以溶解的,但是如果放得很多的话它就会溶解得很慢。所以,更多的秘密还要孩子在课外更多的探索中得到。

  第三部分是延伸活动: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可以讲不同物质放如水中,观察是否能够溶解,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制作饮料,尝尝不同物质放入水中会变成不同的味道等等。并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孩子发现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怎样可以加速物质的溶解速度……让孩子在持续的活动中保持这种对探索的热忱!

【水教案】相关文章:

《水的脾气》教案08-30

奇妙的水教案09-24

《认识水》教案10-09

《水的溶解》教案10-28

好玩的水教案10-21

关于水的教案06-15

关于水教案06-16

水的特性教案09-29

水教案范文01-11

奇妙的水教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