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2-01-07 19:18:28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1、讲清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如讲解例题:53、40 — 49、80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关注学生学习,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整节课着重关注的学习过程,注重挖掘利用学生练习中生成的错误,注意面向全体,倾心聆听学生的发言,给他们改正错误,成功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剖析错误,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3、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在本节课中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数学感悟。

  4、石老师的课挖得深、挖得透,努力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石老师的课让人看到了课中的挖掘思维含量,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她的课就在于不只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所以然,引导学生探究出法则背后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总是在老师的设疑中步步深入,学生经历了刨根问底、追本溯源的思考过程,这就是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在研究科学、自主建构知识。李老师的课挖的透,还在于问题设计得好,问题设计的有空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和锻炼。

  5、和谐的师生的关系。

  课堂是学生的,就要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研究、思考、发现。数学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真正使学生思维受到锻炼和启发。本节课,李老师几乎没有讲,她所做的只是在关键处设疑和恰当的总结,引着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学生始终处在探究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真正得到了锻炼。老师讲得少。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材分析:

  “近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中的第五课。这部分内容既丰富了对大数的认识,又是对后续学习除法“试商”的基础。另外,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确数,或是用大数描述事物时,人们经常会选择近似数。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知识的衔接上近似数都显得至关重要。

  学生收到前面计算教学中估算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经验积累,很多学生在课前已经可以凭借数感找出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也有一部分学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大数的近似数。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对于“四舍五入”法具体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中年级段,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xx,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xx,13000,14000接近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舍;5、6、7、8、9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近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

  5、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近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习题,加深对近似数的认识,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同时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近似数

  0、1、2、3、4舍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三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认识小数、年月日、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个别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表现在计算技能较差,对数学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弱。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学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

  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教学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

  2、教学难点: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1、教学重点: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

  2、教学难点:量角的方法,量角器刻度的认识。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1、教学重点:口算、笔算的方法

  2、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垂直线与平行线的画法。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第六单元:统计

  1、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1、教学重点: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教学难点: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第八单元:总复习

  1、教学重点: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并巩固和提高。

  2、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

  五、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6页例1及练习四的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政编码的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分析研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和调查了身边一些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谁来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

  (学生自由发言:邮政编码,车牌号,身份证,电话号码,门牌号,银行帐号……)

  教师: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资料,多媒体? ?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以最短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数字编码的问题。

  二、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和邮政编码的作用

  1。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寄过信吗?

  (多媒体出示例1的.信封)

  教师:这封信是寄往哪里的?

  学生: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的。

  教师:你们谁知道左上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右下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寄信人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学生:左上角的这组数字是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右下角的这组数字是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你们了解邮政编码每个位置上的数字表示的什么意思吗?

  学生1:邮政局的阿姨说,邮政编码是全国统一的,都是6位数,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地方。

  学生2:……

  [点评: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编排有什么规律?学生知之甚少。为此,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这是我们重庆市巴南区部分乡镇、街道的邮政编码,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邮政编码有什么规律?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乡、镇街道?

  巴南区石岗车站401348 巴南区一品新街401349 巴南区鱼洞镇黄溪路401320

  巴南区南彭镇南湖路401347 巴南区圣灯正街401349 巴南区百节百正街401322

  巴南区界石镇界新街401346

  学生1:我发现这些邮政编码的前面4位的数字是一样的,都是4013。

  学生2:我发现他们的后两位数字不同,这两位数字应该代表巴南区不同的乡镇、街道。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重庆市部分区县的邮政编码。比较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区县名 邮政编码

  渝中区 400000

  江北区 400000

  南岸区 400000

  大渡口区 400000

  沙坪坝区 400000

  九龙坡区 400000

  北碚区 400700

  万盛区 400800

  双桥区 400900

  渝北区 401120

  长寿区 401220

  巴南区 401320

  綦江县 401420

  合川市 401520

  永川市 402160

  江津市 402260

  大足县 402360

  荣昌县 402460

  学生1:我发现前两位的数字是相同,都是40开头。所以我想40应该代表重庆市吧。

  学生2:我发现第3、4位应该代表各区、县,00代表的是市区,而07,08,09,11,…,24这些代表县。

  学生3:通过观察,我猜想其他省市中,邮编的前两位的数字是不相同的。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其他省市的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

  太原 030000

  沈阳 110000

  上海市 200000

  大同 037000

  大连 116000

  天津市 300000

  阳泉 045000

  鞍山 114000

  重庆市 400000

  长治 047100

  抚顺 113000

  石家庄 050000

  长春 130000

  哈尔滨 150000

  保定 071000

  吉林 132000

  齐齐哈尔 161000

  教师:通过以上观察,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1:现在我发现邮政编码的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

  学生2:我发现直辖市的邮编第二位都是0,例如:北京是100000,上海是200000,天津是300000,重庆,400000。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邮政编码的六位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吗?

  学生:前两位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位的数字代表市(地区),第4位的数字代表县(区),后两位代表乡(镇)。

  [点评:向学生提供大量的邮政编码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邮政编码6位数字表示的意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2、邮政编码的作用。

  教师: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1:每天邮局的叔叔、阿姨要收到许多寄往全国各地的信件,有了邮政编码后,就可以使用自动分拣机按照邮政编码进行自动分拣,不用叔叔、阿姨进行人工分拣信件,累得满头大汗?邮政编码能使大家尽快地收到信。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呢?

  [点评:该环节让学生明白邮政编码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分拣信件速度慢、费时又费力的矛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的关系。]

  三、认识身份证编码

  (师生游戏)

  教师:拿出你课前搜集到的家人的身份证号码,随便给老师一个我就能猜出他的出生年月日、性别和那个地方的人,相信吗?试试看?

  学生读身份证号,老师猜测,学生判断验证。

  学生惊叹,跃跃欲试。

  教师:谁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到的?

  学生:我查阅了资料。身份证的前两位上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4位的数字代表市,第5、6位的数字代表区县,第7~10位的数字代表出生年份,第11、12位的数字代表出生月份,第13、14的数字代表出生日子,第15~17位的数字代表编号顺序号,末位加了个检验码。但倒数第2位的数字双数代表女性,单数是男性。

  四、完成练习四第二题。

  教师:你们打过长途电话吗?

  学生:打过,打长途电话要拨区号。

  教师:你知道我们重庆的区号吗?

  学生:知道,是023。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区号?

  学生:北京是010,上海是021,天津是022……

  教师:你熟悉的电话号码有哪些?从中你还了解了哪些信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认为数字编码有什么好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二单元“线与角”。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3、.第三单元“乘法”。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 第四单元“运算律”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加法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5、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掌握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

  6、第六单元“除法”。

  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

  7、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8、第八单元“可能性”。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感受简单的随机事件、感受可能性有大有小。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2.学生将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掌握计算器的`运用方法,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 经历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运算定律,并能将其应用于简便计算之中。体验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和能力。

  5.学生能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6.学生将能识别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理解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画)指定度数的角。

  7.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物体位置;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8. 初步感受到事件的发生随机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四、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五、课时安排:

  一、认识更大的数9课时

  二、线与角9课时

  三、乘法7课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4、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和画圆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图钉、线、圆规、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溯源生活,激发兴趣

  1、(PPT演示)雨水滴在湖面的圆形水波。

  同学们,大自然奇妙无比,小小的水珠滴在湖面也会形成美妙的景色,请看。

  问:你们发现,水珠滴在湖面上,湖面上出现了什么形状水波?

  2、生活图片欣赏。

  1)问:在这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图形?

  2)抽象出圆。(PPT)

  3、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形的?

  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的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圆,激发学习兴趣。】

  二、操作体验,形成概念

  (一)圆规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

  1)看着屏幕上的“圆”,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2)师评价:大家说得都有点道理,那接下来我们就自己动手,来画一个圆,看一看,圆是不是具有刚才小朋友所说的特征?

  2、圆规画圆

  1)我们可以用什么画圆?

  2)认识圆规(PPT)

  3)师:好,知道了圆规的构造,我们开始画圆,看哪个小朋友画得最漂亮(要求,不许擦,画圆失败,只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3、反馈探讨画圆的方法

  1)你是怎样画的?上台演示。

  2)讨论:画圆失败的原因

  3)讨论: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生………………)

  小结:确定一个点,确定一段长度。

  板书:

  点

  长

  4)再想一想,刚才我们在画圆时,针尖和笔尖落在纸上,各自确定了一个点,也就是两个点。然后在画的过程中,这两个点的“分工职责”有什么不同?

  (一个点负责固定,一个点负责绕,旋转。也就是一个点是不动的,另一个是动的,我们暂时把着两个点叫作:“定点,动点”)

  板书:定点

  动点

  5)师:那画圆时,这个“动点”是不是可以随便的动的?还是有一定的运动规则的?什么规则?

  (动点移动到任何地方,和定点的距离保持不变。)

  6)那你如何证明你用圆规画圆的时候,这个动点和定点的距离始终没有变化呢?

  (圆规的两个脚分开后,只要没有外力去动这两个脚,针尖和笔尖之间的长度距离是不变的`。如:我们人的两个脚在走路是。)

  7)师演示圆规画圆。

  师:看一看,老师如何画圆的。

  小结:圆规画圆的方法

  8)学生再次画圆

  师:根据刚才老师的演示,大家能不能在用圆规画一个圆,看一看,是不是比刚才画得漂亮?

  反馈讨论:这一次,你画得这么圆,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

  (二)操场画圆,丰富画圆方法

  1、展示足球场上的圆。

  师:我们现在能用圆规画一个漂亮的圆,那这个圆我们能画吗?

  1)讨论:这个圆我们怎样画?说说你的想法。

  2)课件演示:体育老师画圆。

  3)教师演示(用“线钉”)

  2、探究不同画圆法的内在联系

  师:我们发现,在纸上画一般的圆,我们可以用圆规,如果在生活中画较大的圆,我们还可以用线、钉和木桩。它们画的工具不一样,但原理相同吗?

  1)讨论:相同在什么地方?

  钉子就是…… 线就是…… 小推车就是……

  2)圆的构成确定

  师:画了那么多圆,那你能告诉老师,哪一部分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圆?

  (生上台指圆)

  3)演示:(PPT)

  揭示:到某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无数个的点连起来组成的一条封闭的曲线,叫做圆。

  (三)圆的特征揭示

  1、设疑讨论:你认为黑板上的圆能不能画的更大些?谁决定了这个圆的大小?

  (定点个动点的距离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

  2、师演示验证谁决定了圆的大小。

  3、揭示概念“半径”,用“r”表示

  4、揭示概念“圆心”。(在画圆过程中的那个定点叫“圆心”,用“o”表示)

  板书:半径

  圆心

  5、学生演示画“半径”

  1)师:谁能上来画出这个圆的半径?

  2)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圆心到圆上一个点的距离)

  找一找:下图中,圆的半径是()

  6、问:在这个圆里,还能画一条半径吗?还能画几条?

  (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半径,看能画几条?)

  得出:在一个圆里,能画无数条半径。

  7、观察讨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相等)

  为什么?

  教师小结:(从动点到定点方面研究考虑)

  师: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正是圆的这些特征,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回归生活,解释应用

  1、展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1)学生讨论

  2)媒体展示解释

  2、人文素养的培养

  1)理解: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

  2)媒体演示。

  3、圆的归类

  1)出示篮球。问:这是圆吗?

  2)讨论反馈

  小结:球是立体的,圆是平面的,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都属于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

  四、总结梳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圆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将会发现更多的有关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

  定点点圆心(o)位置

  动点长半径(r)大小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感受圆之美,渗透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圆形物体、简易的画圆工具、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动画:平静的水面丢进小石子,泛起圆形的波纹。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圆?(生举例)

  出示: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图片欣赏)

  2、了解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感知圆的特征,并揭示课题。

  【通过感知生活中的圆,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体会到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知圆形的美。通过观察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初步感知圆的特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新知学习

  (一)画圆

  1、尝试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学生可能出现的画圆方法:

  (1)用圆形物体描圆;

  (2)利用老师制作的画圆工具画圆;

  (3)用圆规画圆。

  2.学生第二次用圆规画圆,深化认识。

  (集体学习,同伴互助学习用)

  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师:你们有没有见过体育老师在操场上是怎么画圆的?(课件展示)

  老师也可以仿照体育老师的方法,利用绳子和粉笔在黑板上画圆,你有什么要提醒老师的?

  【通过学生自主画圆与教师的示范画圆,使学生的思维形成梯度,有利于学生对圆的本质的理解,并为下面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做好铺垫。】

  (二)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1、教师用圆规画一个圆。

  2、揭示圆心及半径,进而介绍各自的字母表示。

  3、思考: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发现的'?

  4、介绍墨子的发现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在他的著作《墨经》中这样写道:“圆,一中同长也。”(媒体出示)

  你是如何理解所谓“一中”和“同长”的?

  5、由“同长”引出直径,进而引导学生借助类比展开思考,发现直径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通过介绍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研究成果,揭示出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基本特征,同时让学生感受圆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2)半径3厘米的圆比直径6厘米的圆小。()

  (3)同一个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4)两条半径一定能组成一条直径。()

  (5)判断下面两幅图,那幅图在画圆时体现出定点的作用,那幅图体现出定长的作用。(出示图片:奥运五环和射击靶)

  2、出示古代的阴阳太极图

  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5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课堂小结。

  拓展提升,在比较中深化认识。(机动)

  1、体会正多边形与圆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较圆与正多边形的关系,体会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技能目标: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难点:体会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同学们,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一根线)

  生活中,到处有线存在,你能否说说在哪里看到线的存在。

  (多媒体演示:各种线,引出有限和无限)

  创设情境,感知直线、射线、线段

  认识线段

  演示:将红外线手电筒的光线射到墙壁上。

  问:墙壁上的亮点与灯泡之间的光线大约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

  请你们画一画这条线大约的长度。

  这个长度是固定的吗?如何来表示这条线长度的固定性呢?

  小结:科学家想到要把这条线堵住,截住,就用两个端点,把它固定住。像这样的线就是我们已学过的线段。谁来说说线段的特点.

  认识射线

  演示:将手电筒的光线射向天空,你看到线了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你看到的线?

  请你再一次画一画这条线。

  怎样表示这条线是向一边无限延长的呢?

  为什么不在另一边画端点?

  师:像这样的线叫射线。

  射线有什么特点?

  练习:把线段怎样改变可以得到一条射线?

  (引出:一条线段,将它的一端无限的延长,所形成的`图形叫射线)

  能否在射线上找到一条线段?

  线段与射线有什么关系?

  认识直线

  刚才把一条线段额一端无限延长,可得到一条射线。如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结果是什么?

  (引出将一条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所形成的图形叫直线)

  1.说说直线有什么特点。

  练习:能否在直线上找到一条线段和射线?

  说说射线、线段和直线的关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他们有什么区别?

  长度(无限或有限)端点度量与直线的关系

  线段

  射线

  直线

  巩固练习

  下面哪些线是线段、射线、直线

  2、判断

  一条直线长5厘米。

  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黑板的边长是一条射线。

  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没有端点。

  射线比直线短。

  数一数,下列共有几条线段

  总结:今天学习后,对线你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板书

  长度(无限或有限)端点度量与直线的关系

  线段

  不可延长两个端点可以度量是直线的一部分

  射线

  一端可无限延长一个端点不可度量是直线的一部分

  直线

  两端可无限延长无端点不可度量是一条直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4。

  【教学目标】:

  掌握长方形的画法,会画一个长和宽已知的长方形。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形的画法。

  难点:应用垂直与平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

  (1)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如果这一点不在直线上,又怎样画呢?

  (2)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3)什么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有什么关系?

  2.教师出示:

  长方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

  怎样画一个长方形呢?因为长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我们可不可以用画垂线的方法来画呢?

  (板书课题:画长方形)

  二、自主探究

  1.讨论:怎样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讨论,相互发表意见。

  2.动手试着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3.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画法步骤。

  (1)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

  (2)分别过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同一侧画两条与线段互相垂直的1厘米线段。

  (3)把两条垂线的另一端点连接起来。

  4.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完成作图。

  5.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正方形怎样画呢?画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

  让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相互交流画正方形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教材“练习十”第1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修路最近?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可以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来修这条路。

  3.教材“练习十”第12题。

  以已知的线段为边,画出完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怎么画?

  (1)小组交流。

  (2)独立完成。

  4.教材“练习十”第13、14、15*题。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2)由代表汇报。

  (3)教师归纳并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第3单元角的度量

  第4课时画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3。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画指定度数角的方法。

  难点:对准相应的刻度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0° 90°

  2.你能画出任意度数的角吗?

  教师引出课题。

  (板书:画角)

  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3。出示例3。

  1.怎样画一个60°的角?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并动手试一试。

  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步骤。

  2.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和步骤,师生共同归纳:

  板书: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一点,再画一条射线。

  (4)让学生试着画出60°的角。

  想一想:量角器上两处都标了60°,这个点应点在哪里呢?为什么?

  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并相互交流。使学生明确:如果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那条边向右就在内圈60°刻度处点上点;如果是向左,就在外圈60°刻度处点上点。

  3.画一个100°的.角。

  指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画一画,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这些角,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比一比谁画得好。

  2.教材“练习七”第5题。

  先量一量∠1和∠2有多大,把角的度数写在角上,再用量角器画出与∠1和∠2同样大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验证,看谁画得标准。

  3.教材“练习七”第6题。

  小组内议一议,再说一说这些角用三角尺怎样画的。教师归纳,再让学生独立拼一拼、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自学,动手操作,主动去发现找到画角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了角的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和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估算。

  2、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除法的估算。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分钟计时口算)

  口算卡:

  50×9= 60÷20= 40×8= 80÷40=

  300×3= 120÷30= 20×3= 180÷60=

  60×4= 240÷40= 80×5= 420÷60=

  50×9= 240÷60= 6÷2= 400÷80=

  24÷6= 720÷90= 40÷8= 359÷40≈

  90÷3= 220÷18≈ 80÷4= 80÷38≈

  60÷5= 62÷20≈

  二、谈话:

  师:今天我们学习什么?

  生:口算除法。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看屏幕上知道的。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老师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这个优点,并且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三、1号学案:

  知识点一: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自学 限时5分钟)

  1、请打开书78页,看图理解题意:

  要求80个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也就是求:( )里面有几个( )。

  所以用( )法计算,列式是( )

  2、研究口算方法:

  方法一:算除法想乘法

  因为20×( )=80 所以80÷20=( )

  方法二:利用表内除法计算:

  因为8÷2=( ) 所以80÷20=( )

  3、请你完整的列式解答

  时间差不多啦,你完成了吗?看看你的同桌,如果两人都完成,交流你们的学习结果,如有困难,先求助同桌再四人小组合作。

  没有问题请总结归纳:

  整十数除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①

  ②

  师:有问题吗?说说你们的意见吧

  知识点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5分钟哦,你能行!)

  83÷20≈ 80÷19≈

  想:观察发现,( )接近( ),所以在计算83÷20≈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 ),因为( )÷( )=( ) ,所以83÷20≈( )

  同理,( )接近( ),所以在计算80÷19≈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因为( )÷( )=( ) ,所以80÷19≈( )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把算式中不是( )的数用“ ”法估算成( )数,再进行口算。

  很简单吧,同桌看看你们的答案一样吧!“小结”看黑板,和老师的一样吗?

  没问题就试试看,你会算吗?(选择其中一竖行,同桌两人口述,要说明你的口算理由啊!)

  60÷30= 90÷30= 80÷40=

  61÷30≈ 92÷30≈ 80÷38≈

  2号学案:(请你按照1号学案方法自学下面内容)

  一、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打开书79页(2),快速完成(只说不写)

  1、理解题意,要求 就是求 。

  2、口算方法:⑴算( )法想( )法

  因为 所以 。

  ⑵利用( )计算

  因为 所以 。

  3、完整解答。

  师生汇报

  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计算122÷30≈ 和120÷28≈时(同桌俩人各选一个,照下面的样子说明你的计算方法)

  我选择( ),我观察发现:( )接近( ),所以在估算 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 ),因为( )÷( )=( ) ,所以( )

  比较1号、2号学案,你来总结:(总结完成后看看我的和你的一样吗?)

  1、整十数除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是:⑴

  ⑵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是:一般把算式中不是( )的数用“ ”法估算成( )数,再进行口算。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9、80页上的例2、例3,议一议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3~6题。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20×40=18×20=16×50=240×3=105×3=208×2=301×2=209×4=

  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如果用笔算的可进行板演。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那么中间、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抽一个学生板演。

  (2)汇报思考过程及结果,在视频展台上展出学生计算的竖式,可能有以下两种:24024 0×30000×3 072 00720

  7200

  (3)讨论:这道题和我们前面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不同?以上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这道题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第二个竖式把240和3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24乘3,另一部分是两个0,24×3和240×3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24×3

  教师:算一算24×3的结果。

  学生算出24×3=7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72与7200相比,缩小了100倍,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我们把积扩大了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计算过程?

  学生:略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及时巩固,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2小题的前两小题:230×40,380×87。

  2.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题目。

  (1)根据题意,学生列式:108×18。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因数中间有0

  (3)学生独立思考

  计算,抽一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重点围绕竖式的书写,从而归纳出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要点。

  3.结合两个例题,小结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师:在这两个题目中,王师傅每分行240m和列车平均每时行108km都叫做什么?

  学生:速度

  教师:30分和8时都叫做什么?

  学生:时间

  教师:要求路程,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点评:这个教学片段主要展示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并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这个过程主要由“发现、探索、小结”三个环节构成。这三个环节层层相扣,体现了学生探索新算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4.课堂活动。

  (1)怎样用竖式计算34×386?

  学生按书中的程序计算完成后,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讨论得出: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65×408,207×20。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6题。

  (本案例由袁登维提供,由彭承志点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

  二、设计理念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时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通园片、纸片、、、等。

  五、活动设计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王阿姨到小明家来了。(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图,你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沏茶的各项工序图)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这里课堂生成的资源可能很多,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展示出各小组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表明整个过程)

  4、学生比较选择并选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认为能让客人尽快喝到茶的方案。

  5、小结:刚才的方法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那么我们在做一些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

  (设计意图:客人到了,先为客人沏杯茶,这是常见的招待客人的礼仪之一,也是孩子们熟悉的,因此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例1和例2的顺序,浓郁的生活气息把学生请进招待客人的具体环境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讲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现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二:探究新知,研究问题1、出示例1,呈现研究问题:请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妈妈准备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饼招待她,(多媒体出示例1图)

  (1)你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

  (3)如果要烙两张饼,最快要用几分钟?

  (4)学生回答后并共同总结: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时间是6分钟。(教师边叙述,课件出示表格)

  (5)那如果烙4张、6张、8张、10张呢?

  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设计方案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如果妈妈、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需要烙几张饼呢?

  B、请你们帮小明妈妈想一想,她应该怎样烙“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烙饼?”先用你们小组内准备好的卡通圆片,摆一摆,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填在表格里。

  C、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这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学资源一定很多教师要注意倾听,同时让学生们也要注意倾听其他小组的不同方案。

  D、学生比较并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E|教师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和最短时间。

  F、拓展延伸:想一想,如果要烙5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7张呢?9张呢?这里让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同时把表格填完整。

  3、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我们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活动三: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1、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2、一个小女孩遇到一个问题,看我们能不能帮她解决?出示做一做2

  3、谁来告诉大家你按照怎样的顺序呢?(也可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在课堂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

  五、生活回归

  回家后,请你给妈妈烧壶水,给爸爸沏杯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通过简单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趣味。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王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王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动脑的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多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日常的沏茶的问题入手到探索烙饼的过程及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索是学生在操作实践,使学生交流比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烙3张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烙3张饼的过程,验证了学生的发现,提升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理解。最后让学生烙多张饼的方法,在组织交流中师生相互又调整了教学的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小伙伴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上述活动即是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也存在许多的不足,由于时间上的处理前段放长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结时有些匆忙。没有让学生细心观察表格发现每多烙一张饼就多用3分钟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饼的张数只要乘3就是烙饼的最短时间的结论。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师:现在正是踏青的好季节,李叔叔打算外出旅游。在出发前,他要查阅资料。请同学们看,你从图上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

  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问: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

  2、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解法:234—66—34(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去今天看的。)

  第二种解法:234—(66+34)(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234—34—66(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再减去昨天看的。)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

  3、交流。

  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5、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思考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

  621—82—18560—178—22756—189—156

  2、利民水果店原有711千克苹果,已卖了476千克,坏了2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好苹果没卖?

  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小精灵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74-76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出发,感受生活中圆形物品的特征。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通过正确使用圆规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

  4、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合作意识,培养空间观念,感受到几何图形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圆上所有的点到固定点O都有相同的长度r”,认识圆心、半径,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圆的概念和画圆的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单、视频、圆规、绳子、圆形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情景引入

  同学们,一滴水滴到平静的水面上,会形成怎样的波纹呢?(圆形的波纹)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圆、发现圆,你在哪些地方看见过圆?

  (先小组交流,后全班反馈)

  2.欣赏生活中的圆

  (媒体展示)你们看,这是老师搜集的一些素材,请大家欣赏。

  3.学生交流对圆形物体的感受和对圆的认识

  4.揭示课题

  看来,生活中圆真是无处不在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走进圆的世界。(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二、尝试探究

  (一)尝试用各种工具画圆,认识圆心和半径

  1.交流画法

  ①利用圆形物体画圆。

  ②利用细绳、图钉画圆。(机动)

  2.介绍生活中如何画圆,认识圆心和半径

  ①展示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

  师:体育老师经常在操场上画圆,他是怎样画圆的呢?(媒体演示)

  ②老师演示用绳画圆。

  师:那老师也试试看,在黑板上画圆。

  (一端用图钉固定在黑板上,另一端用细绳扎上粉笔,拉直绕一圈。)

  师:借助绳子画圆,只要固定一点,确定长度,旋转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个圆。

  (板书:固定一点,确定绳长。)

  ③认识圆心和半径。

  师:我们把这个固定的点给它取个名字叫“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这根细绳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半径”,用字母“r”来表示。

  (板书“圆心O,半径r”)

  3.引出圆规:生活中除了用这些工具来画圆,聪明的数学家们早在很久以前就发明了一种专门用来画圆的工具——“圆规”。

  (二)尝试用圆规画圆

  1.介绍圆规的构造

  (圆规有两只脚,一只是带针尖的脚,一只是带有铅笔的脚,还有一个把手,是用来旋转的。)

  学生第一次尝试画圆

  师: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画圆?画一个圆不成功可以在旁边再画一个。会的同学可在小组内传授经验,互相交流学一学。(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师巡视指导。)

  3.老师示范用圆规画圆

  师:请看老师是怎样规范画圆的?边看边思考你刚才的画法和老师的有什么区别?

  4.学生再一次尝试画圆(画在作业单上),并交流画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

  5.师生边交流画法,边尝试第三次画圆。

  (先用铅笔在画纸上画一个“×”,再把圆规两脚分开一定的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上,握住圆规的把手,把带有铅笔的脚绕固定的点旋转一周。)

  交流总结:画圆三步骤:固定圆心、确定半径、旋转一周。

  6.学生第四次画圆

  请大家再一次拿出圆规画一个最漂亮的圆,画完后标上圆心“O”和半径“r”。

  学生展示,纠错

  师:画圆还要注意哪些地方?

  师:如果手捏住圆规的两个脚来画,会怎么样?画圆会成功吗?

  师生小结:就像体育老师用的绳子要拉直,不能改变绳子的长度一样。在画圆时,应保持圆规的两脚距离不变,即半径不变。

  (三)探究圆的半径的特征

  1.小游戏:比一比:在同一个圆上,谁在30秒内画的半径最多?你发现了什么?

  (圆有无数条半径。)

  2.师:请你再量一量这些半径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同一个圆内,半径的长度是相等的。)

  (四)问题解决

  师:小胖他们小队正准备做夺宝游戏呢!

  出示游戏图:×××××××××(队员)

  (宝藏)

  ①对于这样的队形,你觉得怎么样?

  ②要使这个游戏公平,你能设计出一个好队形吗?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学会了哪些本领?你有什么收获吗?

  四、课后作业

  完成综合与实践活动作业单“我是数学小博士”和“我是小小设计师”中的任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0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2-0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06-1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12-27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2-14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1-14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1-18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