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文化常识

时间:2024-11-06 17:19:30 嘉璇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化常识大全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古代文化常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化常识大全

  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则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传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4、曾子:即曾参,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人。

  5、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卞人。

  《观沧海》(曹操)

  1、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2、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次北固山下》(王湾)

  选自《全唐诗》。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王湾,唐代诗人。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西江月》(辛弃疾)

  选自《稼轩长短句》,西江月,词牌名。辛弃族,字幼安,号稼轩,宋朝著名爱国词人。

  旧时茅店社林边:社林,乡村祭土地神的庙叫“社”,周围的树林就是社林。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元朝著名戏曲作家。

  《山市》(蒲松龄)

  1、选自《聊斋志异》卷六。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山市,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2、禅院:寺院。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3、飞甍:飞檐。甍,屋檐。

  4、高垣睥(pì)睨(nì):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又写“埤堄”,指女墙,即城墙上的呈凹凸不形的矮墙。

  5、坊若者:有的像街巷。坊,街巷、店铺。

  6、市肆:集市。肆,店铺。

  7、

  参考资料:

  一、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

  1、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

  2、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3、月亮的美称与雅号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世说新语》(刘义庆)

  刘义庆,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世说新语咏雪》

  1、谢太傅:即谢安,字发石,晋朝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无线后追赠为太傅。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王安石)

  1、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2、王子曰:王安石自称。

  《木兰诗》

  1、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可汗大点兵: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可汗,我国古代一些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军书十二卷:军书,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4、胡骑: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5、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6、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7、木兰不用尚书郎: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8、帖花黄:帖,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

  9、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司马光,字君产,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3、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6、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7、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8、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9、孤岂欲卿治经: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社戏》

  1、小生:戏曲中扮演年轻男子的角色。

  2、小丑:戏曲中扮演滑稽人物的角色。

  3、老旦:戏曲中扮演老年女子的角色。

  《口技》(林嗣环)

  1、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2、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3、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参考资料:

  一、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

  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里边又分为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摇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戏曲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另外,戏曲中的唱腔、龙套(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脸谱、服饰以及演出场地所涉及的露台、庙台、舞台等也都有它们特殊的韵味。

  二、主要戏曲剧种

  1、昆剧--中国戏曲之母:我国现存历史较长的地方剧种几乎都受过昆剧艺术的影响。

  2、京剧--东方“歌剧”。它和歌剧都是集歌唱、舞蹈、音乐、美术、文学等于一体的特殊戏剧形式。

  3、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

  三、京剧旦角流派

  梅派:由梅兰芳创立。

  程派:由程砚秋创立。

  荀派:由荀慧生创立。

  尚派:由尚小云创立。

  四、京居脸谱

  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 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

  蓝脸和绿脸--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 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

  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

  《夸父逐日》(《山海经》)

  1、夸父:古代神话人物。

  2、河、渭:黄河,渭水。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

  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狼》(《聊斋志异》)

  1、一屠晚归:屠,这里指屠户,即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生意人。

  2、止露尻尾:尻,屁股。

  参考资料:

  一、我国古代的车马

  1、古书上常见车马并兴。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一般地说,没有无车的马,也没有无马的车。因此,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古代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

  2、到了战国时代,战武灵王胡服骑射,才从匈奴人那里学会了骑马之术。

  3、一车四马为一乘。天子是万乘之国,诸侯是千乘之国。

  二、我国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马

  1、的卢马,是刘备的坐骑。

  2、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南征北战驰骋沙场统一全国的六匹战马。它们分别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和白蹄乌。

  3、白龙马,《西游记》中唐僧的坐骑。

  4、汗血马,传说中的良马。

  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陶渊明)

  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2、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

  补充:

  年号: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君臣朝野为之瞩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肠,绞尽脑汁。

  王年号于选词择字十分考究,须经重臣集议、反复筛选,要求字意吉瑞、词意隽永,多用“天、大、太、应、元、中、永”等字开头。尤其是以“天”字开始之年号,达66个之多。其次是“建”字打头者,有30个;以“永”字作首字者有28个。用“隆”字的年号19个;有“龙”字的年号有13个,有“凤”字和“皇”字的年号各有11个。由于择字范围狭窄,历代年号重复使用现屡见不鲜。如用 “建兴”11次,为使用次数之最;“太平”出现9次;“建武”年号曾出现7次;另外“中兴”、“永和”、“永平”、“永兴”、“建和”、“建平”等年号亦分别曾被6位皇帝所用。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历史知识,有的是有意追慕摹仿前朝,因而导致年号重复。

  1、庙号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2、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厘王、赵孝成王、 卫睿圣武公等。

  3、所谓尊号,乃为尊崇帝后为之所上之称号。始于秦代。据《史记秦始皇纪》有“臣(王绾、李斯)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之语。《汉书高帝纪下》有云: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上皇帝尊号。”又,嗣位皇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尊前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亦称上尊号。

  3、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陋室铭》(刘禹锡)

  1、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鸿儒:博学的人。儒,旧指读书人。

  3、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4、阅金经:金经,指佛经。

  《爱莲说》(周敦颐)

  1、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

  2、自李唐来: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3、隐逸: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核舟记》(魏学洢)

  1、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2、盖大苏泛赤壁云:大苏,就是苏轼,后人习惯于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赤壁,苏轼游的赤壁在黄州(现湖北黄冈)城外的赤鼻矶,而东汉赤壁之战的赤壁,一般认为在现在湖北嘉鱼东北。

  3、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4、峨冠:高高的帽子。

  5、卷端:指画幅的右端。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6、石青糁之:石青,一种青翠色的颜料。

  7、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

  《大道之行》(《礼记》)

  1、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2、矜(guān)、寡、孤、独、废疾: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3、女子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

  《望岳》(杜甫)

  1、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2、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3、齐鲁青未了:齐,泰山以北地区,春秋时属齐。鲁,指泰山以南地区,春秋时属鲁。

  4、阴阳割昏晓:意思是山的南北两面。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

  5、

  《石壕吏》

  1、公元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两面夹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头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

  2、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参考资料:

  1、荷花,别名莲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莲等,属睡莲科。

  2、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污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喜欢以荷花的“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三峡》(郦道元)

  1、选自《水经注疏》。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自非亭午夜分: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3、睛初:天刚睛。

  4、霜旦:下霜的早晨。

  《答谢中书书》

  1、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2、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五色。

  3、自康乐以来: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观潮》

  周密,字公谨,宋代人。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2、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京尹,京都临安府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

  3、一舸无迹:舸,船。

  《湖心亭看雪》张岱

  1、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2、余强饮三大白: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3、更有痴似相公者: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使至塞上》(王维)

  1、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补充: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官名,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始设,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宋元明清因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通常弹劾与建言,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某某道地名。

  2、都护:唐代边疆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这里指前敌统帅。

  3、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登岳阳楼》(陈与义)

  1、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2、帘旌不动夕阳迟: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3、三年多难更凭危: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八年级下册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1、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下有洞和补丁。

  2、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

  3、赞曰: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4、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俦,辈、同类。

  5、亲旧知其如此:亲,亲戚。 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6、环堵萧然: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

  7、衔觞赋诗:觞,酒杯。

  《马说》(韩愈)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2、伯乐:本名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马。

  3、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

  4、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

  2、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3、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

  4、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5、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6、带朱缨宝饰之帽:缨,帽带。

  7、媵人持汤沃灌:媵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汤,热水。

  8、同舍生: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9、寓逆旅:住在旅店。逆旅,旅店。

  10、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11、以衾拥覆:衾,被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1、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群》,刘禹锡作此诗答谢。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赤壁》(杜牧)

  1、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2、二乔,指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是东吴美女,大乔是孙策(孙权兄)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

  《过零丁洋》(文天祥)

  文天祥,安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

  1、丹心照汗青: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这里特指史册。

  《水调歌头》苏轼

  1、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水调歌头,词牌名。

  2、千里共婵娟: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婵娟,指月亮。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1、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散曲家。

  《小石潭记》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1、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珮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岳阳楼记》范仲淹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2、居庙堂之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醉翁亭记》欧阳修

  1、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

  2、射者中: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满井游记》袁宏道

  1、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2、花朝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3、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茗,茶。罍,酒杯。蹇,这里指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判官:官名,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官吏的僚属。

  2、胡天:塞北的天空。胡,我国古代对北方民族的通称。

  3、中军:主帅的营帐。

  4、辕门:军营大门。古时行军扎营,以车环卫,在出入处用两车的车辕相向竖立,作为营门,故称辕门。

  对联常识:

  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意义相关

  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赠从弟》

  从弟:堂弟。

  九年级上册

  《杨修之死》(罗贯中)

  1、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2、《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

  3、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范进中举》(吴敬梓)

  1、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2、《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3、进学:进了县学。在科举时代,经过县一级考试取得秀才资格后即成为县学生员。

  4、带挈你中了个相公:相公,对秀才的称呼。

  5、同案:一同考取秀才叫做同案。

  6、乡试年: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去应试,轮到乡试这一年叫“乡试年”。

  7、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考,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

  补充:

  1、秀才别称茂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元封四年(前107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至南北朝时,举荐秀才尤为重视。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后废秀才科,秀才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宋代为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明代曾一度采用荐举之法,亦有举秀才。明清时期,秀才亦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生员。

  8、宗师:对一省总管教育的学官的总称。

  9、出榜:又叫“发榜”,即公布录取名单。

  10、草标:在集市出卖东西,把一根草插在出卖的物品上或拿在手里,作为标志,这草就称为“草标”。

  11、高邻:对邻居的尊称。

  12、讳:原有“避”的意思。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敢直呼其名,叫做“避讳”。讳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的。

  13、亚元: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补充:

  1、乡试是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只有童生才能参加,通常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通常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全国各地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2、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但需要注明的是,童生并不完全等同于未考上秀才的学子。根据明朝史书记载,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生方有资格参加院试,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秀才是往往都能高中状元,而状元往往都是为朝廷效力。

  3、贡生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优秀或资格老的,送入国子监继续学习的学生。

  14、京报连登黄甲:科举时代,写在喜报上表示祝贺的恭维话,意思是以后还会有会试、殿试连续的捷报。殿试录取进士分别为三等,叫“三甲”,榜用黄纸写,所以称“黄甲”。

  15、在下:对自己的谦称。

  16、我小老:旧时老年人对自己的谦称。

  17、大红全帖:用大红纸折叠成折子的帖子,共有十面,横阔十倍于单帖,称为“全帖”。拜客时用全帖表示恭敬和郑重。

  18、世先生:对有世交的人的敬称。世,表示世交,指两家之间世代有交往。这种称呼是旧时人们拉关系的套语。

  19、晚生:旧时后进的你在前辈人面前对自己的谦称。乡试和会试分房阅卷,由各房考官推荐卷子给主考官,考中的人称推荐卷子的房考官为“房师”。

  补充:

  一、院试--考秀才

  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考官是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员到各省任职,任期三年,任期内要依次到所辖各府、州去主持院试。

  院试又分岁试和科试两种。所谓岁试,即俗话所说的童生考秀才,通过岁试,童生就算是“进学”了,成为了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亦即秀才。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继续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

  二、乡试--考举人

  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主考官一般由进士出身的在京翰林或部院官担任。乡试有正冠城内的东南隅。乡试共考三场,初九、十二、十五日各一场。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桂榜”,也称“乙榜”。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三、会试和殿试--考进士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黜落的问题。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二、三月,所以又称“春闱”。主考官多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担任。发榜在四月,正值杏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取中的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会试之后还要举行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殿试所发之榜称“甲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士,功名也就到了头。在揭榜时,要在殿前举行唱名典礼,称传胪。

  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做“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称谓科举知识简介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

  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

  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状元的产生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历代封建知识分子跃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童生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亚元。

  会试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参加,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但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香菱学诗(曹雪芹)

  1、节选《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2、《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跟本文有关情节是香菱被人贩子卖给薛蟠做妾。当时薛蟠外出经商,香菱得以跟宝钗一起住进了大观园。

  3、起承转合:旧体诗文常用的行文顺序。起,开端。承,承接上文进一步加以申述。转,转折,从另一方面论述主题。合,结束语。

  4、王摩诘:即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唐肃宗时官尚书右丞,人称王右丞。

  5、老杜:指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为了区别于稍后的晚唐诗人杜牧,故世称杜甫为“老杜”,杜牧“小杜”。

  6、李青莲:即李白,幼时曾随父迁居四川绵州彰明青莲乡,自号青莲居士。

  7、应玚、谢、阮、庾、鲍:应玚,字德琏,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谢,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阮,指三国时魏诗人阮籍,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

  《陈涉世家》(司马迁)

  1、节选自《史记陈步世家》。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戍卒九百人在大泽乡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节选的这一部分记叙了这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的浩大声势。

  2、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后人人才能跑部书称为《史记》。

  3、世家,《史记》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候之事。陈胜者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燕雀,小鸟,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鸿鹄,天鹅,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5、发闾左適戍渔阳: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

  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闾械就用来指代贫苦人民。

  6、皆次当行: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次,编次。当行,当在征发之列。

  7、上使外将兵: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上,臣下对皇帝的敬称,这里指秦始皇。

  8、足下:指对方,古人对于别人的警称。

  9、之次所旁丛祠中: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次所,这里指军队驻扎的地方。

  10、公等:你们诸位。公,对对方的敬称。

  11、都尉:次于将军的军官。

  12、守令皆不在:郡守、县令都不在。秦时,陈县属于砀郡,上郡府、县府的所在地,所以有守有令。

  13、守丞:守城的当地行政助理官。

  14、三老:封建社会里掌管教化的乡官。

  15、社稷:国家。社,土地神。稷,谷神。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就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16、宫门令:守卫宫门的官员。

  17、伙颐:伙,秦汉时楚地方言,表示众多的意思。

  18、伙涉:指被人叹过“伙颐”的陈涉,“伙”字冠在名字面前,成为他的外号。

  《唐睢不辱使命》(《战国策》)

  1、选自《战国策魏策》,题目是后人加的。

  2、《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3、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呼。

  4、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5、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隆中对》(陈寿)

  1、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2、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帮助桓公建立霸业。

  3、乐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曾率领燕、赵、韩、魏、楚五国兵攻齐,连陷七十余城。

  4、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

  5、天府之士: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6、胄:后代。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所以称他“帝室这胄”。

  7、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8、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出师表》(诸葛亮)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2、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3、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4、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望江南》(温庭筠)

  1、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2、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人,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渔家傲秋思》

  1、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2、边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嘨的声音。

  《江城子密州出猎》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之多,骑,一人一马称骑。

  《武陵春》(李清照)

  1、节,符节。古代朝廷使者所持的凭证。

  2、冯唐,人名,汉文帝时的一位郎官。据《史记张择之冯唐列传》载:汉云中太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为报战果时多报了杀敌六人而获罪削职。冯唐向文帝进谏,文帝命冯唐持符节云中郡赦免魏尚,复为云中守。这里作者以魏尚自比。

  3、天狼:星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1、吹角:军队中吹号角的声音。古时候吹牛角以发号令。

  补充: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中唐以后逐渐有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而极盛于宋代。在唐五代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称“乐府”“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等。

  九年级下册

  《公输》(《墨子》)

  1、《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

  2、墨子,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3、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

  4、臣,秦汉以前对一般人也可自称“臣”。

  5、愿借子杀之:希望借助您去杀了他。子,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您”。

  6、褐:粗布衣服。

  7、九设攻城之机变:九,表示次数多,古代“三”“九”常有这种用法。

  《孟子两章》

  1、《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2、孟子,名轲,邹人,是孔之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池:护城河。

  2、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3、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惠子相梁》

  1、《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

  2、庄周,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3、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

  《曹刿论战》(《左传》)

  1、《左传》,旧传为春秋时其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

  2、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

  3、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4、鼓: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

  5、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1、邹忌,战国时齐国人,讽,讽刺,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愚公移山》(《列子》)

  1、选自《列子汤问》。

  2、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就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3、汉阴:汉水南岸。

  4、箕畚: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化常识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著名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记《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等。

  《朝花夕拾》是鲁迅写于1926年2月间的散文集,共10篇。《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选自《朝花夕拾》;课文《雪》选自《野草》(《鲁迅全集》第2卷);《阿Q正传》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2、胡适(1891-1962) 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作家、学者、教育家。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著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集》、《胡适作品集》等。

  3、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沫若为笔名。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蔡文姬》等。《天上的街市》《净夜》选自《郭沫若全集》。

  4、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四川成都人。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灭亡》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还有短、中、长篇小说。《短文两篇》选自《龙.虎.狗》。

  5、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

  6、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7、史成汉,1923年出生于山西定襄县,蒙古族,七月派诗人,1941年发表诗作,出版了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爱与歌》等。

  8、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理著名作家、评论家,作品擅长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的遭遇和心灵的热情描摹。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家之一。代表作有《成功的迷诀》、《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三作家》等。《列夫.托尔斯泰》选自《三作家》。

  9、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及教育家,著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老师》等。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保存下来的305篇诗歌,大约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7世纪(春秋中期)的五六百年之间。它们原先全是乐歌,按照乐曲的不同来编排,分为“风”、“雅”、“颂”三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摊牌咏叹的特点,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

  11、《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此书还有《国事》《国策》《事语》《短语》《长书》《修书》等名称,原著者名字不可考,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沿用至今。

  12、《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秋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13、《邹忌讽齐五纳谏》先自《战国策》,这里的“讽”是讽刺的意思,“纳谏”则用暗示的方法规劝是接受的意思。

  14、《愚公移山》从文学体裁上看是一篇寓言,选自《列子.汤问》文中有一个与愚公相对比的人物,叫智叟,这个名字具有讽刺意味。

  15、《关睢》选自《诗经. 周南》是《诗经》第一篇;《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它与《关睢》一样,同属《诗经》中国风一类,这一类中主要是各地歌谣,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最高,此外还《雅》、《颂》两类。

  16、《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史。《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用,清代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由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诸侯国史料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衰公十四年(前454年)。

  17、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宋之蒙人。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18、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后世常“孔孟”并称。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其作品《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分七篇261章,约3.5万字。

  19、《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杰出戏剧家莎士比亚创作的一出著名社会讽刺喜剧,它也是一出名幕剧。剧中安东民奥与鲍西亚是夫妻关系,鲍西亚与尼莉莎是主仆关系,尼莉莎与葛莱西安诺是夫妻关系,安东民奥与夏洛克是借债者与被借债者的关系。

  20、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戊戌派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维新变法”其著作为《饮冰室合集》。

  21、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温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作家。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

  22、伏尔秦(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曾两次被捕入狱,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代表作品有《哲学通信》、《形而上学》。

  23、莫泊桑(1850--1893),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羊脂球》,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中短篇小说《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他与美国作家欧.享利(代表作《含着泪水的微笑》)、俄国作家契诃夫、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统称为短篇小说巨匠。课文《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羊脂球》。

  24、契诃夫( 1860~1905)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他的早期作品讽刺和揭露了俄国社会官场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恶面目,写得谐趣横生,发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创作了既幽默又富于悲剧的短篇小说,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

  25、《心声》的作者是黄蓓佳,她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以时间为序,围绕朗读课文这一中心事件,把小说《万卡》的故事内容与京京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交织在一起,展开故事情节。

  26、下列作者与作品、出处、主人公的搭配

  鲁迅--《故乡》--《呐喊》--闰土

  曹文轩--《孤独之旅》--《草房子》--杜小康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菲利普夫妇

  黄蓓佳--《心声》--《儿童时代》--李京京

  鲁迅--《雪》--《野草》

  郭沫若--《雷电颂》--《屈原》

  巴金--《短文两篇》--《巴金选集》

  高尔基—《海燕》--《高尔基全集》

  纪伯伦--《组歌》--《泪与笑》

  27、于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物理学奖。

  28、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主要作品哲学方面有《新工具》和文学方面的《随笔》。

  29、施耐庵,生平事迹不祥,但也有说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水浒》作者。

  30、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未明初小说家。主要代表作《三国演义》。

  3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著名小说家。主要代表作有《儒林外史》。课文《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主要描写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壮态。

  32、曹雪芹(1715--1763),名(雨字头下面为沾),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州正白旗。主要作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有“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之称。课文《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33、《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史马迁,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

  34、《唐睢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它是由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策整理编写的。

  35、《望江南》的作者是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望江南》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36、《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是北宋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3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他是南宋(朝代)的著名词人,有《稼轩长短句》。

  38、《渔家傲秋思》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39、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丧夫,所以她53岁所作的《武陵春》反映的就是她处境的凄惨,内心的悲痛。

  40、《沁园春.雪》一词中,想像雪后景色的句子: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41、《出师表》中诸葛亮在自叙本志和追术先帝的知遇之恩时,写下的临危受命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3、《山坡羊骊山怀古》中表现宫殿万间都做了土的句子是:蠃,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44、关于作品人物、出处、体裁及作者、国别或朝代搭配

  奥楚蔑洛夫--《变色龙》—契诃夫—俄国

  孔乙已--《孔乙已》—小说—鲁迅—中国

  鲍西娅--《威尼斯商人》—戏剧—莎士比亚—英国

  狗娃--《变脸》—戏曲—魏明伦—中国

  45、《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46、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著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均收在《老舍文集》里。课文《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文集》,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47、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现在属山西)人,唐代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71卷,《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

  48、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代表作品《聊斋志异》。

  49、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诗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散文集《笑》《往事》。

  50、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一生创作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160多篇童话作品。《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

  51、《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赫耳墨斯,古希腊神话里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是宙斯的儿子。宙斯是古希腊神话里的首领。课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与狮子》均选自《伊索寓言》。

  52、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均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53、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苏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课文《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

  54、《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篡而成,共49篇。《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55、记叙文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

  56、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多,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57、《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零八。《爱莲说》选自《周公元集》,“元公”是周敦颐死后的谥号。周公颐(1017--1073),字茂叔。通州营道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

  58、《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该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5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历史三年写成的,该书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越的斗争生活。

  60、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伟大民族诗人,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在世界文学史上负有盛誉。主要代表作有:著名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校的女儿》等。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是普希金的作品。

  61、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著名诗人,并被称为“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主要代表作有成名作《波士顿以北》等。《未选择的路》就是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作品。

  62、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主要作品有《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文选集》。

  63、《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又名《木兰辞》、《木兰诗歌》,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乐府诗集》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熟悉《木兰诗》中有关句子,课本P101页。)

  64、司马光(公元1019--1086),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现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主要代表作有《资治通鉴》、《司马文正公文集》、《稽古录》。

  65、《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主要的编年体通史,共二百九十四卷,全书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共计1362年。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长于描写战争。课文《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均选自本书。

  66、《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

  67、《云南的歌会》选自《沈从文散文集》,作者沈从文,湖南风皇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68、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代表作有《宋学士文集》,课文《送东阳马生序》就节选自该书。

  69、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宋代文学家、史学家。与韩俞、柳宗元(唐)、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宋)统称为唐宋八大家。课文《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

  70、《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门人编写的一部书,书中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论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体制是语录体,也有对话体和叙事体。从汉朝到“五四”运动以前的2000多年,一直是学童们必读之书,影响很大。

  7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7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现济南)人,南宋爱国诗人。

  73、《观沧海》选自《乐府诗》,作者曹操;《次北固山下》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湾;《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歌》,作者辛弃疾;《天净沙.秋思》作者是元代马致远。其中前三首是诗,《西江月》是词,《天净沙.秋思》是小令。

  7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出自王湾《次北固山下》,历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7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选自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共写出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9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

  76、《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36门,主要记载了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崇尚清谈的风气。书中保存了晋代文学艺术等方面较为丰富的资料,富有研究价值。

  77、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代表作《韩非子》一书,共有20卷,55篇。课文《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化常识大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语文教材文化常识】相关文章:

教材培训心得08-24

教材培训心得02-13

宿舍防火常识03-20

此睥睨非彼埤堄也--初中语文教材《山市》注解辨正(网友来稿)08-17

数字教材培训心得12-02

数学教材教学总结08-29

数学教材教学反思05-12

统编教材语文培训心得04-22

最新数学教材培训心得09-16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化常识大全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古代文化常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化常识大全

  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则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传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4、曾子:即曾参,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人。

  5、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卞人。

  《观沧海》(曹操)

  1、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2、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次北固山下》(王湾)

  选自《全唐诗》。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王湾,唐代诗人。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西江月》(辛弃疾)

  选自《稼轩长短句》,西江月,词牌名。辛弃族,字幼安,号稼轩,宋朝著名爱国词人。

  旧时茅店社林边:社林,乡村祭土地神的庙叫“社”,周围的树林就是社林。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元朝著名戏曲作家。

  《山市》(蒲松龄)

  1、选自《聊斋志异》卷六。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山市,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2、禅院:寺院。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3、飞甍:飞檐。甍,屋檐。

  4、高垣睥(pì)睨(nì):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又写“埤堄”,指女墙,即城墙上的呈凹凸不形的矮墙。

  5、坊若者:有的像街巷。坊,街巷、店铺。

  6、市肆:集市。肆,店铺。

  7、

  参考资料:

  一、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

  1、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

  2、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3、月亮的美称与雅号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世说新语》(刘义庆)

  刘义庆,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世说新语咏雪》

  1、谢太傅:即谢安,字发石,晋朝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无线后追赠为太傅。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王安石)

  1、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2、王子曰:王安石自称。

  《木兰诗》

  1、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可汗大点兵: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可汗,我国古代一些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军书十二卷:军书,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4、胡骑: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5、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6、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7、木兰不用尚书郎: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8、帖花黄:帖,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

  9、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司马光,字君产,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3、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6、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7、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8、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9、孤岂欲卿治经: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社戏》

  1、小生:戏曲中扮演年轻男子的角色。

  2、小丑:戏曲中扮演滑稽人物的角色。

  3、老旦:戏曲中扮演老年女子的角色。

  《口技》(林嗣环)

  1、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2、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3、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参考资料:

  一、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

  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里边又分为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摇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戏曲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另外,戏曲中的唱腔、龙套(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脸谱、服饰以及演出场地所涉及的露台、庙台、舞台等也都有它们特殊的韵味。

  二、主要戏曲剧种

  1、昆剧--中国戏曲之母:我国现存历史较长的地方剧种几乎都受过昆剧艺术的影响。

  2、京剧--东方“歌剧”。它和歌剧都是集歌唱、舞蹈、音乐、美术、文学等于一体的特殊戏剧形式。

  3、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

  三、京剧旦角流派

  梅派:由梅兰芳创立。

  程派:由程砚秋创立。

  荀派:由荀慧生创立。

  尚派:由尚小云创立。

  四、京居脸谱

  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 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

  蓝脸和绿脸--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 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

  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

  《夸父逐日》(《山海经》)

  1、夸父:古代神话人物。

  2、河、渭:黄河,渭水。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

  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狼》(《聊斋志异》)

  1、一屠晚归:屠,这里指屠户,即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生意人。

  2、止露尻尾:尻,屁股。

  参考资料:

  一、我国古代的车马

  1、古书上常见车马并兴。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一般地说,没有无车的马,也没有无马的车。因此,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古代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

  2、到了战国时代,战武灵王胡服骑射,才从匈奴人那里学会了骑马之术。

  3、一车四马为一乘。天子是万乘之国,诸侯是千乘之国。

  二、我国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马

  1、的卢马,是刘备的坐骑。

  2、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南征北战驰骋沙场统一全国的六匹战马。它们分别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和白蹄乌。

  3、白龙马,《西游记》中唐僧的坐骑。

  4、汗血马,传说中的良马。

  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陶渊明)

  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2、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

  补充:

  年号: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君臣朝野为之瞩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肠,绞尽脑汁。

  王年号于选词择字十分考究,须经重臣集议、反复筛选,要求字意吉瑞、词意隽永,多用“天、大、太、应、元、中、永”等字开头。尤其是以“天”字开始之年号,达66个之多。其次是“建”字打头者,有30个;以“永”字作首字者有28个。用“隆”字的年号19个;有“龙”字的年号有13个,有“凤”字和“皇”字的年号各有11个。由于择字范围狭窄,历代年号重复使用现屡见不鲜。如用 “建兴”11次,为使用次数之最;“太平”出现9次;“建武”年号曾出现7次;另外“中兴”、“永和”、“永平”、“永兴”、“建和”、“建平”等年号亦分别曾被6位皇帝所用。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历史知识,有的是有意追慕摹仿前朝,因而导致年号重复。

  1、庙号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2、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厘王、赵孝成王、 卫睿圣武公等。

  3、所谓尊号,乃为尊崇帝后为之所上之称号。始于秦代。据《史记秦始皇纪》有“臣(王绾、李斯)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之语。《汉书高帝纪下》有云: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上皇帝尊号。”又,嗣位皇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尊前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亦称上尊号。

  3、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陋室铭》(刘禹锡)

  1、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鸿儒:博学的人。儒,旧指读书人。

  3、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4、阅金经:金经,指佛经。

  《爱莲说》(周敦颐)

  1、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

  2、自李唐来: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3、隐逸: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核舟记》(魏学洢)

  1、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2、盖大苏泛赤壁云:大苏,就是苏轼,后人习惯于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赤壁,苏轼游的赤壁在黄州(现湖北黄冈)城外的赤鼻矶,而东汉赤壁之战的赤壁,一般认为在现在湖北嘉鱼东北。

  3、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4、峨冠:高高的帽子。

  5、卷端:指画幅的右端。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6、石青糁之:石青,一种青翠色的颜料。

  7、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

  《大道之行》(《礼记》)

  1、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2、矜(guān)、寡、孤、独、废疾: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3、女子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

  《望岳》(杜甫)

  1、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2、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3、齐鲁青未了:齐,泰山以北地区,春秋时属齐。鲁,指泰山以南地区,春秋时属鲁。

  4、阴阳割昏晓:意思是山的南北两面。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

  5、

  《石壕吏》

  1、公元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两面夹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头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

  2、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参考资料:

  1、荷花,别名莲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莲等,属睡莲科。

  2、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污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喜欢以荷花的“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三峡》(郦道元)

  1、选自《水经注疏》。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自非亭午夜分: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3、睛初:天刚睛。

  4、霜旦:下霜的早晨。

  《答谢中书书》

  1、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2、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五色。

  3、自康乐以来: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观潮》

  周密,字公谨,宋代人。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2、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京尹,京都临安府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

  3、一舸无迹:舸,船。

  《湖心亭看雪》张岱

  1、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2、余强饮三大白: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3、更有痴似相公者: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使至塞上》(王维)

  1、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补充: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官名,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始设,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宋元明清因之。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通常弹劾与建言,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冠以某某道地名。

  2、都护:唐代边疆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这里指前敌统帅。

  3、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登岳阳楼》(陈与义)

  1、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2、帘旌不动夕阳迟: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3、三年多难更凭危: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八年级下册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1、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下有洞和补丁。

  2、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

  3、赞曰: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4、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俦,辈、同类。

  5、亲旧知其如此:亲,亲戚。 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6、环堵萧然: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

  7、衔觞赋诗:觞,酒杯。

  《马说》(韩愈)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2、伯乐:本名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马。

  3、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

  4、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

  2、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3、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

  4、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5、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6、带朱缨宝饰之帽:缨,帽带。

  7、媵人持汤沃灌:媵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汤,热水。

  8、同舍生: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9、寓逆旅:住在旅店。逆旅,旅店。

  10、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11、以衾拥覆:衾,被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1、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群》,刘禹锡作此诗答谢。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赤壁》(杜牧)

  1、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2、二乔,指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是东吴美女,大乔是孙策(孙权兄)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

  《过零丁洋》(文天祥)

  文天祥,安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

  1、丹心照汗青: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这里特指史册。

  《水调歌头》苏轼

  1、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水调歌头,词牌名。

  2、千里共婵娟: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婵娟,指月亮。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1、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散曲家。

  《小石潭记》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1、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珮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岳阳楼记》范仲淹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2、居庙堂之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醉翁亭记》欧阳修

  1、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

  2、射者中: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满井游记》袁宏道

  1、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2、花朝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3、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茗,茶。罍,酒杯。蹇,这里指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判官:官名,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官吏的僚属。

  2、胡天:塞北的天空。胡,我国古代对北方民族的通称。

  3、中军:主帅的营帐。

  4、辕门:军营大门。古时行军扎营,以车环卫,在出入处用两车的车辕相向竖立,作为营门,故称辕门。

  对联常识:

  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意义相关

  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赠从弟》

  从弟:堂弟。

  九年级上册

  《杨修之死》(罗贯中)

  1、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2、《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

  3、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范进中举》(吴敬梓)

  1、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2、《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3、进学:进了县学。在科举时代,经过县一级考试取得秀才资格后即成为县学生员。

  4、带挈你中了个相公:相公,对秀才的称呼。

  5、同案:一同考取秀才叫做同案。

  6、乡试年: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去应试,轮到乡试这一年叫“乡试年”。

  7、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考,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

  补充:

  1、秀才别称茂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元封四年(前107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至南北朝时,举荐秀才尤为重视。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后废秀才科,秀才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宋代为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明代曾一度采用荐举之法,亦有举秀才。明清时期,秀才亦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生员。

  8、宗师:对一省总管教育的学官的总称。

  9、出榜:又叫“发榜”,即公布录取名单。

  10、草标:在集市出卖东西,把一根草插在出卖的物品上或拿在手里,作为标志,这草就称为“草标”。

  11、高邻:对邻居的尊称。

  12、讳:原有“避”的意思。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敢直呼其名,叫做“避讳”。讳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的。

  13、亚元: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补充:

  1、乡试是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只有童生才能参加,通常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通常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全国各地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2、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但需要注明的是,童生并不完全等同于未考上秀才的学子。根据明朝史书记载,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生方有资格参加院试,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秀才是往往都能高中状元,而状元往往都是为朝廷效力。

  3、贡生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优秀或资格老的,送入国子监继续学习的学生。

  14、京报连登黄甲:科举时代,写在喜报上表示祝贺的恭维话,意思是以后还会有会试、殿试连续的捷报。殿试录取进士分别为三等,叫“三甲”,榜用黄纸写,所以称“黄甲”。

  15、在下:对自己的谦称。

  16、我小老:旧时老年人对自己的谦称。

  17、大红全帖:用大红纸折叠成折子的帖子,共有十面,横阔十倍于单帖,称为“全帖”。拜客时用全帖表示恭敬和郑重。

  18、世先生:对有世交的人的敬称。世,表示世交,指两家之间世代有交往。这种称呼是旧时人们拉关系的套语。

  19、晚生:旧时后进的你在前辈人面前对自己的谦称。乡试和会试分房阅卷,由各房考官推荐卷子给主考官,考中的人称推荐卷子的房考官为“房师”。

  补充:

  一、院试--考秀才

  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考官是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员到各省任职,任期三年,任期内要依次到所辖各府、州去主持院试。

  院试又分岁试和科试两种。所谓岁试,即俗话所说的童生考秀才,通过岁试,童生就算是“进学”了,成为了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亦即秀才。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继续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

  二、乡试--考举人

  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主考官一般由进士出身的在京翰林或部院官担任。乡试有正冠城内的东南隅。乡试共考三场,初九、十二、十五日各一场。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桂榜”,也称“乙榜”。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三、会试和殿试--考进士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黜落的问题。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二、三月,所以又称“春闱”。主考官多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担任。发榜在四月,正值杏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取中的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会试之后还要举行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殿试所发之榜称“甲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士,功名也就到了头。在揭榜时,要在殿前举行唱名典礼,称传胪。

  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做“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称谓科举知识简介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

  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

  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状元的产生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历代封建知识分子跃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童生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亚元。

  会试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参加,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但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香菱学诗(曹雪芹)

  1、节选《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2、《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跟本文有关情节是香菱被人贩子卖给薛蟠做妾。当时薛蟠外出经商,香菱得以跟宝钗一起住进了大观园。

  3、起承转合:旧体诗文常用的行文顺序。起,开端。承,承接上文进一步加以申述。转,转折,从另一方面论述主题。合,结束语。

  4、王摩诘:即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唐肃宗时官尚书右丞,人称王右丞。

  5、老杜:指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为了区别于稍后的晚唐诗人杜牧,故世称杜甫为“老杜”,杜牧“小杜”。

  6、李青莲:即李白,幼时曾随父迁居四川绵州彰明青莲乡,自号青莲居士。

  7、应玚、谢、阮、庾、鲍:应玚,字德琏,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谢,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阮,指三国时魏诗人阮籍,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

  《陈涉世家》(司马迁)

  1、节选自《史记陈步世家》。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戍卒九百人在大泽乡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节选的这一部分记叙了这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的浩大声势。

  2、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后人人才能跑部书称为《史记》。

  3、世家,《史记》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候之事。陈胜者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燕雀,小鸟,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鸿鹄,天鹅,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5、发闾左適戍渔阳: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

  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闾械就用来指代贫苦人民。

  6、皆次当行: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次,编次。当行,当在征发之列。

  7、上使外将兵: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上,臣下对皇帝的敬称,这里指秦始皇。

  8、足下:指对方,古人对于别人的警称。

  9、之次所旁丛祠中: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次所,这里指军队驻扎的地方。

  10、公等:你们诸位。公,对对方的敬称。

  11、都尉:次于将军的军官。

  12、守令皆不在:郡守、县令都不在。秦时,陈县属于砀郡,上郡府、县府的所在地,所以有守有令。

  13、守丞:守城的当地行政助理官。

  14、三老:封建社会里掌管教化的乡官。

  15、社稷:国家。社,土地神。稷,谷神。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就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16、宫门令:守卫宫门的官员。

  17、伙颐:伙,秦汉时楚地方言,表示众多的意思。

  18、伙涉:指被人叹过“伙颐”的陈涉,“伙”字冠在名字面前,成为他的外号。

  《唐睢不辱使命》(《战国策》)

  1、选自《战国策魏策》,题目是后人加的。

  2、《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3、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呼。

  4、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5、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隆中对》(陈寿)

  1、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2、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帮助桓公建立霸业。

  3、乐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曾率领燕、赵、韩、魏、楚五国兵攻齐,连陷七十余城。

  4、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

  5、天府之士: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6、胄:后代。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所以称他“帝室这胄”。

  7、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8、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出师表》(诸葛亮)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2、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3、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4、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望江南》(温庭筠)

  1、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2、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人,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渔家傲秋思》

  1、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2、边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嘨的声音。

  《江城子密州出猎》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之多,骑,一人一马称骑。

  《武陵春》(李清照)

  1、节,符节。古代朝廷使者所持的凭证。

  2、冯唐,人名,汉文帝时的一位郎官。据《史记张择之冯唐列传》载:汉云中太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为报战果时多报了杀敌六人而获罪削职。冯唐向文帝进谏,文帝命冯唐持符节云中郡赦免魏尚,复为云中守。这里作者以魏尚自比。

  3、天狼:星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1、吹角:军队中吹号角的声音。古时候吹牛角以发号令。

  补充: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中唐以后逐渐有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而极盛于宋代。在唐五代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称“乐府”“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等。

  九年级下册

  《公输》(《墨子》)

  1、《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

  2、墨子,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3、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

  4、臣,秦汉以前对一般人也可自称“臣”。

  5、愿借子杀之:希望借助您去杀了他。子,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您”。

  6、褐:粗布衣服。

  7、九设攻城之机变:九,表示次数多,古代“三”“九”常有这种用法。

  《孟子两章》

  1、《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2、孟子,名轲,邹人,是孔之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池:护城河。

  2、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3、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惠子相梁》

  1、《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

  2、庄周,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3、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

  《曹刿论战》(《左传》)

  1、《左传》,旧传为春秋时其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

  2、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

  3、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4、鼓: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

  5、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1、邹忌,战国时齐国人,讽,讽刺,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愚公移山》(《列子》)

  1、选自《列子汤问》。

  2、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就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3、汉阴:汉水南岸。

  4、箕畚: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化常识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著名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记《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等。

  《朝花夕拾》是鲁迅写于1926年2月间的散文集,共10篇。《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选自《朝花夕拾》;课文《雪》选自《野草》(《鲁迅全集》第2卷);《阿Q正传》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2、胡适(1891-1962) 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作家、学者、教育家。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著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集》、《胡适作品集》等。

  3、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沫若为笔名。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蔡文姬》等。《天上的街市》《净夜》选自《郭沫若全集》。

  4、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四川成都人。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灭亡》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还有短、中、长篇小说。《短文两篇》选自《龙.虎.狗》。

  5、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

  6、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7、史成汉,1923年出生于山西定襄县,蒙古族,七月派诗人,1941年发表诗作,出版了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爱与歌》等。

  8、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理著名作家、评论家,作品擅长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的遭遇和心灵的热情描摹。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家之一。代表作有《成功的迷诀》、《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三作家》等。《列夫.托尔斯泰》选自《三作家》。

  9、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及教育家,著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老师》等。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保存下来的305篇诗歌,大约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7世纪(春秋中期)的五六百年之间。它们原先全是乐歌,按照乐曲的不同来编排,分为“风”、“雅”、“颂”三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摊牌咏叹的特点,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

  11、《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此书还有《国事》《国策》《事语》《短语》《长书》《修书》等名称,原著者名字不可考,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沿用至今。

  12、《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秋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13、《邹忌讽齐五纳谏》先自《战国策》,这里的“讽”是讽刺的意思,“纳谏”则用暗示的方法规劝是接受的意思。

  14、《愚公移山》从文学体裁上看是一篇寓言,选自《列子.汤问》文中有一个与愚公相对比的人物,叫智叟,这个名字具有讽刺意味。

  15、《关睢》选自《诗经. 周南》是《诗经》第一篇;《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它与《关睢》一样,同属《诗经》中国风一类,这一类中主要是各地歌谣,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最高,此外还《雅》、《颂》两类。

  16、《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史。《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用,清代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由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诸侯国史料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衰公十四年(前454年)。

  17、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宋之蒙人。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18、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后世常“孔孟”并称。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其作品《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分七篇261章,约3.5万字。

  19、《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杰出戏剧家莎士比亚创作的一出著名社会讽刺喜剧,它也是一出名幕剧。剧中安东民奥与鲍西亚是夫妻关系,鲍西亚与尼莉莎是主仆关系,尼莉莎与葛莱西安诺是夫妻关系,安东民奥与夏洛克是借债者与被借债者的关系。

  20、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戊戌派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维新变法”其著作为《饮冰室合集》。

  21、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温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作家。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

  22、伏尔秦(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曾两次被捕入狱,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代表作品有《哲学通信》、《形而上学》。

  23、莫泊桑(1850--1893),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羊脂球》,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中短篇小说《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他与美国作家欧.享利(代表作《含着泪水的微笑》)、俄国作家契诃夫、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统称为短篇小说巨匠。课文《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羊脂球》。

  24、契诃夫( 1860~1905)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他的早期作品讽刺和揭露了俄国社会官场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恶面目,写得谐趣横生,发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创作了既幽默又富于悲剧的短篇小说,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

  25、《心声》的作者是黄蓓佳,她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以时间为序,围绕朗读课文这一中心事件,把小说《万卡》的故事内容与京京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交织在一起,展开故事情节。

  26、下列作者与作品、出处、主人公的搭配

  鲁迅--《故乡》--《呐喊》--闰土

  曹文轩--《孤独之旅》--《草房子》--杜小康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菲利普夫妇

  黄蓓佳--《心声》--《儿童时代》--李京京

  鲁迅--《雪》--《野草》

  郭沫若--《雷电颂》--《屈原》

  巴金--《短文两篇》--《巴金选集》

  高尔基—《海燕》--《高尔基全集》

  纪伯伦--《组歌》--《泪与笑》

  27、于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物理学奖。

  28、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主要作品哲学方面有《新工具》和文学方面的《随笔》。

  29、施耐庵,生平事迹不祥,但也有说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水浒》作者。

  30、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未明初小说家。主要代表作《三国演义》。

  3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著名小说家。主要代表作有《儒林外史》。课文《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主要描写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壮态。

  32、曹雪芹(1715--1763),名(雨字头下面为沾),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州正白旗。主要作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有“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之称。课文《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33、《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史马迁,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

  34、《唐睢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它是由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策整理编写的。

  35、《望江南》的作者是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望江南》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36、《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是北宋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3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他是南宋(朝代)的著名词人,有《稼轩长短句》。

  38、《渔家傲秋思》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39、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丧夫,所以她53岁所作的《武陵春》反映的就是她处境的凄惨,内心的悲痛。

  40、《沁园春.雪》一词中,想像雪后景色的句子: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41、《出师表》中诸葛亮在自叙本志和追术先帝的知遇之恩时,写下的临危受命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3、《山坡羊骊山怀古》中表现宫殿万间都做了土的句子是:蠃,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44、关于作品人物、出处、体裁及作者、国别或朝代搭配

  奥楚蔑洛夫--《变色龙》—契诃夫—俄国

  孔乙已--《孔乙已》—小说—鲁迅—中国

  鲍西娅--《威尼斯商人》—戏剧—莎士比亚—英国

  狗娃--《变脸》—戏曲—魏明伦—中国

  45、《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46、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著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均收在《老舍文集》里。课文《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文集》,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47、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现在属山西)人,唐代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71卷,《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

  48、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代表作品《聊斋志异》。

  49、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诗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散文集《笑》《往事》。

  50、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一生创作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160多篇童话作品。《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

  51、《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赫耳墨斯,古希腊神话里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是宙斯的儿子。宙斯是古希腊神话里的首领。课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与狮子》均选自《伊索寓言》。

  52、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均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53、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苏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课文《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

  54、《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篡而成,共49篇。《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55、记叙文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

  56、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多,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57、《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零八。《爱莲说》选自《周公元集》,“元公”是周敦颐死后的谥号。周公颐(1017--1073),字茂叔。通州营道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

  58、《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该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5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历史三年写成的,该书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越的斗争生活。

  60、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伟大民族诗人,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在世界文学史上负有盛誉。主要代表作有:著名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校的女儿》等。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是普希金的作品。

  61、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著名诗人,并被称为“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主要代表作有成名作《波士顿以北》等。《未选择的路》就是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作品。

  62、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主要作品有《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文选集》。

  63、《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又名《木兰辞》、《木兰诗歌》,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乐府诗集》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熟悉《木兰诗》中有关句子,课本P101页。)

  64、司马光(公元1019--1086),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现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主要代表作有《资治通鉴》、《司马文正公文集》、《稽古录》。

  65、《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主要的编年体通史,共二百九十四卷,全书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共计1362年。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长于描写战争。课文《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均选自本书。

  66、《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

  67、《云南的歌会》选自《沈从文散文集》,作者沈从文,湖南风皇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68、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代表作有《宋学士文集》,课文《送东阳马生序》就节选自该书。

  69、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宋代文学家、史学家。与韩俞、柳宗元(唐)、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宋)统称为唐宋八大家。课文《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

  70、《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门人编写的一部书,书中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论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体制是语录体,也有对话体和叙事体。从汉朝到“五四”运动以前的2000多年,一直是学童们必读之书,影响很大。

  7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7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现济南)人,南宋爱国诗人。

  73、《观沧海》选自《乐府诗》,作者曹操;《次北固山下》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湾;《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歌》,作者辛弃疾;《天净沙.秋思》作者是元代马致远。其中前三首是诗,《西江月》是词,《天净沙.秋思》是小令。

  7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出自王湾《次北固山下》,历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7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选自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共写出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9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

  76、《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36门,主要记载了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崇尚清谈的风气。书中保存了晋代文学艺术等方面较为丰富的资料,富有研究价值。

  77、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代表作《韩非子》一书,共有20卷,55篇。课文《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