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小波成为一种流行 --写在王小波逝世5周年之际

时间:2022-04-13 18:36:1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当王小波成为一种流行 --写在王小波逝世5周年之际

                                     阿啃  

     

    每年4月,网上评价王小波、怀念王小波的文字不少,但是看来看去,总觉得不能击中要害,搔不到痒处,或者对现在王小波学徒众多的现象进行抨击,包括心乱他弟那篇《王小波的徒子徒孙》,并没有说到点子上;或者有人分析王小波语言,究竟师承何人,王道乾,或者查良铮?我看,这个更是在王小波意义的末端抓挠,叫做舍本逐末。小说,至少《黄金时代》,其实跟杂文一样,他要说的只是一个东西,生活要有趣味,趣味来自哪里,自由、真实、参差多态!王小波最喜欢引用的罗素的话,大概就是这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罗素是自由主义思想大师,他把追求智慧、追求“无用的”知识看作一种单纯的乐趣。这一点,王小波跟罗素很接近。有一个评论,说他用独立意志抒写自由精神,怀疑和蔑视一切既定的虚伪规则、惯性思维和刻板的道德,用明白晓畅干脆利落的语言,加以无情的嘲弄、彻底的颠覆,而理性、民主、科学的追求,就在文字之间闪光。所以我一直认为,作为杂文作者的王小波是个启蒙主义者,他直接承接的是“五四”那一辈自由知识分子的思想传统。 

       

    王蒙对王小波的评价我十分认同,王蒙说王小波是“难得明白”,说他“能用书本上的知识廓清实际生活中的太多的糊涂,明白真实的而不是臆想的人生世界”,又说“他争的是个明白,争的是一个不要犯傻不要愚昧不要自欺欺人的问题”。这个“明白”很不容易,它有一个哲学基础,主要就是罗素为代表的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不过王小波的语言功力更可贵,那些看似艰深的问题,他能用最平常最好笑的话来说。对于日常生活当中的谬见,他就用归谬法、类比法,引申出其荒唐与可笑之处,而真理就在读者会心的微笑中显现出来。我说王小波是个启蒙主义者,大致就是这个意思,他在思想上并没有多大的创见,只是用这样一种引人入胜的笔调,告诉我们许多常识,告诉我们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有趣。 

       

    我喜欢王小波,但我不把他拔高,他有一个批判的武器,是从罗素那里借来的,并没有原创。但是目前的中国,我们实在见不到几个人有原创的,新锐们往往是借了几个术语,就来唬人,一下子还真会被他们吓倒!比起王小波的坦白直率,见出了人格的高下。原创很难,就连钱锺书、陈寅恪这样的大师,也被讥为“只有知识的积累”,还能说什么呢?王怡算厉害了,他也是手里握着一个批判的武器,我看过他几个分析中国政治的,一直引用贡斯当,但这个恰恰就显得锐利。二则,当下确实需要王小波,我们这个民族一直在欺和瞒,几千年了,到现在,还是在培养奴才,培养机器,培养人格分裂。启蒙是多么重要!这个王小波看的很清楚。西方人心里怎么想,他就怎么做,我们不是,我们虚伪,最多就是做“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出来了,说实话,而且用有趣的话说,所以有评论说王小波是那个揭穿皇帝的新装的孩子,说的对,但是更要看到,王小波是故意的,他有一种颠覆的快感,还有一个启蒙的使命感! 

       

    我最早接触王小波的作品是94年《花城》上的一个中篇《革命时期的爱情》,读完觉得痛快之极,叹服于作者的奇思妙想和幽默夸张的语言。我感到一种虚假的东西被王小波剥下来了,生活本身的真实与活泼袒露出来,这或者也就是王小波杂文里一再讲到的“趣味”吧。那几年,相信有许多读者会跟我一样,每个星期都在盼望《南方周末》的到来,不为别的,只因为那上面有王小波的专栏。不过王小波恐怕不会想到,他的这种语言风格,竟会在去世五年之后,在互联网上,在一批号称“网络写手”笔下,成为一种流行。“参差多态”变成了肤浅的千篇一律与群起而效之,可笑亦复可叹!他们不知道,这,恰恰是对王小波的离弃! 

       

    这些网络写手的可笑之处,在于他们仅仅学得了王小波的皮毛,而没有王小波的哲学背景。他们既然不能理解王小波对智慧的追求,那么自然会将王小波的思想深度加以平面化,仅对他叙事风格进行拙劣的模仿,于是睿智蜕变成油滑、幽默蜕变成搞笑,而特立独行,则蜕变成哗众取宠。从伟大到可笑,往往只有一步之遥,这个距离,正是王小波和他的庸俗模仿者之间的距离。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看王小波,比如李方,他最近在中青论坛的一篇文章,认为王小波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一直在重复自己,证明自己的聪明,和作为一个边缘人的合理性。所以王小波所有文字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逻辑公式,一个哲学三段论。他说:“王小波选择了逻辑作为证明自己聪明的武器,他只能不断地重复这个证明的过程。只有死亡才可以解脱,才是‘永别了武器’!”这个话在王小波逝世5周年的日子里来说,虽然显得尖刻,但也不失清醒,尤其是对那些趋之若骛的拼命做模仿秀,而始终只是邯郸学步画虎不成反类其犬的人。不过如果我们仅把王小波看作一个自由知识分子,一个为了成年人的社会责任而写杂文的人,我还是觉得李方这样的评论过于尖刻了。至少,王小波在提高我们心灵沉思的习惯,鼓励获得知识的单纯的乐趣上,功莫大焉。这也正是王小波短暂一生一直追求的,他说“中国若有真正的自由知识分子,当从我辈始”,颇有几分悲壮感。作为一个自由撰稿人,王小波是最早的一批,一个杰出的代表,恕我愚钝,我实在看不出王小波有什么自我感觉不好,需要一而再、再而三证明! 

       

    李银河对丈夫有一个评价,其中“自由思想者”一句,最得我心。王小波一个著名的杂文叫《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自由、个性、特立独行总是联系在一起,不能分割的。那只猪终于因为挣脱了既定的虚伪规则,敢于反抗可预见的命运,而获得了生命力的张扬。王小波在告诉我们这个道理,自由和“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现在,如果王小波泉下有知,知道有这么一批肤浅而感觉极佳的追捧者,真不知会作何感想!

 

                           来自:北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