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与必然--《项链》思想局限初探(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0:38:0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偶然与必然--《项链》思想局限初探(网友来稿)

重庆市渝北中学校 刘祖平 段成素

偶然与必然--《项链》思想局限初探(网友来稿)

《项链》的思想局限主要表现在作者对主人公人生悲剧原因的诠释上。

小说以“失项链”为转折点,之前极力渲染主人公玛蒂尔德在夜会上的成功与欢乐,之后则着力描写她的不幸与幸酸,前后形成强烈的反差。那么,对这种巨大的人生变化,作者是怎样解释的呢?小说有这样一段“感慨”--

“要是那时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景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我们知道,在复杂的记叙性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记叙描写表达的,但有时也会借助议论抒情来表达。如果借用“画龙点睛”的说法,那么叙述描写就是“画龙”,议论抒情则是“点睛”,二者相互为用。这种议论抒情常常是对所叙述描写的内容直接表明见解或做出判断。联系小说内容来看,上述议论抒情语段中“极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指的就是那挂小小的项链“成全”了玛蒂尔德,使她在夜会上出尽了风头,获得了暂时的成功与欢乐;也正是那挂小小的项链“败坏”了玛蒂尔德,使她“花了十年的工夫,才付清它的代价”,使她经受了精神上的痛苦,承受了经济上的压力,饱受了十年的辛酸,耗费了她十年的青春。“要是那时侯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景况呢?”作者的回答是:“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于是只好感叹“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作者把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仅仅归结于偶然,而没有看到其背后的必然性。我们甚至有理由相信,小说设计“假项链”这一情节,其主观意图也不过是为了进一步强调“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罢了。于是乎,荣辱进退、成功失败,全都成了一笔糊涂帐,纯粹是运气和侥幸,从而不可避免地要陷入消极悲观的泥潭。这,正是《项链》的思想局限之所在。

唯物辨证法思想告诉我们,偶然性只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偶然之中包含着必然,凡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在它的背后,都可以找到某种必然性,而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定要出现的趋势。

那么,玛蒂尔德人生悲剧的必然性因素是什么呢?小说一连用八个“梦想”描写了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她梦想有高级住宅,梦想有华贵的陈设,梦想有精美的佳肴,梦想有仆人侍奉,甚至梦想自己“跟最亲密的男朋友闲谈,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种种狂热的梦想,无不暴露出她贪图享乐的思想意识。

因为“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去参加夜会,她把丈夫仅存的四百法郎拿去做了一件好看的衣裙;因为“一粒珍珠,一块宝石都没有,没有什么戴的”而又不愿“在阔太太中间露穷酸相”,她千方百计从“很有点交情”的女朋友那里借了一挂精美的珍珠项链;因为在夜会上“漂亮、高雅、迷人”引起所有男宾的注视,以及别人的赞美、羡妒,她是那样的狂热、兴奋、沉迷与陶醉;因为“临走的时候”丈夫“披在她肩上”的“是件朴素的家常衣服……跟舞会上的衣服的豪华气派不相称”,她就“想赶快逃走”,为的是“避免那些穿着珍贵皮衣的女人看见”。这一切,又无不表明她有着强烈的虚荣心理。

总之,玛蒂尔德在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追求享乐的思想,以及强烈的虚荣,注定了她人生悲剧之必然--不发生在此时,就要发生在彼时;不发生在“丢项链”这件事上,也一定会发生在别的什么事情上。

《项链》的思想局限是作者思想局限在作品中的反映。一方面,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莫泊桑虽然基本上采取唯物主义的态度,但她的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对人生逻辑、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就必然给他的创作带来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莫泊桑看到了资本主义的腐朽没落,不满现状,却又找不到出路,这使他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从而产生消极悲观思想,并反映到作品中。在他创作于1883年的《一生》和创作于1885年的《漂亮的朋友》这两部最佳的长篇小说中就不乏消极悲观的糟粕,创作于1884年的《项链》自然也没能例外。

作者邮箱: liuzuping@yeah.net

【偶然与必然--《项链》思想局限初探(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偶然与必然--《项链》教学片段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对《项链》的几点探微(网友来稿)04-14

读出偶然性行为的思想基础来(网友来稿)04-14

《逻辑知识教法初探》(网友来稿)04-14

曹丕思妇诗初探(网友来稿)04-14

《春》的美学意义初探(网友来稿)04-14

空手上课初探(网友来稿)04-14

永远的项链--莫泊桑《项链》的再解读(网友来稿)04-14

心存感激--读《项链》(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