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

时间:2022-02-12 09:31:52 教案 我要投稿

师说教案汇编七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师说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师说教案汇编七篇

师说教案 篇1

  (三)、分析第三段

  1.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

  答:圣人无常师。

  2、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四)、分析第四段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古文”指先秦散文。

  2、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

  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二、分析课文语言特色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分析课文思想内容

  1、韩愈在文中所提的观点是不是都是进步的?我们该借鉴哪些?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体现出韩愈思想的局限性和时代意义。

  四、布置作业:1、思考练习四

  五、板书设计

  段 意论 点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结论:向后学号召

  1.不拘于时;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点

师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对比论证方法。

  2、背诵全文

  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教学。

  2、早自习预习文章,疏通字义。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4、利用抢答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诵,直至背下全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课件、记分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前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音乐全屏展示。)

  同学们,上课前给你们播放的歌曲好听吗?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你们知道我国的教师节是哪一天吗?

  为什么我国要设立这个节日,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大家说的很对。当今社会尊师重教已经巍然成风,但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却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情况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唐代散文家韩愈的千古佳作《师说》,从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解题、出示教学目标

  1、解题:

  “说”,古代散文中的一种,属议论文范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通常这类文体我们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的道理”,“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三、朗读欣赏与指导

  1、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四、研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1、把全班分为三个大组,以抢答的形式进行竞赛,宣布比赛规则,每组派一位同学负责记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提问: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为什么要从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从师的必要:孰能无惑;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小结:这一段从正面论述了从师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依次说明了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全班同学齐读第一段。)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一段。)

  3、理清第二段思路:

  提问: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三组对比,抨击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人,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

  明确:

  故之圣人──今之众人

  二段 爱其子──与其身

  百工之人──士大夫族

  找三位同学,师生合作共同朗读第二段,进一步明确三组对比的内容。(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稍加点评。)

  分组背诵三组对比。

  4、理清第三段思路:

  (全班男生齐读第三段。)

  提问:在“从师”这一问题上,孔子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作出了什么论断?

  明确:

  孔子的行为

  三段──结论

  孔子的言论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三段。)

  5、理清第四段思路:

  (全班女生齐读第四段。)

  提问: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作者提到了哪些原因?

  明确:

  四段──交代缘起:好古文不拘于时

  五、小结

  这篇课文四段都围绕“从师”这个问题展开。第一段正面论述从师之道,说明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第二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第三段运用孔子的言行,进一步从正面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段交代了写作缘起。

  六、齐背全文

  1、请同学根据板书背诵全文。

  2、播放画面,配上音乐,师生共同背诵全文。

  七、总结

  1、统计各组最后得分,宣布比赛结果。

  2、布置课外练习。

师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

  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

  3、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 “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介绍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碍,正确理解课文。

  2、归纳“所以、师、于、则、传、从、也、夫”等词的义项。

  3、培养学生的背诵激情。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作业(背诵《师说》)

  三、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写作背景:

  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5、学生通读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读音。

  句读 谀 经传 郯 苌弘 蟠 贻 巫

  ②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那些方面来阐述观点?

  第一段:正面阐述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的缘起。

  6、小结全文。

  四、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思考(或略作书面整理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堂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结合练习一导入新课。

  二、内容结构:

  第一段:正面阐述 ①老师的职责

  ②为什么从师

  ③ 以什么人为师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古之圣人――从师 圣益圣

  今之众人――不从师 愚益愚

  爱其子――择师 惑矣,未明也

  于其身――耻师

  巫医乐师百公之人――不耻相师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士大夫之族――耻相师 其可怪也欤?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从师的例子,再论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段;本文的写作缘由。

  论证方法:

  ⑴对比论证(1、2段)(让学生找出来,讨论确定)

  ⑵例证法:(3段)孔子师郯子……

  ⑶引证法:(3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附:第二段论证方法简表

  第二段分论点 士大夫之族耻师之风是错误的

  论 据(三个对比) 对 比 作者议论抒情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论 据(1)(纵 比)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其皆出于此乎

  论 据(2)(自相矛盾)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吾未见其明也

  论 据(3)(横 比) 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位卑,官盛 呜呼,师道之不复……其可怪也欤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批判中阐明总论点

  三、重点词

  1、实词

  ①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很高学问的人

  ②受――授 ③知――智

  ④众人: 古义:一般的人

  今义:大多数人

  ⑤下:低下。

  ⑥惑: A、疑难问题。 B、糊涂

  ⑦不齿:看不起。

  不足挂齿:指事情小,不值得挂在嘴上。

  ⑧嘉许:赞许。 ⑨贻:赠送。 ⑩攻:研究。

  ⑨道: 道理。 传道受业解惑也。

  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⑩师 以……师:我从而师之

  学习:不耻相师

  从师:则耻师焉

  老师:弟子不必不如师

  四、作业

  1、翻译课文

  2、背诵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作业:

  1、背诵第二段(方式:2人上黑板默写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句读之不知……段尾)

  2、默写填空并翻译:每人一句,默写出原文并翻译:

  ①作者阐述老师职责的是:

  ②韩愈认为从师的原则的是:

  ③作者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对从师的态度后发表了什么感慨?

  三、词句

  1、活用:

  ① 吾从而师之:名――意动。

  ② 吾师道也:名――动。

  ③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形――名。

  ④ 耻学于师:形――意动。

  ⑤ 圣益圣,愚益愚:形――名。

  ⑥ 小学而大遗:形――名。

  ⑦ 不耻相师:形――意动。

  ⑧ 孔子师郯子:名――意动。

  2、虚词:

  ① 之: 古之学者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道之所存

  句读之不知

  人非生而知之

  ② 其: 其为惑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与其身也

  其皆出于此乎

  ③ 乎: 在 生乎吾后……

  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 所以: 用来…… 例:

  ……原因 例:

  ⑤ 乃:竟。 例句:

  ⑥ 无:无论。例句:

  3、 句式: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②不拘于时 (被动句)

  ③学于余 (状语后置句)

  四、相关文学常识:

  六艺: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

  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五、作业

  1、基础训练有关题目。

  2、背诵第三段。

师说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

  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注音:

  愚( ) 句读( ) 谀( ) 经传( )

  郯( ) 苌( )聃( ) 蟠( ) 巫( )

  2.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②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③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

  二、深入学习

  1、找通假字,并解释。

  (1) 传道受业解惑

  (2) 或不焉,或师焉

  2.一词多义

  之: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郯子之徒

  ③ 吾从而师之

  ④ 句读之不知

  ⑤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⑥其可怪也欤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

  ③吾师道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于:

  ①耻学于师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不拘于时

  道:

  ①闻道有先后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得道者多助

  ⑤会天大雨,道不通

  3、古今异义

  ⒈古之学者必有师 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 古:

  今: 今:

  ⒊吾从而师之 ⒋吾从而师之

  古: 古:

  今: 今:

  ⒌小学而大遗 ⒍今之众人

  古: 古:

  今: 今:

  4、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从而师之:

  3.吾师道也: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6.则耻师焉:

  7.小学而大遗:

  8.不耻相师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耻学于师。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不拘于时

  理解分析

  第一段: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2段。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第3段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第4段。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三、迁移运用

  1、读与论师道有关的文章。

  2、古今中国文化尊师名言:

  (1)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2)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4)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5)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6)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7)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8)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9)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10)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师说教案 篇5

  一、目标:

  1、引导幼儿安静地与同伴一起听老师讲话。

  2、鼓励幼儿自己有事情会大胆告诉老师。

  二、材料准备:

  木偶玩具若干(小猫、小兔、小狗、小熊、小猪)

  三、活动流程:

  引起兴趣→木偶表演,引导讲述→尝试练习→引导总结

  1、引起兴趣

  出示木偶小兔,告诉幼儿:动物幼儿园开学了,小兔是老师,我们一起去看看小动物是怎样上幼儿园的。

  2、观看表演

  (1)小猫来园了:“老师早,我是小花猫。”

  小兔老师:“小花猫真有礼貌!”

  (2)小狗口渴了:“老师,我要喝水。”

  小兔老师:“小狗真懂事,要喝水会告诉老师!”

  (3)小熊要小便:“老师,我要小便。”

  小兔老师:“小熊真懂事,要小便会对老师说!”

  (4)小猪想玩积木:“老师,我要玩积木。”

  小兔老师:“小猪真懂事,想玩玩具也会对老师说!”

  3、尝试练习

  (1)小狗要小便了,他该怎样对老师说?(个别—集体练习)

  (2)小猫摔倒了,他该怎样对老师说?(启发幼儿说出:老师我摔了一跤或老师,我要搽点红药水等)

  (3)小熊衣服穿不好,他该怎样对老师说?

  (4)小猪口渴了,他该怎样对老师说?

  4、引导讲评

  小结:以后小朋友有什么事情要对老师说。(在日常生活中对那些有事情会对老师说的幼儿及时进行表扬鼓励)

师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语文师说教案教学设计

【师说教案】相关文章:

《师说》教案07-30

《师说》的教案03-07

《师说》教案03-03

《师说》说课稿教案09-30

师说优秀教案12-25

有关师说教案02-27

师说教案优秀03-03

《师说》教案15篇03-17

《师说》教案(15篇)03-17

《师说》教案14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