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和智慧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2:44:5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问和智慧 教案教学设计

十一 《学问与智慧》教案设计

学问和智慧 教案教学设计

执笔:李华芹

教学目标

1、 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 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三、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明确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迁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罗家伦的文章《学问与智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大声自读此文,并试着给每一段找出中心句。 

【明确】: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读书也要智慧。           

第5段: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从中可见,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 

3、解题,理清文章的思路。 

【明确】:标题“学问和智慧”是一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作者针对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对“学问”和“智慧”作出准确的解释,并阐述了“学问”和“智慧”两者的关系。最后,揭示中心论点,强调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可以说是思路清晰,有条不紊。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明确】:     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

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

第三种则是既有学问又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学问有自己的独见。只有同时兼备了这两种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学问家。

2、既然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那么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呢?两者谁更重要? 

【明确】: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反映人生、客观事物的工具。智慧是发现,是创造,是一种能力。智慧更重要。 

3、学问和智慧是两个抽象深奥的概念,为了将这两个概念阐述得通俗易懂,易被接受,为了突出智慧比学问更重要,作者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来阐述的?    

【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将学问比作滋养人生的原料、铁,将智慧比作陶冶原料的熔炉、炼钢的电火。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四、拓展延伸

摘录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研读文章的第二部分】

1、学问与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一定的联系,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速读第3段-第6段思考。 

【明确】:①学问离不开智慧。②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2、为什么说“学问离不开智慧”? 

【明确】:①有学问而无智慧者,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

②有智慧者,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 

3、为了证明“有智慧者,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这个观点,作者还列举了哪三个人的事例? 

【明确】:ⅰ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ⅱ达尔文创立进化论。ⅲ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 

4、为什么说“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明确】:①无学问的智慧,是浮光,是肥皂泡,浮光掠影,瞬起瞬灭。

②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是探照灯,是珍珠泉的泉水,最靠得住,最为清澈,最可宝贵。) 

5、在这里,作者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明确】:①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②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6、可见,学问与智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阐述两者的概念时,在介绍两者的关系时,顺序能否交换,为什么?小区讨论完成。 

【明确】:顺序不能交换。因为学问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一种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学问。 

7、既然这样,我们应如何对待学问与智慧呢?

【明确】: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这就是此文的中心论点。

8、此文强调的一种新的学习理念是什么呢?

【明确】:此文强调的一种新的学习理念--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   这在当时封建教育思想尚存的社会,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9、结束语用“不但……而且……”句式的作用? 

【明确】: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全文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形成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雄辩气势。   

10、最后一段主要采用哪一种论证方法论证的? 

【明确】:比喻论证。把“学问”比喻“建筑材料”,把“智慧”比喻成“建筑师的匠心”,把“大智慧--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比喻成“建筑”,告诉我们两者相辅相成,大智慧显得更为重要。论述生动形象,贴切恰当。 

三、总结:

这篇文章针对不辨“学问”与“智慧”差别的认识误区,对二者作出准确的解释,并阐述了“学问”与“智慧”的辨证关系:学问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这一观点,同时强调一种新的学习理念:需要学问,更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 

四、拓展延伸: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值得仔细地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积累训练,是阅读的重要任务。

例句: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朱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的从水底上涌。

   仿造该句造一个句子,用“友谊”与“理解”为相互关系的词造一个句子。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研读第2段、第4段】至此,课文的主题已经揭示出来了,课文是一篇完整的课文。为何还要写第2、4段?一起探讨。 

1、齐读第2段,思考主要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内容:论述了“有学问的人不一定就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一定都有很好的学问”。

作用:是对第1段的补充。 

2、自读第4段,思考主要写了什么?什么是有智慧的书,什么 是无智慧的书,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两者的区别是什么?既然这样,我们应如何读书?这一段的论述有何作用? 

【明确】:内容: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说明著书、读书要有智慧。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

启发:启示读者要选择有智慧的书读,且要获得知识、要有所发现。发人深省。【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本文强调了智慧的重要,作者的语言也充满了智慧。

一是作者正确的、体现进步思想的观点。

二是作者以常见的事物比喻比较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

三是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揭示哲理,警策睿智。

四是比喻与高度概括的语言揭示哲理两者兼有,既形象生动,又高度概括。行文足见作者是一代饱学之士。 

三、投影五拓展延伸。 

1、 有人说“既然智慧比学问更重要,那么我就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知识的掌握多少是无关紧要的”,你赞成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罗家伦说“没有智慧的学问是死学问”,罗曼罗兰也说“我创造,所以我生存”。学了本文,你在学习上有何启示呢? 

四、板书设计

学问与智慧

                                              罗家伦

 板书一(区别)

        学问                  智慧

原料                  熔炉

工具                  透视、反想、远瞻

(有)                (无)--有学问的笨伯

(无)                (有)--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能通达事理人情

板书二(联系)

学问离不开智慧,否则便是死学问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教学反思: