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教授谈人生:解读一无所有

时间:2024-10-19 14:48:4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郑教授谈人生:解读一无所有

                 中国教育报     2002-12-26     郑晓江 

 

  笔者曾经在一座巨大的体育馆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了中国摇滚王崔健演唱“一无所有”。在震耳欲聋的24组大音响播出的轰鸣乐曲声中,崔健及他的乐队边唱边扭,而台下数千人同声高歌,声音大有冲破钢骨的大厅,直奔云霄之势。我的心灵深深地震动了,众人全身心地投入唱这首歌,背后必定隐藏着某种共通的心态,必定有一种相同的文化情结,尤其是共通的人生境遇包含在内。 

  它们是什么呢?请看歌词:“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总是笑我,一无所有。我要给你我的追求,还有我的自由,可你总是笑我,一无所有。为何你总笑个没够,为何我总要追求,难道在你面前我永远是一无所有?噢,你何时跟我走?你何时跟我走。脚下这地在走,身边那水在流,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我要给你我的追求,还有我的自由,可你总是笑我,一无所有。这时你的手在颤抖,这时你的泪在流,莫非你正在告诉我你爱我一无所有?噢,你这就跟我走。你这就跟我走。告诉你我等了很久,告诉你我最后的要求,我要抓起你的双手,你这就跟我走。” 

  仔细琢磨歌词,就不难发现现代人有一种集体无意识,那就是:痛感自己“一无所有”。 

  此“一无所有”并非实存的状态,因为人们不可能真的“一无所有”,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的人;而纯粹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主观的虚幻感觉。如果从物的拥有来看,就人生事件的丰富程度而言,总的来说,现代人拥有的比之古代人要多得多,这是不言而喻的;可现代人在主观感受上还是觉得拥有的太少太少,乃至于“一无所有”。为什么会这样呢? 

  美国心理学家斯塔西亚当斯在60年代便提出了著名的“公平理论”,该学说指出:一个人对其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看其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的横向比较和历史的纵向比较,看相对值。比如把自己的报酬与贡献的比值与他人的比值相比,若发现自己努力所获得的报酬高于别人作同样努力所得到的报酬,便产生满足感,反之则不满足。 

  所以,一个人是否感觉到自己“拥有”,并不在他实际上真的拥有了多少东西,而在与他人进行的比较中,觉察自己拥有的多少。不幸的是,一、这个世界上永远有比自己拥有的多的人;二、相对于我们已经拥有的那些数量有限的物品而言,现代科技每日每时每刻发明、创造、生产出的东西简直就是无穷之多,相形之下,我们拥有的怎不是“一无所有”?三、还有那“信息爆炸”,无穷多的书籍、光碟等都使我们觉察到自己所知是多么的少和贫乏,这是精神世界的“一无所有”。“一无所有”的人生焦灼感陷我们于物的海洋、欲的海洋中永无止境地拼搏,陷我们于精神心理渴求不得的焦虑之中。有理智者,还可以抑制自我的愿欲;而人生观不健康者,就会陷入铤而走险、不惜犯罪的深渊,以获得非法的钱财。传统社会的犯罪主要是由饥寒交迫引起,而现代社会的犯罪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不健康的人生观引发的,是“一无所有”的人生焦灼感造成的。 

  为解决这一现代人最严重的人生问题,我们一是要有正确的比较。人生中横向比较使我们永无满足,痛感“一无所有”;所以,我们必须时常纵向比较,与自己以前的状态比较,我们就能够比较地心安。当然,仅仅是纵向的比较将使我们没有人生的动力,社会也无从发展。这就要有卓越的人生智慧了,一方面我们要横向比较,以确定自己目前的处境,确定自我人生奋斗的目标;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纵向比较,以避免陷入“一无所有”的人生焦虑之中,而走向人生的歧途。恰如其分地进行纵横两维的比较,察觉自我真实的人生现状,减轻精神压力,平抑心理躁动,获得良好的人生定位和生存状态。 

  其次,一种比较健康的人生观,乃是建立在由“死”观“生”的基础之上。人们生活中,多易于以“生”观“生”,以“生”(奋斗)求“生”(财富)。所以,很容易产生自己“一无所有”的悲叹、自怜。所以,人们必须换一个立场,换一种视角,在“生”前便先行(意识上)到“死”(观念中),立于“死”的基点来观照生前。此时人们就可发现,无论你拥有的东西是多还是少,你都是个“富翁”,因为人之“死”才是真正的“一无所有”,在此衬托下,你必能觉得自己拥有很多,而且会倍加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一物一事,你所获得的爱情、友情、亲情、人情,你所感受与能触摸到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景,等等,等等。此时,你决无生前“一无所有”的虚无感,有的只是“完全拥有”的充实感。到临终之时,你面对真正“一无所有”的结局,便会涌现出一种感恩之情,觉得我充实地拥有过,幸福地生活过,有那么多值得感恩的人和事,我何不心满意足?我何不安然地瞑目休息?我何惧何怕?这样由“死”观“生”的结果就使人们可以生死两无憾,生与死的品质皆高。

 

《郑教授谈人生:解读一无所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郑教授谈人生:解读一无所有】相关文章:

谈袭人(解读红楼梦)07-28

谈宝玉的风月宝鉴(解读红楼梦)09-10

布衣谈人生 --开匙10-06

高原依旧--《人生》人物谈10-19

《健忘的教授》教案12-22

例谈古典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教学(教师中心稿)09-30

教授推荐信06-12

网络教授有点困惑!!!05-11

教授推荐信07-02

谈 谈 背 诵08-20

文章
代写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郑教授谈人生:解读一无所有

                 中国教育报     2002-12-26     郑晓江 

 

  笔者曾经在一座巨大的体育馆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了中国摇滚王崔健演唱“一无所有”。在震耳欲聋的24组大音响播出的轰鸣乐曲声中,崔健及他的乐队边唱边扭,而台下数千人同声高歌,声音大有冲破钢骨的大厅,直奔云霄之势。我的心灵深深地震动了,众人全身心地投入唱这首歌,背后必定隐藏着某种共通的心态,必定有一种相同的文化情结,尤其是共通的人生境遇包含在内。 

  它们是什么呢?请看歌词:“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总是笑我,一无所有。我要给你我的追求,还有我的自由,可你总是笑我,一无所有。为何你总笑个没够,为何我总要追求,难道在你面前我永远是一无所有?噢,你何时跟我走?你何时跟我走。脚下这地在走,身边那水在流,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我要给你我的追求,还有我的自由,可你总是笑我,一无所有。这时你的手在颤抖,这时你的泪在流,莫非你正在告诉我你爱我一无所有?噢,你这就跟我走。你这就跟我走。告诉你我等了很久,告诉你我最后的要求,我要抓起你的双手,你这就跟我走。” 

  仔细琢磨歌词,就不难发现现代人有一种集体无意识,那就是:痛感自己“一无所有”。 

  此“一无所有”并非实存的状态,因为人们不可能真的“一无所有”,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的人;而纯粹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主观的虚幻感觉。如果从物的拥有来看,就人生事件的丰富程度而言,总的来说,现代人拥有的比之古代人要多得多,这是不言而喻的;可现代人在主观感受上还是觉得拥有的太少太少,乃至于“一无所有”。为什么会这样呢? 

  美国心理学家斯塔西亚当斯在60年代便提出了著名的“公平理论”,该学说指出:一个人对其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看其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的横向比较和历史的纵向比较,看相对值。比如把自己的报酬与贡献的比值与他人的比值相比,若发现自己努力所获得的报酬高于别人作同样努力所得到的报酬,便产生满足感,反之则不满足。 

  所以,一个人是否感觉到自己“拥有”,并不在他实际上真的拥有了多少东西,而在与他人进行的比较中,觉察自己拥有的多少。不幸的是,一、这个世界上永远有比自己拥有的多的人;二、相对于我们已经拥有的那些数量有限的物品而言,现代科技每日每时每刻发明、创造、生产出的东西简直就是无穷之多,相形之下,我们拥有的怎不是“一无所有”?三、还有那“信息爆炸”,无穷多的书籍、光碟等都使我们觉察到自己所知是多么的少和贫乏,这是精神世界的“一无所有”。“一无所有”的人生焦灼感陷我们于物的海洋、欲的海洋中永无止境地拼搏,陷我们于精神心理渴求不得的焦虑之中。有理智者,还可以抑制自我的愿欲;而人生观不健康者,就会陷入铤而走险、不惜犯罪的深渊,以获得非法的钱财。传统社会的犯罪主要是由饥寒交迫引起,而现代社会的犯罪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不健康的人生观引发的,是“一无所有”的人生焦灼感造成的。 

  为解决这一现代人最严重的人生问题,我们一是要有正确的比较。人生中横向比较使我们永无满足,痛感“一无所有”;所以,我们必须时常纵向比较,与自己以前的状态比较,我们就能够比较地心安。当然,仅仅是纵向的比较将使我们没有人生的动力,社会也无从发展。这就要有卓越的人生智慧了,一方面我们要横向比较,以确定自己目前的处境,确定自我人生奋斗的目标;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纵向比较,以避免陷入“一无所有”的人生焦虑之中,而走向人生的歧途。恰如其分地进行纵横两维的比较,察觉自我真实的人生现状,减轻精神压力,平抑心理躁动,获得良好的人生定位和生存状态。 

  其次,一种比较健康的人生观,乃是建立在由“死”观“生”的基础之上。人们生活中,多易于以“生”观“生”,以“生”(奋斗)求“生”(财富)。所以,很容易产生自己“一无所有”的悲叹、自怜。所以,人们必须换一个立场,换一种视角,在“生”前便先行(意识上)到“死”(观念中),立于“死”的基点来观照生前。此时人们就可发现,无论你拥有的东西是多还是少,你都是个“富翁”,因为人之“死”才是真正的“一无所有”,在此衬托下,你必能觉得自己拥有很多,而且会倍加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一物一事,你所获得的爱情、友情、亲情、人情,你所感受与能触摸到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景,等等,等等。此时,你决无生前“一无所有”的虚无感,有的只是“完全拥有”的充实感。到临终之时,你面对真正“一无所有”的结局,便会涌现出一种感恩之情,觉得我充实地拥有过,幸福地生活过,有那么多值得感恩的人和事,我何不心满意足?我何不安然地瞑目休息?我何惧何怕?这样由“死”观“生”的结果就使人们可以生死两无憾,生与死的品质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