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15 09:55:1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人是什么 教案教学设计

人是什么(创新教案) 

人是什么 教案教学设计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教学设想:批判性地阅读课文

教学方法:讨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A导入

上篇课文阐述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谈的是人生话题,今天我们就着这个话题阅读赵的哲学论文《人是什么》吧。

B快速阅读课文

思考:1、文章的中心是什么?2、梳理思路,文章可以分为哪两大部分?

C批判性地研究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中心

思考:标题是“人是什么”,那么文章是不是要给“人”下定义?

明确:不是。文章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思考: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课文写于新时期初,文中一再强调,我们的时代是“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是“面向升起的太阳走向中兴的民族”,作者在劝告人们,努力工作,“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明确:文章文题不符。

(2)思路

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明确:前部分,列举古进中外如爱因斯坦、雨果等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这部分的中心点很明朗,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后部分,作者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提出“把握现时”。

思考:有人说,文章两部分是互不相关的,对“人是什么”的回答不同,两部分的内容也没有联系,你以为呢?

明确:前部分的中心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后部分则讲要把握现时。两个部分至少联系不够紧密,有点脱节。

2、局部具体研究

1)文章第二部分虽然强调要把握现在,但是文字太少;最后一段文字也是在突出要憧憬未来:主次不分。

2)第8页上2段(雨果和加缪的例子不能证明“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回答”)和第9页下3段(“童梦”不能统率失恋的事例,只能统率“少年时光”)观点和材料不一致。

3)第10页下3段第1句有语病,删去“因为”。

4)倒5段1和0的类比说明实在别扭,不恰当。

D布置作业(略)

 

设计人: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人是什么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人是什么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人是什么》备课笔记 教案教学设计08-24

人是什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7-06

人是什么教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5-22

《人是什么》教学案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7-14

人是什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8-15

人是什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0-11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6-30

《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8-14

亡人逸事 教案教学设计07-12

孤独的收割人 教案教学设计05-22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人是什么 教案教学设计

人是什么(创新教案) 

人是什么 教案教学设计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教学设想:批判性地阅读课文

教学方法:讨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A导入

上篇课文阐述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谈的是人生话题,今天我们就着这个话题阅读赵的哲学论文《人是什么》吧。

B快速阅读课文

思考:1、文章的中心是什么?2、梳理思路,文章可以分为哪两大部分?

C批判性地研究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中心

思考:标题是“人是什么”,那么文章是不是要给“人”下定义?

明确:不是。文章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思考: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课文写于新时期初,文中一再强调,我们的时代是“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是“面向升起的太阳走向中兴的民族”,作者在劝告人们,努力工作,“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明确:文章文题不符。

(2)思路

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明确:前部分,列举古进中外如爱因斯坦、雨果等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这部分的中心点很明朗,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后部分,作者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提出“把握现时”。

思考:有人说,文章两部分是互不相关的,对“人是什么”的回答不同,两部分的内容也没有联系,你以为呢?

明确:前部分的中心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后部分则讲要把握现时。两个部分至少联系不够紧密,有点脱节。

2、局部具体研究

1)文章第二部分虽然强调要把握现在,但是文字太少;最后一段文字也是在突出要憧憬未来:主次不分。

2)第8页上2段(雨果和加缪的例子不能证明“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回答”)和第9页下3段(“童梦”不能统率失恋的事例,只能统率“少年时光”)观点和材料不一致。

3)第10页下3段第1句有语病,删去“因为”。

4)倒5段1和0的类比说明实在别扭,不恰当。

D布置作业(略)

 

设计人: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