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识经济时代下中学语文教学任务的思考(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1:20:2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知识经济时代下中学语文教学任务的思考(网友来稿)

云南大理州洱源三中 杨盈川

对知识经济时代下中学语文教学任务的思考(网友来稿)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进行的课程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学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社会将成为一个知识和智力的社会。它要求培养的人才是一种多层次多智能的创造型人才。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其对生活的实用、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

关键词:知识经济 语文教学 生活的实用 能力的培养 智力的开发

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并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将改变“文盲”这一概念的传统内涵,“文盲”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使我国经济接受新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带来社会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使未来社会终将成为一个知识和智力的社会。它要求培养的人才必然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并能终身学习。这种多层次多智能的创造型人才,必然要求对语言运用效率要高、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要丰富、读写适用性要强、思考问题的思维要敏捷。因此,作为陶冶感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中学语文教学任务就有了新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其本特点”。从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很清楚,历史赋予中学语文教学新的使命,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必要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语文”和获取解决各种问题的语文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只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也能运用语文能力,去面对新的历史时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实践和解决。这样才能使中学语文教学适应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对此,广大语文工作者和语文教师,在教学理论研究与教改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不同角度,积累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经验。科学地荟萃这些认识和经验,笔者认为,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其生活的实用、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这三个方面,既各自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而又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中学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实用

语文的生活实用是语文这门学科特殊的工具性所决定的。它是语文教学目的的体现。教学中必须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然而,对这一传统的教学原则的“致用”在现时期意义的理解,恐怕是当前课程改革中应深刻探讨并有效付诸实施的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解决任何一个实际问题,都涉及到多方面语文知识的运用,而语文教学又是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能力的迅猛提高,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就要求人们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检索、传递各种内容新颖而丰富的信息。这对人们表达能力的要求也就更高更严密了。因此,语文作为基础工具课,就不仅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是学生获得各种科学知识的工具。这表明,创造型人才,对语文生活实用能力的具备,不只是现行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所能概括得了的。

教学要求是检验和衡量教学实践的准绳。以新的教学要求来统观我们目前的教学现状,不能不看到,由于传统的指导思想的束缚,陈腐的教学方法的根深蒂固,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还只是注意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轻视学生对科学与专业术语的掌握和运用;只注重对文学语言结构的读写训练,而忽视对科学论文及科技说明文语言结构的读写训练;只认为语言是表情达意、传递思想的工具,不注重甚或不理解语言对发展思维,进行创造的特有功能。因此以往“紧扣大纲,紧扣教材”进行教学,违背了“教材仅仅是例子”的使用原则。这就无从谈到创造型、开拓型人才对语文生活实用能力的具备了。

当然,语文教学的生活实用,绝不是将形象与抽象、文学与科学视为互无联系、互为矛盾的事物,而恰恰是从事物发展过程和人们认识规律上,去寻找它们之间的通道,架设他们之间的桥梁,从而开辟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途径,使语文的生活实用更符合新的形势要求。有人曾主张语文教材应以日常生活应用文为主,把古今中外名家名篇,都视之为无实用价值的教材。因而推断出,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文艺作品的构思方法和写作技巧,也自然不合乎生活的实用。这种认识,显然把语文的生活实用简单化、概念化了。诚然,现行的语文教材,反映新的科学成就与生产信息的知识性文章及日常应用文比较少,这也说明了课程改革的紧迫性,但从教学角度来讲,为提高适应现代化和未来社会语言交际的理解和表达的需要,学生不能有身临特定意境的想象力,不掌握各种体裁文章的表达思路,就难以获得对将来有实用价值的读写能力。科学需要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有机而深邃的联想、严密而符合逻辑的推理、高度而准确的概括等能力。这种实用能力的获得,不是简单的应用语言的掌握所能达到的。还必须努力开掘各种形式的语言,发展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并非是艺术家单独具有的一种思维,也是科学在社会实践中普遍运用并不断发展的一种思维形式。由此可见,把语文教学在读写训练上的要求,只简单看作是读读、写写日常应用文,反而是背离未来社会对语文的生活实用的要求的。

语文的生活实用在教学训练中的关键,应该是抓学生对综合的、动态的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就是说,把理解与表达的一般过程的训练,纳入严格的、富有程序的语言训练之中,使外部语言(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活动同内部语言(思维语言)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语言的感情与色彩、语义与功能的辨析,纳入有步骤、有比较的读写训练之中,使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在思维方法的运用上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科学地、严密地进行教学训练,学生所获得的语文知识,在将来才会大有用场。

二、中学语文教学与能力的培养

为适应信息时代和造就一代新人的需要,语文教学对能力的培养,时至今日显得更为重要,要求也更为广泛和深刻了,它不仅表现为对学生道德情操和知识素养的培养,更表现为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这是语文教学的归宿。有人说,语文教学对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对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应在培养自学语文能力中,具体抓学生速读理解、检索概括、求索发现和应变论辩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就自然能进行创造性学习。这样,不但最终目的达到“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做到无师自通,而且使其具备了适应未来社会中的以知识和智力为技能的劳动者所需要的各种语文能力。

以此看来,传统的关于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要求,就显得比较抽象,因为这种要求的提出,只是限制在教材内容范围之内。学生训练中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拘泥于教材中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只是同类或近似的类比推及。不能否认,教学中如此循规蹈矩,必然限制了学生能够超越教材的知识范围,进行求索和发现能力的开拓,创造的个性更得不到发展。传统的关于培养能力的教学要求,充其量,也只是适应“继承型”人才的培养,而不能适应“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社会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利用,必然带来科技情报信息的增快和增多。没有以理解为核心的速读能力,就无法适应新的学习、工作要求,要谈到“有所创造”就更无基础了。正因为大量的新鲜事物和新的情况的不断出现,不具备以检索为基础的概括能力,就无法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提取富有创见性的理性认识。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科学知识的日益更新,如果没有以求索为前提进行发现的能力,思维就会处于封闭状态,创造性必然受到抑制。目前世界问题的复杂性,未来世界的多变性,也必然决定了这种社会条件下的劳动者,要有很强的应变论辩能力,否则就不敢冒风险,也决不会有事业心。对此,语文教学,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上述提出的诸种能力呢?关键要把教学过程真正变成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操练。通过有程序的听、说、读、写训练,学生在接受知识进行继承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开拓自己发现、提出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结构主义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发现”就是“用自己的头脑亲手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这个“发现”是最要紧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该保护和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求索的好奇心和大胆的幻想力。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从掌握教材这个“例子”中的知识出发,通过想象和联想,类比与推理,提出新的质疑;而又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去进行解决,那么学生的各种能力,就自然会得到大大的提高。发现,既可以是教材本身的知识内容,又可以是由它所能引申出来的,甚或是对教材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的科学性等方面的质疑。这后一个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教学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名家圣言,敢于发表异议,对现成的结论敢于进行“挑刺”。同时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设置一些广于或深于教材内容的自读、自写训练项目,让学生通过查阅一定的资料,进行更深的钻研才能解决,从而使其养成自觉的思维意识,练就自学的基本功和素养,这样,当他们进入高一级学校或从事其它工作时,就会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劳动。

三、中学语文教学与智力的开发

语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就必须注重语文教学对智力的开发,即着眼于对学生智力的开发。

智力就其结构来讲,它是各种认识能力的总和。一个人对客观事物具有敏锐、灵活、深刻的认识能力,才能谈到理解。而也只有在理解深化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能力的获得,因此发展智力是培养能力的要害,也是关键,是进行智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乃至是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智力是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研究表明,物质和文化环境及良好的教育,是促使其得到提高的决定因素。所以,教学中只要善于铺设好的教学环境和多向传递的教学结构,学生就会在恰当地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智育刺激中,相对的智力得到提高。不过智力品质主要表现在思维活动中,要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就必须着眼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它是创造力的核心。

语文教学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研究,就不能拘泥于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之上,而更应注意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内在联系规律的探索。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顺应人的思维心理机能,从不同年龄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和同一年级学生的不同智力素质出发,通过科学的、富有启发性的读写训练,使学生不仅由对某一教材内容的思考,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要善于诱发学生,在思考中通过对输入的知识信息的思辨、类比、引申等,从不同方面不断引出新的、带有创造性的理解,即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这些新的、创造性的理解能力,往往可能超出教材本身的知识范围,它是衡量学生智力发展,进行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标志。

教学的最佳手段,应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兴奋的思维状态,这是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为使这一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就要以具体的教材内容为引爆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开拓思考问题的思路,使形象思维变得更加开阔、抽象思维变得更加深刻,灵感思维便有触即发。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设计一些科学的思维模式,从思维本身所具有的联比性、持续性、辐射性和飞跃性等方面,加以有机诱导,着实训练,学生就能逐步养成一种有意识的思维习惯,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思维得到最佳发展。

开发智力,训练思维,要紧紧抓住语言的训练。无论是哪一种思维,都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因为思考问题的过程,就是运用内部语言进行分析、检索、概括和引发的“内化”过程;是与独立思考自觉行动有着更多联系的一种高级语言形态。所以,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相比,在思考与表达时,速读要快得多。内部语言水平的提高,就会使思维的敏捷性得到显著提高。一个高明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总应想方设法诱发学生,进行内部语言的锻炼,并将它作为训练“构思”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基础,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开发智力的关键。

主要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

2.唐郁文《试论语文教育的新思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1995.6.)

3.胡余昌《语文教学要面向现代化》(语文教学之友 1998.10.)

4.朱家彬《关于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思考》(语文教学之友1998.12.)

5.钱理群《以立人为中心--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语文学习2000.1.)

6.宋子江《语文教材怎样编才对路》(语文学习 2000.4.)

7.丁晓民《中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几点设想》(语文学习 2000.5.)

8.李海林《20世纪语文教育回顾及前瞻》(语文学习 2000.7.)

9.陈斌、何世英《试论当代语文的教育现状及其对策》(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1.5.)

作者邮箱: yyc535545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