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需要诗意地栖居--刘亮程的乡土哲学

时间:2022-04-14 12:36:3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需要诗意地栖居--刘亮程的乡土哲学

http://www.tianshannet.com.cn 2006年4月3日 12:50 新疆天山网 ●张治安 翟新菊

  

   刘亮程笔下的“自然”,不是传统认识论美学的“人化自然”,而是自然的最本原、最本真的状态,是与人平等共生、平起平坐的自然。他笔下的一粒小虫、一只蚂蚁、一株小草、一条狗、一匹马、一片云,甚至是一泡牛粪,都含有不凡的意义,它们与人一样重要,一样有权晒着黄沙梁的太阳,呼吸黄沙梁的空气,沐浴黄沙梁的春雨,遭遇黄沙梁的风沙。他可以从一块石砾、一棵树、一滴露水中挖掘出真理;从一头驴、一只猪、一条狗身上找到生命的全部含义。在他眼中,一扇门、一阵风、一把铁锨、一只箩筐都是鲜活的,它们都有自己的生活,都在过着自己的“一辈子”,既简单又复杂,既宁静安详又躁动不安。他说:“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他还肯定地说:“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或许在无意中,刘亮程表达出的,正是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生命思考。这种思考,正合了著名的“绿色和平哲学”所阐述的:“人类将会同宇宙万物一样享有自己在生物环链之中应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只是不应该破坏生物环链所应有的平衡。”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提出人要“诗意地栖居”的重要命题和“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就是强调和告诉人们,人类通过天地神人四方游戏,从而建造自己美好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获得审美的生存。刘亮程“游戏”于黄沙梁,尽管在荒凉的村庄,他无法创造出富裕的物质家园,但黄沙梁成为他美好的精神家园却是无疑的。我们还从刘亮程的散文中窥见了我国古老的道家学说以及儒家学说的影子,老子在《道德经》第25章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是万物齐一的思想,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只是“四大”之一。而儒家倡扬“和为贵”、“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等思想,也正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观念的另一种表述。我们不能断言刘亮程有意识地通过写自然万物,去图解或证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和儒道理念,但在客观上,他确实给我们展现了一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地。

他不仅以等物齐观、万物平等的思想去观察事物,而且还以细腻的心思去探究事物。他对任何一个平凡、弱小的生命都予以关注,都牵肠挂肚,认为它们和人类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就像一位看破红尘的神僧仙道,他写各种家禽家畜的生存状态,其实就是写人的生存状态。本质上人和动物没有多大区别。“我的一生也是它们的一生,我饲养它们以岁月,它们饲养我以骨肉。”“驴的事也成了我的事,我的事也成了驴的事。实际上生活的处境常把人畜搅得难分彼此。”

刘亮程常常站在人的角度揣度动物,也常常站在动物的角度揣度人,这种人与动物之间的换位思考,在他的散文中比比皆是。特别是对动物的揣度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人管它们叫动物,不知它们管人叫啥。”他揣度落在肩头的小鸟:“鸟在肩头叫了半小时,我为自己没听懂鸟语而着急、愧疚,鸟一定怨恨我了,生我气了。”他揣度那只可能吃掉他的饿狼:“可怜兮兮的狼,像在哀求,你让我吃了吧,我已经几天没吃东西了。”他揣摩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动物的生活带来的不便:“我的深脚印给野兔增添了一路坎坷,好久都觉得不好意思。”动物眼里的人和人眼里的动物浑然一体,让你分不清谁是动物谁是人。

马是人所共见共识之畜,但人马之间的关系谁又能像刘亮程那样体味琢磨:“马和人常常为了同一件事情活一辈子。在长年累月人马共操劳的活计中,马和人同时衰老了。我时常看到一个老人牵一匹马穿过村庄回到家里。人大概老得已经上不去马,马也老得再也驮不动人。人马一前一后,走在下午的一些时光里。在这漫长的一生中,人和马付出了一样沉重的劳动。人使唤马拉车、赶路,马也使唤人给自己饮水、喂草加料、清理圈里的马粪,有时还带着马找畜医看病,像照管自己的父亲一样热心。堆在人一生中的事情,一样堆在马的一生中。人只知道马帮自己干了一辈子活,却不知道人也帮马操劳了一辈子。”(《逃跑的马》)一副悲悯情怀,跃然纸上。

【人需要诗意地栖居--刘亮程的乡土哲学】相关文章:

刘亮程的哲学04-14

虚拟村庄的诗意栖居者--刘亮程散文解析10-27

刘亮程的哲学童话04-14

乡土:生命的本源--论刘亮程的散文04-14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04-14

刘亮程:魂系乡土的跨文体诗人04-13

神话刘亮程04-14

刘亮程简介04-14

刘亮程的村庄 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