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桥教案模板集锦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桥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汉舍己救人、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精神。
3、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色。
教学重点:
通过感情朗读,体会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
1.出示课件(带声音的洪水肆虐的情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
2.今班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抗洪救灾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评价,并指名回答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一)感受洪水的疯狂肆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并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做出标记。
2、出示课件(课文1—6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像泼。像倒。”为什么独立成句?指导朗读。
3、指名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描写洪水的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
4、出示描写洪水的句子,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洪水的疯狂、肆虐。
过渡:面对这样的洪水,你心情怎样?那课文又是怎样描写人们的?
(二)感受人们的惊慌、恐惧。
1、指名朗读描写人们反应的句子,师相机出示课件。
2、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恐惧不安放进句子中去。
3、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人们几乎疯狂崩溃,失去了理智。这时,人们发现了什么?
4、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师相机出示描写桥的句子。
过渡:这样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怎么能承受得了人们疯狂的拥挤踩踏。这时的人们急需什么?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
出示学习菜单:“自由朗读7—2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老汉?用几个词概括你对老汉的评价,并在最打动你心灵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
1、指名回答,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老汉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句子来表现老汉的。
4、师相机出示课件,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特点。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引导质疑:为什么急着逃生的人们见到老汉会停住了脚步,听从老汉的指挥?(同桌讨论,受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
“像一座山”怎样理解?让我们全班起立,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读这两句话。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指名读,这段话连用了什么标点?怎样读?学生评价。
通过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指名读。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老汉当时怎样的心情?(气、急)
你从哪几个词看出来?
老汉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引导读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读着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老汉揪出的那个小伙子是谁?(师相机板书:儿子)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爱自己的儿子吗?
(4)师相机出示“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仅剩老汉与小伙子两人,还你推我让,这是为什么?当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况?指名回答“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知道朗读描写老汉的话。
(5)引导小组讨论,“一推一吼”前后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6)出示课文15、20自然段,将文中的老汉和小伙子分别换成父亲和儿子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理解题目,深化主题
1、老汉最终没有留下,和他儿子一起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师边说边把老汉和儿子的板书抹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面对这残破不堪的木桥,你最想说什么?
2、再读课题,你对题目有什么理解?
3、师相机出示课件,深化题目含义。
五、拓展延伸
我们主题丛书有很多这样的文章,课前老师也布置同学们进行阅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来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六、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如果你是被救村民中的一个,在老汉的坟墓前,你想说些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
2、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除了内容的原因外,还因为表达方式上的独具匠心。比比谁发现最多。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时,我先通过播放带声音的洪水肆虐情景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营造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然后导入新课。接着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回答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描写洪水和人们反应的句子,感受到洪水的肆虐和人们的惊慌恐惧。在此,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怎么能承受得了人们疯狂的拥挤踩踏?这时的人们急需什么?借机出示学习菜单,让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几个词概括自己对老汉的评价,并在最打动自己心灵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在学生的回答下,教师相机出示描写老汉的语句,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到老汉的舍己为人和不徇私情,从而很好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再次就题目展开讨论,说一说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从而深刻体会“桥”所蕴含的深意,深化主题。阅读主题丛书,谈感受,拓展延伸。最后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几点:
特点一: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带声音的洪水肆虐情景的多媒体课件,营造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然后导入新课。
特点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在课堂中仅仅起到了引导作用。整节课,学生主动探知,通过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生尽情的听、说,从而有效地掌握了本课的重难点。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特点三:以读促情,读中感悟。课堂上,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互相评价,练习朗读,同桌互读,齐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老汉这种充满着党性与亲情的人性美。学生对党的热爱,对老汉这位父亲的热爱油然而生。
桥教案 篇2
(一)课前准备
结合第32课《兰兰过桥》的学习,引导学生设计“未来的桥”,以便课上交流。
(二)创设情景,导入学习
学习第32课《兰兰过桥》的时候,我们大家听说小熊过生日,请小猴去他家做客。可是小熊家住在一条大河对面,河面上没有船,也没有其他的方法能帮助小猴子过河。请大家帮助小猴子设计一座桥。现在,把你们小组设计的大桥图样拿出来,准备向小猴子推荐自己小组设计的桥。
(三)商议介绍词,准备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已经设计好的桥梁图样,讨论一下,怎样向小猴子介绍,才能让他采用自己的.设计方案。
(四)小组间互相交流
1.每个小组选代表向小猴子(另一小组的同学扮演)介绍自己小组设计的桥。
2.其他小组对他们进行质疑。(从桥的造型、材料、色彩、承重力等方面质疑)
老师在这个环节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五)评选、展示最优桥梁
准备一块大黑板,把每个小组的设计方案张贴在上面,请学生评选最优桥梁设计。(只要方案有特色,就要给予充分肯定。)
(六)扩展情境,延伸交流
学生表演:小猴过桥以后,到了小熊家,向小熊介绍他过的什么桥,感觉怎么样。
在安排此次口语交际活动时,教师可以参照以上教学设计,也可以创设其他情境,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多样“未来的桥”,而不必限定为河面上的桥。比如,学生设计空中立交桥、太空桥,或是其他类型的桥,都应加以鼓励。
桥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托班幼儿的思维正处在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度的时期。他们情感外露、不稳定,带有很大的情绪性。他们学习、活动的特点是只关心活动的过程,不关心活动的结果。因此,托班的教学活动应更注意游戏化、情景化。强调让幼儿在愉快、轻松、自由的游戏中自娱自乐,玩中学,玩中获发展。
《外婆桥》是我们民间的一首童谣,它的乐曲舒缓、柔和,且乐曲内容又是孩子最熟悉最至亲外婆,我想选此乐曲进行欣赏,孩子大概较能接受。托班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在动作模仿和游戏情景中学习。因此,设计宝宝自己摇小船去外婆桥的游戏情节。在游戏中让幼儿扮演自己,在唱唱玩玩中,反复感受音乐的旋律和歌词。从摇小船、到外婆桥的整个过程中,幼儿自然地产生了想外婆、爱外婆的情感。
一、活动目标
1、能安静地听乐曲,感受音乐的抒情旋律。
2、乐意用动作、歌曲、表情,表达对外婆的喜爱之情。
3、在说说、唱唱、做做、玩玩中,拓展幼儿的'语言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二、材料准备:
1、准备外婆头饰一个,音带、录音机。
三、活动过程
(一)问答游戏,引出话题:
老师问,幼儿答。
(二)谈话:
1、你们都有外婆吗?外婆住在什么地方?
2、你去看外婆吗?你是坐什么车到外婆家的?
3、有一个宝宝他也要到外婆家,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去外婆家的?
(三)欣赏歌曲:
1、录音机里的宝宝是怎么去外婆家的?
2、你们乘过船吗?乘船的时候船是怎么摇摆的?(请幼儿做做摇船的摸样)
3、宝宝摇着船,到了什么地方呢?我们来仔细听一听!
4、(欣赏音乐后提问)桥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搭一座桥?
5、听音乐摇船、搭桥去外婆家。(幼儿根据音乐的变化来做不同的动作)
(个别能力强的:老师也想跟你一起去看外婆,这只船太小,能不能造得大一点,让老师也能乘)让幼儿动脑筋做船、搭桥
(听音乐幼儿在听觉感受)(幼儿做动作有了动作感受)
(四)学歌曲、明规则、做游戏。
1、分弟弟,妹妹做游戏。(体验游戏规则)
2、听音乐跟唱歌曲。(喜欢跟音乐唱歌,唱清歌词)
3、听听唱唱做音乐游戏。(再次激发)
桥教案 篇4
1、字词积累: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驻足:停止脚步。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2、文章导读: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文章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文章通过四个例子加以说明。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但是只要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到,桥面上有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随后,作者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作者眼里的桥之美的进一步补足。
本文与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如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气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3、结构图解:略
4、要点详析:
桥美在何处?
桥美,是因为它与周围的环境配合和谐。
例如,密密的苇丛,出现一座石桥,这座石桥使原本狭窄拥挤、令人憋闷的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又如江南乡间,细柳飘丝,石桥与细柳合作,产生出令人销魂的动人美景。还有苍茫的湖面上,水天一色,长桥横卧水上,使单调明亮的背景富有生命。另外,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桥面上有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桥美,从作者(画家)的标准和眼光看来,它起到了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形式作用。
5、释疑解难:
学习本文之后,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桥,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人们习以为常,或许不以为美。但作者却探寻和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这当然与作者的职业(画家)有关,摄影家和画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另外,还与作者热爱生活、留心生活有关。
的确,生活周围并不缺少饱含画意的景致,并不缺少美的事物,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热爱生活,留心生活,也就具备了发现美、感受美的可能。
桥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欣赏各种各样的桥梁,了解桥梁的结构特征。
2、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心中的桥梁。
3、感受当设计师,设计桥梁的成功感。
活动准备:
1、桥梁的图片若干。
2、白色铅画纸,彩色笔,五角星若干
活动过程:
1、欣赏桥的图片,了解不同桥梁的主要特征。
――教师:这是什么?这座桥是什么样子的?你见过哪些桥?它们什么地方不一样?这些桥梁有什么作用?
――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几座知名的桥梁,重点引导幼儿观察桥梁的外形构造。
――启发幼儿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座桥,为什么?
――教师:小朋友都是未来的设计师,现在我们要举办一个“未来桥梁展览会”。设计师们,你想设计一座什么样的桥呢?它有什么特殊的用处?
――教师通过隐性示范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如果我是设计师,我要设计一座由机器人管理的大桥,上面有机器人警察维持交通,检查过往的车辆,惩罚不受规则的司机。
2、幼儿设计桥梁,教师鼓励幼儿设计和别人不一样的桥梁。
3、展览幼儿作品。
――请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桥梁及其独特之处,举办桥梁图片展让幼儿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桥梁,教师在画面上贴上一面小红旗。
【桥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桥教案05-26
大班桥教案03-16
美丽的桥教案03-17
大班教案《桥》10-21
桥教案范文03-24
桥的小学教案03-05
活动《桥》教案07-31
《桥》教案15篇11-15
大班美术桥教案05-23
外婆桥教案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