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探索--诗歌单元教学回顾

时间:2022-04-13 18:26:1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探索--诗歌单元教学回顾

                         作者:  natant - natant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探索--诗歌单元教学回顾

关键词:主体、探究、美读、联想、想象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是由现当代诗歌构成的文学鉴赏单元,在这一单元中,不仅包括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求学日本时的作品,更有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和席慕容的同名诗作《乡愁》,可以说,是文学、史学、美学结合得比较紧密的单元。再加之,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含蓄的中国人都以诗作为表达自我感情的媒介,诗歌中凝练的语言,往往包含了诗人无限的情愫。 

然而,由于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体验,难免会因为艰于理解诗歌意蕴而出现排斥心理,具体表现为盲目地记录教师的分析,依旧做着教案复印机的工作。在对两个教学班64名学生的调查比对中,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们在小学时就不自觉地学会了等待被教师“赶、填、烤(考)”的被动学习方式。当问及学生喜欢怎样进行诗歌单元学习时,两个班的答案出奇地一致--“请老师仔细讲解翻译、把诗歌主旨说慢点儿(让我们可以记录下来)。” 

鉴于此种情况,在进行这一单元教学设计时,我不仅思考着改变学生先前已经形成的模式化学习方式的有效策略,更想方设法把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情激发出来,而实现我这两个教学目标的途径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是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为特点,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整体提高为目标,教与学有机结合、同步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和学习,意味着对教育方法从“粉笔+讲解”向最大限度的学生参与转变,是鼓励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强调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一堂课的好坏,不看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学生如何循规蹈矩,而是以学生参与的态度、深度和效果来加以判断,而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正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其主旨就是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要培养学生参与、探究的学习主动性,增强语文学习的能力,依靠诗歌的一双翅膀--联想与想象--或许是最好的方法。 

一、 改变固守,开启欣赏之门--美读与联想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 

“读一首好诗,相当于聆听一首美妙的旋律;读一首好诗,相当于欣赏一幅悦目的图画;读一首好诗,相当于与一位艺术家促膝谈天……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忽然间,世界只剩下了自己与诗人,相互间,只脉脉地,用目光交流,那流淌在空气中的,幻化出的--七彩的烟波,便是我们对于诗歌最好的理解!”伴着舒缓的音乐,我开始了诗歌单元起始课,将自己读诗的心得细数给学生听。 

接下来,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关于诗歌的知识点、考点,而是播放我精心找来的由我国著名演员、主持人朗诵的诗作名篇,这些朗诵片段所使用的背景音乐或悠扬婉转,或激昂奋进,把学生们引入了诗歌的殿堂。 

一节课的35分钟,学生都在“与诗人谈话”,所有的学生都为诗歌的魅力所折服,都为朗诵者的高超技艺所感染,包括在先前的调查比对中强烈反对把朗诵放入教学内容的同学,此刻也全神贯注地欣赏着、陶醉着。距离下课十分钟的时候,我关闭了录音机。让学生打开诗歌单元,自己可以默读、可以诵读,试着重新体会诗歌的美。已经被美读感染了的学生们仔细地看着课本,仿佛那优美的旋律仍在继续,那朗诵者的婉转、激昂仍弥漫于空气中…… 

课前,我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有意识地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进行本单元诗歌的探究。我建议他们可以从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入手,找寻文学与艺术的相通之处,并能做到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因此,当学生们读诗结束后,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以“诗歌互问互答”为内容的课堂讨论。 

学生(甲):“请问,你朗诵郭沫若的《静夜》时看到了什么?” 

学生(乙):“表面上是文字。(笑……)实际上是颜色,还有淡黄色笼罩下的鲛人。” 

学生(甲):“哦,看到了颜色、还有鲛人,那么诗中的颜色就只有淡黄色吗?” 

学生(乙):“当然还有蓝色、绿色、银白色、白色。” 

学生(丙):“还有五彩--比如星星,就说不清它到底是什么颜色。” 

学生(乙):“请问,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都是写思乡,朗诵之后,你又有何感想呢?” 

学生(丙):“还看到了颜色,比如席慕容的《乡愁》,也有月亮,淡黄色。” 

学生(甲):“余光中的《乡愁》有图象的变换,好象在放映幻灯片。” 

学生:“席慕容的《乡愁》还有笛声,悠远绵长。” 

…… 

铃声响起,我鼓励同学们利用下课时间,继续展开自己的联想(给出联想定义: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同类联想、对比联想等),把第四单元的诗歌分类,找出画面、音乐、动作,并建议学有余力的同学找课外诗来诵读,与课内诗歌对比。 

二、 变读为写,舒展想象翅膀--观察与想象 

以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为例,我给学生们介绍了一些现代诗歌的特点,做了一些片段练习。比如,请学生由诗描画(口述画景)、为诗配音乐;请学生由画构诗、由音乐构诗(结合“绿色作文”法引入)。在练习时,希望同学多发表不同见解,鼓励想象奇特者,只要能自圆其说,就予以肯定。经过几次练习,学生们基本上都具有了借景抒情、借物言情的创作能力,因此,借着《静夜》一诗创设的朦胧情境,我建议学生仿写。 

《疑--写给郭沫若》: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海雾飘袅,远远的故人相盼。怕会是不想归家,慈母断肠。 

在课上,我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诗作朗诵给其他同学听;课下,我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诗作张贴在班报上供同学们欣赏、评论。这样,自认为写得不错的同学积极地征求他人意见,努力炼句;那些创作上尚有“欠缺”的同学,也有了借鉴的榜样,可谓一举两得。 

有了前面仿写的经验,学生们开始不憷头读诗、写诗了。师生共同评论完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还有十分钟,我建议同学们再创作一首有关亲情的诗作,学生们伴随着音乐、想象着画面,伏案创作,有位同学竟然用五分钟就写下了《镜子--寄母亲》一诗: 

“我是一面镜子, 

映照你的面庞。 

年轻时, 

你那乌黑的发辫, 

总在我的眼前飘荡。 

而现在, 

飘荡在我眼前的, 

是你衰老的面庞! 

然而,母亲, 

在女儿心中的那面镜子里, 

仍然存有你年轻时的模样! 

诗歌中,小作者用镜子里妈妈的过去和现在作对比,这里,诗中镜子的含义显而易见--那镜子在女儿心中,那镜子深蕴着女儿对母亲真诚的祝愿和无尽的爱。 

接下来的一节阅读欣赏课,我把45分钟都交给了学生们。在这堂由学生自己主持的语文课中,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自创诗作朗诵、写作心得交流、优秀诗歌评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 

一个单元教学活动结束,学生中最少的创作了三首诗歌,最多的三个人合写了一本诗集,他们透过画、透过音乐、透过诗歌,更多地发现了生活的美,他们更加热爱身边的一切,用他们的眼睛自己地观察着,用心灵明锐地捕捉着,用双手细致地描绘着…… 

在“诗歌节”中,64名学生的诗歌作品共有300余首参选,经过初评(自己评)、复评(教师评)和最后选拔(同学投票评选),6首自创诗歌脱颖而出。诗歌的作者也成为班级中小有名气的诗人,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 

整个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来的高涨热情,创新精神,让老师们大为惊叹!这本身表明: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宝矿,有多少潜能等着我们去挖掘啊。这不正是素质教育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生动体现吗? 

我想“在教师指导下自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创造精神,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素质全面迅速地得到提高,这应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

                                         k12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探索--诗歌单元教学回顾】相关文章:

参与式教学总结07-30

《影子的探索》教学反思12-01

探索宇宙教学反思03-13

课堂教学总结01-05

课堂教学反思11-20

课堂教学的总结03-02

教学总结 课堂教学的总结07-27

语文教学回顾总结范本12-10

课堂教学调研报告08-02

《赵州桥》课堂教学实录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