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有感

时间:2022-06-12 12:23:12 教育资讯 我要投稿

教育孩子有感

教育孩子有感1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教育孩子有感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心得体会 )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教育孩子有感2

  最近拜读了黄俭老师撰写的《教育,一切从孩子出发》,深受启发!

  教育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如何让教育不太难?如何让大家感到教育是一种快乐的事情?为什么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为什么中小学课业负担一直减不下来?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症结何在?等等,黄俭老师在平时探寻到了教育的一些真谛,在书中通过三个篇章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发人深省。

  其中黄俭老师一篇《教育,更需要弹性空间》的文章更是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有所思所获……

  书中写道:在修建水泥路面时,建筑师傅们特别重视一道工序,那就是要在路面上留一条伸缩缝。这伸缩缝的宽度,要根据路的厚度和所用的原材料并参考当地一年的气温变化来确定。缝小了,气温一高,路面发生膨胀就会出现开裂的现象,直接造成路面的损坏,影响车辆行驶;缝留大了,气温低时路面会发生收缩现象,让缝隙更大,同样影响车辆正常行驶。如果路面上没有留伸缩缝,工程验收就过不了关。

  小小的.伸缩缝蕴含着大道理。修路、造房子要留伸缩缝,发挥人的才能要给人以空间,而我们的教育也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空间。

  在中国,幼儿园的孩子学画画,画完以后就会问别人自己画得“像不像”,他们习惯被老师评价像不像,因为老师追求模式和范本,没有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而美国的孩子画完后爱问“好不好”,因为老师给了他们更大的空间,从不要求他们按照模板画,美国人追求的是创造性。自然,追求创造性的孩子能给我们更大的惊喜。

  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选择自己擅长的和感兴趣的爱好,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上,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节奏的控制、教学的引导在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要靠教师的教授、个人的领悟以及亲身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因为知识的接受和应用需要有一个吸收、消化、积累、反思、提高的过程,而这些主要是靠学习者个人去完成,谁也无法替代。从这个角度讲,教育更需要弹性空间。

  比如说,低年级的语文课堂,识字和写字成为了课堂的学习重点。学生能够写一手好字,取决于老师的教学得法,更在于学生的勤学苦练。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生字时,侧重引导学生明确汉字的书写要领和方法,并加以范写,临摹。当孩子领悟其书写规律,再次面对同类生字时会触类旁通,把汉字写工整、美观。如让学生学习“灯”、“桥”等左右结构汉字时,教会他们书写时注意穿插和避让,并加以示范;教学带横画的汉字,如“莫”、“菜”和“算”等时,学会关注长横等等。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受汉字的外形之美,在练写时体会汉字的书写之美。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给孩子留有更大的空间,通过形式多样的比赛,激发孩子想要写好汉字的内在动力。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们的书写水平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纪律上,我们都应多给孩子一些空间,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自我体现,自主发展。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孩子有感3

  《教育,一切从孩子出发》一书中,有一篇《一切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让我很受触动。文章中写了个小故事:有一个大人带小孩去逛商城,发现小孩总喜欢站在柜台旁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聚精会神地看。大人说:“这有什么好看的?”拉着小孩就走,小孩执意不肯。大人心里纳闷,就蹲在小孩所在的地方,朝小孩看的方向一看:“哦,这可是最好的视角。”

  很多时候,大人的看法并不是孩子的看法,大人的思维也代替不了孩子的思维。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上也是如此。

  我想起前不久的一件事:作业本上有一题“你知道哪些题的得数是七十多吗?在它后面的括号里打√”,其中有个算式49+32,居然有很多同学都在后面的括号里打了√。心头不禁有些冒火,昨天的复习课上不是又反复强调了吗?要估计一个算式的得数是几十多,得先看个位,如果个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就会比原来多1。看来很多同学都简单地算了十位上4+3=7,就认为得数是70多了。随着这道题的错误率不断增高,我的火气也逐渐地升高。这帮小家伙,上课时肯定又在开小差,待会儿进教室得好好批评一通了。这时,正好有一个孩子进办公室,我便找他问了下,一问才知道,原来在数学书上刚刚碰到的“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50大?在()里打√。”是跟这一题发生混淆了,以为七十多就是比七十大的数,所以49+32算出来八十几也打√了。原来如此,幸亏及时问了一下,否则任我再怎样详细讲解,可没有找准问题的根源,也是于事无补的。

  想想也是,很多时候,我们会简单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却没有想过那是孩子真正的想法吗?有些时候孩子的思维往往会让你始料不及。所以,很多时候,当我们无法理解孩子的想法时,不要武断地妄下结论,也不要以成人的思维来帮他们思考,多问问为什么,怎么想的,听听他们的心声,溯本求源,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教育孩子有感4

  《爱的教育——中国孩子情感日记》这本书是妈妈送我的“六一”节礼物。书中收录的都是中小学生获奖作品,每次读这本书,我都会倍受感动。

  冰心奶奶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虽然这些文章讲述的故事都很平常,但是平凡中却能见真情。

  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日记都感人肺腑,语言细腻流畅,我来为大家介绍一篇我印象最深的吧。

  《我是您的女儿》,是一个六年级同学写的日记。讲述了一个尊老爱老的故事,一个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故事,一个让人流泪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敬老院中,一位九十三岁的老奶奶无儿无女,孤独一生。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虽然和老奶奶非亲非故,却无怨无悔坚持照顾她十多年。有时,老奶奶一吃东西就吐,大小便失禁,老人每天不厌其烦地服侍她。这样精心的照顾体贴,抚慰了老奶奶,也感动了我们读者。这使我不禁想到,我的老太太也有九十多岁了,如今也住在敬老院里。她理应得到儿孙们的照顾,幸福地安度晚年。尊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一定要将这种美德继承下去。

  还有一篇《爸爸为我削小棒》也感人至深。文章讲述了一位父亲患上了可怕的白血病,但他不忘关心自己儿子的学习。在儿子即将升入小学时,这位父亲用他颤抖的`双手,用香樟树枝磨出了100根小棒,作为数学课上的用具。但这位可怜的父亲却在五天之后就永远地离开了儿子。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切厚重的父爱。天底下最令人难忘的就是这种父子连心的亲情,它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这本书中的日记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字字真诚,篇篇动人,流露出真爱之美。读这本书,可以接受爱的教育,培养和树立高尚情操。一个人不仅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更要有健康高尚的情感素质。我们应该将“爱”看成是一个自然、高尚、美好的字眼,只要这个世界还有人类存在,这个世界就会有爱,到处充满了真情。

  读了这本书,我认识到要知恩图报,尊老爱幼,诚实守信。我想化成一缕清风,抚平爸爸额上的皱纹;我想变成一阵细雨,滋润妈妈粗糙的双手;我想化成一道阳光,温暖所有爱我的人的心灵。

教育孩子有感5

  在暑假里,我读了这本《爱的教育——中国孩子情感日记》,它让我懂得了“有爱就有了一切”、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等道理,里面的故事各个感人,像一颗颗珍珠多次撞击了我的心,那撞出的一串串的泪珠多次模糊了我的眼睛,不信的话,你们跟我看一篇吧!

  令我感触最深的文章是——《玫瑰的香味》,文章主要说了作者小时侯住在乡下,而爸爸妈妈却在城市里打工,到了暑假他为了帮助爸爸妈妈减轻负担,就接了为一位老奶奶送花的任务,因为当时小在送花的路途中十分艰辛,有时,还淋成落汤鸡……看到这儿我觉得十分惭愧,因为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小作者却生活的那样艰辛,我却生在福中不知福,这还不满意,常不停地问爸爸妈妈要这要那的,不给就闹脾气。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我都xx年级xx岁了,已经是个大孩子,我让爸爸妈妈操了xx年的心,xx年有xxxx天,爸爸妈妈年如一日的细心照顾我,我还明白了其实我们的爸爸妈妈不管怎样做都是为我们好,都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这儿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例子: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孩子,家里的经济不宽裕没钱上学,他们的爸爸妈妈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学到知识,不顾一切去打工,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好的学校,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吃的.用的穿的都不比别人差,有的父母一天打四五份工,如果累了就会想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好好学习,有了知识才会成为国家的栋梁。

  这个例子不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嘛,我们要珍惜这份爱,要孝

  敬父母、体谅父母、帮助父母,让他们每天都过的快快乐乐的,让他们也得到我们的爱,你们说我说的对吗?如果对,我们就用实际行动来表现吧!

教育孩子有感6

  从教以来,我心中常常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能把孩子培养好,教师如何才能成为成功的教师?”打开《论对孩子的教育》,细细的品读,慢慢地体会,仿佛找到了我寻找多年的答案。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触动人的心灵的,是用自己的青春、责任、爱心浇灌而成的,那换来的将是精神的愉悦,满脸的幸福。

  有素质,大大重要于文化知识

  教师好比一个领路人,将学生从无知的彼岸引渡到知识的彼岸,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想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成为一个个知书达礼者。教师必须自己有较高的素质,只有较高的素质,才能让学生心服、信服。

  《论对孩子的教育》的作者蒙田认为,教育孩子是人类重要而又困难的的学问。孩子一旦出世,就要培养和养育他们,给与无微不至的光怀,为他们鞍前马后,忙忙碌碌,担惊受怕。作为家长,他建议要给给孩子物色一位素质高于知识的老师,最好能两者兼得,以便带领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

  读完他的建议之后我深有感触:要想做成功的教师,最好需有横溢的才华,满腹的经纶,一定要有高尚的师德。作为教师他身上应具有一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益求精的精神意外,更要有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老师应该是一个活生生的榜样。所以,每一个教学的'追寻者,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意外,更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素质。

  有责任,就有教育的光明前途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的一句教育名言,表达了一种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高尚精神!社会的每一份子都需要尽职尽责:作为儿子,我们就一定要孝顺父母;作为家长,我们就要负责起培养养育子女的责任;作为医生,我们就要负责起救死扶伤的义务。当我们选择了老师这一职业时,爱生就成了我们的责任,让每个学生成才,就是我们的使命。

  蒙田认为,老师在教育孩子时,“不光锤炼他们的心灵,还要锻炼他们的肌肉,要在在方方面面对孩子负责,对孩子负责就是第一要务”。

  “教师是什么?教师就是一种责任。”这是一位当了22年代课教师——谢毓新教给我们的响亮回答。谢毓新靠每月40元的工资维持着他的家,春节前,靠借钱来维持自己儿子的学业。但他牢记自己作为教师的责任,即使在为儿子借钱期间,他仍然惦记着孩子们的学业。

  从教的这些年来,我从来没有耽误过一个孩子,没有迟到、更是没有旷过课。但是跟大教育家蒙田的要求任然还有很大距离,我一定要教学实际上行动。我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当然前提是老师高度的责任感。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师爱,又是师德的灵魂。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这是从乳臭未干的高中生走到北大附中讲台,再到荣获多种荣誉称号的张思明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整整30年教龄的真正写照。作为教师,几年前,每次端午节,学校给我们教师发几个粽子,为了关爱寄宿生,我至今没有尝到这些粽子的味道。每当放学时下雨,有带雨伞去学校的我,总是淋着雨回家。我总觉得对孩子已经付出很多了,但是离教育家蒙田的要求距离甚远。

  一片深情,一颗爱心,一份信念,学生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和回报,这我已经在现实教学生涯中深深地感受到了。20xx年中考结束的那天,学生认为那天是我的生日,毫无收入的他们,为我举办了我认为非常隆重而今生难忘的生日party。“爱”是师德之魂,促使我们坚持完成每一天、每一件平凡的工作。教师用爱与责任,就可以培养出具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下一代,并以此铸就自己人生的光辉,铸就教育事业的光辉,铸就祖国的光辉。教师的爱是博大的,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式,也许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关注的目光、一个细微的动作,一次小小的鼓励都会改变一个学生的态度,甚至是他的一生。师爱是师生间心灵交流的纽带,是师生沟通的桥梁。爱与被爱,只在一念之间,只有付出了爱,才能体会到被学生的爱包容的感觉。只有付出了爱,才有了“我是教师”的豪言。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相信我们能在自己的舞台上跳出最动人的舞蹈。只有我们用我们的素质,爱心和责任去浇灌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朵小花,我们的教学生涯就会洋溢着幸福,像花儿那样幸福。读了《论对孩子的教育》,我沉思,我有收获,我更要有行动。我享受作为教师付出的点点滴滴,也享受学生给我带来的无限快乐。愿我们都能履行一个教师的神圣使命,永远快乐!

教育孩子有感7

  以下谈谈我的四点教育观。

  1、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

  我孩子上小学的时候,由于考虑到孩子的年龄比较小,为此在小学教育时期,基本上是尊重孩子的合理建议。相对而言,对他的事情管的不是很多,课外时间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参加什么兴趣学习,我和他爸爸基本上都会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希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在各个方面都尝试一下,兴趣广泛。

  我的孩子课外兴趣爱好很多,学习方面,在学而思报了一个奥数班,报奥数班主要是因为孩子对奥数非常感兴趣,她总能想出几种解题思路。孩子看自己班里有一些学生都在外面专门地学习奥数,于是也嚷着要学。她说和同学一起学习,要比一个人学习好。首先有浓郁学习的氛围,其次还有专门的老师进行学习指导。在文艺方面,我们在少年宫学习了书法,钢琴,绘画、舞蹈,声乐。主要提高孩子的个人修养,使孩子成为兴趣广泛,全面发展的人。

  2、全面权衡学习和兴趣的主次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很多事情都需要孩子亲自处理。初中的学习不同于小学,初中的课程相对比小学的要多,为此孩子很苦恼自己的课余时间不够用,书法,钢琴,绘画、舞蹈,声乐都是孩子的最爱,同时初中的学习也是作为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如何取舍?

  我通过和孩子班的老师沟通,我指导孩子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兴趣放在第二位。孩子也很聪明的将自己大部分时间放在学习上,而将自己的很少一部分时间放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这样的取舍使孩子明确了学习方向,进入人大附实验班以来,成绩稳定,同时还是班里文艺活动积极分子。

  3、兴趣是孩子乐于学习的前提条件

  我非常认同卢梭说过的一句话:"教育的艺术是使孩子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我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共学习了很多东西,比如:钢琴、绘画、外语等。学习这些都是孩子自己选择的。如果孩子不喜欢,我绝对不会让他去学。我们家的教育原则:孩子主动选择,全家全力支持。

  孩子乐于学习的前提条件就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非常不赞成一些家长的做法,孩子根本不想学乐器,父母的却一厢情愿,用省吃俭用攒起来的钱逼着孩子学习很多东西,我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我的一个同事自己弹钢琴,非要自己的孩子学钢琴,而他的孩子对钢琴根本不感兴趣。每天孩子都要被逼着弹几个小时的曲子。结果孩子见到钢琴,心理就不舒服。所以在这里提醒广大家长,孩子不喜欢做的事情,家长千万不要逼着孩子去做。兴趣才是孩子学习的最好动力。

  4、提前学习让我的孩子更加自信

  进入初中,这种变化对于孩子来讲是全方位的,新同学、新老师、还有新课本、新知识,最重要的是新的教学方式。

  初中老师更强调课堂知识的讲授,初中的课业量比小学要多,留的家庭作业也比小学多,但监察则相对宽松,更多的`是用考试排名等方式来刺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为此考试成了衡量孩子学习成绩的一个标准。看看人大附中班里什么样的孩子自信?当然是成绩好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很得老师的喜欢。

  初中的孩子主要学习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面对这几个科目的学习,通过多次和学而思的老师沟通交流后,我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哪科不行,就补哪科。同时孩子还会根据学习需要,提出提前学习一些知识。比如今年开学后孩子就进入初三了,初三的时候会增加一门新课--化学,这门课对初二的孩子来说完全是新的,没有什么基础。为此我的孩子选择在初二放暑假的时候提前学习化学。笨鸟先飞,这样才可以比别人飞得更高、更远。

  但愿普天下的孩子,都能够乐学、善思、敢为,品学兼优,茁壮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教育孩子有感8

  初看这本书,是写给家长们的,但里面涉及的理论和道理,对于我们幼教工作者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现在的家长虽说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但在教育子女方面仍有一定的误区。在众多的生活事例中,我们不难会得出这样一个感慨:做人难,做父母更难,做一个成功父母更是难上加难。读了这本书,犹如一个好医生碰到各种疑难杂症,都会对症下药。作为一个教育着,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一些教育良策推荐给家长。

  书中的前言吸引了我,它讲道,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老人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东西整齐、吃饭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由此可见,幼儿园的生活给这位获得诺贝尔奖的老人留下了多么重要的成长经历。

  这本书共有10章,每章都有实例,以及一些理论。对于我们教师有很大的帮助,平日里我们遇到的困惑也可以通过此书而茅塞顿开。比如:如何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学会珍惜时间、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力、思考力、如何正确对待孩子错误等等。现在我们时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孩子越来越难教了。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在园表现和家庭影响有直接关系。有一句民间俗遇非常富有哲理:如果你想知道孩子为什么会是这样,你只要去看看他的父母。有一位母亲喜怒无常,她心情好的时候,对儿子的要求样样满足,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从头上拔出发夹划出一道道血迹。一个意志坚强,做事从不虎头蛇尾的父母,他的孩子做大事小事一样都善始善终。一个家庭成员间都满口谎言的父母,你如何去要求他的孩子做到诚实。可见,父母素质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一个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三好学生说:“我亲眼看到,我那已经40多岁的父母,每天都骑车很远学习计算机,连续2个多月,风雨无阻,我自己怎么可能不努力学习呢?”而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竟然说:“我真想退休!你看我爸爸提前退休,整天打麻将,也不用写作业。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一些名人名言,和一些名人小时候的故事,也可以看到发生在当代儿童生活中的鲜活事例。爱尔维修说过:即使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我们只有对家长灌输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和好的理念,和家长及时沟通,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健康的成长和拥有成功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

【教育孩子有感】相关文章:

教育孩子有感8篇06-13

教育孩子有感(8篇)06-14

教育孩子有感汇编8篇06-16

对孩子的教育01-20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10-05

家长教育孩子的06-24

孩子教育心得06-18

怎么教育孩子07-29

怎样教育孩子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