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和倍数的教案

时间:2023-03-10 12:27:24 教案 我要投稿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因数和倍数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知道因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学会用因数、倍数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工具

  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迁移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互依存的关系,如:佳爸是佳佳的爸爸,佳佳是佳爸的儿子。其实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数与数回见也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请看大平米,认识这些吗?(课件出示:0,1,2,3,4,5……)

  这些自然数。(课件去“0”)

  去0后这又是什么数?(非零自然数中。)这节课我们就在非零自然数中来研究数与数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板书:因数和倍数

  二、情境创设,探究新知

  1、理解整除的意义。

  (1)出示例1,在前面学习中,我们见过下面的算式。

  12÷2=6 8÷3=2……2 30÷6=5 19÷7=2……5 9÷5=1.8

  26÷8=3.25 20÷10=2 21÷21=1 63÷9=7

  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

  (2)分类所得:

  第

  一

  类

  12÷2=6 20÷10=2

  30÷6=5 21÷21=1

  63÷9=7

  第

  二

  类

  8÷3=2……2 9÷5=1.8

  19÷7=2……5 26÷8=3.25

  (3)观察发现,合作交流。

  观察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2、理解因数、倍数的意义。

  12÷2=6中,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6=2,所以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由此可知:(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3、总结归纳

  (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2)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4、注意:

  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5、做一做。

  下面的4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和24 36÷13 75÷25 81÷9

  6、教学例2

  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8的因数有1、2、3、6、9、18。

  也可以这样用图表示。

  18的因数

  1,2,3,

  6,9,18

  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

  7、教学例3

  2的倍数有哪些?

  2的倍数有2、4、6、8……

  2的倍数

  2,4,6,

  8,10,12,

  14,……

  3的倍数有哪些?5呢?

  8、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课后小结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课后习题

  1、填空。

  (1)36是4的( )数。

  (2)5是25的( )。

  (3)2.5是0.5的( )倍。

  2、下面各组数中,有因数和倍数关系的有哪些?

  (1)18和3 (2)120和60 (3)45和15 (4)33和7

  3、24和35的因数都有哪些?

  板书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2.自主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3.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感知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并初步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略)

  二、新课引入:

  1.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放着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请你每次用这12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注意你不同的摆法?(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看谁的方法多?速度快?会用算式表示你的摆法吗?

  学生交流几种不同的摆法。随着学生交流屏幕上一一演示。2.进行交流:

  如: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你会用算式表示吗?

  师: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摆3种不同的的长方形,可以用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来表示,千万别小看这些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我们以第一道乘法算式为例。(屏幕出示)

  43=12,

  师:在这个算式中,你认为4、3、12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因为:43=12,

  所以: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

  读读看,能读懂吗?

  继续出示:因为:62=12 ,所以

  因为:121=12 ,所以

  谁也来出个乘法算式说一说。(略)

  三、探索研究:

  1.师:我们刚才初步认识了因数和倍数,下面要进一步来研究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屏幕显示: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 谁是谁的倍数?

  4、5、18、20、36

  师: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4、18都是36的因数,你也发现了吗?

  师:4、18、都是36的因数。

  师:36的因数只有这2个吗?

  师:看来要找出36的一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能不能把36的所有因数全部找出来(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独立完成,找出36的所有因数。如果能把怎么找到的方法写在纸上更好。

  学生填写时师巡视搜集作业。

  2.交流作业。(略)

  板书:36的因数:1、2、3、4、6、9、12、18、36。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有办法了吗?有没有方法不重复也不遗漏?试一个。

  15的因数有 再试一个:

  16的因数有

  观察36、15、16的所有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

  边交流边板书:

  个数 最小 最大

  因数 1 它本身

  倍数

  3.师:找一个数的因数掌握的不错,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吗?

  3的倍数:(找不完怎么办?) 有小巧门吗? (略)

  板书:3的倍数:3、6、9、12、15

  找出7的倍数:7、14、21、28、35

  交流方法。在找一个数倍数时发现:板书:

  个数 最小 最大

  因数 有限的 1 它本身

  倍数 无限的 它本身 (没有的)

  30以内5的倍数:(注意反馈)5、10、15、20、25、30

  4.判断:(下面的说法是不是正确?)

  ⑴ 12是4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⑵ 8是16的因数,8又是4的倍数。

  ⑶ 1没有因数。

  ⑷ 5是倍数。

  小结:倍数或因数都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说

  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板书完整: 不是0的自然数

  四、实践应用

  师: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运用。

  1.春游。

  乘坐小艇每人应付4元,你能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24个同学表演团体操,把队伍的排列情况填写完整。2.做操。

  表中的排数和每排人数与24都有怎样的关系?反馈:表中的应付元数都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4的倍数)

  排数是24的因数。每排的人数呢?(也都是24的因数。为什么?)

  3.存钱。

  有一位青年志愿者要省下30元生活费,买学习用品送给生活困难的同学。他每天存出一样的钱数,请问有几种存法?

  (30的因数:1、2、3、5、6、10、15、30)

  师:看来因数倍数大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五、课堂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研究、认识了倍数和因数,你学得怎样?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章《因数和倍数》第1节例1(教材第13页)及练习二的第2题,第四题的前部分。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因数和倍数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运用乘法算式及除法中的整除自主尝试、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找全一个数的因数。另外,通过引导学生用集合的形式表示一个数的因数,一方面给学生渗透集合思想,更重要的是为后面教学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做准备。

  教学目标:

  1、应用尝试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尝试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规律特点,并能熟练找全一个数的因数;

  2、逐步培养学生从个别到全体、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规律特点。

  教学难点:

  用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熟练找全一个数的因数。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想:

  运用尝试教学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例1,自主尝试、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方法,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方法、经验找全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老师很想考考你们学得怎么样,可以吗?

  生:(预设)可以!

  师:出示小黑板。

  1、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说一说下面各组数的相互关系。

  21和7 2×7=14 30÷6=5

  2、判断。

  (1)12是倍数,2是因数。 ( )

  (2)1是14的因数,14是1的倍数。 ( )

  (3)因为6×0.5=3,所以,6和0.5是3的因数,3是6和0.5的倍数。( )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表扬激励,同时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过程一:尝试训练。

  (一)出示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新问题,想请大家帮助解决,行吗?

  生:行!(预设)

  尝试题:14的因数有哪几个?

  (二)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并根据实际适时辅导学困生。

  (三)信息反馈。

  板书:

  1×14

  14 2×7

  14÷2

  14的因数有:1,2,7,14

  过程二:自学课本(P13例1)。

  (一)学生自学例1。

  教师提出自学要求(投影):

  1、18有哪些因数?

  2、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找出18的因数的?他们找完了吗?如果没有,请帮助他们完成。

  3、你还有别的找法吗?请试一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18所有的因数。

  (二)信息反馈

  1、反馈自学要求情况;

  板书:

  1×18

  18 2×9

  3×6

  18的因数有1,2,3,6,9,18。

  还可以这样表示: 18的因数

  2、知识对比,探索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根据求14和18的因数时获得的体验,再思考下面问题:

  投影出示问题:

  思考一:你用什么方法找出?

  (2)学生思考,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交流思考结果。

  (4)师生互动。总结方法、点出课题。

  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整除)

  过程三:尝试练习

  (一)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

  1、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36的因数有哪些?

  2、结合14、18、30、36的因数个数,请你谈谈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提示: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 ),的因数是( )。〗

  (二)信息反馈:师生互动总结特点。

  板书: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它的最小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2题和第4题前半部分。

  四、课堂延伸

  猜一猜:(卡片)只有一个因数的数是谁?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吗?你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特点吗?

  生:……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14

  14 2×7 方法: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整除)

  14÷2

  14的因数有:1,2,7,14

  1×18

  18 2×9

  3×6

  18的因数有:1,2,3,6,9,18 特点: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还可以表示为:

  它的最小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例1、例2和试一试、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第35页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判断两个自然数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按顺序找出10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因数,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点。

  2.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特点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能有条理地展开思考,培养观察、比较,以及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思考、探索等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究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因数和倍数。

  教学难点:

  求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认识意义

  1.操作交流。

  引导:你能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请同桌两人合作拼一拼,看看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想想有几种拼法,用算式把你的拼法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用算式表示,教师巡视。

  交流:你有哪些拼法?请你说一说,并交流你表示的算式。

  结合学生交流,呈现不同拼法,分别板书出积是12的'三道乘法算式(包括可以板书除法算式)。

  2.认识意义。

  (1)说明:我们先看43=12。根据43-12,我们就可以说:4和3都是12的因数;反过来,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2)启发:现在让你看另外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吗?同桌互相说说看。

  (3) 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在整数乘法算式里,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O的自然数。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5

  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本单元继续教学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要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为以后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准备。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第22~25页教学公倍数。主要是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第26~31页教学公因数。包括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练习五里还安排了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比较。

  第32~36页实践与综合应用。利用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实例,教学用数字编码表示信息。

  在“你知道吗”里,介绍了我国古代曾经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因数,也介绍了现代人们经常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在阅读这材料后,如果学生愿意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是允许的。但是,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和使用短除法。编排的一道思考题,是可以用公因数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

  1?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领会公倍数、公因数的含义。

  例1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都是形成新的数学概念,都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会概念的含义。

  例1先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发现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并从长方形纸片的长、宽和正方形边长的关系,对铺满和不能铺满的原因作出解释。再想像这张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哪些正方形,从倍数的角度规律,为形成新的数学概念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揭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把感性认识提升成理性认识。

  教材选择长方形纸片铺正方形的活动教学公倍数,是因为这一活动能吸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用同一张长方形纸片铺两个不同的正方形,面对出现的两种结果,会提出“为什么有时正好铺满、有时不能”,“什么时候正好铺满、什么时候不能”这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他们沿着正方形的边铺长方形纸片,就会想到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可能和边长有关,于是产生进一步研究正方形边长和长方形长、宽之间关系的愿望。

  分析正方形的边长和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关系,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成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联系 铺的过程与结果,从两个正方形的边长除以长方形的长、宽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层面上,体会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第二个层次根据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的经验,联想还能正好铺满边长是几厘米的正方形。先找到这些正方形,把它们的边长从小到大排列,知道这样的正方形有无数多个。再用“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概括地描述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征。显然,前一层次形象思维的成分较大,思考难度较小,对后一层次的抽象认识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活动领悟公倍数的含义,不仅体现在例题的教学中,还落实到练习里。第23页“练一练”在2的倍数上画“?”,在5的倍数上画“○”。从数表里的10、20、30三个数既画了“?”又画了“○”,体会它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是2和5的公倍数。练习四第4、7、8题都是与公倍数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涂颜色、填表格、圈日期等活动体会公倍数的含义。

  例3教学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含义,也通过“铺”的活动组织教学。与例1不同的是,例3用2张边长不同的正方形纸片分别去铺同一个长方形,是形成公因数概念的需要。例题编写和练习编排与教学公倍数相似,这里不再重复。

  2?突出概念的内涵、外延,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概念的内涵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一切对象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公倍数是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公因数是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可见“几个数公有的”是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属性。在倍数、因数的基础上教学公倍数、公因数,关键在于突出“公有”的含义。

  教材用“既是……又是……”的描述,让学生理解“公有”的意思。例1先联系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12厘米、24厘米……的正方形这些现象,从正方形的边长分别除以长方形纸的长和宽都没有余数,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一方面概括了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点,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既是……又是……”的意思。然后在“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这句话里把“既是……又是……”进一步概括为“公倍数”,形成公倍数的概念。

  集合图能直观形象地显示公倍数、公因数的含义。第23页把6的倍数与9的倍数分别写到两个集合圈里,这两个集合圈有一部分重叠,在重叠部分里写的数既是6的倍数,也是9的倍数,是6和9的公倍数。先观察这个集合图,再填写第24页的集合图,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公倍数的含义。

  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个概念包括的'一切对象。对具体事例是否属于概念作出判断,就是识别概念的外延,加强对概念的认识。例1在揭示2和3的公倍数的概念,指出它们的公倍数是6、12、18、24……后,提出“8是2和3的公倍数吗”这个问题,利用反例凸现公倍数的含义。让学生明白8只是2的倍数,不是3的倍数,从而进一步明确公倍数的概念。练习四第4题先在表格里分别写出4、5、6的倍数,再寻找4和5、5和6、4和6的公倍数,也有助于学生识别概念的外延。

  3?运用数学概念,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本单元只教学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因为这些是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在约分和通分时应用最多。只要这些基础知识扎实,即使遇到三个分数的通分,学生也能灵活处理。不编排例题教学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而是采用写出两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或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在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

  例2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思路都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从6和9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引发出来。学生可能先分别写出6和9的倍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由于倍数需一个一个地写,还要逐个逐个地比,所以得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比较慢。学生也可能在9的倍数里找6的倍数,只要依次想出9的倍数(即9×1、9×2、9×3……的积),逐一判断是不是6的倍数,操作比较方便。尤其求两个较小数(不超过10)的最小公倍数时,更能显出这种方法的优点。当然,在6的倍数里找9的倍数,也是一种方法,但没有9的倍数里找6的倍数快捷。教材安排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各种方法,首先是理解各种方法的共同点,都在寻找既是6的倍数、又是9的倍数,而且是尽量小的那个数。然后是理解各种方法的个性特点,从中作己的选择。

  例4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教学方法和例2相似。求8和12的最大公因数的几种方法中,教材呈现的第一种方法比较适宜多数学生。因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先写出两个数的全部因数,再找出最大公因数,操作不麻烦。第二种方法从小到大依次想较小数的因数,稍不留心就会遗漏某一个因数。练习五编排第3题的意图就在于此。

  练习四第5题在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之后安排,两个色块分别呈现最小公倍数的两种特殊情况。左边的色块里,每组的两个数之间有倍数与因数关系,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那个数。右边的色块里,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练习五第6题是初步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后安排的。左边色块里,每组的两个数之间也有倍数与因数的关系,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那个数。右边色块里,每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这些特殊情况,在通分和约分时会经常出现。教学时可以按色块进行,先分别求出同一色块四组数的最小公倍数或最大公因数,再找出相同的特点,通过交流内化成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技能。要注意的是,学生有倍数与因数的知识,能够理解同组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因数关系,以及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规律。由于新教材不讲互质数,也不教短除法,所以两个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最大公因数是1,这些特殊情况,只能在具体对象中感受,不宜深入研究原因,更不要出结语让学生记忆。第9题分别写出1、2、3、4……20这些数与3、2、4、5的最大公因数,在发现有趣规律的同时,也在感受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6

  课前思考:

  1.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因数和倍数,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安排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如果能借助学生的操作和想象活动,唤起学生的因倍意识,自主建构起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那么学生获得的概念必然是生动的、有意义的。

  2.解决问题变关注结果为对话生成。要找出一个数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这个数的所有因数。这里有一个方法问题。是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迫切地寻求结果,还是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很多成功的教学表明,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对话场,在生生、师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对话中,能让师生彼此分享经验、沟通思考,生成新的看法。

  3.教学宗旨变关注知识为启迪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为学生的智慧成长而教,应成为我们数学教学的倾心追求。怎样通过对因数和倍数内涵的深度挖掘,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更教会他们数学思考的方法,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释放潜能,开启心智?这是我设计因数和倍数这堂课的宗旨所在。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建构,使学生领会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谈论,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3.通过教学,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思考的'魅力,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准备:

  练习纸、学号卡等。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进行思考。

  教学流程:

  一、意义建构

  1.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能不能举一道简单的乘法算式,把你心目中的摆法表示出来?(请一位学生回答)

  2.猜猜他可能是怎样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现相应的两种摆法,随后隐去第二种)

  3.还可以怎样摆?同样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再请一位学生回答)

  4.他又可能是怎样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另外两种摆法,随后隐去第二种)

  5.还可以怎样摆?

  (请学生回答)

  6.能想象出他的摆法吗?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最后两种摆法,随后隐去第二种)

  此时屏幕上出现三种摆法。在三种摆法右侧分别出现三道乘法算式。

  7.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我们还得出三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以43=12为例,43=12,从数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4是12的因数,3也是她的因数。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8.结合另外两道乘法算式,你能分别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请同座两个学生相互说一说)

  9.为了研究的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专指不是零的自然数。

  [设计理念:因数与倍数这节内容,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安排的,在除法和整除的基础上,由整除直接演绎推理出来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经历的过程,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的、冰冷的。而本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借助表象进行操作和想像活动,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以及其中的因倍关系,进而生成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种意义的建构是基于学生原有经验之上的,是学生自主操作、积极思考的结果。]

  二、方法渗透

  1.根据44=16、40016=25这两个算式,你能分别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指名回答)

  2.当两个因数相同时,通常只需要说出或写出一个,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我们能不能说16是因数,或者说16是倍数?

  (组织学生讨论)

  3.因数和倍数它们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板书:相互依存)

  4.下面我们一块来找一找100的因数有哪些?同学们可以同座两人合作,也可以独立思考。

  (教师巡视。并选择一份作业,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5.对照你们自己找出的100的所有因数,你想对这位同学说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进行引导、评价)

  6.对于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你们还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或提问的?

  7.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8.回顾刚才的过程,你觉得要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有什么诀窍?

  (通过对话、讨论,让学生体会思考的合理性、有序性)

  9.当然,如果要找出一个很大数目的所有因数,用这种方法可能会比较麻烦,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来研究。

  [设计理念:如何找出100的所有因数,教学中,教师没有急切地认定结果,也没有简单地把方法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或同座两人合作,或独立思考。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交流与对话,师生之间彼此分享经验、沟通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升华。]

  三、巩固深化

  (课件显示:下面哪些数一定是□□的因数。

  1、2、3、4、5、6、7、8、9、10)

  1.方框后面藏着个两位数,看谁能很快说出下面10个数中,哪些是它的因数?

  (单击一下,出示21)

  2.接着出示□4,哪些是它的因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3.要使这个数一定有因数2,那么个位上还可以是哪些数字?

  4.出示□0。你知道除了1和2外,还有哪些数也是它的因数?

  5.最后出示□□。这一次,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都看不清了,你还能找到答案吗?

  [设计理念:设计这一组变式练习,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另一方面又巧妙渗透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体现了数学学习的综合性、连贯性。]

  四、360度的优点

  1.我们已经知道了一直角等于90度,一圆周角等于360度。可是你们知道吗?从前,法国人曾将一直角定为100度,这样一圆周角就是400度。但是后来却没有能行得通。这是什么道理呢?一圆周角等于360度又有什么优点呢?

  2.我们先来找一找360和400的因数各有多少个?

  (分别出示360和400的所有因数。)

  3.原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360的因数比400的因数多,多9个。一圆周角定为360度,当我们需要计算一圆周角的几分之一时,可以在23种情况下得到整度数。

  课件显示:

  2等分:360/2=180;3等分:360/3=120;

  4等分:360/4=90;5等分:360/5=72;

  90等分:360/90=4;120等分:360/120=3;

  180等分:360/180=2;360等分:360/360=1)

  而如果把一圆周角定为400度,那么只有在14种等分情况下才能得到整度数。相比之下,当然360度要方便多了。

  [设计理念:为什么法国人将一圆周角定分400度没能行得通?一圆周角定为360度有什么优点?学生通过猜想、比较,了解到这些竟然与因数的多少有关,从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有趣、神奇。数学在学生心目中不再是陌生、晦涩的,而是生动有趣的,她就在你我的身边。]

  五、游戏中的发现

  1.请学生拿出学号卡,在纸上写下你的学号数的所有因数。

  2.在这些数中,因数的个数最少的是几?(对1)虽然1是因数个数最少的一个数,但它却又是最受欢迎的一个数,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3.除了1以外,你觉得还有哪些数比较特别的?

  (找2或5号同学。)

  4.你这个数特别在哪儿?像这样的数还有哪些?请把学号卡举起来。

  (课件显示:只有两个因数的有:2、3、5、7、11)

  5.除了这些数外,其余的数各有多少个因数?(对4)你有?(对6)你呢?

  6.这些数,它们的因数个数多少不一,各不相同。同学们猜一猜在它们中间因数个数最多的是那一个?你觉得?理由是?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个数尽快地找出来?

  7.如果让同学们将这51个数按照它们因数个数的不同,来分一分类,你们准备怎样分?其实不光这51个数,把所有的自然数按照因数个数的不同来分类,都可以分成这样的三类。

  8.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关于因数和倍数,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探索

  9.组织学生分批退场。

  (1)请学号数不少于三个因数的同学先退场;

  (2)请学号数只有两个因数的同学退场;

  (3)请学号数只有一个因数的同学跟我一起离场。

  [设计理念:通过寻找自己学号数的所有因数,既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又让学生感知到自然数的因数个数各有不同,为后面学习质数与合数埋下伏笔;组织学生分批退场,既检验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正所谓课已毕,趣犹在。]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7

  一、教学内容

  1.因数和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编排特点

  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四、方面的调整:

  A.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B.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C.公因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五、具体编排

  1.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过去:用÷=表示能被整除,÷=表示能被整除。

  现在:用=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用2×6=12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用3×4=12进一步巩固上述概念。

  (3)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主发现12的其他因数。

  (4)可引导学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归纳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5)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

  注意以下几点:

  (1)虽然不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因此,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和积都必须是整数。

  (2)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注意区分乘法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4)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

  例1(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

  (1)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18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但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2)用集合圈表示因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作铺垫。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1)因数是其自身,最小因数是1。

  (2)因数个数有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例2(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1)求法:用该数乘任一非0自然数所得的积都是该数的倍数。

  (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倍数作铺垫。

  做一做

  与例1结合起来,提供了2、3、5的倍数,为后面探讨2、3、5倍数的特征作准备。

  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1)最小倍数是其自身,没有的倍数。

  (2)因数个数无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2.2、5、3的倍数的特征

  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在个位数上就体现出来了,而3的倍数涉及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较为复杂,因此后安排3的倍数的特征。本部分内容对于熟练掌握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有很重要的作用。

  2的倍数的特征

  (1)从生活情境“双号”引入。

  (2)观察2的倍数的个位数,总结出2的倍数的特征。

  (3)介绍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4)可让学生随意找一些数进行验证,但不要求严格的证明。

  5的倍数的特征

  (1)编排方式与2的倍数的特征类似。

  (2)可进一步总结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即10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

  (1)强调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

  (2)可任意选择一个数,用正面、反面的例子对结论进一步验证。

  (3)也可对任一3的倍数的各位数调换位置,更深刻地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1)根据20以内各数的因数个数把数分成三类:1、质数、合数。

  (2)可任出一个数,让学生根据概念判断其为质数还是合数。

  例1(找100以内的质数)

  (1)方法多样。可以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用筛法。

  (2)把握教学要求: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六、教学建议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8

  本单元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体会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自然数的因数个数是不同的。这些内容还能为以后教学分数知识作必要的准备。研究倍数与因数一般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进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教材在底注中给予明确的规定。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第70~73页教学相关的自然数之间的倍数与因数关系,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第74~77页教学5、2、3的倍数的特点,以及偶数、奇数等知识。

  第78~79页教学素数与合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第80~82页整理全单元的知识并组织综合练习。

  编写的你知道吗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和我国数学家研究这一猜想取得的显著成就。两道思考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概念探索有挑战性的问题。

  1? 联系实际体会自然数之间的倍数、因数关系,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的方法。

  教材的第一部分先教学倍数、因数关系,再教学求倍数与因数的方法。前者是形成数学概念,后者是应用概念。

  (1) 第70页的例题从12个相同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开始教学,学生对这个活动已经很熟悉,几乎人人都知道有不同的拼法,都能顺利地拼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教材根据各种拼法中每行正方形的个数与行数,把三种拼法分别表示成43=12、62=12和121=12。以43=12为例讲了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又让学生说出62=12、121=12里存在的倍数、因数关系。这道例题有两个编写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作为研究对象的三个数学式子都从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提取出来,有助于学生联系现实情境和实际经验体会倍数与因数的含义;第二个特点是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机会,用43=12里学到的倍数、因数知识解释62=12、121=12这两个式子里的倍数与因数关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这道例题要注意,倍数与因数是一种关系,客观存在于两个具体的自然数之间。因此,要通过完整的语言表达关系,让学生体会这种关系,如4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不能说成4是因数、12是倍数。

  (2) 第71页的两道例题分别是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和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虽然内容不同,教学方法都非常相似。即利用初步建立的倍数与因数的概念,联系已经掌握的乘除法口算,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方法。

  找3的倍数,采用的思路是3和任何非零自然数的乘积都是3的倍数。这一思路容易理解、容易操作,与建立倍数、因数概念的大背景保持一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3的倍数是怎样的数想起,先形成找3的倍数的思路,然后从小到大一个一个地找,并按顺序写出来。还要理解例题在写出3的倍数时为什么用了省略号。试一试独立找2和5的倍数,一方面巩固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3、2、5的倍数可以发现有关倍数的一些规律。如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等。在若干个实例中寻找共同特点,总结成规律,虽然仍旧是不完全归纳,但对小学生来说已经是比较科学的方法了。

  在找36的因数时,如果沿乘积是36的自然数都是36的因数这个思路就能得出想乘法算式这种方法,这条思路容易形成,在操作时往往不大顺畅。如果按36除以哪些自然数没有余数?这个思路想就能得出想除法算式这种方法,这条思路一旦形成,方法易于操作。因此,例题从因数的概念出发,利用()()=36这个式子先让学生明白,找36的因数就是写出这个式子的因数。然后联系除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利用除法求36的因数。

  在找36的因数时,无论想乘法算式还是想除法算式,学生一般都从无序到有序,从有重复或遗漏到不重复不遗漏。教学要承认学生实际,允许他们经历这样的过程。先按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方法写36的因数,能写几个就写几个,是什么顺序就什么顺序。然后在交流中相互评价,删去重复的,补上遗漏的,并组织学生认真讨论怎样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体会过程、总结方法、提升水平,学会有序地思考和寻找。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写出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教材在编写时认真落实了这些规定,在想想做做里没有编排找较大自然数的倍数的练习题。适量出现一些稍大的数(如30),写出它的全部因数。

  2? 在找百以内5的倍数、2的倍数、3的倍数的活动中,认识这些数的特点。

  教材第二部分教学5、2、3的倍数的特点。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是不是2的倍数都是看这个数的个位上是几,方法是一致的。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它各位上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特征与判断方法与5的倍数、2的倍数完全不同。所以这部分教材分两段编写,把5和2的倍数的特点合并在一道例题里教学,把3的倍数的特点安排在另一段里教学。两段教材都是寻找特点利用特点判断的教学线索,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活动空间。

  (1) 第74页例题先在百数表里5的倍数上画△、2的倍数上画○,于是表里出现两列画△的数和五列画○的数,其中一列数上画△也画○。这些符号有利于学生分别观察5的倍数和2的倍数,发现表现在个位上的特点。也便于发现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结合2的倍数,联系以前讲过的双数和单数,列举了哪些数是偶数、哪些数是奇数。这道例题安排的操作活动和提出的问题难度都不大,教学时要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建构自己的认识。

  想想做做的安排很有层次。第1、2题是简单的判断,初步应用2的倍数与5的倍数的特点,起巩固知识的作用。第3、4题按要求组数,第3题组成的是两位数,没有明确每名学生都要全部、有序地写出符合要求的数,可以通过交流达到全部、有序的要求。第4题组成的是三位数,你排出了哪几种这个问题对有条件的学生要求有序思考并排出所有的数,对少数有困难的学生应尽量多排出几种,并向同伴学习有序的思考方法。第5题通过在数表中涂色,体会4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2的倍数不都是4的倍数。

  (2) 发现3的倍数的特点比较难,第76页例题充分研究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需要,作了五步安排:

  第一步在百数表里3的倍数上画○,这项活动让学生看到3的倍数与2的倍数、5的倍数不同,分散在表的各行各列里。由此产生猜想,3的倍数的特点可能与2、5的`倍数不同。

  第二步提出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吗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在百数表上看到画○的数的个位上并不都是3、6或9,还有其他数。许多个位上是3、6、9的数上没有画○,它们都不是3的倍数。学生还可以任意写出一些个位上是3、6、9的数,逐一检验是否是3的倍数。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3的倍数的特点不表现在它的个位上。

  第三步为学生指点新的探索方向。把3的倍数用计数器的算珠表示,看看用几颗珠。先找较小些的两位数,再找更大的数。通过计算表示各个数所用算珠的颗数,初步发现算珠的颗数总是3、6、9、12等,这几个数都是3的倍数。这一步对发现3的倍数的特点关系很大,学生也乐意进行,要适当多安排一点时间。

  第四步把算珠的颗数转化成各位上数的和,发现3的倍数的特点,这一步是教学难点。要引导学生从数的某一位上是几,计数器的那一位上就拨几颗珠这一事实理解计数器上算珠的总颗数就是这个数各位上数的和。从算珠的颗数是3的倍数推理出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

  第五步是试一试,通过不是3的倍数的数,各位上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上面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

  教材设计的五步教学过程是连贯的,步步深入、逐渐逼近数学的本质内容。既有对例证的细致研究,又有反例作验证,是科学而严密的过程。

  想想做做里的习题数学思考的含量都比较高,除了第1题利用3的倍数的特点进行简单判断外,其他习题都需要仔细地想一想。如第2题要准确理解题意,除以3有余数即不是3的倍数的意思。第3题在方框里填数字的时候,要依据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推理,而且答案是多样的,在每个方框里都有3个数字可填。第5题是组成三位数,首先要从四张数字卡片中选择3张,而且3张数字卡片之和必须是3的倍数,有两种选择,分别是5、6、7和0、5、7。然后再有序地把选出来的卡片排一排,组成三位数。前一种选择能排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后一种选择只能排出4个不同的三位数。这些习题不要急于得出答案和结论,要注重过程,提供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或合作学习。

  3? 通过写因数、比因数个数等活动,建立素数和合数的概念。

  第三部分教学素数和合数,教学活动的线索是: 分别找到2、3、5、6、8、9等自然数的因数按因数的个数把这些自然数分类接受素数、合数等数学概念应用数学概念判断50以内的自然数是素数还是合数。这些活动难度都不大,学生都能进行。在按因数的个数把、2、3、5、6、8、9分类时,可能需要稍微点拨,明确分类的标准。在讲述素数、合数概念时,语言必须准确。

  这部分教材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写2、3、5、6、8、9的因数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让他们在独立写因数的过程中体会这些数的因数个数不同;二是用填空形式引导学生把2、3、5、6、8、9按因数的个数分类,避免教学中出现不必要的枝节;三是主要使用素数这个名词,质数只是带了一带。这对学生无所谓,教师在开始阶段可能不习惯。

  想想做做第1题利用11~20各数,让学生再次经历认识素数和合数的过程。要通过例题、试一试和这道题,让学生记住20以内的八个素数: 2、3、5、7、11、13、17、19。至于更大的素数就不要求记忆了。

  4? 练习六整理和应用全单元教学的数学知识。

  本单元教学了许多数学概念,是按下图的线索展开的。

  乘法算式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偶数与奇数因数素数与合数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清晰地认识概念,提升应用数学知识的水平,练习六把上面的结构图分成四块组织整理。

  (1) 扩大倍数与因数概念的背景。

  倍数与因数的概念是在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的乘法算式上教学的。在一道乘法算式中,学生明白了倍数关系和因数关系。练习六第1题继续在除法算式中理解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都是被除数的因数。这样,学生对倍数关系和因数关系的认识得到深入,对用除法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有进一步的体会。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有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的关系为基础。

  (2) 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并举,综合应用2、5、3的倍数特征的知识。

  第2~4题练习2、5、3的倍数的特征,其中两道题是数学问题,一道题是实际问题。数学问题的形式容易引起对有关数学知识的回忆,实际问题的形式反映了数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先安排数学问题,再安排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有关的数学知识。第4题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培养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

  (3) 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和区分。

  学生对奇数与素数、偶数与合数往往混淆不清,第6题是为了区分这些概念而设计的。先在1~20各数中用○圈出素数、用△圈出偶数,回忆素数的意义和偶数的意义;再回答题中的两个问题,体会它们是不同的概念。要注意的是,两个问题都是看着表格呈现的现象回答的。其中的2既画了○,又画了△,这就表明素数里有偶数,偶数里有素数。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主动区分不同的概念,正确回答问题,又不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抽象的,甚至文字游戏式的机械操练。

  (4) 紧扣基础知识探索数学现象的内在规律。

  第7题对学生来讲有两个特点: 一是涉及了几个数学概念,有连续的自然数、连续的奇数、3的倍数等,二是两个问题都是微型课题,题目中的找一找、算一算指点了研究方法。

  第10题把五个数分别写成两个素数相加的形式。这五个数都是偶数,其实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相加的形式。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继续尝试。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例3及练习二第3~8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找出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0,28,42的因数有哪些?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些数的因数个数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找倍数的方法。(教学例3)

  出示例3:2的倍数有哪些?

  师:你会找2的倍数吗?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多!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时间到,你写了多少个2的倍数?生1:15个。生2:24个。

  师:大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呢?

  生1:我是用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这样写下去的。

  生2:我也是用乘法,用2去乘1、乘2……

  师:哪些同学也是用乘法做的?

  师:你们都是用2去乘一个数,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还有不同的方法吗?www.xkb1.com

  生3:我用的是除法,用2÷2=1,4÷2=2 ,6÷2=3,……依次除下去。

  师:很好!如果给你更长的时间,你能把2的倍数全部写出来吗?(不能)

  师:为什么?(因为2的倍数有无数个)

  师:怎么办?(用省略号)

  师:通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追问:你能用集合图表示2的倍数吗?

  学生填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4)即时练习。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组织交流。学生举例时可能会产生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错例进行适时剖析。

  4.反思提炼。师: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集体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点:

  (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3~8题及思考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集体订正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以下几点:

  (1)第4题“15的因数有哪些?”和“15是哪些数的倍数”答案是一样的。

  (2)第5题中的第(2)小题是错的.,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第(4)小题也是错的,因为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不含小数。

  (3)思考题:两数如果都是7(或9)倍数,它们的和也一定是7(或9)的倍数,即如果两数都是n的倍数,它的和也是n的倍数。

  2.利用求倍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出示:妈妈买来几个西瓜,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5个5个地数,也正好数完。这些西瓜最少有多少个?

  理解题意,分析解答。

  教师提示“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说明西瓜的个数是2的倍数,5个5个地数,也正好数完,说明西瓜的个数是5的倍数,所以西瓜的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交流汇报:2的倍数有2,4,6,8,10,12,14,16,18,20,…

  5的倍数有5,10,15,20,25,30,…

  2和5共同的倍数有10,20,…所以2和5共同的倍数最小的是10。

  答:这些西瓜最少有10个。

  四、课堂小结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

  2.让学生自学“你知道吗?”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2×1=2 2÷2=1

  2×2=4 4÷2=2

  2×3=6 6÷2=3

  2×4=8 8÷2=4

  2的倍数有2,4,6,……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10

  教材分析:

  以乘、除法知识拓展方式,引入对“因数与倍数”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分散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①在具体的情境中,借助乘法算式认识因数和倍数。

  ②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知道一个数的因数及倍数的特点。

  重点难点突破: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特设计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① 以学生的贴画为素材,通过不同的贴法引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以乘法算式引出因数

  和倍数的意义。

  ②引导学生自主找一个数的因数,以此加深对因数的理解。

  ③引导学生自主找一个数的倍数,以此加深对倍数的理解。

  组内教师讨论要点:

  ①找一个数的因数时,一定要放手,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同位之间、小组内交流,如何能快速且没有遗漏的找全。

  ②及时的练习巩固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多个练习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③找一个数的.因数也反映出学生的口算水平的高低。

  ④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以找2、3、5的倍数为主,让学生发现一个数倍数的特征。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

  3、通过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到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每桌准各12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每人准备一张自己学号的卡片。

  设计理念:通过竟猜、操作、比一比谁写得多,找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文流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智力竞猜 引入新课

  1、让学生进行智力竞猜春暖花香的季节,公园里许多人在划船,一条船上有两个父亲两个儿子,但总共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部分学生能猜出三个人分别是孙子、爸爸、和爷爷)

  2、孙子、爸爸、爷爷的名字分别是韩韩,韩有才、韩广发。请学生以韩有才为中心介绍下三个人的关系。学生可能会说出韩有才.是爸爸,韩有才是儿子的语句,这时引导学生说出谁是谁的爸爸谁是准的儿子。

  3、上述父子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表述时一定要完整。并向学生说明自然数中某两个数之间也有这种类似的依存关系倍数和因数。

  设计说明:智力竞猜走学生喜欢的形式,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争强好胜之心,竞猜有两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以此引出相互依存的关系,为理解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作铺垫。

  二、操作发现 理解概念

  1、师:智慧从手指问流出,通过操作我们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桌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思考一下其中蕴涵着哪些不同的'乘除法算式。

  2、请学生汇报不同的摆法,以及相应的乘除法算式。(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分开写)再向学生说明:如果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后和另一个图形一样,我们就认为这两个图形是一样的,让学生特重复的图形和算式去掉。(板书三十乘法算式,和几十相应的除法算式)

  设计说明;让学生写出蕴涵的乘除法算式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有的可能用乘法表示,也有的可能用除法表示;让学生将旋转后相同的去掉,这是一次简化,很多学生并不知道,需要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3、让学生一起看乘法算式43=12,向学生指出: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

  4、先请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一说.然后同桌的同学再互相说一说。

  5、让学生仿照说出62=12和121=12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6、学生相互出一道乘法算式,并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学生可能会出现0( )=0的情况,借此向学生说明我们研究因敷和倍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设计说明:倍数和因数是全新的概念,需要教师的传授、讲解,需要学生的适当记忆重复、仿照。当然,要使学生真正理解还必须举一反三,通过互相举例可以逐步完善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同时使学生明确倍数和因数的研究范围。

  7、以43=12与123=4为例,向学生说明后面的除法算式是由前面的乘法算式得到的,根据这个除法算式可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说好后再让学生试一试其他几个除法算式中的关系。

  8、练习: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54=20 357=5 3+4=7

  (1)学生回答后引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说20是倍数,4是因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因数也同样如此。

  (2)通过3+4=7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和因数都是建立在乘法或除法的基础之上的。

  设计说明:乘法和除法是一种互逆的关系,在学习中应该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三道练习可以巩固刚刚获得的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将融会贯通落到实处。

  三、探索方法 发现特征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联系板书的乘除法算式观察思考12的因数有哪些,井想办法找出15的所有因数。

  (2)学生独立思考,明白根据一个乘法(除法)算式可以找出15的两个因数,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条理的一对一对说出15的因数。

  (3)用一对一对的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可能有的学生根据乘法算式找的,也有的学生是根据除法算式找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4)引导学生观察12、15、36的因数,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都是1,最大的都是它本身。

  设计说明:先安排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使学生利用操作得到的算式进行,观察,这样比较自然,而且为于找一个数的因数指明了方向。学生交流时突出了方法的多样性,既可以根据乘法算式想,也可以根据除法算式想,交流后引导学生一对一对的找是必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自主发现、归纳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某些特征。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让学生找3的倍数,比一比谁找得多。

  (2)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得出3的倍数可以用3乘连续的自然数1、2、3,3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写3的倍数时要借助省略号表示结果。

  (3)找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引导学生观察3、2、5的倍数情况,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说明:让学生比一比谁找的倍数多,可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认识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在学生汇报后同样需要引导学生的有序思考,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归纳一个数倍数的特征。

  四、巩固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并且探索了求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想不想检查一下自己掌握得如何?

  1、想想做做的第l题。学生表述后强调哪个是哪个的倍数(或因数)。

  2、想想做做的第2题。学生填好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表中的应付元数其实都是什么?表格中为什么用省略号?

  3、想想做做的第3题。学生填好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表格中所有数都是什么?这个表格中为什么没有省略号?

  4、游戏找朋友。让学生拿出各自的学号卡片,找出自己学号数的所有因数,使学生发现每个学号数的因数都在全班的学号数以内;再让学生找一找自己学号数的倍数,井说一说能不能在全班学号数内部找到一个,还有其他的吗?

  设计说明:第l题是基础练习.可以巩固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2、3两题联系实际,使学生感悟到其中蕴藏着求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以及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第4题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综合应用求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再次认识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五、自我梳理 探索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向你的同伴介绍一下。

  2、生活中许多现象与我们学习的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有关,课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探索一下1小时等于60分的好处。通过探索使学生明白由于60的因数是两位数中最多的,可以方便计算。

  设计说明: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收获可以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梳理,同时通过探索1小时等于60分的好处,可以巩固倍数和因数的相关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2、培养同学自主探索、独立考虑、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同学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沛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

  1、师:(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同学独立考虑,然后全班交流。

  2、师: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同学各自独立考虑,想像后举手回答。

  3、师:同学们再想一下,假如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师:我看到许多同学不用画就已经知道了。(指名说一说)

  4、师:同学们,假如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同学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师:确定吗?(引导同学展开讨论。)

  5、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 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

  先让同学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像上面这些数(板书的3、13、7、5、11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下面的这些数(4、6、8、9、10、12、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

  同学独立考虑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同学回答,教师板书:(略)

  6、让同学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7、师: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

  让同学独立考虑,后展开讨论。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师出示:73。让同学考虑着它是不是质数。

  师: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假如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同学们都说“是呀”。)

  师: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身的想法?(让同学充沛发表自身的想法。)

  2、让同学动手制作质数表。

  3、集体交流方法。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四第1、2题。

  四、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13

  这节课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两道“试一试”及相应的“想想做做”,例1通过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在此基础上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例2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并结合“试一试”引导发现一个数倍数的特征。例3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再结合“试一试”引导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打算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通过激趣、操作、比一比谁写得多,找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

  基于以上认识我预设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首先和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你们和老师是什么关系?你和妈妈呢?其次引入数学中自然数和自然数之间也有各种关系,初步体会数和数的对应关系,既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操作发现,理解概念,我准备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操作体验,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意义。通过操作我们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思考一下其中蕴涵着那些不同的乘法算式。再让学生根据算式猜一猜“他可能是怎么摆的”,然后电脑演示相应的操作。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

  (2)在具体的乘法算式中,理解倍数和因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教材没有给出抽象的意义,而是结合乘法算式进行直观的描述,这样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拓展了空间。因此,教师首先根据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余两道乘法算式模仿的说一说,充分的读一读,在通过“能说4是因数,12是倍数吗?这一反例的教学,充分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3)及时练习。我把 “想想做做”第1题改为学生自己出题,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来自学生自身的材料又更加真实,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考虑到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可能所举例子都是乘法算式,教师就需及时有效“介入”比如,“24除以3=8”,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伏笔。第三个环节是探索方法,发现特征,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一个个问题链,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怎样找才能有条理?比一比谁找的倍数多?能把3的倍数全找完吗,应该怎样表示问题的答案?你有什么窍门找一个数的倍数?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学生之间积极互动,“捕捉”对方的想法,完善自己的认知理解掌握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并结合“试一试”,通过交流比较,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第二个层次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相对于找一个数的倍数而言,找一个数的因数无疑难度增加了,在此环节中不必急于告诉学生方法,而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索“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对学生出现的情况我作了充分的预设:有的可能是用乘法想(乘积是36的两个数是36的因数)有的可能是用除法想(除数和商都是36的因数)这两种方法都出现一个问题:无序。从而导致重复、遗漏现象。为了解决问题,我再次放手,小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求”怎样找才会有序,找到什么时候为止”?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按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找到两个数接近为止。从而在互相评价、充分比较、集体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由于一个数倍数特征的借鉴,一个数因数的特征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14

  教学内容:

  7--16页的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和倍数;掌握一般方法,学会用常见的几种形式表达。

  2.经过多次的求解经历过程,在事实面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因数是可数的,自然得出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大的因数自己;而倍数是无法写完全,也就是说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也是自己。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常用方法及常用的几种书写表达形式

  教学难点:

  完整地求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答】

  根据下面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4×9=36 25×40=100032×7=224

  【解答题】

  18的因数有哪些?10是哪些数的倍数?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教学:

  (1)你还能找出18的因数码?并说出你的找法(要板书)。

  (2)小比赛。看谁既快又能完整地把30和36所有因数找出来(基础练习)?

  (3)分享冠军经验(介绍方法)。

  (4)咱们再来一次寻找32和48的所有因数的比赛(基础练习)?

  (5)请你试着把18所有找出的因数表述出来。(如果学生能用常见的两种表达最好;如果不能需要教师的引导)

  第一种习惯书面表达形式。18的因数有(有可能是乱的):

  第二种集合图的书面表达形式。 18的'因数

  (6)通过眼看,自我感觉调整这些因数最好按序排列

  第一种习惯书面表达形式。18的因数有(按大小顺序):

  第二种集合图的书面表达形式。 18的因数

  (7)做基础练习第2题

  【小结】1.寻找的方法

  2.能否找全?

  2.教学

  (1)让学生自己尝试找

  (2)有没有发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3)如何表达?

  (4)找出3和5的倍数

  【小结】1.寻找的方法

  2.能否找全?

  (三) 巩固练习(10题)

  【基础练习】

  1.用尽快的速度找出30、36、32和48的所有因数?

  2.填空。30的因数有: 36的因数有:

  32的因数有 48的因数有

  3. 5的倍数有: 3的倍数

  【提高练习】

  1.分别写出17的因数和倍数,再写出28

  2.找因数和倍数相同吗?

  【拓展练习】数学小知识:了解完全数。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2—3题)

  课后反思:

  有的学生认为某个数的最小倍数是0倍,因此最小倍数是0。要向学生强调,小学阶段学倍数不涉及到0,因此,某个数的最小倍数应该是它的1倍。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15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课题: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同学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同学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同学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同学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同学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最大的一定是( )。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自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同学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自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课后反思: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相关文章:

公倍数和公因数教案12-19

《因数和倍数》数学教案08-29

《倍数与因数》教案03-14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04-11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11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19

《倍数和因数》案例与反思07-29

《倍数和因数》数学说课稿02-17

《因数和倍数》数学教学反思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