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型歌舞剧《西关小姐》(教师随笔)

时间:2022-04-14 09:01:4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大型歌舞剧《西关小姐》(教师随笔)

2017年3月16日晚,在广州友谊剧院观看了广州歌舞团创作表演的大型原创音乐剧 《西关小姐》,不客气地说,颇为失望。

论大型歌舞剧《西关小姐》(教师随笔)

首先,剧本没写好。

我进场前,拿到了一张介绍2017年2至12月份友谊剧院最新演出排期的广告小单张,里边有《西关小姐》的剧情简介。它说,该剧讲述了20世纪初中国广州西关小姐奉献慈悲大爱而获取人间真情的感人故事。

就这点,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该剧没有20世纪初西关的味道。因为,那时尚处于清末,还没进入民国。西关一带,还是满人、汉人、洋人并存,中国的男人还拖着辫子。当然,汉人当中主要的成员理所当然是地道的广州人、西关人。该剧虽然有东山少爷、西关小姐,还有西关的富商、妹仔、小贩、车夫、搬运,但未见满清的官员、兵卒,也未见鬼佬、夷妇,却提前见到了“国军”,而且西关小姐个个都放了大脚,没有一个三寸金莲,男人也都剪了辫子,咸与维新了。

我想,该剧想反映的其实是民国初年至解放前夕广州西关的历史,但剧情简介却错说“该剧讲述了20世纪中国广州西关……的感人故事”。不过,即使如我推断的那样,该剧想反映的是民国初年至解放前夕广州西关的历史,但“兵变突起”指的是什么兵变?黄兴的广州起义?陈炯明把孙中山赶到永丰舰上?国民党策划的清洗中共、俄共的中山舰事件?张太雷的广州起义?日军占领广州?人民军队解放广州?我只见嘣嘣嘣打一通,却摸不着头脑。也许,编剧认为这与音乐剧的中心无关,所以故意虚化,不加特指,故意语焉不详吧。

所以,该剧让我有点神经错乱,闹不清其故事发生的背景,到底是清末、民初还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抑或抗日战争、广州解放。

再就是,该剧是广州市委宣传部组织创作的,要表现广府人的奉献慈悲大爱,给人以正能量,看来有配合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在身,所以构筑了这么一个故事:

东山少爷麦少杰在珠江边碰到西关小姐陈雪菲,想搭讪遭拒绝,仍要马仔去打探陈雪菲的底细,穷追不舍。陈雪菲目睹好友黄梅因在难产中失去小孩而疯癫,同时从接生的醉婆口中惊悉母亲当初在难产中为了保全自己的新生儿而失去了生命的真相后,发誓要筹建一家专门的妇孺医院。她慈善募捐的义举得到父亲众多亲朋好友的支持,却遭到东山少爷麦少杰的嘲讽。善款不幸被潜逃的男友潘栋臣私吞,捐款人纷纷向陈雪菲追讨,陈父病发猝逝。

陈雪菲一诺千金,变卖家产还债,栖身于醉婆家中。当年的西关小姐醉婆像母亲一样鼓励雪菲。西关小姐也纷纷走上街头募捐,支持雪菲。

兵变突起,私吞善款卖官鬻爵成功的潘栋臣衣锦还乡,被陈雪菲痛斥。麦少杰为陈雪菲的执着所感动,不惜违背父母,将东山的房产变卖,暗中捐给雪菲,以达成她的心愿。总之,虽然好事多磨,但最终,医院建成了,陈雪菲与麦少杰又成了婚,得到了人间真情。

这明显是主题先行,按着事先定好的主题去构筑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设计歌词对话。

奉献慈悲、人间大爱本身就不是西关小姐最特质的东西。用这样的主题、这样的故事来塑造西关小姐的思想性格,绝对抓不住西关小姐的灵魂。这有点像前些年,广州初三毕业生写升中考语文考卷作文题《广州的风格》,说见义勇为、乐于助人是广州人的风格一样。嗨,奉献慈悲、人间大爱不见得西关小姐独有吧,见义勇为、乐于助人也不见得广州人独有吧。所以说,该剧抓不住西关小姐的本质。

在我看来,广州人实在、低调,不巴辣、不抠索、不横蛮、不傲慢、不刁钻;埋头做生意,不热衷政治,没有强烈的为官入仕愿望,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率先改革开放,敢为人先,不甘人后;虽然不像香港洋泾浜、假洋鬼子得那么厉害,但时尚,摩登,包容,开放--海禁的年代,西关几度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既输出又拿来,从不闭塞;内地沿海、黑皮白肤、蓝眼金发、上帝真主,都兼收并蓄;开门迎宾客,和气生钱财--这就是广州人发家致富、待人接物的风格。那么西关小姐出身于今天的人民路到黄沙大道、荔湾路到六二三路一带的商户人家,生活优裕,不愁吃喝玩乐之外,多少还带有上述广州人的特点吧。我看,穿金戴银、打麻将、逛街市、坐花艇、喝早茶是西关小姐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西关风情。

一部音乐剧,不可能全面立体地反映西关小姐、广府文化,但起码不能够歪嘴和尚念经--跑了调。

我不反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反对宣传正能量的人物故事,但你必须从人物的根本特质出发,从中发掘演绎拓展,不能南辕北辙。

其次,音乐和唱腔没处理好。

诚然,看得出来,该剧的创作、演出、布景、舞美、音乐、演唱下了苦功夫花了大力气,是很认真的。

其舞台布景,如长堤风光、天字码头、海珠大桥、西关大屋、趟栊门、满洲窗等,是西关元素;服饰道具,如小姐穿的旗袍、提的手袋,妹仔梳的孖辫,小贩挑的粥品担、推的凉茶车(补充:剧里缺了竹纱衫、荷包裤、小木屐);部分配乐也融入了广东音乐元素,偶尔有高胡、秦琴、扬琴、小唢呐的音乐;板凳舞、手袋舞、小伞舞也具南国风情。然而占主流地位的对话、唱腔、舞蹈中又有太多非广府、非西关的元素,连南腔北调都谈不上,尽是北腔,配乐没有以广东音乐为基础去创作,整场音乐、整场唱腔都是一派西洋歌剧的味道,不客气地说,显得非驴非马,四不像。整部剧只有广州西关的场景,西关上世纪初的历史风韵、市井风情却很不浓厚。兴许,它用广东音乐、广东粤剧音乐作为音乐剧的主旋律,再糅合西洋歌剧音乐,用高胡、扬琴、秦琴、洞箫与西洋乐器混搭,多唱些粤语的歌仔,还会更多地勾起我对广州西关的记忆。

想把普通话、西洋化的语言和音乐植入反映广州风情、塑造西关小姐的戏剧里,以表现广州西关的文化是很困难的,广州人的东西与普通话的东西不那么容易结合得天衣无缝,格格不入的两样东西想凑合在一块不那么容易,要很费心思。

顺带说一说,剧中疯癫后的黄梅误把小提琴当做小孩,整天抱着,爱不释手,为何不把小提琴换作广东音乐特有的乐器?还有,妇孺医院落成开业那一幕,孕妇们一溜排开,大跳其舞,有点不合事理,万一跳出个流产,颠出个早产儿,怎么办?

至于这部戏没有触及当时政府管治、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等深层次的东西,这里就不说了,这要求太高了。

梁永坚

【论大型歌舞剧《西关小姐》(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冬虫夏草论 教师随笔04-15

山西关帝庙导游词06-29

写作教学随笔 教师随笔04-14

论爱国(教师中心稿)04-14

论机遇(教师中心稿)04-14

高校食堂推出礼仪小姐04-14

论教师个性应当缓提04-15

蛰伏(教师随笔)04-14

欲望(教师随笔)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