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7-09 10:11:43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下册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2、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乐于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问题的看法。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周围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按组准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纸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活动一:寻找声音。

  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2、倾听声音: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学生实验

  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

  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提问: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

  板书设计:

  3 倾听声音

  寻找声音

  声音的产生:现象: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

  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的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

  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教学准备

  圆口容器、气球、塑料袋、棉布、牛皮纸、橡皮筋或胶带、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认识书中的各种乐器,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乐器吗?你会弹奏吗?

  告诉学生不同的乐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并且声音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二、活动一:做小鼓。

  1、用有圆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选择不同的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纸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胶带将它绷紧在鼓身上敲击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

  以教师演示为主以技能训练为重点

  2、提问: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

  三、活动三: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1、让学生先欣赏一些同学做的小乐器。

  学生认乐器

  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材料不同乐器演奏的效果也不同

  2、布置制定小组计划

  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

  布置讨论任务:对同学们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四、教师总结全课,制定小组计划。

  学生得出结论: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学生讨论 制定小组计划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科学下册教案3

  一、借助助学提纲回顾旧知,进行复习:

  1、在开学的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骨骼和关节的知识,好,下面共同回忆一下这两节课的知识。1、人体共有__块骨头。2、骨骼具有__、__、__的作用。3、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连接的地方叫做___。4、骨头中间的软物质叫_,它能制造___。以上四道题,同学们都做对了吗?我们来看第五题:5、如果想让我们的全身都运动起来的话,靠什么来完成呢?(学生回答)缺少其中的一项,可不可以,今天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肌肉是如何帮助我们运动的。(板书课题)

  评析回顾旧知这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须让学生养成复习的好习惯。

  二、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我们本课的学习目标,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其中的关键词。PPT(看完没有,都清楚了吗?)

  1、在助学提纲中,老师给同学们留了两道预习题,现在我们就这两道题进行小组交流,在交流之后,由小组派出代表来进行汇报。 2、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汇报。

  1、你吃的肉的纤维是什么样子的?(不同动物的肉,或同一动物不同部位的肉。)

  2、体验一:自己身上都有哪些地方有肌肉,哪的地方肌肉多,哪些地方的肌肉少,总结并板书:分布广泛,但不均衡。

  体验二:学生边做动作边汇报,加上教师指导的体验活动,(弯腰屈臂敲桌面…)当我们感觉肌肉硬硬的,我们就说,肌肉收缩了。强调“收缩”这一概念并板书。

  评析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来初步感知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使教材上文字的介绍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真切的体验。

  三、教师精讲:

  1、我们刚才说了这么多有关肌肉的话题,但我们也知道肌肉在皮肤的下面,虽然我们能摸得到,但是却不能直接看到,有些人的肌肉是非常发达的,比如说专业的健美运动或喜爱运动的人,但大多数人的肌肉并不是这么发达而明显的。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人体的肌肉图,我们来看一下:出示PPT,提问:看图,仔细地看这个图,有什么发现:

  从大小上看,从颜色上来看,从形状上来看,从纹理的走向来看,肌肉的两端是肌腱,是白色而强韧的,附着在骨的上面。当然人身体各部位由于功能不同,肌肉的形状和大小也是不尽相同的,我们来看下,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一丝一丝的肌肉,还有其他形状的。PPT

  说明科学教材上没有涉及到肌肉的作用、肌肉的类型这几方面知识的介绍,这是教者增添的部分内容。作为知识的介绍,本人认为这些内容对学生正确建构有关肌肉的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

  1、肌肉究竟是如何带动骨骼工作的呢?我们接下来以屈臂和伸臂的动作来体会一下:

  首先,我们屈起我们的手臂,感觉一下大臂上方的肌肉,再感觉一下大臂下方的肌肉。

  下面我们再伸平我们的手臂,再来感觉一下大臂上方的肌肉,再感觉一下大臂下方的肌肉。

  2、活动这个模型,(出示挂图)讲解附着骨头上肌肉它们一般附着于邻近的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上,跨过某一个或多个关节,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放松,收缩后的肌肉摸上去又紧又硬,还会变短,带动相领的两块骨头靠近。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来亲自动手制作一个手臂活动模型。

  3、做活动模型,教师演示,学生做,提问:为什么将卡纸的一头剪成弧形?为什么要用大头钉将他固定住。学生做好后演示,当上面的肌肉收缩时,就…

  当下面的肌肉舒张的时候就…..(板书)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产生动作

  评析使骨骼产生运动的是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本课的研究重点——骨骼肌。通过观察挂图、触摸等多种方式感知的骨骼肌的存在与分布。

  四、拓展延伸

  当然人们身体像这样的肌肉还有很多,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初步了解一下我们全身肌肉的分布及作用。

  马上提问,PPT人全身肌肉有多少块?占身体的多少?板书。650块,40%

  思考一下:1肌肉除了协同骨骼一起完成运动以外还有什么作用?

  2、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评析对学生们从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教师要提供机会把在课堂上、在户外、或者在实验室里的探究活动大都集中在现实中的一些现象上,让学生们去思考,去研究,去调查。

  五、小结本课内容:

  今天我们在骨骼和关节的'基础上,又学习了关于肌肉的内容,下面我们来对本课的内容进行一下小结,PPT

  接下来我们有两道题要共同解决一下,提问:

  1、哪块肌肉画对了。

  2、填空。

  看来同学们对本课的内容都掌握的非常好了。评价小组活动。优胜的小组说说自己收集了哪些有关本课的资料,全班交流一下。

  反思与分析

  在准备这课前,我要准备出这节课的“助学提纲”,这不同于单纯的给学生在课前留的查资料,复习等作业,毕竟我们是小科,要是占用孩子太多时间,未免有些喧宾夺主,这时候我要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学生的话,我在家里要做语文、数学、英语作业,再加上弹琴等等,剩下的可支配的时间就不会太多了,如果要是再花上稍长点的时间准备第二天的科学课,这也不太现实,所以我只留了几个小小的填空,作为与本课相关联的复习,再有在“我会预习”里,我所留的一想、二看、三摸、四数、五感觉的作业都是比较简单而又有趣的活动,这让学生看起来也不会那么的反感。在后面所说的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百度一下,其实在这里也没有对孩子们作太高要求,如果他们有精力来完成自然很好,如果没有时间,那么我提供的一些资料也足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作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知识积累材料。在材料准备这一栏,我把任务分工弄的很明确,要准备的材料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后面再画个方框。谁准备什么就在后面打勾,或者是准备好了就在后面打个勾,这样让学生准备材料不至于丢三落四。

科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

  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模型: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蛋壳8个半圆,纸筒24个,两块板(师提前必须预做实验P18)

  生准备(1)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高度一样,底部周长一样,纸张一样,图画纸好)(2)带几张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本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5、学生讲述方法。

  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8、小结: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经风,猜猜多少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2、演示,P18圆筒实验,人站在上面。

  (两个演示实验都是先预测老师再演示)

  3、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科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这些身体结构能够满足它们的生存需要。

  2.知道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

  3.知道蜗牛运动缓慢,能利用腹足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并会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触角、腹足等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能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基本外形。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蜗牛的发现,乐于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

  3.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蜗牛是有生命的,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

  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这些身体结构能够满足它们的生存需要。

  2.知道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

  【教学准备】

  学生:蜗牛、放大镜、棉签、菜叶、塑料片、棉线、竹筷、活动手册。

  教师:课件、蛤蜊、河蚌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听儿歌《蜗牛与黄鹂鸟》。提问:黄鹂鸟在笑什么?蜗牛为什么那么早就开始爬了?

  蜗牛会爬行,但是运动比较缓慢。想不想来仔细观察下蜗牛是怎样爬行的?

  2.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蜗牛这种动物。(板书课题)

  二、观察蜗牛的运动

  1.观察要求提醒:我们要把小蜗牛请到课堂中来,同学们觉得观察小蜗牛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2.出示材料:菜叶、塑料片、竹筷、棉线。分别观察小蜗牛在这四样材料上是怎样爬行的。小组内先每人选择一样材料进行观察,然后组内相互交换观察。 3.领取材料,学生进行蜗牛爬行观察活动。 4.观察结束,学生研讨汇报。

  1)小蜗牛在这四样材料上都能爬行吗?

  2)小蜗牛的爬行本领可真大!那小蜗牛是靠身体的'哪部分来爬行的?(指认蜗牛的腹足)腹足是怎样在不同的物体上运动的?

  3)爬行过程中,你还有哪些观察发现?

  三、观察蜗牛的身体和应激反应

  1.除了腹足能够帮助小蜗牛爬行以外,小蜗牛的身体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2.强调观察要求:安静、仔细观察,轻声交流;观察要有顺序,先用眼睛观察蜗牛的整体和比较明显的部分,再用放大镜观察局部细节。

  3.小组进行观察活动,把观察到的蜗牛的样子认真仔细地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中,画得真实、完整,越像越好。

  4.按照要求观察并画完蜗牛的小组,老师奖励一根棉签棒,可以用它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看看蜗牛有什么反应?

  5.分发材料,学生观察。

  6.观察结束,交流汇报。

  1)观察到蜗牛的身体是怎么样的?学生汇报,教师画图记录:壳、触角(两长两短)、眼睛、口、腹足等。

  谁愿意把你画的小蜗牛展示给同学们看?(投影出示)请学生评价。

  2)用棉签轻轻触碰小蜗牛,小蜗牛有什么反应?

  3)还观察到蜗牛的哪些行为或特点?

  四、小结与延伸

  1.今天同学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说一说有哪些收获?

  2.小蜗牛和同学们相处得很愉快,还要介绍几位它的好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呢!看,这些小动物你们认识吗?出示:蛞蝓、蛤、田螺、蛏。它们与蜗牛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如果遇到这些小动物,能用今天的方法观察吗?期待你们有更多的发现。

科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和湖泊等水体。

  2.能说出2—3个我国的河流和湖泊的实例。

  3.能举例说出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淡水。

  重点难点

  能树立保护淡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准备

  有关河流、湖泊、淡水资源的课件或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个性化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我国有众多河流和湖泊,比如长江及其沿岸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出示图片),这些河流和湖泊为沿岸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

  2.提问:你知道我国有哪些河流和湖泊吗?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调查我国的河流和湖泊。

  (1)引导:白洋淀是河北省最大的湖泊,为沿岸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出示白洋淀和黄河的图片)。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河流和湖泊吗?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2)获取信息。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3)整理信息。

  ①分类:将搜集到的信息按照河流和湖泊进行归类,并写出具体的名称和作用。

  ②制作:将整理的信息制成资料卡片,并粘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上,教师巡回指导。

  (4)得出结论。

  ①汇报:指定小组展示资料卡,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与评价。

  ②小结:通过调查,我国的河流主要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等;湖泊有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河流和湖泊为我们的生活提供饮用水、洗衣用水、浇花用水等。

  2.做个节水小卫士。

  (1)引导:陆地上的主要水体类型有:河流、湖泊、冰川等。可供我们饮用的.淡水资源是由江河及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组成的,淡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是一个人均淡水资源短缺、旱灾发生频繁的国家,已经被联合国列为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出示资料)尽管如此,生活中还有很多浪费水资源

  的现象。

  (2)调查:①生活中存在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②应该采取哪些节约用水的措施?(建议该内容在课前完成)

  (3)制作:分组交流获取的信息,制作“节水卫士宣言书”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

  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组织学生展示本组的作品,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提出合理的意见或建议。

  (5)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选出科学、新颖、实用的作品。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引导: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水。请同学们课后调查一下自己家的一周生活用水量吧!

  2.调查:

  (1)找出生活中用水的项目有哪些。

  (2)预测每个项目的用水量。

  (3)每次用水都要使用量水器具。

  (4)记录数据,汇总用水总量。

  学生课后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

  3.讨论:

  (1)对比调查记录,实际用水量与预测用水量有多大的差距?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节约用水?

  4.交流: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展示交流。比一比,谁节约用水的方法多,效果显著。

  资源文件列表:

科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的评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教学预备:圆口容器、气球、塑料袋、棉布、牛皮纸、橡皮筋或胶带、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熟悉书中的各种乐器,并提问:你们熟悉这些乐器吗?你会弹奏吗?

  告诉学生不同的乐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并且声音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二、活动一:做小鼓

  1、用有圆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选择不同的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纸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胶带将它绷紧在鼓身上敲击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

  以教师演示为主以技能练习为重点

  2、提问: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

  三、活动三: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1、让学生先欣赏一些同学做的小乐器。

  学生认乐器

  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材料不同乐器演奏的效果也不同

  2、布置制定小组计划

  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

  布置讨论任务:对同学们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四、教师总结全课 制定小组计划

  学生得出结论: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学生讨论 制定小组计划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科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3、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科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使学生能够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因。教学重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利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因。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计划并进行定量分析。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进行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来研究斜面。

  学情分析:在前两年学习科学己有基础上,学生己有一定操作能力。但是学生对学习科学兴趣很浓,接受能力快。本课教学内容趣味性、操作性强。斜面应该是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了,虽然严格的标准斜面并不多,但是很多变形的斜面却一直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应该认真分析这些变形的斜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逐渐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乐意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实验。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搭斜面的材料(长度不同的木板)、测力计、一块木头上钉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螺丝刀、铁锤。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1.出示饮水桶

  谈话: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把这桶水搬到讲台桌上来,谁愿意帮助老师?

  2.找一位同学来搬饮水桶。

  3.找两位同学来搬饮水桶。

  4.提问:那么,我们一个人有没有办法把饮水桶搬上去呢?

  5.让刚才那位同学利用木板再来试一次。

  6.提问:这位同学两次搬饮水桶有什么不同?

  7.小结:像这种斜搭的木板就是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斜面。(板书课题)

  学生纷纷举手。

  一位同学没有把饮水桶搬到桌上。(很吃力)

  两位同学把饮水桶搬到桌上。(还是很吃力)

  学生思考:利用木板。(若学生想不出教师可提示)

  学生利用斜搭的`木板获得了成功。

  学生回答:一次利用木板,一次直接搬。。

  通过教师与学生亲切自然的交流,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斜面的作用,引出课题。

  斜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简单机械,设置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发现周围的生活现象存在着科学道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一、探究斜面的作用

  1.提问:斜面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2.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猜想。

  3.提问: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4.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研究方法。

  5.谈话:各组同学开始行动吧!

  6.组织学生汇报研究的数据和结果。

  7.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

  8.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斜面确实可以省力。(板书: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记录单:

  实验内容测力计读数

  直接提重物

  利用斜面拉重物

  二、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的对比实验

  1.提问:请大家再来观察我们刚才得出的数据,你还有什么发现?(教师可适当用不同颜色的笔划出直接提起测力计读数相同,利用斜面读数不同的数据)

  2.提问:造成这种现象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

  3.提问:我们再如何进行研究呢?

  4.组织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

  5.谈话:下面就开始我们的研究吧!

  6.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根据情况,适当进行指导。

  7.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研究数据和结果。

  8.总结:在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上拉动物体,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板书: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

  实验记录单

  倾斜角度测力计读数

  三、巩固应用斜面的作用

  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斜面这种简单机械。斜面有什么作用?斜面省力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系呢?

  2.出示斜面的应用图片(变形斜面)。

  谈话:请大家观察斜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谈话: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

  提出猜想。

  汇报交流。

  各小组利用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集体交流研究方法。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各组研究的情况。

  分析各组数据,得出结论。提出研究的问题。

  交流各组提出的猜想。

  学生仔细观察数据。

  根据提示思考。

  发现:这几个组利用测力计时读数完全相同,但利用斜面后虽然都省力,可省力的大小却不相同。

  学生思考,回忆刚才的实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可能和倾斜角度有关系)

  回忆三角板的角度。(主要是30度、45度、60度)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汇报。利用已有数据,发现新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观察、思考、汇报。

  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概括能力。

  适当的引导,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利用材料设计不同坡度实验。培养学生好奇好问的习惯。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对比试验是科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实验。

  这是对知识的巩固与拓展,进一步使学生认识体会到科学即生活的道理。

  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对学生大胆创新、仔细认真的学习进行表扬,并积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提出问题

  1斜面有什么作用?

  2猜想

  3制定实验方案

  4实验

  ①分组实验做记录

  ②分析数据

  ③交流整理

  5得出结论

  实验验证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1引导学生用长短不一的木板垫起同一高度进行实验,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比较木板的长短与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关系,得出规律。

  3总结两次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师:有一座很高的塔,要修建一个能登上塔顶的梯子,要求梯子既容易攀登又占地面积小,应该怎样修?

  学生思考设计。学生思考后回答。

  自由发言把课堂探究进一步扩展为课下探究。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培养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意识。怎样才能较容易的骑自行车上陡坡?

  板书设计:

  18、斜面

  斜面可以省力

  倾斜角度越小,斜面越省力

  教学反思:

  斜面是日常生活中接触较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但究竟什么是斜面,为什么要用这些斜面,斜面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在本课教学中,我以盘山公路为切入点,按照“做中体验—探究发现—交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教学,介绍了有关斜面的知识。

  科学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科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

  2.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科学知识

  1.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2.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2.培养学生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与交流的品质。

  3.对科学问题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索的精神。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不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层次2: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不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层次3: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探究能力:

  层次 1:不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不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层次 2: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不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层次3 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的

  集中话题

  教师:先出示降落伞下降的图片或录像。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降落伞可以把我们安全的从天上带回到地面吗?

  学生回答:是因为空气托住了降落伞。

  教师让学生讨论:降落伞在下降的过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学生开始讨论:讨论过后组织学生在图上用箭头标出降落伞受到的地球引力及空气阻力。

  探索和调查

  教师:你们想自己制作一个降落伞吗?

  学生说:想。

  教师:先让学生分组根据具有的材料设计制作降落伞的方案。

科学下册教案11

  一单元 生物的演变

  (4)教师提问:你们怎么知道形成共识的内容是正确的?怎样解决存在的争议?

  (3)观察活动需要熬夜进行,怎样才能坚持完成观察活动?

  (4)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简单板书。

  第二课时

  一、 指导思想:

  鄂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三单元)

  4.学生自由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大家进行评价,最终将这些观点统一起来。

  5.学生分组实验体会太阳热量对水循环的重要作用。

  四单元 无限宇宙

  (5)教师谈话:你们形成的共识都是正确的吗?存在的争议到底谁的看法对?

  18 运载火箭教学目标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主题,自由组合形成合作小组,并针对问题提出研究方案,即明确做什么和如何着手做。

  2.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动手办一份小报,懂得搜集资料是科学学习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3.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活动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评议。

  4.扩展学习与本单元科学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

  5.愿意提供自己的研究资料和发现,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

  6.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准备

  1.搜集与自由研究主题相关资料和图片。

  2.白纸一张,铅笔、彩色笔、剪刀。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或阅读一段有关宇宙单元的。

  2.分析:

  (1)这些资料描述了哪些内容?

  (2)哪些是我们已经学习了解过的内容?哪些是新知识?

  (3)通过《无限宇宙》单元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些什么?

  (4)还想了解哪些内容?(教师可一一列举出来)

  3.整理和分类:

  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可依次整理成书上的8个主题:我们的地球;我的太阳;银河迢迢;

  “神舟”飞船;月球,你好;天上星星知多少;“长二捆”,真棒!我驾飞船去巡航。如果有其他主题可另分成一类。

  二、自由组合,选择研究主题。

  1.问题:要想知道更多有关宇宙方面的问题,我们有哪些方法?

  2.集体交流。

  3.每个同学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形成合作小组。

  4.提出要求:

  每个合作小组按照确定的主题,进一步查阅资料,办一张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

  三、制定计划,合作研究。

  1.讨论:怎样才能结合自己的研究主题办好一份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分小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补充。

  2.教师小结办报步骤:

  (1)根据主题每个同学分头搜集相应的图文资料;

  (2)对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进行分析、归类、整理,筛选出办报素材;

  (3)版面设计,根据筛选出来的办报素材进行排版,做到内容丰富,摆放美观;

  (4) 粘贴图文资料,并进行加工和美化,完成小报。

  3.分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4.汇报交流。

  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相关主题的图文资料。

  第二课时

  1.交流个人搜集的图文资料,并进行整理和筛选。

  2.学生自己办报,教师巡视。

  二、展示与评议。

  1.讨论:

  各小组已经按要求办好了科普小报了,那我们怎样向其他同学展示和介绍我们的作品呢?可以用哪些方式?

  2.分小组讨论,设计展示方案。

  3.分小组展示科普小报。

  4.集体交流与评议。

  三、总结与交流。

  1.集体交流:

  (1)通过办小报这项研究活动,你知道了哪些天文知识?有哪些感受?

  (2)欣赏了各个小组的科普小报后,你又了解到哪些天文知识?

  (3)通过集体评议各组的科技小报,你对自己的作品有什么想法?

  2.提问:

  在这次活动中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教师小结:通过这次“自由研究”活动,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希望大家回家后继续学习宇宙知识,了解更多的宇宙奥秘。

科学下册教案12

  (一)过程与方法:

  ●能够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不同的能量。

  ●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的能量。 科学知识: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意识到能源的重要性。

  ●能保护不可再生性能源,开发新能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P47的图片。

  师问:请指出图片中的物品名称。

  学生回答图片中和物品名称。

  问: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请学生回答。要求说得明白具体,并一一对应,不能随便说。

  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们把能产生能量的物品称为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源一课。

  二、新课

  1.了解能源的来源

  师问: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来的?

  学生可以尽情地说,师要有规律地板书在黑板上。

  师问:同学们说了这么的物品,你们找找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并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小结:我们生活或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但它们有着很大的'区别,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

  师问:对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学生表达自己对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请学生阅读P48的资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阅读资料。

  请学生说说对阅读资料后的想法。

  师小结:人们在生活生产中都离不开能量,而其中矿物燃料所占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都是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这些能源只要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临到枯竭的危险。所以,我们在使用能源时要注意保护这些能源,并且多开发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制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书中的一种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自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动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科学下册教案13

  【教学时间】第十三周下 【累计课时】2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教学难点】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膨胀的宇宙

  1、情境导入:同学们,20xx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

  (板书课题)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

  (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们认识:太阳虽然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但是太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5、(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

  6、阅读课本第61页资料,说说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

  (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xx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7、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8、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9、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10、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说明: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还在膨胀之中!教师简单介绍红移现象。)

  二、充满活力的宇宙

  1、师:组成宇宙的恒星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并展示恒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图片和资料。

  (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燃料消耗殆尽,膨胀变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变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变成红巨星——燃料耗尽而缩小变成白矮星——能量耗尽变成黑矮星)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有没有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

  4、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5、小结:如同人体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一样,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同时,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自身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的恒星在向外抛射物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宇宙充满了活力。

科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2、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CB稠油泵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3、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

  会用多种方法来观测风向,会根据观察自然现象估测风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能够制作风向标,并知道怎样使用。了解风向标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手绢、纸巾、纸ZB燃烧器泵屑等轻飘物体。

  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CLB型沥青泵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

  分小组进行观测。

  2、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

  3、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

  5、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

  6、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

  7、准备好制做材料。

  8、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

  9、连续观测一周的CG高温齿轮油泵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

  三、课后作业

科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题目,改进生活。

  科学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和“噪声”。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教学预备:搜集有关声音作用、噪声危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进: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熟悉四周的世界。

  二、活动一: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

  1、观察图中的图片,声音告诉我们什么?

  2、讨论声音还有什么用处?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交流。

  3、什么样的声音令我们烦躁?

  三、活动二:减少噪声

  1、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2、讨论: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

  3、讲解: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至公害,人们在减少噪声危害方面想了很多办法:路上图标(禁止叫嗽叭);耳机内放上厚厚的垫子;马路两旁种很多树木。

  讲解: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这是由于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科学实验证实: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

  4、提问: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

  五、拓展

  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设计前引导学生:设计前要考虑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地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无噪声书房”对四周环境有什么要求?

  五、总结全课

《科学下册教案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科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1-24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优)05-21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5-15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1-15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2-13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选20篇)02-08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5-07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2-23

四年级科学下册《肌肉》教案03-31

(推荐)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5-15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科学下册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2、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乐于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问题的看法。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周围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按组准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纸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活动一:寻找声音。

  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2、倾听声音: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学生实验

  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

  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提问: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

  板书设计:

  3 倾听声音

  寻找声音

  声音的产生:现象: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

  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的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

  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教学准备

  圆口容器、气球、塑料袋、棉布、牛皮纸、橡皮筋或胶带、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认识书中的各种乐器,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乐器吗?你会弹奏吗?

  告诉学生不同的乐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并且声音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二、活动一:做小鼓。

  1、用有圆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选择不同的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纸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胶带将它绷紧在鼓身上敲击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

  以教师演示为主以技能训练为重点

  2、提问: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

  三、活动三: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1、让学生先欣赏一些同学做的小乐器。

  学生认乐器

  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材料不同乐器演奏的效果也不同

  2、布置制定小组计划

  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

  布置讨论任务:对同学们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四、教师总结全课,制定小组计划。

  学生得出结论: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学生讨论 制定小组计划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科学下册教案3

  一、借助助学提纲回顾旧知,进行复习:

  1、在开学的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骨骼和关节的知识,好,下面共同回忆一下这两节课的知识。1、人体共有__块骨头。2、骨骼具有__、__、__的作用。3、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连接的地方叫做___。4、骨头中间的软物质叫_,它能制造___。以上四道题,同学们都做对了吗?我们来看第五题:5、如果想让我们的全身都运动起来的话,靠什么来完成呢?(学生回答)缺少其中的一项,可不可以,今天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肌肉是如何帮助我们运动的。(板书课题)

  评析回顾旧知这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须让学生养成复习的好习惯。

  二、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我们本课的学习目标,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其中的关键词。PPT(看完没有,都清楚了吗?)

  1、在助学提纲中,老师给同学们留了两道预习题,现在我们就这两道题进行小组交流,在交流之后,由小组派出代表来进行汇报。 2、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汇报。

  1、你吃的肉的纤维是什么样子的?(不同动物的肉,或同一动物不同部位的肉。)

  2、体验一:自己身上都有哪些地方有肌肉,哪的地方肌肉多,哪些地方的肌肉少,总结并板书:分布广泛,但不均衡。

  体验二:学生边做动作边汇报,加上教师指导的体验活动,(弯腰屈臂敲桌面…)当我们感觉肌肉硬硬的,我们就说,肌肉收缩了。强调“收缩”这一概念并板书。

  评析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来初步感知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使教材上文字的介绍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真切的体验。

  三、教师精讲:

  1、我们刚才说了这么多有关肌肉的话题,但我们也知道肌肉在皮肤的下面,虽然我们能摸得到,但是却不能直接看到,有些人的肌肉是非常发达的,比如说专业的健美运动或喜爱运动的人,但大多数人的肌肉并不是这么发达而明显的。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人体的肌肉图,我们来看一下:出示PPT,提问:看图,仔细地看这个图,有什么发现:

  从大小上看,从颜色上来看,从形状上来看,从纹理的走向来看,肌肉的两端是肌腱,是白色而强韧的,附着在骨的上面。当然人身体各部位由于功能不同,肌肉的形状和大小也是不尽相同的,我们来看下,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一丝一丝的肌肉,还有其他形状的。PPT

  说明科学教材上没有涉及到肌肉的作用、肌肉的类型这几方面知识的介绍,这是教者增添的部分内容。作为知识的介绍,本人认为这些内容对学生正确建构有关肌肉的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

  1、肌肉究竟是如何带动骨骼工作的呢?我们接下来以屈臂和伸臂的动作来体会一下:

  首先,我们屈起我们的手臂,感觉一下大臂上方的肌肉,再感觉一下大臂下方的肌肉。

  下面我们再伸平我们的手臂,再来感觉一下大臂上方的肌肉,再感觉一下大臂下方的肌肉。

  2、活动这个模型,(出示挂图)讲解附着骨头上肌肉它们一般附着于邻近的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上,跨过某一个或多个关节,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放松,收缩后的肌肉摸上去又紧又硬,还会变短,带动相领的两块骨头靠近。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来亲自动手制作一个手臂活动模型。

  3、做活动模型,教师演示,学生做,提问:为什么将卡纸的一头剪成弧形?为什么要用大头钉将他固定住。学生做好后演示,当上面的肌肉收缩时,就…

  当下面的肌肉舒张的时候就…..(板书)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产生动作

  评析使骨骼产生运动的是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本课的研究重点——骨骼肌。通过观察挂图、触摸等多种方式感知的骨骼肌的存在与分布。

  四、拓展延伸

  当然人们身体像这样的肌肉还有很多,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初步了解一下我们全身肌肉的分布及作用。

  马上提问,PPT人全身肌肉有多少块?占身体的多少?板书。650块,40%

  思考一下:1肌肉除了协同骨骼一起完成运动以外还有什么作用?

  2、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评析对学生们从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教师要提供机会把在课堂上、在户外、或者在实验室里的探究活动大都集中在现实中的一些现象上,让学生们去思考,去研究,去调查。

  五、小结本课内容:

  今天我们在骨骼和关节的'基础上,又学习了关于肌肉的内容,下面我们来对本课的内容进行一下小结,PPT

  接下来我们有两道题要共同解决一下,提问:

  1、哪块肌肉画对了。

  2、填空。

  看来同学们对本课的内容都掌握的非常好了。评价小组活动。优胜的小组说说自己收集了哪些有关本课的资料,全班交流一下。

  反思与分析

  在准备这课前,我要准备出这节课的“助学提纲”,这不同于单纯的给学生在课前留的查资料,复习等作业,毕竟我们是小科,要是占用孩子太多时间,未免有些喧宾夺主,这时候我要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学生的话,我在家里要做语文、数学、英语作业,再加上弹琴等等,剩下的可支配的时间就不会太多了,如果要是再花上稍长点的时间准备第二天的科学课,这也不太现实,所以我只留了几个小小的填空,作为与本课相关联的复习,再有在“我会预习”里,我所留的一想、二看、三摸、四数、五感觉的作业都是比较简单而又有趣的活动,这让学生看起来也不会那么的反感。在后面所说的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百度一下,其实在这里也没有对孩子们作太高要求,如果他们有精力来完成自然很好,如果没有时间,那么我提供的一些资料也足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作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知识积累材料。在材料准备这一栏,我把任务分工弄的很明确,要准备的材料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后面再画个方框。谁准备什么就在后面打勾,或者是准备好了就在后面打个勾,这样让学生准备材料不至于丢三落四。

科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

  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模型: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蛋壳8个半圆,纸筒24个,两块板(师提前必须预做实验P18)

  生准备(1)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高度一样,底部周长一样,纸张一样,图画纸好)(2)带几张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本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5、学生讲述方法。

  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8、小结: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经风,猜猜多少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2、演示,P18圆筒实验,人站在上面。

  (两个演示实验都是先预测老师再演示)

  3、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科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这些身体结构能够满足它们的生存需要。

  2.知道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

  3.知道蜗牛运动缓慢,能利用腹足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爬行,并会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2.能尝试用触角、腹足等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能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基本外形。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蜗牛的发现,乐于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

  3.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蜗牛是有生命的,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

  1.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这些身体结构能够满足它们的生存需要。

  2.知道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

  【教学准备】

  学生:蜗牛、放大镜、棉签、菜叶、塑料片、棉线、竹筷、活动手册。

  教师:课件、蛤蜊、河蚌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听儿歌《蜗牛与黄鹂鸟》。提问:黄鹂鸟在笑什么?蜗牛为什么那么早就开始爬了?

  蜗牛会爬行,但是运动比较缓慢。想不想来仔细观察下蜗牛是怎样爬行的?

  2.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蜗牛这种动物。(板书课题)

  二、观察蜗牛的运动

  1.观察要求提醒:我们要把小蜗牛请到课堂中来,同学们觉得观察小蜗牛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2.出示材料:菜叶、塑料片、竹筷、棉线。分别观察小蜗牛在这四样材料上是怎样爬行的。小组内先每人选择一样材料进行观察,然后组内相互交换观察。 3.领取材料,学生进行蜗牛爬行观察活动。 4.观察结束,学生研讨汇报。

  1)小蜗牛在这四样材料上都能爬行吗?

  2)小蜗牛的爬行本领可真大!那小蜗牛是靠身体的'哪部分来爬行的?(指认蜗牛的腹足)腹足是怎样在不同的物体上运动的?

  3)爬行过程中,你还有哪些观察发现?

  三、观察蜗牛的身体和应激反应

  1.除了腹足能够帮助小蜗牛爬行以外,小蜗牛的身体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2.强调观察要求:安静、仔细观察,轻声交流;观察要有顺序,先用眼睛观察蜗牛的整体和比较明显的部分,再用放大镜观察局部细节。

  3.小组进行观察活动,把观察到的蜗牛的样子认真仔细地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中,画得真实、完整,越像越好。

  4.按照要求观察并画完蜗牛的小组,老师奖励一根棉签棒,可以用它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看看蜗牛有什么反应?

  5.分发材料,学生观察。

  6.观察结束,交流汇报。

  1)观察到蜗牛的身体是怎么样的?学生汇报,教师画图记录:壳、触角(两长两短)、眼睛、口、腹足等。

  谁愿意把你画的小蜗牛展示给同学们看?(投影出示)请学生评价。

  2)用棉签轻轻触碰小蜗牛,小蜗牛有什么反应?

  3)还观察到蜗牛的哪些行为或特点?

  四、小结与延伸

  1.今天同学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说一说有哪些收获?

  2.小蜗牛和同学们相处得很愉快,还要介绍几位它的好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呢!看,这些小动物你们认识吗?出示:蛞蝓、蛤、田螺、蛏。它们与蜗牛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如果遇到这些小动物,能用今天的方法观察吗?期待你们有更多的发现。

科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和湖泊等水体。

  2.能说出2—3个我国的河流和湖泊的实例。

  3.能举例说出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淡水。

  重点难点

  能树立保护淡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准备

  有关河流、湖泊、淡水资源的课件或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个性化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我国有众多河流和湖泊,比如长江及其沿岸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出示图片),这些河流和湖泊为沿岸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

  2.提问:你知道我国有哪些河流和湖泊吗?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调查我国的河流和湖泊。

  (1)引导:白洋淀是河北省最大的湖泊,为沿岸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出示白洋淀和黄河的图片)。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河流和湖泊吗?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2)获取信息。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3)整理信息。

  ①分类:将搜集到的信息按照河流和湖泊进行归类,并写出具体的名称和作用。

  ②制作:将整理的信息制成资料卡片,并粘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上,教师巡回指导。

  (4)得出结论。

  ①汇报:指定小组展示资料卡,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与评价。

  ②小结:通过调查,我国的河流主要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等;湖泊有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河流和湖泊为我们的生活提供饮用水、洗衣用水、浇花用水等。

  2.做个节水小卫士。

  (1)引导:陆地上的主要水体类型有:河流、湖泊、冰川等。可供我们饮用的.淡水资源是由江河及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组成的,淡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是一个人均淡水资源短缺、旱灾发生频繁的国家,已经被联合国列为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出示资料)尽管如此,生活中还有很多浪费水资源

  的现象。

  (2)调查:①生活中存在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②应该采取哪些节约用水的措施?(建议该内容在课前完成)

  (3)制作:分组交流获取的信息,制作“节水卫士宣言书”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

  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组织学生展示本组的作品,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提出合理的意见或建议。

  (5)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选出科学、新颖、实用的作品。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引导: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水。请同学们课后调查一下自己家的一周生活用水量吧!

  2.调查:

  (1)找出生活中用水的项目有哪些。

  (2)预测每个项目的用水量。

  (3)每次用水都要使用量水器具。

  (4)记录数据,汇总用水总量。

  学生课后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

  3.讨论:

  (1)对比调查记录,实际用水量与预测用水量有多大的差距?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节约用水?

  4.交流: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展示交流。比一比,谁节约用水的方法多,效果显著。

  资源文件列表:

科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的评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教学预备:圆口容器、气球、塑料袋、棉布、牛皮纸、橡皮筋或胶带、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熟悉书中的各种乐器,并提问:你们熟悉这些乐器吗?你会弹奏吗?

  告诉学生不同的乐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并且声音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二、活动一:做小鼓

  1、用有圆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选择不同的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纸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胶带将它绷紧在鼓身上敲击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

  以教师演示为主以技能练习为重点

  2、提问: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

  三、活动三: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1、让学生先欣赏一些同学做的小乐器。

  学生认乐器

  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材料不同乐器演奏的效果也不同

  2、布置制定小组计划

  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

  布置讨论任务:对同学们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四、教师总结全课 制定小组计划

  学生得出结论: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学生讨论 制定小组计划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科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3、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科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使学生能够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因。教学重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利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因。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计划并进行定量分析。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进行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来研究斜面。

  学情分析:在前两年学习科学己有基础上,学生己有一定操作能力。但是学生对学习科学兴趣很浓,接受能力快。本课教学内容趣味性、操作性强。斜面应该是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了,虽然严格的标准斜面并不多,但是很多变形的斜面却一直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应该认真分析这些变形的斜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逐渐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乐意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实验。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搭斜面的材料(长度不同的木板)、测力计、一块木头上钉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螺丝刀、铁锤。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1.出示饮水桶

  谈话: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把这桶水搬到讲台桌上来,谁愿意帮助老师?

  2.找一位同学来搬饮水桶。

  3.找两位同学来搬饮水桶。

  4.提问:那么,我们一个人有没有办法把饮水桶搬上去呢?

  5.让刚才那位同学利用木板再来试一次。

  6.提问:这位同学两次搬饮水桶有什么不同?

  7.小结:像这种斜搭的木板就是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斜面。(板书课题)

  学生纷纷举手。

  一位同学没有把饮水桶搬到桌上。(很吃力)

  两位同学把饮水桶搬到桌上。(还是很吃力)

  学生思考:利用木板。(若学生想不出教师可提示)

  学生利用斜搭的`木板获得了成功。

  学生回答:一次利用木板,一次直接搬。。

  通过教师与学生亲切自然的交流,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斜面的作用,引出课题。

  斜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简单机械,设置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发现周围的生活现象存在着科学道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一、探究斜面的作用

  1.提问:斜面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2.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猜想。

  3.提问: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4.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研究方法。

  5.谈话:各组同学开始行动吧!

  6.组织学生汇报研究的数据和结果。

  7.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

  8.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斜面确实可以省力。(板书: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记录单:

  实验内容测力计读数

  直接提重物

  利用斜面拉重物

  二、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的对比实验

  1.提问:请大家再来观察我们刚才得出的数据,你还有什么发现?(教师可适当用不同颜色的笔划出直接提起测力计读数相同,利用斜面读数不同的数据)

  2.提问:造成这种现象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

  3.提问:我们再如何进行研究呢?

  4.组织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

  5.谈话:下面就开始我们的研究吧!

  6.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根据情况,适当进行指导。

  7.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研究数据和结果。

  8.总结:在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上拉动物体,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板书: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

  实验记录单

  倾斜角度测力计读数

  三、巩固应用斜面的作用

  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斜面这种简单机械。斜面有什么作用?斜面省力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系呢?

  2.出示斜面的应用图片(变形斜面)。

  谈话:请大家观察斜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谈话: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

  提出猜想。

  汇报交流。

  各小组利用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集体交流研究方法。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各组研究的情况。

  分析各组数据,得出结论。提出研究的问题。

  交流各组提出的猜想。

  学生仔细观察数据。

  根据提示思考。

  发现:这几个组利用测力计时读数完全相同,但利用斜面后虽然都省力,可省力的大小却不相同。

  学生思考,回忆刚才的实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可能和倾斜角度有关系)

  回忆三角板的角度。(主要是30度、45度、60度)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汇报。利用已有数据,发现新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观察、思考、汇报。

  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概括能力。

  适当的引导,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利用材料设计不同坡度实验。培养学生好奇好问的习惯。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对比试验是科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实验。

  这是对知识的巩固与拓展,进一步使学生认识体会到科学即生活的道理。

  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对学生大胆创新、仔细认真的学习进行表扬,并积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提出问题

  1斜面有什么作用?

  2猜想

  3制定实验方案

  4实验

  ①分组实验做记录

  ②分析数据

  ③交流整理

  5得出结论

  实验验证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1引导学生用长短不一的木板垫起同一高度进行实验,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比较木板的长短与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关系,得出规律。

  3总结两次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师:有一座很高的塔,要修建一个能登上塔顶的梯子,要求梯子既容易攀登又占地面积小,应该怎样修?

  学生思考设计。学生思考后回答。

  自由发言把课堂探究进一步扩展为课下探究。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培养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意识。怎样才能较容易的骑自行车上陡坡?

  板书设计:

  18、斜面

  斜面可以省力

  倾斜角度越小,斜面越省力

  教学反思:

  斜面是日常生活中接触较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但究竟什么是斜面,为什么要用这些斜面,斜面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在本课教学中,我以盘山公路为切入点,按照“做中体验—探究发现—交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教学,介绍了有关斜面的知识。

  科学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科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

  2.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科学知识

  1.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2.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2.培养学生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与交流的品质。

  3.对科学问题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索的精神。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不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层次2: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不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层次3: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探究能力:

  层次 1:不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不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层次 2: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不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层次3 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的

  集中话题

  教师:先出示降落伞下降的图片或录像。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降落伞可以把我们安全的从天上带回到地面吗?

  学生回答:是因为空气托住了降落伞。

  教师让学生讨论:降落伞在下降的过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学生开始讨论:讨论过后组织学生在图上用箭头标出降落伞受到的地球引力及空气阻力。

  探索和调查

  教师:你们想自己制作一个降落伞吗?

  学生说:想。

  教师:先让学生分组根据具有的材料设计制作降落伞的方案。

科学下册教案11

  一单元 生物的演变

  (4)教师提问:你们怎么知道形成共识的内容是正确的?怎样解决存在的争议?

  (3)观察活动需要熬夜进行,怎样才能坚持完成观察活动?

  (4)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简单板书。

  第二课时

  一、 指导思想:

  鄂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三单元)

  4.学生自由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大家进行评价,最终将这些观点统一起来。

  5.学生分组实验体会太阳热量对水循环的重要作用。

  四单元 无限宇宙

  (5)教师谈话:你们形成的共识都是正确的吗?存在的争议到底谁的看法对?

  18 运载火箭教学目标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主题,自由组合形成合作小组,并针对问题提出研究方案,即明确做什么和如何着手做。

  2.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动手办一份小报,懂得搜集资料是科学学习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3.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活动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评议。

  4.扩展学习与本单元科学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

  5.愿意提供自己的研究资料和发现,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

  6.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准备

  1.搜集与自由研究主题相关资料和图片。

  2.白纸一张,铅笔、彩色笔、剪刀。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或阅读一段有关宇宙单元的。

  2.分析:

  (1)这些资料描述了哪些内容?

  (2)哪些是我们已经学习了解过的内容?哪些是新知识?

  (3)通过《无限宇宙》单元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些什么?

  (4)还想了解哪些内容?(教师可一一列举出来)

  3.整理和分类:

  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可依次整理成书上的8个主题:我们的地球;我的太阳;银河迢迢;

  “神舟”飞船;月球,你好;天上星星知多少;“长二捆”,真棒!我驾飞船去巡航。如果有其他主题可另分成一类。

  二、自由组合,选择研究主题。

  1.问题:要想知道更多有关宇宙方面的问题,我们有哪些方法?

  2.集体交流。

  3.每个同学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形成合作小组。

  4.提出要求:

  每个合作小组按照确定的主题,进一步查阅资料,办一张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

  三、制定计划,合作研究。

  1.讨论:怎样才能结合自己的研究主题办好一份图文并茂的科普小报?分小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补充。

  2.教师小结办报步骤:

  (1)根据主题每个同学分头搜集相应的图文资料;

  (2)对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进行分析、归类、整理,筛选出办报素材;

  (3)版面设计,根据筛选出来的办报素材进行排版,做到内容丰富,摆放美观;

  (4) 粘贴图文资料,并进行加工和美化,完成小报。

  3.分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4.汇报交流。

  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相关主题的图文资料。

  第二课时

  1.交流个人搜集的图文资料,并进行整理和筛选。

  2.学生自己办报,教师巡视。

  二、展示与评议。

  1.讨论:

  各小组已经按要求办好了科普小报了,那我们怎样向其他同学展示和介绍我们的作品呢?可以用哪些方式?

  2.分小组讨论,设计展示方案。

  3.分小组展示科普小报。

  4.集体交流与评议。

  三、总结与交流。

  1.集体交流:

  (1)通过办小报这项研究活动,你知道了哪些天文知识?有哪些感受?

  (2)欣赏了各个小组的科普小报后,你又了解到哪些天文知识?

  (3)通过集体评议各组的科技小报,你对自己的作品有什么想法?

  2.提问:

  在这次活动中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教师小结:通过这次“自由研究”活动,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希望大家回家后继续学习宇宙知识,了解更多的宇宙奥秘。

科学下册教案12

  (一)过程与方法:

  ●能够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不同的能量。

  ●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的能量。 科学知识: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意识到能源的重要性。

  ●能保护不可再生性能源,开发新能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P47的图片。

  师问:请指出图片中的物品名称。

  学生回答图片中和物品名称。

  问: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请学生回答。要求说得明白具体,并一一对应,不能随便说。

  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们把能产生能量的物品称为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源一课。

  二、新课

  1.了解能源的来源

  师问: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来的?

  学生可以尽情地说,师要有规律地板书在黑板上。

  师问:同学们说了这么的物品,你们找找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并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小结:我们生活或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但它们有着很大的'区别,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

  师问:对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学生表达自己对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请学生阅读P48的资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阅读资料。

  请学生说说对阅读资料后的想法。

  师小结:人们在生活生产中都离不开能量,而其中矿物燃料所占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都是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这些能源只要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临到枯竭的危险。所以,我们在使用能源时要注意保护这些能源,并且多开发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制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书中的一种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自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动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科学下册教案13

  【教学时间】第十三周下 【累计课时】2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教学难点】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膨胀的宇宙

  1、情境导入:同学们,20xx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

  (板书课题)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

  (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们认识:太阳虽然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但是太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5、(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

  6、阅读课本第61页资料,说说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

  (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xx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7、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8、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9、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10、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说明: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还在膨胀之中!教师简单介绍红移现象。)

  二、充满活力的宇宙

  1、师:组成宇宙的恒星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并展示恒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图片和资料。

  (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燃料消耗殆尽,膨胀变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变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变成红巨星——燃料耗尽而缩小变成白矮星——能量耗尽变成黑矮星)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有没有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

  4、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5、小结:如同人体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一样,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同时,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自身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的恒星在向外抛射物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宇宙充满了活力。

科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2、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CB稠油泵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3、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

  会用多种方法来观测风向,会根据观察自然现象估测风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能够制作风向标,并知道怎样使用。了解风向标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手绢、纸巾、纸ZB燃烧器泵屑等轻飘物体。

  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CLB型沥青泵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

  分小组进行观测。

  2、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

  3、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

  5、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

  6、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

  7、准备好制做材料。

  8、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

  9、连续观测一周的CG高温齿轮油泵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

  三、课后作业

科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题目,改进生活。

  科学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和“噪声”。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教学预备:搜集有关声音作用、噪声危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进: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熟悉四周的世界。

  二、活动一: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

  1、观察图中的图片,声音告诉我们什么?

  2、讨论声音还有什么用处?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交流。

  3、什么样的声音令我们烦躁?

  三、活动二:减少噪声

  1、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2、讨论: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

  3、讲解: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至公害,人们在减少噪声危害方面想了很多办法:路上图标(禁止叫嗽叭);耳机内放上厚厚的垫子;马路两旁种很多树木。

  讲解: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这是由于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科学实验证实: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

  4、提问: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

  五、拓展

  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设计前引导学生:设计前要考虑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地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无噪声书房”对四周环境有什么要求?

  五、总结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