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困生问题及其教育策略

时间:2022-02-25 11:40:2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析学困生问题及其教育策略

  浅析学困生问题及其教育策略

  一、障碍消除:培养健康心理素质

浅析学困生问题及其教育策略

  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落后,过多地经受了学习失败的体验,自尊心受到伤害,导致学习动机不强,信心不足,热情不高,这些消极情绪反过来又成为他们继续学习的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是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的重要前提。

  (一)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和维持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的基本心理因素之一。学困生普遍存在动机不强、动力不足。激发学习动机,首要的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一要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当前的学校学习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发学生长远动机;二要了解各门学科学习的具体目的和有关知识的具体意义,以提高对相应学科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性。这样,使学困生认识到学习既是自已切身利益的需要,又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以积极进取心态替代惰性心理,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树立学习信心。尽管许多学困生对学习上的失败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埋藏着沉重的自卑感。要使他们消除自卑、树立信心,首先应明白道理,教师要引导学困生认识到每个发育正常的人都有着雄厚的学习潜力,没有天生的“聪明”与“愚笨”之分,学习成绩差并不意味着智力就一定差,只要自信、自强,方法得当,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赶上优等生。其次要体验成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设计一些学困生能够回答上来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并及时鼓励和表扬,以增加他们成功的心理体验,分享满足的心理感受,久而久之,就会弥补自信心丧失的心理创伤,逐渐树立自信,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培养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有兴趣的事情,容易引起注意。如孩子看电视、玩游戏、上网,不用提醒,也能专心致志,是因为有了兴趣。个体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学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培养学习兴趣是促使学困生由“苦学”变成“乐学”的一个有效手段。由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把学困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来。

  (四)增强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即主要依靠自己解决自身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教师不可能教学生一辈子,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使其受益终生。学困生过多的失败体验使得他们很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认识水平,客观地自我评价,找到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产生自我激励,形成健康向上的自我体验,从而实现自我调控是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的关键。一方面,坚持悦纳原则,教师不仅要善于愉快地接纳每一个学生,而且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悦纳情感,使学困生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并有信心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克服学习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制定目标及有计划地实施,培养学困生保持适度的学习紧张感,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逐步提高学习成效;第三,教师要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将心理活动与行动效果紧密结合,学会总结学习失败的教训和进步的经验,增强自我约束、监督和调控能力,促使学习不断进步。

  二、外因影响:创设良好学习环境

  环境育人是一种非常奏效的无声教育,运用得当会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能激励人朝某一个方向去奋进去努力。因此,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为学困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优化学习环境,克服和避免各种学习困难诱因的产生,是帮助学困生摆脱学习困境的重要条件。

  (一)正面肯定每一个学生。教育最大的责任是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重、自强的良好品质。对待学困生,教师需要牢记“数子十罪不如奖子一长”的古训。因为积极的鼓励总会给人带来莫大的欣慰,也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动力;而消极的惩罚带给人更多是回避和退缩,使人失去自信,失去乐趣。所以一个成功的教育者总是立足于从正面肯定,积极强化,努力发现学生的长处和进步,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以唤起学困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减少失败给他们的打击,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难的阴影。

  (二)给每一位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舞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学困生并不意味着在其他方面也样样差劲。教师要用慈母一般的心体贴他们,用火一般的真情感化他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困生的禀性、兴趣、爱好、特长和长处。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条件和机会,发挥他们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和长处,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正面表现自己,如让他们担任出墙报、做值日、检查督促卫生保洁等工作。使其从自己在老师帮助、鼓励下所取得的进步中看到希望,充满信心;从自己长于别人的地方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从而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实现自我肯定,反过来更好地促进学习。

  (三)营造“帮学”氛围。教师可以鼓励本班或高年级的学习优秀者与学困生结交朋友,并向他们交流学习经验与方法。这种努力不仅使后者在学习方法上乃至具体学习上得到帮助,还可使他们感到受尊重与信任,有助于摆脱因为学习困难而产生的自卑感。教师还可以通过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和集体归属感使学生一直处于和谐的学习环境中,缩小班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学习及心理上的差距,优化学困生的转化条件,避免他们成为“尖子教育”的牺牲品。

  三、操作路径: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如何学习,是当今教育心理学领域里的一个响亮口号。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困生的最大困难是不知道如何学习。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学习困难,就只满足于向他们灌输知识,殊不知灌输的结果,只会使他们越来越被动,甚至越来越反感。因此,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是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的重要内容。

  (一)紧密结合学科教学。教师应结合学科教学,在指导学困生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预习、怎样阅读、如何听课、如何做笔记、怎样复习和做练习、如何掌握记忆的技巧、知识的组织以及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实践运用等方面下功夫,帮助学困生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了解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一旦他们发现自己近来的学业成功得益于学习方法的运用,就会增强学习动机,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二)强化学习技能训练。帮助学困生学会如何学习的关键是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一种应用性知识,也是一项心智技能的培养。只有通过训练,将学习方法转化为习惯或能力,才能体现它的真正价值。由此,对学习技能和习惯欠缺的学困生,教师应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技能训练。这种训练要求学生多次在教师或家长的直接帮助和监督下进行学习,甚至需要手把手地示范、陪读、检查或另加作业项目等,以使受到训练的学生获得学习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虽然这种训练需要教师或家长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学习方法更需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应用,及时总结学习的经验教训,思考哪些方法对自己有效,哪些方法对自己不适宜,逐渐“自悟”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设立切实可行的目标。一定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获得学习动力的源泉,学困生之所以成绩差,没有奋斗目标是一重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困生设立学习目标,而目标设立的基本要求是适当和具体化,因为适当的目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内部动力,不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进取精神,加快各方面的进步;具体化的目标可以使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在初始阶段就能体验获得成功的感觉,从而有信心逐步承担起更困难的学习任务和实现更高的奋斗目标。因此,在确定目标时,需要教师与学困生共同探讨,共同协商,在全面了解、深入认识学困生现有学习状况的基础上,设立既有利于他们发展提高,又能被他们所接受的学习目标。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学会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学困生需要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主要努力的方向包括:克服懒惰习性,养成勤学苦练的习惯;克服害羞心理,养成不耻下问的习惯;克服粗心大意毛病,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克服学习拖拉习性,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克服依赖习性,养成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克服学习骄傲情绪,养成虚心好学的习惯;克服学习盲目习性,养成科学安排的习惯等等。这些良好学习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学生会终生受益。

  归论:

  帮助每个学生成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我们要正确认识学困生现象,承认差别,承认过程,深入到他们心灵深处,在理解的基础上认同内化,开发他们精神世界的宝藏,选好促进其进步的突破口,因势利导,为他们早日成功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浅析学困生问题及其教育策略】相关文章:

探究学困生的心理特征与教育策略05-02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05-08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02-20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12-09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误区及其对策浅析05-08

《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课反思05-05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听课反思05-05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9-29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15篇12-09

《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听课反思范文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