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写错别字现象分析(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07:31:3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生写错别字现象分析(网友来稿)

吴建忠  

         执教初中语文这么些年,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无论教师如何给他讲,如何给他练习或者是巩固,以及他自己又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总之一句话,他要写“错别字”。这真叫人有些哭笑不得。

          这两年提出搞素质教育,我觉得素质教育也要落到实处,所以我对这个极其稀松平常的现象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期和同行、前辈相交流。

          “错别字”,意即“错字、别字”,即(学生)把字的笔画写错了或把一个字写成了另一个字。“错别字”的影响是十分大的;它的出现频率也是很惊人的,且容易出现错别字的人群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就连教师、学者也要出现。为分析方便和有针对性,这里我们仅谈学生写“错别字”的情况。

             “错别字”,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实际上是“别字”。而我们一般笼而统之,把学生在汉字书写上的问题都称作是“错别字”了。我们这里则侧重于探讨“别字”的情况。这个“情况”要解决好,如若不然,就会出现“错把‘冯京’当‘马凉’”的“奇事”。而这对语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想,这也许是语文成绩不好提高的一个原因吧。

        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我个人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客观原因造成的失误

     第一,由于“现代通假字”的出现而造成的错别字

         这是学生写“错别字”的最基本的一个原因。即由于音同或者音近而造成的“错别字”。这也是我之所以称学生写错别字是写“现代通假字”的原因。纵观学生的“别字”,绝大部分都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古代诗文的默写和背诵上。而这些又是语文的重点考题。如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作者“龚自珍”,很多学生就把“自”写成了“字”。一下让人想起学生写散文《春》的作者“朱自清”,却写成了“朱字清”。再如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学生就经常将“僵”误写成“疆”……

         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主要的因素是学生在记忆的时候,没有认真分析,即读“望天书”。这在学生中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

           我的解决方法是,请学生在写好答案后,花一两秒钟的时间读一下。如“朱自清”写成“朱字清”,我就说,难道朱自清“字”“清”?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再如温庭筠的“斜晖脉脉水悠悠”中的“脉脉”,学生却写成了“默默”。我就教学生:照这样,这首词还有意境可言吗?这样,学生就能掌握方法,理解性的进行背诵和默写,我想问题就不会太大了。

  第二、由于汉字的“形”似而造成的错别字

         这个原因造成的学生写错别字在学生写的错别字里面也有很大的比例。如“晦”、“悔”、“诲”;又如“缉”、“楫”、“辑”;“戍”、“戊”、“戌”;“已”、“己”、“巳”;……这种错别字学生一般比较好解决,但也需要方法。犯这种错误的学生,一般是对教材的原文不是很熟悉,或者是读书的时候大而化之,不认真;叫写出来的时候是“信手拈来”根本就不考虑一下,而检查的时候又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这样,当然只能错到底了。

       这种错别字的解决办法比较简单,但也很麻烦,那就是学生要掌握形声字的相关知识。还是举刚才的例子,如“晦”、“悔”、“诲”。晦”从“日”旁,与时间有关,指天气不好,光线不好等。“悔”从“忄”  旁,与人的心情有关,指人很懊悔、后悔等。“诲”从“讠”旁,与说话有关,是教导之意。有了这些形声字的常识,在写“风雨如晦”、“悔之晚矣”、“诲人不倦”这些词语的时候就不会写错了。

第三、由于某些汉字音近形似造成的错别字

         这种错别字在学生中最容易出现,而且即使学生很善于检查或者检查出来了,都不容易改正确。因为学生在写的时候先想到的是汉字的“音”,接着就是汉字的“形”。所以如果汉字的音、形都接近的话,学生是 很容易出错的。如“晦”、(hu)“诲”(hu)“悔”(hu);“缉”、(j‰)“楫”、(j)“辑”(j);“栽”(zi)、“裁”(ci)、“载”(zi);“挠”(no)、“绕”(ro);“饥”(j‰)、“肌”(j‰)、“讥”(j‰)、……对于这种错别字,我认为学生的解决方法应该是采用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首先对教材原文要熟悉,要知道这个字是哪方面的意思,然后就是根据这个意思来选择正确的“形旁”的汉字。最后再检查一下这个(写上的)汉字的拼音是否正确,是否合乎题意。

             举个例子来讲,如“栽”(zi)、“裁”(ci)、“载”(zi),学生犯错的几率是比较大的。“裁”,学生经常遇到,如某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学生很多时候写的都不是“裁”,而是“载”或者“栽”。我觉得解决的方法是学生首先要知道这三个音近形似的汉字的意思和使用场合。“裁”、“栽”和“载”的“形”的区别主要是形符“衣”、“木”、“车”;而这几个字实际上已经表征了“栽”(zi)、“裁”(ci)、“载”(zi)的使用范围和场合。即“裁”是与“衣服”有关的,如“量体裁衣”;“栽”与“树木”有关;“载”与“车”有关。知道这些以后,学生再了解一下三个汉字的“音”的差别(实际上差别是很大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以上三点原因造成的错别字,学生是很难避免的,但也不是不可克服的。只要按要求好好分析,善于检查、纠错,是不会出问题的。

     (二)、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失误

第一、书写差

        这个原因造成的失误在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中的比例比较大。平时笔记做的鬼画桃符,形似天书,到用的时候只能像研究“通假字”一样的来研究自己的笔记。有些学生在期末复习的时候,你再让他认认以前所写的笔记,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但他又不好意思问老师(怕挨骂)、问同学(怕遭耻笑),所以就以错为错,从而导致错别字的出现,并且对他自己来说是个不可改变的错别字--除非教师或者同学帮他发现。这种错别字一般出现在那些比较难写的字上。如《乐羊子妻》中的“以就懿德”中的“懿”这个字。

      对于这种情况,主要方法是教育学生书写要工整(最好从初一就开始抓,并使用作文本做作业),尤其是在默写、背诵方面一定要这样做,因为这些题都是“见错包”,错一个字,可就前功尽弃了。

第二、由于考试时慌张(紧张)而写的错别字

        这种情况主要在考试时间不足的时候容易出现,并且写错别字的人多数是“优生”(他们如果写了错别字,是很难发现的,因为太自信了)。解决的办法是引导学生有一个好的临考状态,处变不惊,过好临场发挥这一关。

(三)、外界因素造成的错别字

    这主要指社会上的报纸、广告或者其他人写的错别字对学生造成影响,从而使学生写错别字。

     如广告中对成语的“妙用”或者“新解”。譬如,燃气广告的“一目了燃”中的“燃”,就是别字,应该是“一目了然”才对。

       又如报纸上写“我们要‘再接再励’”,学生看了就跟着学。其实这个成语是错的!应该是“再接再厉”才对。再如“变本加利”也是错的,应该是“变本加厉”才对。……而这些恰恰是中学语文基础题检测的重点。

  (四)、外界书写汉字“繁简”不分或者“繁简”混用的现象的影响。

        这尤其表现在我国上个世纪有一段时间的“乱简化”对一代人造成的影响的“遗毒”的进一步流传。

         如“廖”写成“广”字里面一个“了”字等。

         当然,造成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情况也很严重,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只要能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严打‘错别字’”的环境,就一定能去除这个顽疾。

         以上是一些浅见,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同仁能不吝指正。

                              江源中学    吴建忠

                              二00三年一月十三日

 作者邮箱: wjz09162163.com

【初中生写错别字现象分析(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成语的变态现象(网友来稿)04-14

有趣的通假现象(网友来稿)04-14

抓规律,辨错别字(网友来稿)04-14

为辨错别字支招(网友来稿)04-14

抄作业现象的冷思考(网友来稿)04-14

语文教学现象浅谈(网友来稿)04-14

最容易错的别字岂能大赦(网友来稿)04-14

克服作文中的奇怪现象(网友来稿)04-14

以文章标题切入课文分析(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