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随想(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0:13:5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意语文随想(网友来稿)

台门中学 王文治

诗意语文随想(网友来稿)

题记:

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

--摘自李吉林:《是教师,也是诗人》

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亟需诗意水的滋养。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笼、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诗的境界之时。

诗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对人的关注。这与语文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个性的需要,注重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在更高的生命层次上进行积极主动的发展,这是时代所赋予的核心内容──主体精神。语文是一门植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型课程。语文本身的特点注定了其诗性特质。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充实学生的精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康德在他的《判断力的批判》中写道:“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没有终极目的。”

教学理念要有诗的精神

1. 关注生命。

关注生命,就是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新一代语文教师在理念上也应具备这一诗性特质。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孩子的精神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

2. 树立民主。

只有在民主的课堂上,才会启迪开学生的思维之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谱写出诗意的旋律。第一,民主的课堂是相互尊重的课堂,包括师生间、学生间和对教材的尊重。其次,民主的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教师应当认识到相对于文本,教师与学生同样是习得过程的参与者,这是民主语文和人文语文理念的体现。在此观念的指导下,教师才能与学生平等对话,平行交谈,真诚沟通,民主协商,直至共同成长。这种平等对话,也是师生双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启迪。这种平等对话才能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3. 张显个性。

诗歌一向高举着张扬个性的大旗,成为文学园地里打动读者心灵的一方净土。“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也就拿起这面大旗。然而,个性的缺失,仍然是困扰当前语文教育的痼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体会、抒发情感。

语文教师要有诗的魅力

语文教师,如果不是诗人,至少也要具有诗的气质,包含诗的魅力。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说过:“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

1. 对待事业要有诗人一样的激情。

诗的激情源于对生活的热爱,语文教师的激情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要成为名师,不能仅仅把教书当作谋生的手段。只有对教育人的事业充满了诗的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才能领悟出语文的诗情画意,才能对学生施以温情关爱。

2.锤炼课堂语言要有诗的感染力。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最讲求课堂语言的锤炼,经过语言锤炼的于漪老师的课堂变成了学生在诗意的情境中享受诗意的乐园。她说:“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因为于漪老师努力追求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所以她的教学语言生动隽永,能给学生如坐春风的艺术享受。呆板、枯燥、机械的讲述,只能使教学氛围冷漠、压抑,而丰富翔实、富有艺术感和审美变化的描述,则会使课堂出现欢快,热烈,生机昂然的景象。

2.个人素养要像诗人一样宽广丰厚。

诗人的气质不是天生带来的,其形成一定是经过文化的长久熏陶的结果。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突破过去的那种“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模式,建立起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相互支撑的多层复合、不断更新的合理的知识系统。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有可能言谈拘谨,幽默风趣,妙语连珠。他随口而出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一个成语,甚至他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种语气,都能透露出其诗性的文化素养,都能打动学生的心坎,都能成为学生课下效仿的经典。

语文教学生动、形象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形象思维高于理性思维的特点。看春花和月,喜意盈怀;观惊骇浪,壮怀激烈;听高山流水,叹知音难觅;歌大江东去,抒壮志情怀……教师只有情动于衷,才能传情于外,以情激情,感染学生。

课堂教学要有诗的艺术

诗的创作要付出诗人大量的心血。只有如此,才能使诗歌的艺术不断唤发出新的生命。可以说,诗的生命在于不断地创新。从这一点上来讲,语文课堂的生命同诗一样,需要教师像创作诗一样去推敲、锤炼。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知识信息轻松、愉快而有效地输入学生的头脑中,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富有艺术性的课堂,需要富有艺术性的语文教师来创设。

1. 创设诗意的课堂氛围。

创设良好的课堂扭转氛围,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创设适宜的课堂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加深理解课堂教学理论,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创设诗意教学氛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维活动场所,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愉快、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完成任务课堂学习任务,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包括导语引入氛围,多媒体配合营造诗意情境,学生表演感受课文氛围,主体的语言描述表达氛围等内容。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进行多种氛围的创设,极大地调动学习主体的知、情、意等各种因素,从而提高主体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 讲究诗的空白艺术。

诗歌的艺术魅力之一,就是讲究空白艺术,即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意义,而更多的东西要读者自己发挥想象力去补充,去进行再创作。由此,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新课程实施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很多的语文课堂,依然摆脱不了旧的应试教育的桎梏,总是对学生放心不下,依然采用注入式、硬灌式、争分夺秒式的教学方法。不少教师还是放不下去的老套套,依然把教学内容讲得又透又全。教学效果呢?也许一时的考试考得好。但,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教学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来讲,却是大大地缺失了。

3.教学节奏讲究诗的韵律美。

诗是特别讲究韵律和节奏的。诗的韵律美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没有节奏与韵律,就不成其为诗。人的感情的起伏、波动和生活节奏的张、弛决定了诗的节奏。因此,诗中的轻松、欢快、沉滞、昂扬、舒缓的节奏,就是诗人感情变化的间接反映。

语文教学也要讲究韵律和节奏,从而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艺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语文课堂教学节奏,要求动静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间,舒卷有致。具体到一节课的安排上:有时要“动”,讨论,问答,朗读,争辩等等,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其保持兴奋状态;有时要“静”,听讲,思考,默读,自省等等保持教学刺激的有效性和长效性。有时要“快”,在非难点和学生已知处要快,不能拖沓,否则会使学生厌倦;有时要“慢”,在重点、难点之处要给学生充分的吸收消化时间,否则一味求快,学生跟不上,产生不了成功感,反倒增加不少心理负担,降低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有时要“疏”,一节课的容量要适中,教学的知识点和训练点相接太紧,容易主次不分,学生也易疲劳,甚至产生腻烦心态;而知识点和训练点太少又调动不起学生求知的热情,同样会产生懈怠状态,影响教学效果。

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在动静之间、快慢之间、疏密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并且善于适时变化,做到这一点,就是有了课堂教学的节奏。讲求课堂教学节奏,能使课堂教学保持最佳状态,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浙江舟山普陀 31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