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不尴尬 --与陈春老师探讨

时间:2022-04-13 19:04:1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论文不尴尬 --与陈春老师探讨

      中国教育报   2003-08-08   河北省滦县第二中学 张希海

教育论文不尴尬 --与陈春老师探讨

 

   近日拜读了陈春老师《尴尬的教育论文》的征文(发表在6月27日《中国教育报》社会周刊“我对教育的实话实说”栏目),颇有一些不同之感。 

  陈老师一开始就对某位善于做论文的同志的“讲经说法”不以为乐,反而生出许多的忧虑来,这确实是杞人忧天了。试想,各领域、各学科有那么多的刊物、报纸,办刊、办报的方向及所面向的读者群又各异,编辑的水平和爱好当然也不尽相同,难道我们的作者不“投其所好”,专“投其所恶”?只有文章言之有物、能够给人以启迪,作者又知道编辑所好--投对了地方,才会“几无虚发”。 

  紧接着,陈老师就论文作者在论文题目上“费尽心思”提出了异议,对此,本人不敢苟同。本人是学物理的,接触过不少刊物,也常在一些刊物上发表一些小文章。就我接触到的报刊,有“大标题,小标题”的论文,绝不会超过文章总量的5%,文末注明出处时“有外国的英文名字更显得学问渊博”的更是寥寥无几。所以说“成千上万的文章都一个模样就显得单调了。天下论文大小标题横飞”的情形是不存在的。 

  一篇论文的产生,由灵感开始,查资料、找素材、构思结构、写初稿、修改润色,冷却一段时间,最后定稿,再投递(投递一次一般至少等待3个月),作者可谓历尽辛苦,如此写成的一篇文章,难道不应该有个令人“心动”的题目吗?题目是论文的眼睛,题目是论文的灵魂,连题目都太“老套”,那内容就可想而知了。 

  在一个小小的题目上都不肯下功夫,能在文章内容上下多大功夫,也是可想而知的(我不否认可能有个别的例外)。就像一个人,满脸污垢,全身能有多干净?可见,为论文起一个令人“心动”的靓一点的题目,不为过。 

  紧接着陈老师探究了“论文究竟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我想“为了教育教学的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迅速地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为了评职称时,档案袋里厚实一些,多拿些印象分,要不然工作这么忙谁有空写!”这两种典型的回答都是正确的,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回答的。前者是论文的社会价值,后者是论文的个人价值,它们是统一的,没有丝毫的矛盾。陈老师谈到的某些刊物的腐败现象,不是教育论文本身造成的,况且在真正有学术水准的刊物中这种现象并不多见。 

  最后,陈老师提到“真正的教育论文的意义应该并非在于发表”。我想,一篇不能发表的论文,正常情况下其水平应该不是很高的。难道发表的论文,就不是“一个教师作为个体对自己的生命存在方式的一种反思,一种积累”吗?就不是“一种真实的流露和叙述”吗? 

  总之:论文,不可悲!老师,不可叹!教育论文不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